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芸煙一縷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他是真心實意的相信這個軍事、丞相。諸葛亮幫他坐穩三分天下,劉備感激不進,怎會存在陰謀論?古人的思想比較單純和高尚,個人覺得不能用現代人的營銷套路來看待古人,他對諸葛亮絕對不存在陰謀論,所謂的陰謀論都是某些專家的曲解。
當時劉備意氣用事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未果的情況下,只好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阻擋。陸遜採取防守的戰略,堅守不出。於是劉備令士兵駐守樹林茂密之處,並且將營地連看駐守。陸遜用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蜀軍。劉備敗退到白帝城,此時的蜀漢幾乎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在樊城之戰後,蜀漢佔領的荊州三郡盡數被東吳搶走,關羽軍團也近乎全軍覆沒,蜀漢元氣大傷。劉備隱忍數年,率領蜀國眾將士伐吳,卻被陸遜以一把大火擊潰。蜀軍死傷無數,劉備自己也抑鬱成疾,此等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有顏面謀算諸葛亮?
劉備這個人的格局是很大的,理想也很大,前半生那麼多失敗都沒擊倒他,所以他能得到的評價才是,百折不撓,終不為下。諸葛亮是幫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三分天下稱帝的股肱之臣,劉備的起點在於兩個,一個是少年時立志要削平亂世的自己,一個是數十年後在新野古隆中遇見的那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離開這兩者,他自己便什麼也不是。白帝城託孤他內心更多的應該是慚愧和不甘吧,慚愧沒有聽從丞相的勸誡,致蜀國於如此境地,還要諸葛亮收拾殘局;他和諸葛亮隆中對時約定共圖大事,奈何事業未竟而人之將死,內心應該充滿哀傷和不甘。
無論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是何種心情,他都不可能算計自己的丞相,他們是君臣亦是知己;諸葛亮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兢兢業業輔佐他半生,劉備去世後,他為了守住先主留下的基業,嘔心瀝血操勞而死。個人認為白帝城託孤不是陰謀論,劉備所說皆為肺腑之言。謝謝!
-
3 # 萌哥蛋蛋看世界
劉備遭夷陵大敗已是病體沉痾,永安託孤是正常人事安排,沒有任何陰謀。一、永安託孤,情勢危急;
章武二年(222年)七月,東征東吳的劉備遭夷陵大敗,隨後回師駐守魚腹縣,並將魚腹縣更名為永安縣(這個改名的動作其實也透漏夷陵之戰兵敗對劉備心理打擊其實挺大)。這時候的劉備已經62歲了,夷陵之戰蜀漢大軍大敗、傷亡慘重,這時候是劉備真的病重,不是陰謀詭計。以至於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病重,舉兵拒守公然反叛不再聽朝廷號令。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勢越來越重,諸葛亮與劉禪從成都趕至永安。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並任命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劉禪,同時還任命李嚴為中護軍、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裡也來聊一下劉備為什麼要安排李嚴?注意李嚴並不是劉備嫡系荊州勢力,也不是益州本土勢力;李嚴早年是跟隨劉表的,後來曹操大軍南下荊州,李嚴才投奔了益州劉璋。劉璋任李嚴為成都縣令,李嚴幹得非常出色,後來劉備入蜀與劉璋鬧翻,護軍李嚴率眾歸降了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劉備迫降劉璋奪得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此後李嚴就一直跟著劉備。劉備入主益州特別是建立蜀漢後,蜀漢政權內部匯聚了劉備的荊州勢力、劉璋的東州勢力、益州的本土勢力等多股勢力,必然會有利益衝突;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統治者策略是以劉備的荊州勢力為主導,同時聯合劉璋的東州勢力以及益州本土的中間勢力,壓制益州的反叛、敵對勢力;同時李嚴東州派的背景和身份以及李嚴確實治理郡縣時政績出色,對蜀漢又忠心,劉備選擇李嚴更能達到其所預期的策略目的。那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甚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為什麼說這是出於蜀漢現實形勢需要呢?
