首頁>Club>
歷史上只要是有重大戰役,肯定就會伴隨著死傷、被俘,但是歷史上被俘的皇帝卻是少之又少,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其中一個。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聽信王振讒言,率領25萬大軍(號稱50萬)親征瓦剌,中計被俘,所率大軍全軍覆沒。
16
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被俘的事變,該事件差點使明王朝重蹈北宋的覆轍,走在了亡國的邊緣。此時于謙挺身而出,怒斥投降派和遷都派,力主保衛京師,並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是八年之後,明英宗復辟成功,一個兵敗被俘的皇帝重新登上了皇位,對明王朝到底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使明朝50萬精銳盡喪,致使明王朝由勝轉衰。這個觀點沒有錯,但筆者個人感覺,明英宗被俘退位,後又復辟成功,對明王朝的的影響遠不止如此……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皇帝在中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錯,皇帝在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確實扮演了一個 “角色”,這個角等同於“人間的神”。這位“人間的神”保持絕對的權威,可以平衡和調解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分歧,即使皇帝的判斷並不是出於絕對的公證,但憑藉皇帝的權威,人們也會心服口服。所以說皇帝在人們的心目是神一樣的存在,掌握對萬事萬物的最終解釋權。但是皇帝卻被俘虜了,這對於整個國人的價值觀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衝擊:皇帝也會出錯,也會被俘。

    我們的古代社會不是靠法律來治理這個國家,而是靠禮制、道德,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禮制和典章來保持上級的絕對權威,讓下級對上級保持絕對的服從,即所謂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但是現在皇帝都被俘虜了,人們對君主的絕對權威產生了懷疑,又如何來保證這個國家的穩定呢?

    所以明朝中後期屢屢發生文官集團對抗皇權的事件,比如“大禮議”和發生於萬曆朝的國本之爭,這些事件都有其背後的具體原因,但也與皇帝權威的衰落有一定的關係。

    此時正值文官集團高度發展,文官的地位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加之後世的幾位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導致了皇帝和文官的離心離德,逐漸演變出明末的黨政。所以說土木之變,英宗先是被俘,後是復辟,讓一個有歷史汙點的人居於廟堂之上,來扮演皇帝這個“角色”,就為明朝皇權的衰微埋下了伏筆,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統治階層的分裂,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的尷尬現象。

  • 2 # 王義君

    謝謝!宦官王振弄權,在與北方蒙古瓦刺部落的脫歡的兒子也先的土木堡一仗中,隨英宗出征的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50多位高階官員全部戰死。英宗所率50萬軍隊,幾乎是明朝的全部精銳也幾乎全被葬送。

  • 3 # 何以知世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土木堡之變對於女真的巨大影響。因為對明朝的影響很多人都已經寫過了,所以我寫了對女真的影響。

    我覺得土木堡之變是女真脫離明朝的開始,也是獨立的開始。

    在明朝有個奴兒干都司大家都知道,基本屬於自治,明朝扶持親近的勢力掌握。從洪武年間經營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到了土木堡之變,瓦剌成為北方的霸主,而女真親近於明朝的部落首領,也就是明朝早年冊封世襲的那些酋長死掉了。

    於是董山等人作亂,雖然明朝迅速的撲滅了,但是女真卻離明朝變得更加疏遠了,失去了像朝鮮一樣成為明朝忠厚番蜀國的可能。

    如成華二年,女真擄走邊疆十萬人,於是明朝開始了從新打擊女真的方法。

    成化三年,成華十一年,成化十五年,明朝三次大規模出兵,把女真打爛掉了,同樣的,但實際上女真卻成為了明朝的北方邊患,證據之一就是遼東邊牆。

    遼東邊牆本來是為了蒙古而修,只修到遼河,而從成化年間開始從旅順修到鴨綠江,實際上就是用來防範女真人的。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的話,再過個半個世紀,也許女真就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明朝當中去了也說不定,畢竟女真是漁獵民族,而且同樣河邊種田,也是有農耕文化的,當時對女真上層的思想教育還是想當不錯的,認為還是大明好,結果因為明朝和瓦剌的戰爭,這些親近明朝的人死掉了,勢力重新洗牌。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只是開拓一個角度讓大家想想,作為當時東亞最大的兩個國家的交戰,其實對周圍國家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大家可以拓寬寫思路,沒必要單單寫明朝,寫瓦剌也是可以的啊。

