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都知道三國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梟雄曹操,東吳孫權和皇叔劉備。本來如果是他們三個其中之一,統一了天下,那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為了這江山拼命了大半輩子。可誰知這魏蜀吳的天下,最終卻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司馬炎統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晉。可為何偏偏是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呢?
10
回覆列表
  • 1 # 賈甄矜

    當時有誰還能與司馬家族對抗?如果司馬炎不是一個弱智或自大狂,以他繼承的那麼大的家業來說,統一天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蜀國是被司馬昭就滅掉了,司馬炎只要幹掉東吳的暴君敗家子孫皓就可以了)

    晉朝的統一,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謀”的中國歷史上最短暫最沒質量的統一。差點就在司馬炎手裡終結了。

    而最不幸的是,他的繼承者是個弱者,而他兒子的皇后賈南風是個愚蠢的自大狂,不但讓西晉覆滅,還造成了五胡亂中華的幾百年的亂世,歷史罪人,無出其右也!

  • 2 # 千秋文樂

    是的,司馬炎有太好的父輩爺輩。司馬懿篡魏,司馬昭滅蜀,到了他司馬炎只剩偏安一隅的吳國,而且主上不明,屬下不賢。反觀晉已經人才濟濟,兵臨建業只是時間問題

  • 3 # 飄1962

    東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形成門閥士大夫階層,掌握國家機器,造成階級矛盾,遂暴發了黃巾起義。曹操迅速崛起,與曹操選士不論族性閥閱、而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密切相關,大批寒門庶士齊集於曹操麾下。而同在北方的袁氏集團則為門閥士大夫集團,袁氏兄弟出身旺族,所用人才依然沿襲漢末“四世三公”、“四世太尉”之門閥制度,麾下皆為“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之旺族士大夫,最後為代表寒門庶士集團的曹魏所滅。袁氏集團滅亡後,很多大地主豪門人才便齊集司馬氏麾下。司馬氏家族最早為河內地方大族,後成為東漢皇族,也是“四世三公”最直接的繼承者。曹操死後,至魏廢帝齊王芳,司馬炎勢力日盛,把持朝政,選舉人才制度一改曹操時代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之政策,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一時得到地方上豪強勢力的擁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詩中的“王”“謝”,皆是當時門閥大族。這些門閥大族,一直掌控著地方勢力,卻一直受到曹魏政權的壓迫,司馬氏集團一旦可以修正曹魏政權的政策,恢復門閥士族勢力,一呼百應。終於,魏廢帝齊王芳正始十年四月改元嘉平,嘉平六年(254年)九月被廢。司馬氏篡位。很顯然,不單單是曹魏政權下的旺族門閥喜歡只注重保護士族世襲的政治特權的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吳、蜀兩地的豪門也是喜歡的。所以,司馬炎選對了擁躉,三國歸晉豈有不順理成章之理?

  • 4 # 北雨寒

    西晉建國非司馬炎之功,蓋成於宣、景、文三朝。

    清代學子呂思勉對司馬炎的評價可謂貼切:僅足守成之才,而當開創之世耳。

    司馬炎有治世之願,而無統御之才

    自西晉建立後,武帝並非無所作為而專心駕馭羊車巡幸後宮。

    正史載,武帝執政初期出臺了許多興國利民的政策。如,輕徭役去州兵,簡政興農;如制定律法,興修水利;如舉薦賢才入仕,考核官吏等等。一句話以概括,武帝並非無所作為,實是有治世之願。

    一是治下不嚴。

    如賈充。不僅明確反對伐吳,被強行任命為大都督後仍推三阻四。戰事緊張時,賈充致信武帝以江南疾疫為由請求止戰班師,誰知東吳孫皓同時投降,可謂打臉。但即便如此,賈充仍未被武帝責難,反而增邑八千戶。

    又如劉毅。曹魏時期,司馬昭當相國時,提拔劉毅為相國掾。武帝之初廣開言路,認為劉毅忠貞正直,命他執掌諫官糾彈亂法者,但劉毅在彈劾豪門權貴時武帝總是網開一面,法不能盡,找誰說理去?