二、君臣相知,形勢所迫;《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說的這也是實話,諸葛亮的才能確實比曹丕高,這時候的劉備已經病重,蜀漢兩三年前才因關羽襄樊之戰失利被東吳奪取荊州,孟達投降曹魏又導致劉備丟失上庸等郡;加上這次劉備東征孫權大敗,這對原本弱小的蜀漢無疑是雪上加霜,蜀漢的繼任者如果在這時還不知警醒還胡來,那麼必然早早滅亡;所以說劉備讓諸葛亮在自己兒子劉禪實在不成器時可取而代之,也是現實形勢所迫,蜀漢再也不能亂來了;當即諸葛亮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永遠忠於朝廷,會為蜀漢朝廷鞠躬盡瘁、死後而已後;劉備又告誡太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並且囑咐魯王劉永和太子劉禪要視諸葛亮如父;這個時候就很能理解了,劉備是鑑於現實蜀漢嚴峻形勢,擔心太子劉禪不能夠擔負起重任,把蜀漢基業給弄沒了(不得不說劉備看人還是挺準的,後來劉禪果然把蜀漢弄亡國了);一方面確實是想保住蜀漢的基業,另一方面又想讓諸葛亮全心全意輔佐劉禪,所以才說了“不行取而代之”這些話;因為劉備太清楚自己兒子能力怎麼樣、諸葛亮能力人品又怎麼樣,所以劉備又讓太子劉禪視丞相諸葛亮為父。這個不是試探,劉備遭受夷陵大敗,揹負中興漢室的使命且自己又病重,在這雙重壓力打擊下,劉備已經是病體沉痾,一日不如一日了;他確實是想為蜀漢留一條後路,想著中興漢室的目標能夠實現,所以面對荊州領土被奪、關羽被殺、張飛死去、夷陵又遭東吳所敗等等這一些系列與東吳的深仇大恨,而東吳孫權派人前來求和修好的時候,劉備鑑於形勢依然底下了頭同意了。
《三國志》陳壽評價劉備中,就有關於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這就是說陳壽首先評價劉備這個人啦,剛毅果斷為人寬厚能夠知人善用,有著漢高祖劉邦般的風度和英雄的器量。緊接著陳壽就談了對劉備託孤諸葛亮的看法:劉備臨終之時託孤於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心裡不存有半點疑心,這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都是大公無私的人,這是古往今來的美好典範啊;劉備權謀才幹雖然比不上曹操,但這是因為他本身所處的環境與基礎所決定的。不得不說,劉備兵敗夷陵回師鎮守邊防重鎮永安非常明智,永安是蜀漢的東大門離成都很遠,卻離東吳疆界邊防非常近;劉備兵敗回師並沒有直接返回成都而是選擇鎮守永安,一方面和劉備兵敗後東吳大軍緊追其後、劉備鎮守永安作持久戰狀可以對東吳形成震懾,否則免不了被東吳攻城略地;第二因為東吳這一戰也是雖勝猶敗、消耗巨大,孫權也擔心劉備死磕決戰到底、加上曹魏的虎視眈眈,孫權也擔心這江東基業會敗亡為他人所奪,所以孫權在得知劉備駐守白帝城後才會擔心、隨即派人求和。
-
4 # 敏塗
劉備臨死託孤,這番話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後世眾說紛紜。但以在下來看,這壓根就不應該成為一個爭議。
在正式回答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引申一個問題:開國君主的責任和使命,到底何在?
以在下看來,應該有兩條:
統一天下,以消除戰亂;
制度垂範,以長治久安。
這當中,如果無法完成第一項,那麼就沒有辦法開始第二項。畢竟,如果連戰亂都沒有辦法消除,相關的制度性建設又從何談起呢?
