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瑤雜談

    現代科學對於銀河系的研究也許、應該、可能比你對於被窩的研究高了那麼一丟丟哦!

    比如我們知道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是100~180 kly,並且有四條主懸臂,而對於被子的認識肯定還停留在它的寬度是一米八(當然也可能是1.5米或者2米,具體是什麼尺寸取決於是不是單身狗),至於上面有多少花紋,肯定沒有研究過的!

    再比如銀河系的質量大概是4.1771×10^41 kg。而被子是多少千克?這個問題能回答上來的人應該不足一成。

    還有,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支臂本地臂上,至銀心的距離大約是2.64萬光年。而能準確的說出來晚上睡覺的時候距離被子邊緣距離的人應該不足萬分之一。

    怎麼樣,看了上面的問題之後,是不是覺得,你的被窩成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實也不要氣餒,為了瞭解銀河系的這些資訊,科學界投入了令人無法想象的資源,而你除了購買被子時付出了一點點金錢外,其餘的時間都在享受它給你提供的溫暖,二者的資源投入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上圖是一張銀河系的全景圖,不過很不幸,這是一張“照騙”,是依據大量的恆星觀測資料電腦合成的,圖片視角大約是垂直於“銀盤”30萬光年遠的地方,按照人類現有的科技,顯然無法抵達如此遙遠的距離並且把資料發回來。

    上圖是NASA釋出的銀河系全景圖(地球視角),據說原圖大小高達24G。

  • 2 # 迷失的星夜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天文觀測技術不斷升級,從當初的地面望遠鏡到後來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人類對於銀河系的認知不斷提升。

      早在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銀河系是由許多大型精密相連熾熱氣體構成。雖然在當時,很多人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他們更多地認為銀河系只是一個天體,但是不得不說,那時的銀河系固有的觀點已經被打破。

      

      進入17世紀,隨著伽利略發明出了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望遠鏡,人類對於銀河系的認知也進入了新的階段。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賴特在他的《宇宙原始理論或新假設》中推測,銀河系可能是一個由大量恆星組成的旋轉體,由此產生的銀河圓盤理論也因此誕生。

      18世紀,天文學家利用“數恆星”計數法描述了銀河系的形狀和太陽位置的關係。那時的他們認為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直到20世紀初,銀河系的模型才最終確定。之後,太陽的位置也被天文學家確定在了銀河系的邊緣區域。

      

      20世紀90年代,天文學家們開始打破銀河系是漩渦星系的看法,逐漸轉向棒旋星系。棒旋星系指的是中間具有由恆星聚集組成短棒形狀的螺旋星系。隨著太空望遠鏡的誕生,科學家又採用了不同的方法驗證了銀河系的大小和質量。

      現在科學家們透過觀測發現,銀河系由4000億顆恆星系以及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同時擁根據近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顯示,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巨型黑洞正吸引著周圍的恆星圍繞它做蓮座形的運動。

      雖然我們掌握的銀河系資訊已經非常多了,但是對於這個龐然大物來說仍然是九牛一毛。只有我們對他有足夠的瞭解,才能為飛出銀河系創造條件。

      

      飛出銀河系是不是指日可待

      飛出銀河系這個想法當你瞭解了人類的文明水平之後,可能機會有些後悔。依照人類現有的技術,想要突破太陽系的邊界都非常困難,更別說銀河系。我們可以從燃料和時間的角度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依照目前我們發射的深空探測器,其速度也是幾十公里每秒,如果想要走出銀河系,必然需要更多的燃料去支撐整個系統。航天器的重量上升,必然需要更大的火箭推力燃料,然而這種技術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解決的。

      

      有人可能會說旅行者號已經到達了太陽系的外側,是不是有借鑑的意義。其實旅行者號的外在動力基本已經失去,更多的是靠慣性和大質量天體的“引力彈弓”效應來進行運動。對於太陽系外的深空探測,意義確實小了些。

      如果我們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慮,以現有技術為標準,走出銀河系至少需要幾十代的航天人接力才能共同完成。這對於人類來說,花費如此大的精力似乎有些得不償失了。

      我們雖然能夠對於銀河系的瞭解進一步加深,但是如此多的限制,飛出銀河系這件事可能真的令人失望。你瞭解得越多,可能感覺離那一天越遠。

      

      我們一直都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可是在現實面前還是有著深深的無力感。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人類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於銀河系的瞭解更加充分,也許等我們充分了解這片家園之時,也是我們征服它之日。如果是你,你覺得我們是完全掌握銀河系的資訊更早還是走出銀河系更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紀輕輕高血壓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