    二是上樑不正。

    武帝之初曾下詔大弘儉約,禁樂府靡麗百戲之技,及雕文遊畋之具。但伐吳之後其鋪張浪費,如修建先祖陵廟極盡奢華,廣納後宮達萬人之巨等。此上行下效,於是乎西晉八公如司馬孚、鄭衝、王祥、司馬望、何曾、荀顗、石苞、陳騫,無疑不是奢侈以極,揮霍無度。其中石苞之子石崇,更在史書上更是留下了“石崇鬥奢”的成語。

    三是貴族掣肘。

    晉初,武帝之下掌權者不是功勳名臣,便是皇親國戚。說直白點,全是貴族。

    因為武帝實為篡位實非征戰之功,而是依賴於各世家門閥的支援。以至於建國之後,率先恢復分封制以安撫貴族,更讓陸機作《五等諸侯論》來作為其制度建設的理論依據。

    所以武帝即便有治世之願景,在實際行政過程中一旦觸及貴族利益,往往會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行政亦處處掣肘。

    如羊琇。其出身於貴族“泰山羊氏”,景獻皇后的從父弟,因被受武帝寵信,居中護軍、散騎常侍之職十三年。其恣意驕橫,在選拔人才時根本不安既定次序提拔,他喜歡誰就提拔誰,而且經常縱容手下犯法。上面提到的司隸校尉劉毅上書彈劾他,要求武帝重刑處罰。但武帝迫於其家族勢力,只是將羊琇免官,而後迅速將其官復原職。

    宣、景、文三朝已定天下,司馬炎只是接班

    自宣帝司馬懿殺掉大將軍曹爽,彼時曹魏集團大權就已經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而後,司馬氏又先後將王凌、毌(guan)丘儉、諸葛誕等叛亂消滅,並將朝中的曹魏忠臣如李豐、張緝等一併剪出,自司馬昭死前,曹魏集團實質上已經改姓司馬。

    另一方面,蜀漢和東吳亦各自陷入子女不爭氣的豪門困局。

    東邊孫皓暴虐成性無惡不作,西邊劉禪昏庸無能重用宦官,且兩國因為戰爭經濟早已被拖垮,而兩國君主又都是無能之輩,所以吳蜀兩國的滅亡只是時間而已。

    東吳不戰自潰,而蜀國滅亡則是鍾會十萬大軍壓境在前,鄧艾偷渡陰平關在後。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彼時,司馬昭已經可以篡魏稱帝,不過他卻想效仿曹操,讓兒子司馬炎稱帝,所以司馬炎才成為了西晉的開國君主。

  • 5 # 直眼看世界

    “三馬食曹”數十載,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爛熟於心。

    司馬懿絕對是“悶騷”型人才,暗懷不臣之心,“路人皆知”。他“舉步投足”以曹操為“正規化”,所不同者“外弱內強”“外病內壯”。

    他善於抓住時機,給曹氏致命一擊。利用魏帝曹芳和重臣曹爽出京都洛陽祭祀,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魏國軍政大權,為司馬昭封王、司馬炎建晉稱帝奠定了基礎。

  • 6 # 生活好運

    祖父輩給基礎都打好了。蜀國有黃皓弄權,吳國孫皓昏庸,再加上國力的巨大差距,司馬炎只要不太昏,統一是肯定的。

  • 7 # 野草的沉思

    司馬炎能統一三國,首先是曹氏祖孫的功勞,其次是其祖父的功勞,司馬炎本人也有一定功勞。

    一,曹氏奠基。

    一代梟雄曹操,躍馬揮鞭三十餘載,先後消滅了呂布、袁紹、袁術、馬騰、韓遂、劉表等割據勢力,佔有了合淝、襄陽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建立了強大的曹魏政權。爾後曹丕稱帝,歷曹睿、曹芳、曹髦,至曹奐。這是天下一統的基礎。

    二,司馬懿篡權。

    曹操死後,開國文武漸次凋零。司馬懿漸漸顯露出頭腳,成為曹魏政權的柱石。曹真和曹睿死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殲滅曹爽勢力,把曹魏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從那以後,曹氏皇帝基本上成了傀儡。

    不能不說,司馬懿能夠篡權成功,是與他真有本領分不開的。曹丕之後,魏國東西南北有亂,基本上都是司馬懿平定的。而曹氏已無強有力的人物。所以,政歸司馬氏,雖有陰謀不光明的一面,也有必然的合理的因素。