為什麼中國只有在大一統的時代才能真正富足和強盛起來?就是因為只有在軍事問題解決以後,整個國家的重心才能重新回到正軌——包括消除前朝產生的種種弊病,把人力從軍隊中解放出來迴歸生產,重新提倡教化以繁榮文化,等等。
當這所有的一切條件全部滿足,盛世即可到來。
太祖一定是武皇帝;
然後,才可能有太宗文皇帝。
反過來,如果第一代開創者不能做到消除割據,那麼,他的接任者一般就很難再完成這種使命了。這幾乎是中國歷史的一道魔咒:如果在第一代沒能統一中國,那麼,這個王朝基本就再也無法統一了。
因為在分裂王朝中,必然會有大量的常備軍存在,而且,還可能會長時間處於戰爭之中。這種時候,由軍隊內脫穎而出的實力將領,更容易攫取到最高權力。
這個死迴圈,在後世反覆的出現:司馬懿、桓溫、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爾朱榮、高歡、楊堅,直到趙匡胤。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場血腥殘酷的殺戮。
你給我一個開頭,我就能猜得到結尾。這,就是歷史的意義。
這裡專門註釋一下:
戰國時,國家觀念與後世不同,因此軍事問題基本上不會成為影響政權的問題。
至於元和清,屬於異族入主中原,權臣篡權的可能性相對要小的多。
釐清上述問題後,你就會發現:劉備傳給劉禪的基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軍事歸屬權的問題。
除非劉備殺了諸葛亮,否則,不管他願意與否,這個權力事實上都只可能傳給諸葛亮。
而即便劉備事先殺了諸葛亮,這個權力也是沒有辦法順利交到劉禪手上的。以當時三國鼎立的現狀,以及劉禪的年幼,他根本就無法順利接收權力。這種時候,如若沒有諸葛亮,一定會有別人出現,把這份權力給搶走。
因此,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其實是一種必然,而且是劉備唯一且正確的選擇,其背後的潛臺詞,是:
請好好守護我們創立的基業。
至於“君可自取”,這更像是一句客套話。就像你迎面碰到了一個鄰居,你很熱情的跟他打招呼:走,到家裡吃晚飯!
鄰居肯定也會在臉上堆滿笑容:您客氣了,已經吃過了!
以劉備的知人之明,他與諸葛亮相識十餘年,怎麼會不清楚諸葛亮會不會真的“自取”?
或許有槓精會說:你這個例子說的不對,萬一你那個鄰居真的不客氣,真的就跟著你回家吃飯去了,你該怎麼辦?
這就又是你的不是了。你鄰居什麼樣,你心裡沒點*數麼?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若是真的讓這種人蹭到了飯,怪你還是怪他?
-
5 # 山山而川丶
劉備永安拖孤,我認為是劉備臨死前的釋然,解釋如下: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像之前的促膝長談。劉備在大勝之後野心勃勃,起了西吞劉璋之心。而諸葛亮初心不變,一心為了反曹賊,匡扶漢室。就像曹操和荀彧一樣,政見不合,心生芥蒂,所以在大戰之後讓諸葛亮去管後勤。《出師表》也能看出,“匡扶漢室,還於舊都”,可見,多少年後諸葛亮仍不忘一開始的想法。從此,兩人一直有疑心,各自心知肚明但不能說破。但是最後臨死前必須說,劉備能安心死去,得到釋然解脫,諸葛亮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這裡的“如若不才,君可自取”的“取”,我認為是“想做的事”,就是一些大事小事但不包括“換皇帝”,因為換皇帝前後都沒有出現過,也不會有這種想法,這是根深蒂固的。
-
6 # 不沉的經遠
現在網上有些人認為劉備永安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試探諸葛亮。如果當時諸葛亮應答不對,劉備埋伏下的刀斧手就會一湧而出,將諸葛亮殺死。不過這種想法只能說太異想天開了。
首先來說,這種試探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在中國古代君主繼位時年幼,輔政大臣弄權,把皇帝變成傀儡的事時有發生。每個帝王在交代身後事的時候,都會考慮這個問題。劉備臨終前,劉禪年紀還小,劉備確實可能有這種顧慮。不過他絕對不會是用這麼簡單的方法來試探諸葛亮。
