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漠綠洲中的小草

    個人意見。戰爭瞬息萬變,雖誇張,但有時指揮官一瞬間決定成敗是可能的。戰爭將帥重要,將帥背後的國家因素更重要,沒有雄厚的國力,沒有英明的領導,大戰伇取勝是不可能的!趙國缺英明領導,這才是勝負關鍵!

  • 2 # 小劉說歷史故事

    趙括其實已經算不錯了,秦經過商鞅變法的脫胎換骨,不管是國力還是士卒質量都高於趙國,更何況秦軍六十萬的領導者還是軍神白起,趙括力戰而死雖然全軍覆沒被坑殺,感覺更多是因為秦軍損失也很慘重,失去一戰滅趙的機會,白起因此而報復性的坑殺,只能說,成王敗寇吧

  • 3 # 風動藤動銅鈴動

    第一個問題

    “天才”趙括之所以在歷史上有鼎鼎大名的原因如下:

    一、趙括熟讀兵法,但只會紙上談兵,打了戰國後期最大的被殲滅戰,使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大大加快;

    二、趙括的父親趙奢是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打了當期趙軍對秦軍最大的殲滅戰閼與之戰。

    三、這兩父子的事蹟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給後世人揭示了理論和實踐的深刻規律,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千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四、趙括輸給白起雖然細分析起來失敗的原因很多,然而結果是很正常的事,不輸才不正常。

    第二個問題

    至於假設韓信與白起對戰也是很多歷史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過我認為結果要看戰爭背景在誰的主場。畢竟大的軍事行動的制約條件太多,不單純取決於將領。

    《孫子兵法計篇》中“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將只是五計中的一個因素而已。

    韓信白起都是有能力的當時的頂尖將領,雖然顯示出來的領軍作戰風格有很大不同。

    如果韓白對戰發生在戰國末期,則是白起的主場,白起勝的機率大;

    如果韓白對戰發生在楚漢相爭時期,則是韓信的主場,韓信獲勝的機率更大。

    因此,後世帶兵為將者,除了理論學習和研究古代名將的戰法外,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所處時代特點和自己面對的敵我對比,摸索出當代和當前的戰爭規律。

    所以,二千多年來古今中外將星璀璨繁多、戰績不凡,但每一個人卻又彼此各具特色、大不相同,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 4 # 姑山之嵐

    趙括確實是位青年才俊,他在和父親趙奢攻打齊國時就經常參與意見,發明了“投糧法”順利攻下城池。

    趙括平時在和父親研究兵法時,經常把父親趙奢問得啞口無言。趙括無疑是軍事理論知識十分過硬的青年將領。但他的父親為什麼認為他會誤國,極力反對他統軍打仗呢?

    趙括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愚蠢,而是學習太好,自信心爆棚。他認為戰爭對他來說輕鬆自如,無所不知。還有他認為兵者詭道,戰略思想最為重要,並不重視士卒性命。

    不知兵,不愛兵,一味的尋求勝利。這樣的將領在戰國時代是沒有好下場的。

    吳起,白起,孫武,王剪等戰國名將無一例外的都是愛兵如子,愛惜士兵性命的。

    趙括這個致命問題,在趙國沒幾個人知道。反而在秦國變得無人不知。證明秦國十分重視資訊收集工作。這是秦國能統一天下的重要武器。

    長平之戰。前期是秦大將王紇(應該是齒字邊),趙國的廉頗之間的戰爭。廉頗帥趙軍攻擊秦軍,幾經失敗,決定深溝高壘,依託地形防守不攻。秦趙對峙數年。秦國沒有辦法,進退兩難。

    到了戰爭中期。

    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了廉頗。秦國聽聞訊息,立刻換武安君白起秘密出陣。

    趙括雖然狂傲,但面對武安君也會有自知之明的,因為他不是蠢人。所以秦國才秘密換上武安君。

    戰爭進入了後期。

    趙括勇猛果敢,主動出擊,將秦軍先鋒擊退(一說武安君誘敵示弱)。趙括又派一支偏師繞道秦軍背後準備夾擊秦軍,這個策略和白起完全相同。

    趙括的戰場經驗不足,統帥的軍隊也不是自己熟悉計程車卒。不能快速應對戰場上的變化。

    當趙括後軍被秦軍馬隊截斷之時,他選擇了一往無前衝擊秦軍本營。這表現出他的勇猛,但也體現了他不愛惜士卒的致命弱點。當打擊秦軍本營未果後,趙括才選擇撤兵。但為時已晚。後面的歷史咱就不細說了。

    趙括的致命弱點斷送了他自己也斷送了45萬趙軍。

    公平的說,趙括是有軍事才幹的,他的問題就是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不明白戰爭的殘酷。這是萬萬抵不過身經百戰的“人屠”白起的。

    趙括的失敗也是因為秦趙之間的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如果趙括知道武安君出陣,他很可能不掛帥出征。如果趙國知道趙括需要歷練,也不會輕易派他征戰的。

    如果趙括換做韓信。韓信的表現應該更像廉頗。當時長平的地形,最好的選擇就是憑險據守。當時的地形侷限性,出奇謀斷秦軍糧道,幾乎是不可能的。韓信面對白起,也會小心翼翼的,畢竟對方是天下聞名的武安君啊!

