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情侗鄉
-
2 # 恢叔
造幣總廠
自古以來中國貨幣制造與流通呈現地方化特點。在封建社會尚不至於引起混亂。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與外界往來頻繁,這種落後的制度在清末各省紛紛設廠造幣,終於造成混亂。這也是外國銀元如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等在華流通無阻的原因。由於國幣的缺位,洋銀還成為各方計價的標準。清政府也逐漸意識到統一幣制的重要性,只是有心無力,多次嘗試皆以失敗告終。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戶部造幣總廠。
光緒29年清政府頒佈《京師設立銀錢總廠》諭,你“從來立國之道端在理財用人……各省所用銀元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相同,最為商民之累,自應明定畫一銀式”,下令戶部在京師成立總廠認真整頓,這就是設定造幣總廠的法令依據。由於當時工廠動力均依賴燃煤蒸汽機,故籌備時財務處認為廠址宜坐落靠近水源及開平煤礦不遠的天津,因此開辦地由京師改為天津。
戶部奏派徐世昌、陳璧、張允言、瑞豐等主其事,撥款銀400萬兩為開辦資本,由天津市德商瑞記洋行向美國長生廠訂購造銀銅幣機器及其他生產裝置,根據合約裝置每天工作10小時可造大小銀銅幣65萬餘枚。其細目為:銀幣重一兩5萬枚,五錢7500枚,二錢2萬枚,一錢6萬枚,五分3.6萬枚,大小銀幣合計11.35萬枚。銅幣二十文6萬枚,十文30萬枚,五文6萬枚,二文12萬枚,大小銅幣合計54萬枚,印花機為大型7臺,中型5臺。雖說機器是向美國頭等著名長生廠訂購,但筆者按其名稱發音JOHNSON搜尋,未能在所知美國著名生產造幣機器的工廠內查出其名。
造幣總廠與光緒31年在天津大經路,今中山路竣工開機,當時北洋銀元局仍在生產銀圓,故先行製作銅元。開制初期機器未免行澀,人手亦未熟諳,出數尚少。
光緒朝唯一的中央造銀元
籌設時原名“鑄造銀錢總廠”,隨即改為“戶部造幣總廠”。次年戶部撤改為度支部。廠名因此改成“度支部造幣總廠”。翌年開始製造銀元,但因幣制未定沒有發行。光緒34年正月才再造銘文“造幣總廠”的一元二角一角銀元三種。其成色及重量雖然規範,但在幣制未定的情況下,“以無條理之計劃,欲挽回已墜之信用”是徒勞無功的,只是增加一種市價較高卻無統一能力的貨幣。
造總銀圓數額尚多,若英國外交部檔案,資料中此年天津造幣廠產量是指造幣總廠的出產量,則一元為2,588,850枚,二角為1,011,200枚。一角為775,000枚,外國資料其實均來自清政府外交部門所轉送至財政部資料,而財政部資料是由各廠列表呈報彙總的。這是清光緒年間唯一以中央政府名義正式發行的銀圓。
宣統二年。度支部湊定《幣制則例》,總廠根據新條款籌備新國幣,“造幣總廠四字”自銘文中消失。造幣總廠一元在市場上是受追捧的品種,也是受偽仿之害頗重的災區。
1912年2月29日北洋軍第三鎮因裁餉引發所謂的“北京兵變A或稱“壬子兵變”,3月2日蔓延至天津後,造幣總廠遭亂兵洗劫焚燬,後利用北洋銀元局舊址開辦分廠,生產銅元。1914年重建後與裁撤的北洋銀元局合併為財政部造幣總廠,俗稱東廠,專造銀元,新建廠改用英國製造的機器,裝置新穎但廠牌不明,爾後的袁世凱像新國幣即在此生產。
由於原始檔案的佚失及天津三廠關係複雜,尤其北洋銀圓局與造幣總廠合併改分廠後易生混淆,統計資料難以分開,就引用海關報告中此兩座天津造幣廠,在宣統元年至民國5年。龍銀的產量記錄如下:一元7715萬 枚,5角1,571,258枚,2角5分141萬枚,二角7,797,642枚。一角7,593,493枚,此資料應包括造幣總廠,宣統三年幾民初後造版北洋34年七錢二分,民國三年袁世凱像銀元等。從資料中有2角5分銀圓來看銘文“宣統年造”所未發行的系列銀圓亦在其內。參考資料《百年銀元》
回覆列表
清朝到光緒年間,中央政權已經不如以前了,各個省都出自己的銅幣,錢幣品樣幾十多種,背面有龍的,無龍的,有字的,無字的數下勝數,造幣總廠出品的光緒元寶大多不被各省使用,各省都在流通本省錢幣。
光緒皇帝在二十幾年中,造幣總廠發行過多種錢幣,有孔的外圓內方的,無孔的銅板,有銀幣的,銅幣的,金幣的,數不勝數,在造幣總廠出品背面有龍的錢幣中,有銀幣、金幣、銅幣,背面都有龍的影象。
如你所說造幣總廠的光緒元寶背面有龍的影象值不值錢,如金幣、銀幣是值錢的,有的幾十萬幾百萬,有的幾千幾萬,如果是銅幣背面帶龍的,一般幾塊、幾十塊,品相好的幾百塊錢。因當時出品較多,而且各省也有背面帶龍的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