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廣鑫

    朱允炆一上來就削蕃的贏面都這麼大!更別提如果把朱棣熬死了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看朱棣如果死在了燕王的位子上,那繼位的可是朱高熾,那個可愛、善良和仁慈的胖子呀!對於反抗這種事,他是沒有這個基因的!

    再看軍隊,朱棣之所以能戰勝建文帝就是靠著他的騎兵突襲南京!而他最精銳的的騎兵來自於寧王的朵顏三衛!試問除了朱棣,誰有能力用陰謀詭計綁架寧王和收買朵顏三衛呢?另外誰又有能力指揮騎兵部隊完成突襲南京的戰術呢?

    造反這件事成本太高了,靖難之役朱棣贏得太驚險!他很幸運抓住了那1%的機會,而朱允炆也足夠愚蠢,放棄了那99%的贏的局面!

    但是歷史也終究是沒法假設的,因為影響歷史程序的細節太多啦!以上分析,都是博君一樂,看看就好了

  • 2 # 炸鞭毛毛蟲

    其實這個問題忽略了一點,就是歷史既成事實也不是註定如此。建文帝就算不等朱棣死,也可以削藩成功,但是朱允炆犯了太多錯了,而朱棣只要輸一次就完了卻一次都沒輸,以北平一城之力對抗全國,結果居然攻下揚州,直達南京,給他開城門的居然是之前攻打北平城的李景隆。朱棣奪得帝位之後繼續削藩,諷刺吧!

    建文帝一錯在於應該先對付勢力最強的朱棣,而不是留到最後。二錯派了李景隆這個軍事白痴,動不動拋棄軍隊自己跑了,還反覆重用。三錯對待藩王不念手足之情,過於冷血。卻在朱棣起兵後下了一道命令,不能傷到朱棣。

    總而言之,削藩本身是對的,但在具體策略上,格局上兩人差太多。朱棣本身就是徐達的女婿,跟隨他漠北征戰,當時他雖貴為燕王,但是在當時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軍事大才,誰讓朱元璋殺了太多名將。

  • 3 # 古時圓月悵無心

    不會,因為無論建文帝是否削藩以及何時削藩,都不會削藩成功。

    是否削藩☞☞削藩失敗

    1.宗藩制度導致藩王勢大

    明代的宗藩制度起源於太祖時期,明太祖將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分封到各地,“以藩屏國家”,即透過藩王進行御外與安內。御外即主要防備蒙古人的威脅,安內即防範功臣集團。但經過胡藍之獄後, 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 明太祖逐步把軍事大權授予諸王也是形勢使然。同時為防範宗藩制度的弊病, 朱元璋透過制定一系列法令, 諸如《皇明祖訓》《永鑑錄》《昭鑑錄》等加強對諸王的教導並限制諸王權力, 以防止諸王發生內亂。然並卵,只要宗藩制度存在一天,藩王的勢力就會坐大一天。相關法令僅能延緩藩王勢大,而不能杜絕。

    2.藩王勢大勢必野心增大以致於叛亂

    根據西漢七國之亂可知,七國發動叛亂以誅晁錯為藉口,實則不然,自漢高祖分封同姓王以壓制異姓王時,同姓王在異姓王殆盡之時崛起已是必然,因此反叛也是必然。同樣的,明太祖的分封措施,亦然會導致藩王的勢大,接著就是叛亂。(歷史上的分封制,哪一個沒有發生叛亂呢?西周的春秋戰國,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五胡亂華,明朝的靖難之役)

    3.為什麼漢景帝削藩成功而建文帝削藩失敗

    漢景帝削藩之前就有好幾次削藩措施了。漢高祖時可勁消滅異姓諸侯王;呂后時為培植呂家勢力可勁消滅劉家勢力(包括同姓諸侯王);漢文帝時透過主父偃的推恩令削藩,直至漢景帝時才採取武力措施削藩,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仍然存在諸侯王,直到漢武帝時才透過酎金奪爵等措施徹底根治。所以說,漢景帝之所以削藩成功,是經歷數輩的努力,且這數輩的削藩措施都做的比較溫和(類似於溫水煮青蛙)。你在看看建文帝,短短几年間各種削藩措施出臺,手段之剛猛凌厲,直接就觸動了藩王的命根子。藩王不反才怪;再者說,新皇帝剛剛上位,羽翼未豐,你就大動干戈,別人藩王整好找準時機找好理由動手。

    何時削藩☞☞削藩失敗

    燕王死後再削藩也會削藩失敗

    透過西漢的削藩之路可以看出,經歷一代或兩代皇帝的削藩措施,根本無濟於事。即使燕王死後,其子亦會繼承其王位,藩王依舊會有入主京都之心。況且隨著皇室血緣關係的疏遠,誰還會論及親情呢?(例如:朱元璋對其兒子還有威懾力,以致於兒子們不敢反叛;其兒子也會顧及父子情不敢忤逆父親。但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上位後,朱元璋的兒子們認不認這個孫子還得一說,服不服這個新皇帝才最重要。這點我們可以參考一個典故:“劉邦曾對兒子楚王劉濞說:50年後東南將會有一個人造反,這個人會是你嗎?劉濞驚訝的跪在地上,口中大呼自己絕對不敢造反。然而到了30多年後,在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做皇帝的時候,劉濞最終還是造了反”,看到沒,或許兒子會慫他爸,但絕不會慫他爸的孫子)