一般能做到輔政大臣的,大多數的政治能力不會太低,否則早就在官場上被淘汰了。因此即使劉備是託孤給那些有野心的人——比如董卓、曹操、司馬懿等人,當他說出“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時候,他們也絕對會應答得體,不會讓劉備發現任何異常。
所以這種言語上的試探除了讓君臣猜忌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古代君王們在臨終前不會這麼幹,最多是任命多個輔政大臣來互相制衡來避免出現權臣。
而諸葛亮的政治水平在三國時期也是首屈一指。劉備和他相識多年,對諸葛亮的能力也是知根知底,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問這種沒意義的問題。
其次來說,蜀漢當時人才凋零,劉備也只能選擇相信諸葛亮。在魏蜀吳三大集團中,劉備的起點最低,起家最晚,人才也最少。而且在劉備奪取漢中以後,法正、黃忠等人先後因病去世,張飛遇刺身亡,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又損失了大批人才。
到劉備託孤前,蜀漢集團元老級的人物基本損失殆盡,第二代人才也折損大半。劉備選擇輔政大臣時的選擇範圍就很有限。真正能讓他放心的,也就是諸葛亮和趙雲等少數元老而已。
更重要的是蜀漢這會可不是太平盛世。經歷了兩次大敗以後蜀漢實力大損,外有魏吳的壓力,內有南中等地的叛亂,可謂是內憂外患。此時劉備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力挽狂瀾,避免蜀漢覆滅的人才,不是顧慮什麼權臣專權。而當時蜀漢內部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諸葛亮一人而已,劉備實際上沒有選擇餘地。
所以劉備託孤時不會用這麼低階的手法去試探諸葛亮,加上他沒有其他選擇,說的應該是真心話,自然也不可能有什麼刀斧手。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7 # 狼的影子716
說不上什麼陰謀,都是擺的上桌面的陽謀,是千古不變的帝王術。
一,自古沒有哪一個帝王是靠信任來駕馭臣子的,都是用權術來制衡,劉備對諸葛亮也不是那麼信任,他活著的時候蜀漢政權有幾股政治勢力,一是跟隨劉備創業的原老系,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糜竺,魏延,劉封,陳到等人;二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幫,主要有伊籍,殷觀,馬良,馬謖,蔣琬,費禕,郭悠之,鄧芝,楊儀向郎,向寵等人;三是接受原來劉璋的東州系人馬如法正,劉巴,楊洪,李嚴,孟達,吳懿,吳班等人;四是益州本土士族勢力的代表如黃權,樵周等人。劉備一直都在幾股勢力之間搞平衡,讓他們互相制衡,用元老派的關羽鎮守荊州,張飛率領機動兵團駐紮閬中,魏延鎮守漢中,劉封和東州系的孟達共同駐紮上庸,趙雲和陳到負責禁衛軍,把蜀漢的軍權牢牢的掌握在元老派的手中;東州系是劉備的主要團結物件,法正擔任了蜀漢的實際上的丞相~尚書令,總攬政務,劉巴負責國家的財政,李嚴擔任郡守,孟達統兵主張上庸,同時又納吳懿的寡婦妹妹為王后,達到了對東州系最大限度的團結。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幫是蜀漢政權文官集團的主要構成部分,是蜀漢集團行政力量的主要代表。對於益本土州士族,劉備的態度是以壓制為主,避免其坐大,對外來政權形成壓力。
劉備臨死之前,蜀漢政權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關羽,張飛法正,劉巴,劉封,黃忠,馬超,馬良,伊籍,殷觀等人均以故去,孟達,黃權投靠曹魏,四個派系僅剩荊州幫一家獨大,成為劉備託孤的唯一人選,他除了向諸葛亮託孤之外,已經別無選擇了,所以,劉備說的“取而代之”之語,只能理解為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敲打而已,實際上劉備即不希望諸葛亮取而代之,也對諸葛亮極不放心,所以他同時安排李嚴同為託孤大臣,統內外軍事,跟諸葛亮各司其職,互相制衡,由李嚴統帥永安的部隊,魏延統帥漢中的軍隊,趙雲統帥禁衛軍,以期對諸葛亮形成一定的制約,為劉禪爭取幾年時間,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的政治手段及其老辣,他扶靈回成都後馬上就利用劉禪的不成熟,脅迫劉禪給予自己開府治事總攬政務的特權,把李嚴排擠在中央政府之外,成了蜀漢政權的二皇帝。
