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rsistm

    陸游喜歡出師表,可以從他發表過的詩中看出來: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千載無。

    一表何人繼出師。

    這四句都是陸游用來形容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非常值得研究,也應學習研究,汲取教訓。

    當然,這從陸游的生平來看應該要好理解一些,陸游一生都深懷報國之情,而終其一生,都沒有看到國家收復的那一天,再看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樣的報國熱忱,一樣遺憾的結果,怎不叫他有惺惺相惜,如遇知己之感呢!

  • 2 # 還文樓主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繼位,孔明輔政。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徭,爭先早辦。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廒,財盈府庫,蜀漢政治經濟穩定,孔明收服蠻王孟獲後,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劉備統一河山的夙願,決定北伐曹魏,孔明採用馬謖的反間計,使司馬懿削職回鄉,去此心腹之患。孔明上《上師表》,向後主劉禪表明北征曹魏。

    陸游為什麼喜歡《出師表》,主要原因是:

    陸游的政治理想與孔明一樣。陸游一生致力抗擊金人,收復失地,統一國家河山。孔明的政治理想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完成劉備統一河山,恢復漢室的夙願。他們兩個的政治理想是一樣的。同為知己,惺惺相惜。陸游與孔明都是壯志未酬。孔明七次北征曹魏,因曹魏有司馬懿鎮守,孔明雖然殫精竭慮,事必躬親,奮力去討伐曹魏,天命在曹魏,孔明命喪五丈原,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一生致力抗金,南宋朝廷,昏庸腐敗,當權官員貪生享樂,陸游屢遭排斥,心有餘力不足,陸游臨終之際,告誡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兩人的結局都一樣。陸游崇拜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出師表》是孔明誓師北伐的決心,是孔明為國鞠躬盡瘁的體現。陸游非常崇拜孔明的高風亮節。他一生致力抗金,也可以為國捐軀,只是朝廷腐敗,一生鬱郁不得志。他希望象孔明那樣去收復失地,完成國家的統一。

    《出師表》是孔明北伐曹魏的決心,孔明為國鞠躬盡瘁的體現。陸游崇拜孔明的高風亮節,與孔明有同樣的政治抱負,惺惺相惜,也與孔明一樣的壯志未酬,感同身受,所以陸游喜歡《出師表》。

  • 3 # 老劉爆品會

    宋朝詩人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以高揚愛國主題的黃鐘大呂振作詩風,對南宋後期詩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諸葛亮的《出師表》自問世以來,深受人們喜愛,人們對諸葛亮這位社稷之臣更加了解。其高尚的品格,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里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

    陸游處在兩宋交替的時代正是國家危難之際,其對《出師表》喜愛更是情有獨鍾。

    《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遊諸葛武侯書檯》:“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七十二歲吟》:“渭濱星隕逾千載,一表何人繼出師.”

    《感狀》:“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詩人數詠《出師表》,抒發了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展示了其拳拳報國之心。

    《出師表》不僅為陸游喜歡,天下愛國之人無不喜歡。

  • 4 # 冷卻的菸蒂

    實話實說,我還真不知道陸游有多麼喜歡《出師表》,只能淺顯的分析。

    《出師表》乃千古名篇,至情至理、情真意切,且不乏治國安邦、為人處世之哲理,別說文人雅士喜歡,就連我一介布衣亦倍加推崇,好像拽文了

  • 5 # 仙人掌8000

    諸葛亮的“出師表”,以“出師” 為中心:首先,在危急形勢下出師,提出治國建議;然後,陳述出師理由,表達感激之情和效忠的心願;最後,要求批准出師,表達出師決心。所以說這是一篇寫作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融議論、記敘、抒情為一體的文章,體現了諸葛亮的謀略和人格。而陸游有著和諸葛亮一樣的報國理想。下面我們先分析,然後再看原文。

    諸葛亮此次出師的目的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兩件事

    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對當前形勢的分析非常到位

    客觀條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

    開張聖聽、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又可以看出諸葛亮志趣過人,不求功名。而“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兩句千古名言,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6 # 寧靜致遠WQ

    陸游出生在靖康之前兩年的1125年,從小就勵志報國發奮讀書,可以說文武兼備,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詞,一生是坎坷了不順。

    在南宋之前上溯到漢朝,漢族經過漢武帝時期,由於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使得漢族人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統治者到老百姓,滿腦子的仁義禮智信,失去開疆擴土的思想動力,導致了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開始了民族大融合。實際上就是漢族人勢力開始衰退,少數民族勢力快速崛起。(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只不過我們面臨的是全球挑戰,特別是美國的挑戰。)

    我們可以從陸游的《書憤》可以看出陸游對諸葛亮的羨慕與對《出師表》的讚賞。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陸游自認為與與諸葛亮能力在仲伯之間,只是自己沒有上疏出師表的機遇,更沒有率師北定中原的機會,只剩下鏡中衰鬢已先斑的無奈。

  • 7 # 蘭若行者

    陸游一生,感情受挫,和表妹伉儷情深,後被母親逼迫分手,淚眼凝視,痛徹心頭。而事業不順,空有凌雲之志、經國濟世之才。老年窮苦潦倒,無有立錐之地,曾遇到辛棄疾,感慨其困頓,欲資助他,但被放翁拒絕了。這樣的人生,這樣的高潔品格,自然會喜歡《出師表》的忠貞不渝,所謂惺惺惜惺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多歲,你有成為父母的驕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