  • 4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年輕的明英宗在太監及老師王振的慫恿下率領大軍親征瓦剌,這一場戰役損失慘重,除了大明將士,跟隨這個任性小皇帝出征、葬送在土木堡的功勳顯貴就多達52人,他們或是成祖靖難的功臣武將,或是仁宣以來的治國文臣,精銳力量嚴重受挫。

    土木堡戰敗,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亡國危機,這不僅為日後宦官勢力崛起和文官集團抗衡埋下了禍根,從此武將徹底成為附庸,另外大明的對外禦敵政策也由主動進攻型轉為被動防守型,國力整體由勝轉衰。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明朝時期可以說是奇葩皇帝最為集中的朝代,又木工皇帝,有修道求長生的皇帝,還有荒淫無道談話好色的皇帝。雖然不務正業成為了明朝皇帝的代名詞,但最屈辱最糟糕的皇帝就屬明英宗朱祁鎮了。朱祁鎮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敵人俘虜的皇帝。本身以明英宗的條件,他是有機會成為明朝的一代明君的。但因為濫用宦官的原因,導致明朝遭遇了歷史上少有的大敗,並且為日後皇權爭奪埋下了隱患。明英宗朱祁鎮的二次稱帝又再度使得國家國力遭受重創,並且還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總的來說,因為明英宗朱祁鎮的任性,明朝在他手裡開始由強轉弱。

    明英宗朱祁鎮接的是他父親明宣宗朱瞻基的班。朱瞻基給朱祁鎮留下的是一個強大並且富饒的帝國。朱祁鎮繼位時不過是一個年幼的兒皇帝。但幸運的是朱祁鎮不僅有楊士奇、楊榮、楊溥這個三楊內閣輔佐,另一方面還有太皇太后張氏執掌國事大權。整個明朝依舊在穩定的發展過程中。朱祁鎮有這麼強大的奶奶和這麼能幹的臣子,可以說朱祁鎮是幸福的。但好景不長,從正統五年開始楊榮、太皇太后張氏、楊士奇、楊溥等人先後去世後,大明朝的國事無人掌控。此時單純的朱祁鎮掌權後雄心勃勃的想要幹一番事業。但可惜的是,無人壓制的宦官王振成為了大明朝的隱患。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初期,執政確實勵精圖治。但很快沒有經歷過任何艱難困苦的朱祁鎮開始雄心勃勃的想要對外發動戰爭,他想要想自己的祖輩父輩一樣征戰疆場,開疆拓土。正好當時北元政權的一支瓦刺總是想佔明朝的便宜。經常以大量的使團人員來訪騙取巨量的朝廷賞賜。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瓦刺大為不滿,因此大軍南下想要侵襲中原。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都已經去世。朱祁鎮當時正是摩拳擦掌想要證明自己的時候,因此他看到瓦刺來襲,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單純的聽信了王振的蠱惑,想要親征打敗瓦刺,來證明自身的實力。

    但由於朱祁鎮親征太過於倉促,不管是大軍還是糧草物資補給都是不足的。在加上一路上天氣情況也不好,所以朱祁鎮大軍還沒有碰到敵人,就損耗很大。後來又因為被王振蠱惑,繞路到王振家鄉給王振撐場面。結果朱祁鎮被瓦刺大軍伏擊,朱祁鎮大軍盡滅不說,連他自己都成了瓦刺人的俘虜。皇帝被俘在明朝這可是頭一遭,明朝不僅丟盡了臉面。此時還要擔心瓦刺利用朱祁鎮騙開邊境城門劫掠。因此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擁立了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鎮不僅成了俘虜,好好地皇位也丟了,這個教訓可是讓朱祁鎮長了記性。

    後來朱祁鎮被忠於他的臣子救回後,又被朱祁鈺軟禁了起來。朱祁鈺病重之時,朱祁鎮又被一些投機分子救了出來重新登上皇位。原本以為再次登上帝位的朱祁鎮會長記性。結果朱祁鎮還是依舊昏聵,甚至比原來的行徑還要惡劣。他不僅大肆屠殺景泰帝時期的臣子,弄的人心惶惶。還大量重用奸臣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怨聲四起。在朱祁鎮時期也爆發了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運動,導致朱祁鈺時期好不容易恢復的國力再次受到重創。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 6 # Y路程

    朱祁鎮登基後,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統治,社會穩定,經濟有所發展。隨著太皇太后和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和隱退,後宮宦官的勢力急劇的上升,歷史上著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當時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明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