  • 5 # 穎水南岸

    趙國從不缺乏優秀的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兩位,李牧廉頗。

    趙括父親趙奢,趙國名將,曾經與秦軍一戰,閼與之戰,十萬秦軍逃散,斬首數萬,當然面對秦軍趙軍自損也很慘重,趙奢也是受傷的。

    可以說傷敵一萬自損八千。

    但是這個結果讓世人知道秦軍是可以打敗的。

    趙奢之子趙括,史有典故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廉頗與秦軍對峙三年,隨略有小失,但整體無礙。也就是說廉頗在秦軍不能勝。

    趙國著急,後勤快供不上了,幾次商議要不要換將。

    秦國伺機使出離間計,說秦軍就怕趙括,無論離間計成不成功,趙國是消耗不下去了,沒錢沒糧了。

    於是趙括代替了廉頗,大張旗鼓。

    秦國也換將了白起,一級保密。

    趙括熟讀兵書,軍事論戰從無敵手。

    趙奢都論不過趙括。

    趙括代替廉頗領軍,趙括母親大驚失色,跑到趙王那裡說:趙括從小胡攪蠻纏無理攪三分,也就是論戰厲害。領兵打仗沒經驗,出啥事別怪罪我們家人。

    趙王:不會的。

    趙括把趙國根基四十五萬將士搭進去了,坑爹坑娘坑趙王最重要的是坑了趙國。

    其實趙括如果多領兵打一些小仗,多積累點經驗將來未必不是名將,長平之戰未必失敗。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換韓信?也不行的。

    白起和韓信都是帥才,沒有作戰機會沒有幾成勝算他們不會冒然出兵的,廉頗就是例子,白起毫無辦法,你白起打仗牛,我廉頗不給你機會。白起也只是乾著急。

    如果雙方都是牛人,戰役只能僵持,那麼就耗吧,誰的鍋裡有飯誰有底氣,誰的國家富裕糧食多誰能耗到最後。

    顯然秦國比趙國富裕點。

    兩軍作戰,好比倆人打架,誰多一口氣誰就是贏家。

    趙軍耗到最後無糧還會是拼死一戰的。

    對峙三年,誰敢撤軍?說我不打了撤吧,不戰自潰等來的只有虐殺。

    所以說,這仗打的是國力,持久力。

    趙國換誰都不行。

    除非秦國白起出現顛覆性錯誤,一代戰神又怎麼會出現錯誤呢。

  • 6 # 雙樵

    說起趙括自然會想起血染長平,紙上談兵兩個歷史典故,老生常談不新鮮,筆者願談點不一樣的看法。

    一,趙括其人,剛愎自用,華而不實,格局太小。《史記》中記載趙王命趙括為前敵之帥,取代老將廉頗。趙母聞之大駭,以為國家之不幸也。急見趙王,懇求收回成命。趙王問其故,趙母說,吾夫屢將兵,上賞賜豐厚,然家中未見分毫,而今括兒將兵,賞賜愈豐,老身家中疊金壘玉應接不暇,據此預知其兵必敗。趙王不以為然。趙母再拜說:括兒兵敗,請不禍及老身!趙王允之。從以上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趙括沒有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私自利,格局太小,壓根就不是一個將帥之才,將熊熊一窩,長平焉能不敗!

    二,韓信來助陣能否取勝?有道是將軍決勝豈止在戰場,兩軍對陣其實是雙方國力,軍力,軍心,軍備裝備糧草供給等等因素的決戰。趙國本無此禍,趙王貪慾火中取栗一也,國力不支力求速勝二也,趙括輕敵輕進中白起之計三也,有此三者,趙國敗局已定,任是兵聖孫武子前來助陣亦無力迴天。

  • 7 # 義知周

    長平之戰,熟讀兵書的“天才”趙括輸給從血與火的戰場焠煉中一步步走到武安君位置的殺神白起,不僅僅兩方統帥前線指揮藝術的比拼,更是兩國君主的爭霸天下、運籌帷幄之爭,即使“漢朝名將韓信穿越前來助陣也沒辦法”雖是玩笑話,但實至名歸。因為最終決策來自兩國的高層,兩國綜合實力決定最後戰勢走向。