    削藩失敗的原因

    建文帝性格寬厚仁慈,不敢對叔伯們下狠手;文人氣息過重,武將出身的叔伯們不吃這一套;競爭對手強大,未能充分認識;能臣悍將匱乏,朱元璋時消殺功臣良將所導致;用人方針不當;削藩策略的失誤太急於削藩成功;征討方式的缺陷;宦官的不利影響。

  • 4 # 佛的搭理人

    肯定會成功的!

    朱允炆初登大位,人心還沒有完全收攏,就急於把他的叔叔們搞掉,從這一點看朱允炆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就算他不知道,他的智慧團囊不明白朱棣是個什麼樣的人嗎?那可是百戰之將,天天和北元打仗(元朝撤出北京城後,在蒙古依然有強悍的實力),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和眾多將領,明初能打的將領基本被老朱清洗掉了,而且在北軍和南軍交戰過程中,南俊有好幾次可以幹掉朱棣,奈何朱允炆怕背殺叔的罵名,竟然下令不準傷害朱棣,我也是醉了,朱棣的成功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其他的幾個叔叔幾乎是束手就擒,所以,朱允炆只要熬死朱棣,削藩手到擒來。當然,就算朱允炆不削藩,依朱棣的野心也會起兵造反。

  • 5 # 萬里挑園

    建文帝朱允炆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等到燕王去世以後再削藩,那麼他一定可以削藩成功。

    現在一提到建文帝削藩這件事情,大家的普遍想法就是他有點操之過急。自己繼位一個月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展示實力,過早亮出了底牌。

    而且朱允炆並沒有拿最強大的燕王開刀,反而先拿比較弱小的幾個藩王如周王湘王之類的練手,結果起到了打草驚蛇的作用。

    本來朱棣雖然狂妄,時不時挑釁一下朱允炆,但他並沒有足夠的勇氣來謀反,這一看刀都架自己脖子上了,橫豎都是一死,外加姚廣孝一天到晚照著三頓飯的挑唆,朱棣一咬牙,反了吧!

    如果我們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設身處地為建文帝想一想的話,我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和他做出相同的選擇。朱允炆在那個皇位上一天都坐不安穩,那幾個叔叔強大的身影輪番在他腦海裡閃現,令他夜不能寐。

    所以朱允炆和幾個叔叔之間必有一戰,區別不過是這戰來得是早還是晚而已。如果來得太早,朱允炆自己沒有經驗,朝中也沒有適合的將領,和久經沙場的那群藩王對抗會很難;太晚的話,叔叔們羽翼豐滿就更難除掉,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

    我覺得朱允炆還是應該緩一緩,等到燕王去世以後,兒子朱高熾當上藩王的話再削藩,情況就會好很多,也會比較容易。

    一、朱高熾性情比較仁厚,估計他壓根就沒有什麼謀反的想法。

    二、朱高熾是藩王二代,他沒有父輩那麼多的野心。

    朱棣金戈鐵馬真刀真槍跟蒙古人拼命,他自然蔑視只會紙上談兵、連把刀都握不住就平白得到皇位的朱允炆。朱高熾就不一樣了,對於朱允炆,估計他就是以一個臣子之心來敬畏的,削藩也就相對容易得多。

    三、朱允炆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在燕王寧王那裡安插自己的人,一點點地從內部將他們的勢力瓦解。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朱允炆削藩還是有點操之過急了。

  • 6 # 平說史話

    建文帝朱允炆等不到朱棣去世再削藩的。原因有二。

    其一,朱棣生於1360年,死於1424年,享年64歲。建文帝生於1377年,他只比朱棣小17歲。建文帝正常情況下能不能活過朱棣是個大問號。他爹朱標太子就英年早逝,難保他有遺傳他爹這方面的基因。朱標壽命要是長的話,也沒後來朱棣什麼事了。因為朱標在,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其二,在朱棣沒去世之前,難保他不會主動造反。以朱棣的性格和能力,這種事也是大機率會發生。因為很明顯,朱棣能力在他侄兒之上,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綜合實力會越來越接近朱允炆能調動資源。實力的膨脹,加上他的性格,不造反都難。