    話說當時的元朝餘部在漠北一帶的勢力已經一分為二,瓦剌部和韃靼部相互征伐。到了明英宗時期日益強大起來,瓦剌部不斷的騷擾明朝北方的邊境地區。明英宗年少氣盛,就想御駕親征,而宦官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好名留千史。於是宦官王震就攛掇明英宗御駕親征。

    儘管當時的明軍主力都在外地作戰,難以調回,因此朝廷裡的大臣極力勸阻。但明英宗都未採納。於是就從京師附近的三大營和其他地方軍隊拼湊了號稱五十萬的大軍。由明英宗指揮下開始了北征。

    是時,明軍抵達蔚州,瓦剌部佯裝潰敗,引誘明軍深入,而後重創了明軍的先頭部隊。因明軍前方敗報不斷,宦官王振力勸明英宗退兵。由於宦官王振的老家離明軍非常近,於是建議皇帝大軍撤退繞道至他老家蔚州。宦官王振的提議立刻遭到各將軍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大軍的撤退時機。但是明英宗並不同意將軍們的反對,因為寵幸宦官王振,想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

    最後大軍開始相蔚州方向撤退,這是的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家鄉的莊稼是會踩踏到,自己會因此而背上罵名。就建議按原路撤軍這樣寶貴的時間就這樣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執蔚州附近時,由於輜重沒有到達,於是就王振就下令原地駐紮,等待輜重。如果這個時候大軍直接進城駐守,歷史有可能改寫。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明軍被瓦剌大軍趕上並且包圍,並被切斷水源。瓦剌假意和解,趁機發動進攻。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虜,宦官王震被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的三大營,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等明朝精銳損失殆盡。北方政權有積極進攻變為被動防守。

  • 7 # 孟冬廿九

    1.明朝武將勳貴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

    在土木之變之前,明朝開國時的勳貴子弟和永樂靖難時的勳貴子弟在朝堂都有話語權,朝堂並不是文官獨大,武將一樣有地位,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禮。政治講究平衡,一家獨大的結果就是徹底失衡,明朝從建國開始努力杜絕外戚和宦官兩個勢力做大就是依靠的就是勳貴武將和文官集團之間的平衡。

    土木堡之變,陣亡名單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追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等。土木堡之變把這些勳貴子弟都葬送了,特別是那些在朝堂有話語權的勳貴子弟,剩下的傳人要不是那些年齡還小的就是一些沒權力沒才識的。以武將勳貴為基礎的五軍都督府是朱明軍事的基本盤,體系核心被人一鍋端了,從此兵權歸於兵部文官之手,五軍都督府只剩空名與虛數。自此武將朝堂上逐漸給文官打壓得永不翻身,漸漸地造成武將弱勢滴社會地位,文官可以欺凌武將。而皇權從此不得不開始依靠宦官與文官制衡。

    2. 明軍的精銳軍事力量幾乎徹底覆滅

    土木堡之變中損失了以明軍京師三大營為主力的二十萬軍隊,一夕覆滅,傷筋動骨。尤其是精銳的京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最精銳的蒙古僱用騎兵,即使後來恢復建制但戰力也很難恢復了。從此大明政權對草原政權由攻勢轉為了守勢。

    3.“天朝上國”的政治形象嚴重受損

    遼東是另一個受創嚴重的地區。土木堡之變中,遼東地區遭到的劫難,絲毫不亞於轟轟烈烈北京保衛戰。另外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同建州、海西女真、朝鮮之間的關係,嚴重損毀了“天朝上國”在藩邦和遼東女真邊夷部落中的政治形象。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帝國政治形象一落千丈,朝鮮和女真都對明朝表現出明顯的輕視、怠慢姿態,本來平靜的遼東局勢漸起波瀾,遼東地區周邊地區環境逐漸複雜混亂起來。

  • 8 # 穿越再現彼岸

    1449年發生的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之後,明朝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這次明朝的大失敗,發生的變化還是非常之大的,雖然從表面來看,它還是一個“中央之國”,實則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了。(俘獲明英宗的瓦剌也先形象圖)

    一,八年之內,明朝統治者高層發生兩次大的斷層。

    為何這樣說吶?這是因為1449年土木之變之時,明英宗帶領幾乎所有實權派政治高層人物出征,一次性幾乎耗盡所有的政治高層,明朝統治者高層發生了一次斷層。不過還好,後備力量充足,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景泰帝登基,算是穩固了明朝的大勢。

    八年之後,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明英宗登基,對於謙等擁立景泰帝的大臣進行血腥的大清洗,統治階層發生了第二次斷層。