    三,司馬昭滅蜀。

    司馬昭的才能,不亞於其父。公元263年七月,司馬昭令鍾會、鄧艾,等三路大軍伐蜀。鍾會一路,將蜀將姜維牽制在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一舉滅掉了蜀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滅蜀之後不久,司馬昭便運用計謀,除掉了鍾會和鄧艾。

    四,司馬炎建晉滅吳。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

    公元280年,司馬炎以杜預為大都督,六路伐吳。滅吳,一統天下。

    晉武帝司馬炎晚年比較昏庸,後宮萬人,搞出了羊車引路的歷史笑話。但平吳之前,基本上還是做得不錯的。說他不錯,主要是指他能信任和重用羊祜、杜預,王浚等一班名將,完成了統一大業。

    司馬炎能滅吳統一天下的另一個原因,是吳主孫皓的荒淫昏庸。晉在滅蜀後,隔了十七年才滅吳,很大原因是東吳還有陸抗丶丁奉等名將存在。陸抗、丁奉死,吳隨之滅亡。

    結語。

    沒有曹操父子打下的曹魏政權的基礎,便不會有司馬氏的晉朝。司馬氏祖孫三代的努力也是晉朝產生的重要原因。

  • 8 # 笑談文史生

    司馬炎之所以能一統三國,並不是司馬炎這個內因在發揮作用,而是好多外因綜合在一起形成的結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一、前人打得基礎好。

    司馬炎之所以能完成統一,關鍵在於曹魏和司馬家族打得基礎好。

    1、曹魏統一了整個北方,是司馬炎能統一全國的關鍵。曹操拉起隊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魏蜀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曹魏實力最強,而且形成一套穩固的班底。後來曹丕稱帝,推行九品中正制,更加鞏固了自己統治。可以說,正是曹魏家族辛辛苦苦經營,才讓司馬炎撿了一個大便宜。不然,以司馬炎的能力,想偏安一隅的能力都夠嗆具備。

    2、司馬家族繼續經營,統一天下水到渠成。曹丕早逝後,大權逐漸被司馬懿掌控,後來甘露之變後魏帝形同虛設司馬昭成為曹魏實際掌權者!野心日益膨脹的司馬昭決定伐蜀,委派鍾會、鄧艾等人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鄧艾偷渡陰平魏軍勢如破竹直搗成都後主劉禪招降,蜀漢滅亡!司馬昭也因此進爵晉王,距離稱帝僅一步之遙!但司馬昭思前想後,還是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不久就歸西了。但留給繼任者司馬炎確實一筆豐收的家產,要錢有錢,要地盤有地盤,要人才有人才,還有進攻東吳的路線圖,司馬炎只要接過“”接力棒”,.按部就班地按照規劃走就能完成統一。

    二、對手太弱。

    三國時期,雖然處於亂世,但英雄輩出。曹操、劉備、孫權都是人中龍鳳,諸葛亮、郭嘉、荀彧、魯肅、田豐等都是頂級參謀,蜀漢五虎將,魏國十虎將,吳國四傑等各個是英雄。

    但到了三國後期,除了曹魏繼承者有大志外,蜀國和東吳的繼承者都能力一般般,胸無大志。再加上自己本來就弱小,有沒有報團取火的意識,最後背逐個擊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綜上所述,司馬炎能統一全國,建立西晉,還真不是他能力有多強,只是運氣好,做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已。

  • 9 # 鄧眼看世界

    我們都知道三國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梟雄曹操,東吳孫權和皇叔劉備。本來如果是他們三個其中之一,統一了天下,那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為了這江山拼命了大半輩子。可誰知這魏蜀吳的天下,最終卻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司馬炎統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晉。可為什麼偏偏是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呢?

      首先,司馬炎有個好老爸司馬昭,當然更準確的來說是有個好爺爺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耗死了蜀國的名相諸葛亮,再是奪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而司馬昭則是進一步掌握了魏國的大權,所以到了司馬炎這裡,魏國基本上已經是姓司馬的了,當然司馬炎也毫不客氣的取曹而代之。

      當然劉禪和孫皓的老爸也很給力,給他們留下了西蜀和東吳這麼一大片區域,可問題在於自己是否有能力來治理。

      如果說司馬懿和司馬昭奪取魏國江山,是給了司馬炎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他出生就含著金鑰匙。那麼鍾會和鄧艾兩人,則是三國後期的一“龍”一“鳳”,讓司馬炎扶搖而上,劍指天下。