-
8 # 殤流雲
永安託孤並非陰謀,而是即保蜀又保劉禪還保諸葛亮,這樣的一個三保戰略。
當時諸葛亮一聽,就從士為知己者死,立馬變成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程度。
看到這很多人,應該是一臉的不相信,感覺我說的也太扯了。
而且我特好奇,諸位是不是受到,吳王闔閭託孤伍子胥,讓夫差繼位新吳王,那段電視劇的影響。
覺得永安託孤,和那一段特像,再加上歷史記載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感覺永安託孤,是劉備的陰謀,為了試探諸葛亮有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若有就殺之,若無須於諸臣前表忠心,使其不生不臣之心。
其實這陰謀不成立,試探諸葛亮,而且是自己臨死之前,新君臣之間日後該如何相處?諸葛亮心生嫌隙怎麼辦?若是嚴重了,弄不好直接逼出不臣之心。
而且這種情況下,是個人都會表忠心,何況諸葛亮這麼聰明,又怎麼會不明白呢。
還有諸臣面前向新主表忠心,根本不會有太大的約束力。若是有實力反,而且又有反心,這一番操作下來,作用並不怎麼大。
再說劉備這個人,就快要死了,很多事情應該看的很清晰了。怎麼可能會讓,本就因為夷陵之敗風雨飄搖的蜀國,又趕上新老交替的時候,偏偏用出試探這種昏招來。
要知道古代也是說白話的,只是為了書寫,才把記載寫成文言文。而文言文這種,偏偏又能解讀出不同的意思,偏偏怎麼解讀都有一定道理。
就基於三國的背景,以及群雄對呂布三姓家奴的唾棄,就可以看出來是一種忠主的思想。
就當時的情景而言,那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十個曹丕也不及軍師你一個,你一定能穩住蜀國的動盪局勢,而且最終能夠完成一統天下。若我的兒子有才,你要好好輔佐教導他,若是我的兒子真的沒有才,我允許你直接代其治理國家,免得我君臣嘔心瀝血創下的基業,葬送在無才的不孝子孫手裡。
真正的君可自取,不是讓其取而代之,而是臣代君治。
要不然寫成君可自立,不是更好也更清晰,反而舍立用取,豈不是多此一舉。
而且蜀國立國的根本,一直都是,皇室宗親匡扶漢室,再加上劉禪是劉備立的正統。
要是捨棄了劉禪,宣佈自立為王,蜀國直接就分崩離析了。
還有諸葛亮和曹操司馬懿的處境,是截然不同,雖然三人後來都是大權獨握。
但是唯有諸葛亮是,人馬都是忠於朝廷的,自己只是代朝廷行駛權力,才能指揮這些人馬。
而曹操和司馬懿是,人馬都是忠於自己的,不代表朝廷也能指揮人馬。
尤其是諸葛亮死後的安排,可以明顯看出來,諸葛亮一直都是忠心耿耿。
廢李嚴,重用荊州派系,排擠別的派系,也是派系使然,身為荊州派不得不這麼做。
費煒蔣琬和諸葛亮,同屬荊州派,卻政見不同,也證明了諸葛亮,不曾在朝廷大肆安插自己的人,一直不曾有反心。
所以最終託孤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也是忠心的人,保住諸葛亮,就能穩住蜀國,劉禪才能安穩坐皇帝,也是諸葛亮聽了,立刻表示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能說的有些亂,但是永安託孤,並不是陰謀,下面做一個精簡的總結。
總結:永安託孤陰謀論不成立!一,蜀國當時的情況,需要用人不疑,確立託孤諸葛亮,根本不可能用試探,這樣的昏招。二,蜀國立國根本,是漢之宗親匡扶漢室,而且是多個派系林立。想要朝廷話語權容易,但是想要自立為王,就需要自身派系支援,幾個派系認可,才能成功。三,蜀國自諸葛亮託孤,到蜀國滅亡,皆證明了。雖為了派系權力爭鬥,皆有私心,但是卻也都忠於蜀漢。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淺見,歡迎各位關注,點贊,評論交流!