    八年之內,明王朝連續兩次統治高層人士斷層,使得明朝在統治上已經大不如前了。第三波上位的統治高層的執政水平直接從天上掉到了地上,皇帝由“神”變成了“人”。(土木之變之後,文官集團掌控了外朝的實際權力)

    二、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登上了歷史舞臺。

    自朱棣之後,明王朝統治者的支柱官員有兩大集團,一個是明朝建立之時的功勳貴族集團及其後代,另外一個則是靖難之役中的功臣人員及其後代,這兩大集團構成統治階層的主力。

    明英宗被俘之後,跟隨他的這兩大集團的核心人員幾乎喪失殆盡,已經不能支撐明王朝的統治了。權力的真空很快被另外兩大集團所充斥,一個就是所謂的“文官集團”,另外一個則是“宦官集團”,這兩大集團構成明王朝從此之後的政治大格局,一直到明朝滅亡,這兩大集團就沒有消停過,最終“文官集團”得勢,葬送了大明王朝。

    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是明朝皇帝平衡權力的帝王之術,任何一方也不能偏盛,任何一方倒下,必然導致明王朝重大的變故。

    三、衛所制度崩塌,募兵制度崛起。

    人們津津樂道的明朝衛所制度並不能一以貫之,其實在土木之變之後衛所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土木之變前,明英宗召集北京及其周邊精銳衛所士兵之時,當時公佈的是50萬人,其實實際到位的只有20-23萬人左右。為何只有不到半數的衛所士兵到位吶?其實衛所制度到明英宗時期已經接近崩塌了,當時全國衛所內的軍戶逃亡者達到了半數,偏遠的地方甚至超過了60%以上,京師周邊的衛所是逃跑最少的。衛所的將領們和宦官監軍們佔據衛所幾乎所有的良田,普通士兵得到的幾乎都是劣田,還要為將軍和宦官監軍耕種土地,如果不逃跑就會被餓死。

    土木之變將明朝最精銳的衛所士兵消耗殆盡,實際上已經昭示著衛所制度的崩塌,只是徒有其名罷了。

    因此,明朝統治者後期對衛所將軍統帥的人馬大都是募集而來計程車兵,也有的精銳是將軍們的“家丁”,一些大的衛所將軍家丁數量龐大,是精銳之中的精銳。有的有幾十個家丁,多的有幾千個家丁。其實家丁也是軍隊募集制度的一個變種,將軍們佔據衛所大部分良田,以供應自己的家丁費用,這是明王朝默許了將軍、監軍佔地,但是必須有可以參戰之士兵,是一種政治交換而已。

    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募集而來的,而明朝遼東名將李成梁則是“家丁軍”為其精銳部隊,其次才是募集而來計程車兵,兼有衛所內的軍戶士兵。其他邊境的的衛所將軍沒也是如此變化的!(戚繼光形象圖,他的部隊實際上募集而來的,大都不是衛所的軍戶士兵了)

    四、明朝的對外軍事由攻變成了防守。

    明英宗針對瓦剌侵犯邊境之事發動的戰爭以慘敗而告終,自己也成為俘虜,衛所精銳盡失。明王朝對外戰爭的策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實土木之變是進攻瓦剌的軍事行動,此後明王朝的軍隊幾乎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了。

    土木之變之後,明王朝由對外進攻方變成了防禦方,也由此構建了所謂的“九邊”防禦體系。

    九邊重鎮是指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明朝九邊重鎮形勢圖,實際上不止九鎮)

    攻守之勢異也!

    簡單一句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歷史事件!

  • 9 # 伴君讀史

    土木堡之變是英宗正統年,瓦刺部首領,也先大舉進攻明朝,英宗昏庸任用宦官王振掌軍政大權,不顧兵部侍郎反對,御駕親征,兵敗在土木堡被圍,殺死王振,俘虜英宗!土木堡之變,使明朝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火器神機營部隊全軍幾十萬人覆沒,為彰顯皇帝威儀,文官主要領導上前線,文武高官數百人遭難!造成明後期人才缺失!後來于謙大敗瓦刺兵,殲滅三十萬,而明英宗復位後因政治原因殺了于謙,造成文官武將斷檔,明朝漸漸衰弱。武官退出朝政,提高了太監地位,對抗文官集團,皇帝文官太監三股勢建立了明朝政治形態!

    只因皇帝寵愛太監的土木之變沒有造成明朝政治大轉折,只能說加速了它的滅亡,皇帝被俘另立一個,于謙打敗了瓦刺大軍,說明明朝軍事很強!國家哀敗亂於國政,上不行下不效,下不令下不為,上不嚴下不廉!