      司馬炎可以說是“富三代”和“官三代”了,而西蜀方面一直是和魏國勢不兩立的,尤其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也是一心要伐魏。可正如司馬懿剋制諸葛亮一樣,姜維的計謀屢次被鄧艾所識破,雖然最後的詐降成功了,但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當劉禪在魏國宮中說出“樂不思蜀”的典故時,西蜀已經就已經成了司馬炎的一片屬地了。

      至於東吳方面,沒有了西蜀作為盟友,在司馬炎的大軍壓迫之下,也是很快就選擇了上書投降。

      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實現一統天下的明君沒有幾人。而司馬炎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時,司馬炎沒有殺死魏帝;大破西蜀,劉禪就跪在眼前時,司馬炎沒有處死他;接收東吳的投降時,司馬炎沒有為難吳主。

      司馬炎給了曾經的敵人莫大的恩賜,封王或者當侯,讓他們一一善終,當然這也造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引發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司馬炎之所以能統一三國,一是父輩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有能幹的手下,三是自己的“仁義”。

  • 10 # 白馬君

    司馬炎時代,是士族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徹底獲得統治權的時期,這和其自身能力關係不大,屬於豬遇到強風都能吹起的時期。

    所以東漢人口最多的時期,不是初年,而是漢桓帝時期;北宋領土疆域最廣的時期,不是其他人,是宋徽宗開始欣賞字畫的時候;滿清國庫最為充盈的時候,不是康乾盛世,而是西方列強瓜分之後同治到光緒年間!

    退回說司馬炎,其統一幾乎是歷史的必然,就是被風口吹上天的豬---家裡取代資本優勢最大的魏國,手下兵最多將最強。經濟情況是三國最佳。

    另外2國,蜀國逆流而上,非要“依法治國”,儒生不會允許,士族大家也不允許,因此蜀國之後幾乎完全是直接投降---非要說裡面會抵抗的,全不是士族,而是知道丟失了蜀國就什麼也沒有的官員。

    吳國則是江東士族與外來士族一直磨合,矛盾一直都有,倘或仰仗蜀國存亡,尚可割據,然而最後鬧上了一個和阿斗一樣救不回來的孫皓,蜀國還先倒了,最後等待他的就是亡國命運。

  • 11 # 哈士不是奇

    這是一個方面,但又不僅僅是這個方面。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兩方面很重要,一個是人才,一個是國力。

    論國力,魏國是最強的,蜀國是最弱的。論人才,其實這三國在一開始是勢均力敵的,可能魏國稍微強一點。

    先論國力,我們都知道,魏國之所以不能統一南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赤壁之戰的失敗。而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和孫權和劉備的合作有關。

    然而,到了後期,孫權和劉備就荊州問題上徹底決裂,以至於關羽和張飛相繼去世。再加上昏了頭的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導致蜀國實力大損。

    孫權雖說在這次戰鬥中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但終究只能安居一隅了。

    至於人才方面,那魏國就更是優勢了。

    隨著老一代創業者相繼去世,除了魏國外,其他兩國都呈現出了人才凋零之勢。魏國的人才出現速度雖然也遠不及之前,但好在還能出現幾個力能扛鼎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司馬懿一直沒死。

    司馬懿的存在,就是其他兩國最大的震懾。

    也許有人會說,司馬懿就算在也很老了,能有啥作用。

    可就是這麼個老朽,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魏國的權力。

    因此,司馬炎最後能夠統一天下,純粹是國力碾壓罷了。

  • 12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可稱晉版唐玄宗,前明後暗,整體上算是有為之君。

    (一)「一統天下」而非「一統三國」

    題主之問,略有偏頗。我們不妨梳理一下相關時間線。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而司馬炎公元265年才登基稱帝。而魏國的滅亡,司馬炎無非是順手牽羊而已。

    可見司馬炎在位時,魏蜀已滅。「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變成晉吳之間的「南北對峙」。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吳,可說司馬炎「一統天下」而非「一統三國」。

    (二)父祖兩代之功,司馬炎伸手摘桃

    (司馬懿)

    司馬氏的江山,真正的奠基人是司馬懿。正是司馬懿的無敵演技和聰明智慧,成功瞞天過海,居然騙過了人精曹操。

    同樣是司馬懿的長壽,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位曹家有頭腦的主子,最後透過「高平陵之變」殺死曹爽,徹底控制曹魏政權,登上權力巔峰。