-
9 # 修行者牛某
以劉備的威望,真的忌憚諸葛亮,一紙詔書就可以把諸葛亮拿下。何必那麼麻煩。何況,識人,預測。一直是一把手的強項。諸葛亮有幾根蔥,劉備拿捏的死死的。況且共事了幾十年。其實就是正常的交接。後人過度解讀了
-
10 # 大愛無恨劉成
最近幾年,有關劉備永安託孤是陰謀詭計的言論有點甚囂塵上。每每看到有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我就忍不住要嘮叨幾句,希望透過我不太成熟的見解稍微起到揭謊言、明真相、正視聽的效果。實在不行,起碼也希望劉備、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瞑目。
從最簡單之處著眼,如果劉備公開提出讓諸葛亮取代劉禪,這不是畫蛇添足嗎?這個問題太簡單明瞭了。因為劉備之後,蜀漢的發展方向無非就三個:
第一、由劉禪帶領,走向北伐勝利。
實現這一點,毋容置疑,離不開諸葛亮的輔佐。劉禪當時年幼無知,離開諸葛亮是不可能由勝利走向勝利的。
第二、由諸葛亮帶領走向北伐成功。
這個就需要劉禪讓位給諸葛亮或者劉禪徹底下放權力給諸葛亮。事實證明,劉禪把軍政大權都下放給了諸葛亮。儘管北伐沒有成功,但是也維持了蜀漢的運轉。
第三、被魏、吳消滅或者兼併。
這個在多年以後,出現了西晉。這是劉備、諸葛亮所預料不到的,即使是曹操也不可能預測到這個結局。
從當時的態勢來看,無論劉備是否心甘情願,都離不開這三大走向。主要問題就是,諸葛亮是否想要對劉禪取而代之?如果諸葛亮想取代劉禪,那麼劉備的遺言就會變成遺詔,使得諸葛亮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竊取蜀漢的政權。劉備這不是弄巧成拙嗎?如果諸葛亮不想,劉備的話也是畫蛇添足,毫無意義可言。甚至有可能引起諸葛亮的極度反感,照樣是弄巧成拙。
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想竊取蜀漢,劉備的話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諸葛亮正好順水推舟;如果諸葛亮無意取代劉禪,劉備的話,就適得其反,使諸葛亮感到不受信任而生出嫌隙。所以說,劉備的話,如果是為了預防諸葛亮奪權,那就純粹是無風起浪,自討沒趣。既然如此,劉備為什麼還要說出那麼一番廢話來呢?
我們先看劉備的原話: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就是永安託孤的核心內容。原來,劉備得知自己來日不多,就召諸葛亮、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到永安託孤,留下太子劉禪守成都。
劉備詳細安排了後事,要劉永、劉理等以父親之禮事諸葛亮;又交代趙雲照顧好劉禪;又交代了馬謖不可重用;最後對諸葛亮又說了這一番話。有人說,劉備的話,使得諸葛亮深受感動,就無法取代劉禪。這話看似也有道理,但是其實也經不起推敲。試想,如果諸葛亮真得要取代劉禪,豈會因為劉備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話就放棄了?諸葛亮要不要取代劉禪,關鍵不在劉備如何地動之以情,也不在劉禪如何地對他恭恭敬敬,而是在於他自己想不想。
而決定諸葛亮想不想篡權的關鍵是諸葛亮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諸葛亮是忠臣還是奸臣?如果諸葛亮是忠臣,劉備的話就是多餘;如果諸葛亮是奸臣,劉備的話就會起到“導火索”的作用,而加速諸葛亮造反的步伐。
既然如此,劉備為什麼還要說這麼一句千古廢話呢?可以說是廢得不能在廢的話了。劉備是老糊塗了嗎?