  • 10 # 學益精舍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始大規模修建長城,從景泰二年到嘉靖年間,前後修建十八次,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綿延一萬四千六百多里,防禦北方的蒙古騎兵,與此同時東南沿海的海岸線也有一座長城,北起遼寧金州灣,南至廣西欽州灣的海岸線構成海防體系,抵禦來自東南海上的倭寇。

  • 11 # 老馬趣談

    沉重打擊了明朝武將勳貴集團

    明朝開國時的勳貴子弟,和永樂靖難時的勳貴子弟在那時候的朝堂上都還很有話語權。

    那個時候朝堂之上還不是文官獨大,武將一樣有地位,是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禮的存在。

    但是土木堡之變把那些勳貴子弟都給葬送了,特別是那些在朝堂有話語權的勳貴子弟,剩下的一些要不是年齡還小要麼就是一些沒權力沒才識的。

    這就導致朝堂之上武將逐漸被文官打壓得永不翻身,漸漸地造成武將的弱勢,文官可以隨意欺凌武將。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顯赫的武將勳貴只剩下徐達長子一系的魏國公和幼子一系的定國公,其餘的,朱太祖坐天下殺一批,明成祖靖難時殺一批,土木堡之變再死一批,餘者寥寥。

    明軍的精銳軍事力量幾乎徹底覆滅。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的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還有最精銳的蒙古僱用騎兵。

    數十萬的精銳部隊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實在是可惜。

    大明基業差點毀於一旦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兵敗被俘之後,瓦剌趁勝包圍北京,妄圖消滅大明,入主中原。

    所幸在於謙的堅持之下,代宗皇帝決定一步不退,留守北京。

    經過艱難的京師保衛戰,大明朝最終取得了勝利,大明的基業所幸沒有斷送在明英宗手裡!

  • 12 # 世界全史羅銳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被俘的事變,該事件差點使明王朝重蹈北宋的覆轍,走在了亡國的邊緣。此時于謙挺身而出,怒斥投降派和遷都派,力主保衛京師,並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是八年之後,明英宗復辟成功,一個兵敗被俘的皇帝重新登上了皇位,對明王朝到底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使明朝50萬精銳盡喪,致使明王朝由勝轉衰。這個觀點沒有錯,但筆者個人感覺,明英宗被俘退位,後又復辟成功,對明王朝的的影響遠不止如此……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皇帝在中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錯,皇帝在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確實扮演了一個 “角色”,這個角等同於“人間的神”。這位“人間的神”保持絕對的權威,可以平衡和調解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分歧,即使皇帝的判斷並不是出於絕對的公證,但憑藉皇帝的權威,人們也會心服口服。所以說皇帝在人們的心目是神一樣的存在,掌握對萬事萬物的最終解釋權。但是皇帝卻被俘虜了,這對於整個國人的價值觀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衝擊:皇帝也會出錯,也會被俘。

    我們的古代社會不是靠法律來治理這個國家,而是靠禮制、道德,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禮制和典章來保持上級的絕對權威,讓下級對上級保持絕對的服從,即所謂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但是現在皇帝都被俘虜了,人們對君主的絕對權威產生了懷疑,又如何來保證這個國家的穩定呢?

    所以明朝中後期屢屢發生文官集團對抗皇權的事件,比如“大禮議”和發生於萬曆朝的國本之爭,這些事件都有其背後的具體原因,但也與皇帝權威的衰落有一定的關係。

    此時正值文官集團高度發展,文官的地位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加之後世的幾位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導致了皇帝和文官的離心離德,逐漸演變出明末的黨政。所以說土木之變,英宗先是被俘,後是復辟,讓一個有歷史汙點的人居於廟堂之上,來扮演皇帝這個“角色”,就為明朝皇權的衰微埋下了伏筆,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統治階層的分裂,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的尷尬現象。

  • 13 # 顯微鏡CN04

    明自元璋鼎定天下,九洲歸一,吏治重塑,民心思定,百業起始,雖經燕王奪位,靖難動盪,但國本穩固,民護國體臣盡所職,加之成祖勵耘基業重視生產。北擊蒙元剪除隱患。鞏防邊地,透過征戰練就了一支鐵軍並威攝諸邦禮敬中華。仁宗、宣宗秉承祖制輕賦寬刑柔治天下致使國力大增,重用能臣賢士政治清明,邊剿邊撫化蒙於零散使草原部落臣伏大明。