    後又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經營,司馬家的地位已經無比穩固,無法撼動。

    若非司馬昭公元265年突然中風而死,晉朝的開國皇帝怕就不是司馬炎而是司馬昭了。畢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

    (三)攻滅東吳與「太康之治」

    當時東吳尚存,超重大臣多以長江天險為由反對攻吳,權臣賈充同樣反對。司馬炎力排眾議,派大將杜預等伐吳。

    公元280年,攻滅東吳,統一全國,結束了自184年黃巾起義以來,長達一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是司馬炎最重要的歷史遺產和貢獻。

    司馬炎在位的前半段,應該說絕大部分時間,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無為而治,發下農業,鼓勵生產,釋出佔田制,戶調製,品官佔田蔭客制等制度,重視法制,頒佈「泰始律」,社會穩定,人口增長,史稱「太康之治」。

    (四)前明後暗——接班人與分封制

    (司馬衷)

    司馬炎晚年,逐漸追求享樂,鋪張浪費,後宮妃嬪近萬人,高官鬥富,羊車望幸。

    司馬炎的另一個政策失誤是大封諸侯王,前後分封司馬家五十七人為王,歷史之最,這也為「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在接班人問題上,司馬炎在皇后的說服下,立司馬衷為太子,後世稱「晉惠帝」。司馬衷天性愚鈍,有白痴之嫌,完全無法掌握朝政,大權落入皇后賈南風及權臣宗室之手,爭權奪利,相互攻伐。最終國本動搖,司馬炎死後二十六年,西晉走向滅亡。

  • 13 # 書劍談

    一代雄才曹操曾夢”三馬同槽”,以為西涼馬騰家族對曹家不利,所以才對西涼馬家趕盡殺絕,豈料這夢卻應著是本朝內司馬父子三人。

    司馬懿是西晉最終成國的最重要的一環

    三國之中,曹魏最強,曹操之下,曹丕也頗有雄心,正因為這兩人曹魏先主的才能,才初步平定了北方的小割據,也讓魏國成了三國之中最強一方。曹丕當上魏王后,對於司馬懿也是頗為重視,此後司馬懿官越來越大,居然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可見,即便什麼都不做,僅僅這託孤之臣,司馬懿已經積累了極其廣大深厚的政治及勢力基礎。

    可以說,司馬懿不僅僅培養了兩個很有權力控制天賦和野心勃勃的司馬師和司馬昭,搭建了未來司馬家族權力框架。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馬師則其實更沉穩頗有也是心狠手毒。也因為這二位在曹家天下中權力版圖中的侵蝕,其實所有的行為更像是為司馬家打天下。

    在曹魏的把持者司馬昭的主持下,蜀國第一個被滅。此時天下大勢,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形式已經開始了。強者恆強,此時雖然吳國依然能勉強劃江而治。但是,大勢已經不可逆轉。

    為何是司馬炎成為西晉統一之始

    三馬兩小馬中,無論司馬師多麼有才幹,中國人最注重的傳承確實缺乏,一生無子。只有五個女兒,一個養子司馬攸還是司馬昭過繼與他的。

    司馬炎為司馬昭嫡長子,可見無論從哪個方向,司馬炎必定會成為司馬家族權力繼承中的必然經歷的一環了。等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死去,理所當然,司馬炎也是繼承司馬權力制杖的的唯一。

    而此時,司馬炎登基時,蜀國已滅。但蜀滅十五年後,東吳才滅。這當然是司馬炎的計劃,畢竟才奪曹魏,必須要做好各種戰略準備,甚至與撫平魏晉更替中的各種矛盾。這也看出,司馬炎很有智慧及政治頭腦。等到吳主孫皓暴虐,司馬炎起兵伐吳,就更容易獲得最終勝利。

    結語

    在西晉統一的路途中,其實三馬做了很大的工作,可以說,沒有三馬奠基,也不會有司馬炎之後的順利篡魏。

    但司馬炎也是絕對有他自己的功績及智慧,東吳被滅也確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至少在晉國立國的路上,這點也不亞於先祖們的功績。畢竟,廟號為武帝的稱謂,已經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了。