    一、初使階段,準備充分者,搶佔先機。

    長平之戰前,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經三世傳到秦昭襄王手上,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已經成為與中原抗衡的強國。趙國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成為軍事強國,也經三世傳到趙孝成王手上國力也達頂峰。兩個人都繼承了祖上很厚的家業,也都想在任上有所作為。

    不同的是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積極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將趙國視為東進掃滅六國、能與自己抗衡的唯一絆腳石,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趙國主要精力放在北方少數民族身上,根本沒有西進的打算,西方只是採取一個守勢,在戰爭中政治立場不堅定,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所以在戰爭準備層面,秦國更充分,一出手就搶佔了先機。

    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四月,王齕攻趙。趙孝成王派廉頗為將抵抗,設定三條防線。秦軍與趙軍空倉嶺第一防線上甫一接觸三戰三勝。先是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六月,秦二勝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破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二、相持階段,誰先改變,誰控制大局。

    空倉嶺第一道防線野戰中,趙軍三戰三敗,秦虎狼之師給廉老將軍上了一課,被迫採取守勢,退守丹河口第二條防線。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非常清楚秦軍的弱點:一是秦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線太長,對秦國國力的消耗很大;二是秦軍同時對韓趙兩國兩線連續作戰讓疲憊的秦軍求戰心切。因此,趙軍決定堅守不出,打算逐步損耗秦軍計程車氣和增加秦國後勤壓力。從此兩國進入了長時間的攻守相持階段。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先後投入60萬兵力,趙國投入45萬,兩國總兵力達到一百多萬人,這還是前線參戰隊伍,加入後勤人員更是一個寵大的數字。這是一場舉國大戰,打的可是綜合實力,人吃馬喂後勤保障至關重要。長平之戰雖然發生在趙國境內,但於趙國境內要穿越太行山,再加上經濟總量不如秦國,而秦國走水運,有關中平原作支撐,後勤保障卻要比趙國好的多。所以最先撐不住的卻是趙國,而最先做出改變的卻是秦國。

    秦國功夫用在棋外,在戰場之外使力,用外交、反間計打破了戰場上的平衡。由宰相範睢親自涉險以外交名義,行間諜之實,買通趙國上層,散佈廉頗消極作戰,秦國不怕守舊的廉頗,而懼怕名聲在外的趙括,云云。而此時,正好由於前期線事失利,中期雙持耗盡了國家庫存,趙孝成王對廉老將軍頗有怨言時,給了趙孝成王作出臨陣換帥的昏庸決定,從而使戰爭的天平向秦國傾斜。

    三、決戰階段,誰孤注一擲,誰取得勝利。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很明顯謀劃軍國大事,用將上,趙孝成王不如秦莊襄王。趙孝成王不顧眾多的反對意見,剛愎自擁,強行讓有虛名而無統帥帶兵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老將軍走了三軍統帥的位置,而將廉頗老將軍調作他用。同樣是換帥,秦國卻將更加高明,將武安君白起偷偷從與韓戰前線調入長平作為主將,將原來的主將王齕作為副將使用,並且嚴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既保障了隊伍的穩定性、延續性,又創造了變通性和迷感性。

    因此,在戰場上,處於暗處的殺神白起,將處於明處的書生趙括玩的是團團轉。他先是避其鋒芒,投其所好,主動退卻,誘敵深入,實施反包圍,然後一路正乒、兩路奇兵,奇正結合,斷糧道、斷後路,戰術手段運用的是神鬼莫測,將趙軍40萬大軍牢牢困住不得動彈。能打破相持階段的平衡局面,掌握戰場主動權除了白起確實比趙括高明外,更和秦國高層棋到中盤的一系列謀劃分不開。

    到了最後生死存亡的決戰階段,秦國更狠,可以說孤注一擲。當秦王聽說趙軍糧道已經被切斷,為了確保趙軍斷糧,又親赴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周邊),讓15歲以上的男丁都派到長平,阻斷趙國援軍和糧草。而趙國缺糧,向齊國借糧,因為之前和戰搖擺不定,外交失策,惹怒了其他國家,被齊王拒絕。遠在北方的李牧之軍也不能、更不敢調回支援趙括,趙國君臣只能眼睜睜看著40萬大軍煙消雲滅,毫無辦法。

    綜上所述,秦趙長平之戰,無論從準備階段思想準備、物資儲備,到相持價段約調兵換將、外交攻勢,情報工作,到最後決勝階段的孤注一擲的投入,從頭到尾,滿盤皆輸,趙國一直處於弱勢被動挨打的地位,真的就是韓信穿越來了也扭轉不了局面,更別說一個書生趙括了。(配圖摘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腳後跟骨頭痛(有圖),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