    但英宗長於高牆內閣,經婦人之手不知民情、國情,以一己之喜樂親小人遠賢臣,不惜國力妄動戰火,任人不知,致土木堡被俘,明朝精銳盡失,國本動搖,無力再塑防邊地,制約諸元。朝政動盪奸宦奸臣輪番上陣,忠勇之士接連貶謫。大明由盛漸衰。

  • 14 # 歷史的陪伴者

    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對大明來說卻是一件大事。這件事確實對大明影響非常大,大明失去了永樂年間的輝煌。那麼,土木之變對大明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大明對外的軍事戰略有鉅變

    在土木之變發生前,大明對外的戰略絕對是攻勢,如果順利的話,大明將會一直以強勢大國震懾周邊地區。然而,自從土木之變後,大明不得已改變對外的軍事戰略,從戰略攻勢轉變為戰略防禦。這也是不得已,因為大明帝國在這次鉅變中把精銳消耗殆盡,沒有足夠實力震懾周邊地區,以至於後來的倭寇蜂擁而起,十分猖獗。

    這種鉅變,也是明帝國的統治者自找苦吃,如果不是明英宗逞強,如果不是明英宗對王振過於信任,也不會貿然對瓦剌進軍,導致土木鉅變,朝野震盪。

    第二、朝局因此鉅變

    因為土木之變導致大明沒有領頭人,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為了防止瓦剌利用明英宗大做文章,又或許利用明英宗勒索大明,大明工臣決定另立新君,穩定朝野人心。於是,大家在於謙的引領下推舉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當上大明的皇帝,史稱明代宗。

    後來,明英宗回大明帝國,發起了“奪門之變”再次奪取皇位。朝廷再次發生鉅變,還好此時瓦剌沒有趁機攻打大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經歷這次政變後,明代宗因病重去世,明英宗因此沒有了隱患。然而,大明實力回不到昔日輝煌。

    第三、宦官從此興風作浪

    當年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干預朝政,於是在皇宮內立了一塊鐵牌,上面寫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這塊鐵牌作為朱元璋子孫的祖訓,卻被王振給砸了。當時,王振受到明英宗的寵愛,權傾朝野,沒有人能與之抗衡。於是,王振趁著自己手中的權力挑戰朱元璋的祖訓,命人把朱元璋留下的鐵牌給砸了。從此,皇宮內再也沒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了。

    雖然經過土木之變后王振被殺死,但是卻開了“內臣干預政事”的先例。後來,層出不窮的有宦官干涉大明的政事。比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這些宦官在大明興風作浪,挑起了巨大風波,嚴重消耗大明內部的實力。這都是因為王振開先例的後果,也是土木之變帶來的影響。

    以上就是土木之變帶來的影響。

  • 15 # 我是小小塗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以下就是土木之變對明朝所產生的諸多影響:

    一、明軍主力,喪失殆盡:

    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率五十萬大軍北伐蒙古,這五十萬大軍是明朝軍隊的主力和精銳之師,也是明朝軍隊的核心,無論裝備水平和士兵素質都是全國最為優秀的,然而這夥人卻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全部消滅。明軍主力被消滅,也讓明朝險些滅亡。

    二、六部九卿,全部戰死:

    明英宗親征瓦剌,為了顯示威風,便將滿朝文武全部帶走,這些人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然而明軍的潰敗讓這些大臣幾乎全部被亂兵所殺,一時間明朝朝堂為之一空。

    三、英宗被俘,代宗繼位:

    土木之變讓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虜,瓦剌也因為俘虜了英宗而得以要挾明朝朝廷,面對這種情況,群臣奏請了孫太后,請求立郕王為帝。這就是日後的明代宗景泰帝。後來英宗被放回,代宗卻不願意交還皇位,終又導致了奪門之變。這是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權力鬥爭,深深地影響了明朝的朝局。

    四、宦官勢力,深受打擊:

    危害朝政多年的王振在土木之變發生時被明軍將領當場打死。北京城中王王振的餘黨也被代宗下令處死。王振一黨及其追隨勢力基本被剷除殆盡。

    五、大明王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自此以後,明朝在沒有精銳部隊和名將可以對蒙古進行有效打擊了,明朝對蒙古由攻勢轉入了守勢,從此知道明朝滅亡,明軍再沒有對蒙古發起過大規模主動進攻。