  • 14 # 詩與歷史

    司馬炎最終能夠統一天下,有兩個人為他奠定了基礎,分別是曹操和司馬懿。曹操奠定了領土、經濟、軍事基礎,司馬懿則是奠定了政治基礎。在司馬炎接手政權之時,曹魏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東吳,司馬炎統一天下也不過是順水推舟。下面就詳細說一說曹操、司馬懿是如何打下領土、經濟、軍事、政治基礎。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經過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後,確立了對以中原為核心的北方地區統治地位。在領土面積、國內人口、經濟發展三方面都佔據優勢。然而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主要發生在中原地區造成了人口銳減,田地荒蕪。曹操雖然佔據優勢,卻因為吳蜀聯盟,無法再短時間內消滅兩國。而吳蜀兩國則因為自身實力原因,雖能抗衡曹操,卻無力消滅曹操。因此在漢中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雖然戰爭不斷,卻從未出現危機國家政權的戰爭。在此期間三國都採取措施發展恢復經濟、人口。曹操在這一時期制定的經濟策略,奠定了曹魏的經濟、軍事發展方向。讓曹魏經濟、軍事、人口迅速發展。

    三個國家最終的發展結果是:曹魏憑藉自身良好的經濟基礎、龐大的人口基數、廣大的領土面積,在發展中逐漸拉開與蜀吳兩國的差距。可是因為早年與蜀國的交戰中失去了漢中,失去了對蜀作戰的主導權。再加上蜀國連續不斷的北伐軍事行動,讓魏國雖然取得巨大的經濟、人口、軍事優勢,卻不能發動滅蜀之戰。在東線魏吳的戰爭中,雖然魏國取得了優勢,卻苦於水軍落後於東吳,也不能短時間發動滅吳戰爭。因此魏國雖然逐漸拉開與兩國的差距,卻仍然需要慢慢磨平地勢、軍事實力方面的弱勢。但是魏國統一三國的趨勢已經初步顯現,只是尚需一定積累。因此說曹操奠定了司馬炎統一天下的經濟、軍事基礎。

    司馬懿在曹植、曹丕的儲位之爭中,輔佐曹丕。最終曹丕在多的大權,稱帝之後,封司馬懿為御史中丞。司馬懿一舉奠定司馬家在朝堂之上的政治地位,走進曹魏統治機構中樞。隨後在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軍事行動中,司馬懿擔任主帥,逐漸培養了一批效忠於自己的軍事將領。司馬懿晚年,透過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的實際控制權。奠定了司馬家的軍事地位此時司馬家族已經相當於漢朝末年的曹家,能夠隨時覆滅曹魏。到了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掌控朝政的時候,篡權奪位的規劃已經基本制定完畢。可惜司馬昭突然暴斃,未能稱帝。司馬炎當政之時,不費一刀一槍直接篡位稱帝,建立西晉。隨後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炎統一全國的基礎有兩個,第一、曹操打下的領土、經濟、軍事基礎,第二、司馬懿打下的魏國國內政治基礎。從客觀上來看,這兩個基礎中,曹操打下的領土、經濟、軍事基礎的作用顯然要高於司馬懿打下的政治基礎。但是這兩個因素無論是缺少哪一個,最終一統三國的都不會死司馬炎。而可能是另外一位篡位的權臣。

  • 15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司馬炎就是和坐享其成的主。其實,說聰明,只是司馬懿家族後來統一了全國。不過,司馬懿也沒想到,自己孫子建立的王朝,在歷史上存在感最低,評價最差。遠不如秦朝和隋朝,有時候說起來西晉的貢獻就是一個笑話。

    西晉就是一個貪汙腐敗,窮奢極欲的朝代。估計司馬懿要活著,看到這些,要氣個半死。這些不肖子孫到底給歷史留下了什麼值得炫耀的資本。

    還有曹操的歷史地位是時代的開創者。而司馬懿是篡權者。還有其兩個兒子也是權臣,而不是功臣。司馬集團生活奢靡,道德敗壞,權力高度集中,國家在武力壓制下存在著許多潛在的矛盾。八王之亂後,天下大亂……導致了三四百年的歷史割據,問題多多……

    說實在的,看看司馬懿有多尷尬。在許多情況下,司馬懿其實早就看出了孔明的伎倆,不過不想戳穿。如果孔明死了,他有可能被魏主冷藏,也沒有了機會繼續掌握兵權。司馬懿對於魏主來說,遠沒有孔明對於劉禪那麼重要。尤其曹丕還是個小梟雄。雖比不上老曹,但司馬懿還是不敢輕易亂跳。