當然不是,是劉備的由衷之言。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裡的善不僅僅是善良的意思,還有真實的意思。就是說,人將要死的時候,一般都是不會撒謊的。那麼劉備的這句話顯然是他內心深處真實想法的表達。
在劉備與諸葛亮的長期合作,長期接觸中,劉備隱隱覺得:諸葛亮視野廣闊、才能卓越、品質高尚、英明果斷、又高瞻遠矚,如果由他繼承自己的遺志,諸葛亮就有可能實現恢復中原的遠大理想。而如果由劉禪繼承自己,實現夢想的可能基本沒有,能夠保住天下太平,就心滿意足了。
結合劉備給劉禪的遺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劉備對劉禪期望值不高,只要他做個好人就行了。
大家可以整理一下看看,有史以來,有哪個君主的遺囑是要求繼承人做個好人的?哪個不是要求繼承者克紹箕裘,守住祖業;或者是要求子孫努力進取,確保江山永固的?
我們把劉備給諸葛亮和劉禪的遺囑,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劉備是懷著“天下為公”的偉大思想來安排有關蜀漢的前途和命運的。劉備不是把蜀漢當做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讓子子孫孫來繼承的。“天下非一人天下,唯有德有才者居之”,這就是劉備託孤的高尚精神的體現。這其實也是陶謙當年三讓徐州於劉備的初衷。這也是劉備能夠建立蜀漢政權的根本所在。
有人以陰謀論的觀點來看待劉備永安託孤。如果這真是劉備的陰謀,那麼劉備就是古往今來第一陰謀家了。因為,劉備這樣的兩份遺囑毫無疑問都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遺囑了。劉備的謀略怎麼也不至於能夠達到空前絕後的水平吧?
所以說,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就是坦蕩無私、發自內心的至誠至善之言。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取代劉禪,也並不完全是他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涕零,而是他自己要做一個忠臣良將而千古流芳的追求。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通常情況下,辦理一般事情是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對於能否掌握天下大權的時候,不是情和理可以決定的。試問,有誰能夠用情和理來打動一個人,讓他放棄皇位?
曹睿對司馬懿託孤也是照搬劉備永安託孤的方式,結果呢?曹芳當時摟著司馬懿的脖子,依戀之意,不下父子之情,可是司馬懿被感動了嗎?
“無取於天下,最終得天下!”這就是劉備的一貫作風。劉備以天下相讓,至於諸葛亮的取捨,劉備也沒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為了避免不必要流血犧牲,劉備又給劉禪同學留下了要做個好人的遺囑。劉備是在暗示劉禪:
“如果諸葛亮要取代劉禪,一定要順其自然,該讓就讓,不可抗拒形勢,也不可抗拒規律。”劉禪同學對父皇的遺囑領會深刻,所以他放手讓諸葛亮北伐。當諸葛亮二十年北伐徒勞無功的時候,劉禪就開始準備配合下一個有能力統一三國的人。當鄧艾的大軍如同天降,劉禪就知道三國統一天平地成了,時機成熟了,就立即決定投降。
所以說,劉禪同學具備廣闊的人類視野和深刻的思想力量!劉備永安託孤,絕對是布心坦誠而不是什麼居心叵測。
希望大家看到此文以後,能夠充分認識永安託孤,並堅持以正確的輿論來引導人,不要再去宣傳什麼陰謀論了。劉備一直以仁義道德待人,哪來的那麼多陰謀詭計?