  • 16 # 瀟湘錘子

    表面上損失幾十萬精銳,實際也是豪門大族把持朝政的開始。皇權的削弱,豪門大族加快了土地兼併。這都阻礙了歷史社會的進步。

  • 17 # 牧十安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不僅失去了最精銳的三大營,還搭進了幾十位重臣良將,整個朝廷的軍政幾乎斷層,明朝開始由強轉弱。

    一、政治上

    當時明英宗為了彰顯大明威儀,親征時還把滿朝文武基本上都帶了出去,打個仗還要搬個朝堂過去?結果被手握兵權的王振胡亂指揮下,遭遇慘敗,跟隨的滿朝文武基本上都死完了,包括戰功赫赫的張輔、成國公朱勇 、兵部尚書鄺埜等名將,以及戶部尚書王佐為首的文臣團隊,這些幾乎是永樂朝後慢慢積累起來的全部精英了,都是當朝的支柱,國之重器啊,一朝散盡。

    另外像張輔、朱勇等人都是各自家族的支撐,死於此役後,各自家族在朝堂上的話語權相對削弱許多,也給之後的宦官集團的得勢埋下了因果。

    二、軍事上

    朱棣親自下令組建三大營,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人數不多,但卻是精銳中的精銳,神機營的火器配合三千營和五軍營的騎兵鑿陣、步兵衝鋒,連精銳的蒙古鐵騎也要抱頭鼠竄,是朱棣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精銳嫡系部隊。

    但就是這麼一支能決定一場戰役的關鍵勝負的精兵,竟然幾乎全喪命在這一場大潰敗中,沒起到絲毫作用。

    更可惜的是數萬只火器的丟失,以及各種技術的改進研發都因許多人才的喪失而極大的延後。之後雖然重建三大營,可戰力已經再不復從前了。

    朱棣朝留下來的幾十萬大軍損失過半,只留下十萬老弱守北京,自此後明軍對蒙古騎兵的主動出擊轉為退守。

    三、尾聲

    “土木堡之變”幾乎讓大明朝的文武權臣死傷一空,朝堂權力為之斷層,使得代表皇帝意志的宦官內侍權力得到答覆提升,與朝臣相互制衡,為之後混亂的權力鬥爭埋下了伏筆。

  • 18 # 歷史折返

    戰爭對一個國家來說,不論勝負,它消耗的總是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嚴重的會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倒退。同時稅賦的提高也會加大百姓的生活負擔。

    明朝英宗時期,土木堡之變所發生的戰爭給大明王朝帶來的也是一場災難。皇帝的昏庸,宦官的專權,是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

    這場戰爭我個人觀點認為,除了國家的經濟出現重創,人力物力遭受損失外,對大明王朝發展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不過,英宗被俘,景帝朱祁鈺上位的幾年時間裡,國家卻是擺脫了土木堡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整個國家展現了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就題主所提問題,下面我可以再詳細的闡述一下自己的個人觀點。

    英宗朱祁鎮年幼繼位,大明王朝第六位皇帝,成年之後開始親政。這哥們兒在位期間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相反倒是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擋道。

    著名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皇帝朱祁鎮盲目聽從太監王振的建議,親自出徵蒙古瓦剌部。悲劇的是非但沒有打敗瓦剌,而且損兵折將,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皇帝朱祁鎮被蒙古瓦剌給生擒活捉了。

    景帝朱祁鈺(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胞弟)危難之際上位,他力挽狂瀾,堅守北京,拒絕南遷,重用少保于謙等賢良志士守衛北京城,最終擊敗瓦剌對北京的進攻,使得北京城轉危為安。朱祁鈺在任期間,能夠知人善任,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都做出顯著貢獻。一代明君名副其實。

    可惜的是最後朱祁鎮藉助舊臣勢力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二次坐上皇帝寶座。朱祁鈺不久病逝。

    二次出任皇帝的朱祁鎮不但殺害了少保于謙,而且對景泰時期老臣大肆迫害。重用曹吉祥,石亨等人。即使二次登基,依然沒有新的建樹,反而使得景泰時期恢復的國力損失殆盡。不過廢除宮妃殉葬制度卻是出自英宗之大手筆,這可謂是封建社會的重大進步吧。

  • 19 # 寒松722

    土木堡之變。公元1449年(明朝正統14年),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明英宗朱祁鎮率領幾十萬明朝精銳部隊出征,討伐蒙古瓦剌部落。