    孔明明知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為了自己在劉備面前誇下的海口,他不得不多次出岐山獲取戰略的主動性。孔明想效仿劉邦或嬴政,透過佔領漢中,打垮魏國。可是,司馬懿明著為魏國著想。其實,他有著自己的算盤。掌握魏國最高權力,成為一時霸主。

    司馬懿雖然大權在握,可是當時許多曹操老臣,包括曹氏皇族,都對他十分忌憚。不用司馬懿,孔明太囂張。用司馬懿,這個人老謀深算,用著不放心。而司馬懿也明白,自己在老曹手下,兢兢業業,可是老曹對自己還是不放心。而且臨終也沒有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司馬懿是個城府極深的人,這方面可以說是超過了老曹。

    司馬懿在老曹父子手下幹事,其實也是膽戰心驚。憑本事,人家不太放心。尤其那些吃功勳的老曹身邊紅人,一直在排擠司馬懿。如果不憑本事,混日子。老曹身邊這些人又瞧不起自己。司馬懿這個外姓,在老曹那幫人眼裡,也只是個後起之秀。

    不像孔明人家是劉備的同盟者,穿一條腿褲子的人。司馬懿在老曹手下可沒那麼滋潤。所以,司馬懿和孔明玩兒,多處於下風。但是,這兩個人也惺惺相惜,不願輕易撕破臉皮。正如前面所言,司馬懿在魏國國內,遠不如孔明在蜀國那麼穩固。所以,司馬懿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一般也不願冒險出兵。萬一翻了船,回到魏國,有人落井下石,自己還不是個死。

    司馬懿心理明白,與其和孔明硬磕,沒有必勝的把握,還不如自己一直掌握著實權,讓魏國那幫人圍著自己轉。同時,這也可以熬死孔明。萬一孔明死了,自己還掌握著大權,不就有機會翻牌嗎!事實證明,司馬懿還真做到了。

  • 16 # 蒼海一文

    沒錯,奠定司馬氏基礎的是司馬懿,發展實力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昭後期統一的格局基本形成。

    當時,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有兩個兒子,於是,把二兒子過繼給司馬師當兒子,獨留長子司馬炎在身邊。

    最後,司馬炎順理成章接班,在265年將自己變成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這一切對司馬炎來說簡直太美好了。

    (司馬炎,圖片源於網路)

    三國的早期可謂是高手林立,智慧對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司馬懿、周瑜等等英雄人物紛紛登場,一幅酣暢淋漓的爭霸大戰拉開了帷幕。

    在爭霸大戰中,雙方的博弈達到了巔峰,曹操厲害,但他的對手也不差;諸葛亮厲害但也沒有能幫劉備恢復漢室;孫權年少,但也能支撐江東一隅;司馬懿笑到最後也沒有一統三國,那麼,最終一統三國的司馬炎, 是他比前面的人物更厲害嗎?

    263年,司馬昭派兵伐蜀,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央禪讓帝位,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

    到了這個時候,三國只剩下二國了,司馬炎的對手只有吳國的孫皓了。

    (司馬炎滅吳,圖片源於網路)

    孫皓是什麼人物?

    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和蜀國的後主劉禪在性格上是截然不同的,劉禪即位後很少拿大臣開刀,事事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而孫皓卻殘暴好色甚於紂王,手下將領多有投誠魏國者;他還下令大興土木建造宮殿,結果令國庫空虛,使國家實力越來越差,這就給司馬炎有可乘之機了。

    280年,司馬炎派兵攻打吳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攻下吳國,正式結束三國分立的局面。

    有時候,運氣這個東西真是很神奇的,奇蹟和意外不知誰先到,試想一下,如果司馬炎的對手是曹操劉備孫權,估計就沒有他什麼事了。

    所以說,司馬炎雖然沒有祖父司馬懿的隱忍智慧;沒有曹操的梟雄氣概;沒有諸葛亮這樣的絕世軍師;沒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猛將……,但是,他的對手也不是曹操劉備孫權,而是一個比他更差的對手孫皓,運氣的天秤傾向了司馬炎。

    (司馬炎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正所謂:勝不在己,乃在於敵,天意如此不可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學歷可以去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