-
11 # 米粒閒聊
如何反駁永安託孤是劉備的陰謀呢?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永安(原名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在劉備怊終前,急召諸葛亮到永安,託付後事。也因此,才有了白帝託孤,傳誦千古的“白帝託孤”的佳話。可是,從此後到現今,流傳著一種說法,永安託孤是劉備的一個陰謀詭計。具體的說,就是說劉備表示將國、家託付給諸葛亮後,劉備看諸葛亮的表現,如有異常,就殺了諸葛亮。這個說法,或者是認知,都是沒有什麼根據的。首先,看看劉備託孤的原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從這句話表面意思來看,劉備既肯定了諸葛亮的個人的能力,也給了他“篡位”的權力。可是,劉備說這句話的含意,既不是在試探諸葛亮的反應,也不是真心實意的給諸葛亮取代劉禪的權力。劉備說這句話的真實的用意,僅是變向的刺激諸葛亮忠於後主劉禪的。因為,在劉備病逝前,蜀漢政權已是處於“風雨飄揚”之中,隨時都有沉沒的可能。在這個危難之際,劉備還想著試探諸葛亮忠貞與否,更甚至憑此殺掉唯一能拯救蜀漢政權的諸葛亮呢?如果,劉備在臨終前,無論因何種原因殺了諸葛亮,在他病逝後蜀漢政權的結局如何,劉備是很清楚的。在當時蜀漢的惡劣的情況下,劉備只有用激將的手段,來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就是要套牢諸葛亮,使他為蜀漢政權盡忠報國之外,劉備還有其它的選擇嗎?
回覆列表
這陰謀論不值一駁。
想想劉備死於白帝城之前是啥情形。
關羽軍破身死 荊州淪陷,張飛被部下殺了,黃忠法正龐統死了。
捎帶腳劉備東征,損兵折將大敗虧輸,馬良黃權等一干人才又沒了。
季漢到這檔口,也就跟劉備本人一樣了,屬於靠著吸氧機吊著一口氣了,隨時可能蹬腿兒完蛋。
所以諸葛亮出師表怎麼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還算客氣了,把劉禪他爹打的敗仗,損失的馬錢糧和人才一併為尊者諱了。
季漢當時已經到,魏國滿朝文武覺得寫幾封信都可以招降納叛了。
所以這種時候,劉備自己也掙不動了,看看四十多歲的諸葛亮,這個幫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稱帝延續漢祚的股肱,還算計著要去害他,還算計著他會在他死後,謀奪他這脆如薄紙的江山?
我諸葛亮是想當四川省長還是大漢丞相?
說陰謀論的人豈止是諸位答主說的不懂古人高潔,簡直是在侮辱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
第一,劉備這個人的格局是很大的,理想也很大,前半生那麼多失敗都沒擊倒他,所以他能得到的評價才是,百折不撓,終不為下。
第二,諸葛亮是幫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三分天下稱帝的股肱之臣,法正龐統再受劉備寵,可曾有過如魚得水這種生存必須一般的評價?因為劉備知道,他的起點在於兩個,一個是少年時立志要削平亂世的自己,一個是數十年後在新野古隆中遇見的那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離開這兩者,他自己便什麼也不是。
第三,既然這一切是諸葛亮給他的,即便是諸葛亮想要,一句心神無二的君可自取,有何疑難?事業未竟而人之將死,總是感性哀傷,我想他說出那句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時候,一定是對這位當年的小先生如今的老戰友充滿深深的感激和愧疚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後來諸葛亮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即便是活活拖死累死自己也要延續漢祚等一個天下有變,因為他是在報答啊。
所以他是個失敗的英雄,他敗給了二十七年前應承主公的千金一諾,敗給了當理想變成夢想,也要不惜代價,獻祭生命以求增加萬分之一可能性的那個諸葛亮。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他真當得起兩漢以來無雙士的評價,但同樣,不僅僅是他成全了季漢,更重要的是劉備成全了他。
至於安排李嚴為副手,我的看法是,這是給諸葛亮名正言順執政鋪路,理由很簡單,以李嚴的地位名聲,不做個副手,朝廷內外說不過去的,安排他做諸葛亮的副手並不是要他牽制諸葛亮,事實上他也牽制不了諸葛亮,兩者的格局是天地之差,如何牽制?而是挾李嚴上興復漢室的大船,幫襯諸葛亮理政,而不給諸葛亮添亂。
後續李嚴自己作死出格,被諸葛亮輕輕巧巧廢了,不就很好說明,李嚴根本不是諸葛亮對手?
諸位誇劉備識人之明,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若真是要牽制諸葛亮,劉備儘可以安排跟了自己多年的魏延回漢中當太守,以此威脅在成都執政做丞相的諸葛亮,何必用一個李嚴。
所以永安託孤是劉備設計的陰謀,那根本就是笑話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