    瓦剌太師也先率領瓦剌軍在土木堡偷襲明軍,打得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

    有很多參加過靖難之役的功臣勳貴們跟隨明英宗朱祁鎮出征。朝廷中也有很多大臣跟隨參與了這次討伐瓦納人的戰爭。這些勳貴和大臣們大多在土木堡死於亂軍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對明朝歷史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跟隨明成祖朱棣參與靖難之役的功臣們多數人在這次戰爭中壯烈殉國。從此以後,文官集團和閹黨集團成為大明朝廷內部的新興勢力。

    勳貴集團開始沒落,逐漸被排擠出大明朝廷。朝廷裡面的文武官員逐漸分化成文官集團和閹黨集團兩派。為了爭權奪利,這兩派人鬥爭非常激烈。大明朝廷長期陷入黨爭之中。

    二、幾十萬明朝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明朝從強盛走向衰落。

    三、明朝在和瓦剌人的戰爭中,從以往的進攻轉為防禦,逐漸喪失戰爭主動權。

    四、加劇了明朝皇室內部的鬥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之後,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玉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援下繼承皇位,後來被尊稱為明代宗。

    明代宗朱祁玉關心百姓疾苦。對內,明代宗朱祁玉重用於謙等賢臣,重振朝綱,發展經濟,恢復生產。平反冤假錯案。對外,明代宗朱祁玉任命于謙重整軍隊,打退瓦剌侵略者,取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蒙古太師也先把明英宗朱祁鎮釋放回大明。明代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親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軟禁。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他又沒有立太子 ,導致大明朝廷內部的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曹吉祥、徐有貞和石亨等人聯合發動奪門之變,扶持明英宗朱祁鎮重奪皇位。明代宗朱祁鈺以及忠臣于謙等人先後慘遭明英宗殺害。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為後來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 20 # 牛眼看歷史

    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這場慘敗產生了許多蝴蝶效應,直接導致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事之變後,明朝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一、武力一蹶不振,國防戰略上由攻轉守

    明朝建國以來,從朱元璋的“八次北征”,到朱棣的“五出漠北”,對蒙古始終保持打擊態勢。但土木堡一戰,由於指揮失誤,明朝20餘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損失馬匹20萬頭,器械輜重不計其數。

    僅從損失的數字來說,器械沒了可以重新打造,戰馬沒了還怎麼與蒙古騎兵作戰?要知道中原地區並非優良馬種產地,軍用戰馬需要從蒙古走私高價買進,戰時狀態更是成為稀缺資源。更要命的是,陣亡的20萬精銳之師可都是身經百戰的將士,他們的軍事素養和作戰經驗是在多次征討蒙古、甚至靖難之役中打出來的,經歷了屍山血海的考驗,短期再培養一支鐵軍難如登天。

    此戰之後,明朝軍事力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對蒙古的大規模討伐,從此由主動攻擊轉為被動防禦,並在邊疆修築長城工事,期望透過高牆來阻擋蒙古鐵騎的侵擾。

    二、勳貴傷亡殆盡,宦官勢力迅速崛起

    朱祁鎮親征瓦剌,不僅二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帶去的武將集團同樣所剩無幾,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在內等五十餘名將領,皆力戰而死,使朱棣從靖難以來培養的武將集團瞬間崩塌。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將集團從此一蹶不振,不僅造成軍事力量衰落,更使朝局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失去的牽制文官勢力迅速上升,並逐漸掌握了明朝的軍政大權。朱祁鎮復辟後,為了限制文官權力,不得不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透過扶植曹吉祥等宦官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

    自此,文臣與宦官集團力量此消彼長,不僅出了嚴嵩、張居正這樣的權臣,更有馮寶、汪直、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而朋黨之爭和宦官專權則成為明朝統治的最大隱患,也為日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三、寧死不遷都城,倒逼崇禎固守京師亡國

    土木堡戰敗導致英宗被俘,蒙古首領也先趁機率領20萬大軍直逼北京,京師一度人心惶惶,眾臣都主張遷都以避鋒芒,但于謙力排眾議,立刻從各地調兵勤王,最終打贏了這場生死存亡的北京保衛戰,也更堅定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基調。

    等到二百年後李自成同樣兵臨城下之時,在內部空虛、外無援兵的情況下,遷都已是最後的選擇,但大臣們卻為了所謂的“氣節”爭論不休,崇禎也左右搖擺,猶豫不定,錯過了出城的最佳時機。

    這一戰,明朝沒有了于謙這樣力挽狂瀾的英雄,也沒有了滿朝文武的同仇敵愾,剩下的只有“天子守國門”的一腔熱血。因此,奇蹟沒有再次發生,城破之後,崇禎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也隨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信用與金錢是一種怎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