  • 7 # 史筆似塵鉤

    答:朱棣死了,也不會成功。

    其一、朱棣雄才大略,傲世天下,他的兒子朱高熾也不是愚蠢的人啊,雖然在帶兵打仗方面沒有多少體現,但是治國能力要比朱棣強上不少,而且能夠收攏人心,善於捏合,唯才是舉,在這說,經過朱棣幾十年的發展,到了朱高熾時期,無論是軍備還是人才儲備已經與朱棣早期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二、建文帝削藩並非針對的主要是朱棣,同時期的北方几個藩王的實力要比朱棣強上不少,但是他們沒有朱棣的膽魄,其實朱棣剛開始也沒有造反的膽魄,但是看到自己的兄弟們被削藩之後一個個下場很慘,對他的心理衝擊還是很大的,既然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活不成,那幹嘛不搏一搏,或許單車便摩托了呢,故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即使建文帝有意忽略朱棣,朱棣我不會束手待斃。

    其三、靖難之役之所以建文帝失敗,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朱棣有多強,而是建文帝有多蠢,從朱棣造反開始,打了濟南城無數個日月都沒有打下來,眼看著朱棣就要不行了,建文帝和他的幕僚們開始了一波波的瞎操作和送軍送糧,尤其是所謂的不能殺害自己的叔叔,極其可笑,最後朱棣順河而下,直搗南京,功成名就,建文帝要記首功。

  • 8 # 溫史視野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假如建文帝削蕃燕王時,不是一開始就削蕃我,反而是等到朱棣死後才削蕃,那麼將會有極大的可能會成功。具體原因如下。

    原因一在靖難之役開始時,建文帝在兵力、將領方面有著極大優勢,卻因為自己迂腐而作沒了。

    在靖難之役最開始的時候,燕王兵力不多,只有十萬不到,而反觀當時的建文帝,擁有著朱元璋時期雄厚的兵力和將領,這些都不是燕王能夠相比的。甚至在輿論方面,建文帝也沒有理虧,獲得了天下大部分人的支援,可以說佔據了優勢。

    然而最後卻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和迂腐而把這些優勢都作沒了,如本來有許多機會可以快速清楚掉燕王軍隊。但建文帝卻命令禁止部下不要傷害自己的四叔燕王,使得建文帝一眾部下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讓這些將領都不知道該如何做。

    甚至在燕王山窮水盡時,這個燕王的侄子還和大臣送錢送糧,不得不說這樣的“仁慈”已經不叫仁慈了,而是迂腐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燕王沒有顧及一路勢如破竹的打敗了建文帝奪得了皇位。可見,即使在朱棣在世時,建文帝原本就擁有非常大的勝算打贏朱棣,只不過因為自己的迂腐、仁慈輸了而已。

    原因二如果建文帝等到燕王去世時再削蕃,屆時心智成熟執政經驗豐富的建文帝將會有更大把握削蕃成功。

    建文帝之所以削蕃失敗,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之前說的對其四叔心慈手軟,還因為建文帝登臨帝位沒多久,位置還不穩固就削蕃。而且執政經驗並沒有多少,心智也不夠成熟,才造成了其削蕃失敗。

    而如果等朱棣去世,經過多年曆練的建文帝勢必不會如年輕時那般迂腐和心慈手軟,其對於軍隊和文臣的掌控勢必也將更加得心應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就擁有巨大優勢,現如今又因為自己已經成熟,勝算將會更大。

    原因三朱棣去世建文帝就少了一個老奸巨猾的對手,朱棣子嗣即使再厲害也不會有朱棣這般難纏。

    靖難之役的主角和靈魂人物無疑就是朱棣,而如果建文帝等到朱棣去世再削蕃,就少了一個強大對手。屆時就算朱棣手下的三個兒子再怎麼優秀,也不會有朱棣這般難纏,可以說建文帝這個時候的勝算極大,甚至可以說是穩贏。然而可惜的是沒有如果,一切都怪建文帝太操之過急了,在帝位還未穩固,還沒有經驗的前提下就盲目削蕃,致使自己帝位丟失也是讓人可惜,如果其再等一些年,削蕃未必不會成功。

    結語:

    如果建文帝等朱棣去世後再削蕃,勝算極大,因為其將少了一個強大對手。除此之外自己也經過多年曆練而成熟,對於軍隊文臣掌控更加得心應手,這些都將極大增加建文帝的勝算。

  • 9 # 方圓論壇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你先要了解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要迫切削藩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地方藩王,實力強大之後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從而威脅到中央。明太祖朱元璋在賦予了地方藩王有權利剷除朝廷奸臣發動“靖難”權利的同時,朱元璋也賦予了在他之後,明朝皇帝削藩的權力。朱允炆即位後,可以說就是他削藩的最好的時候。一方面有祖訓可循,另一方面朝廷實力要遠勝於地方。事實就是削藩要趁早,採取消耗戰術想要耗死燕王朱棣,這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費功夫不說,這種拖延戰術不也給了朱棣發展壯大的機會嘛。因此這種拖延消耗戰術是十分不必要的。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削藩失敗,就是因為朱允炆倉促的削藩所導致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朱允炆削藩的失敗和他倉促削藩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事實上,以當時朝廷的整體實力而言,朱允炆是完全可以碾壓地方藩王的。朱允炆削藩之所以失敗,還是和他那幾個二百五師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是齊泰、黃子澄等一些嘴上誇誇其談,沒有絲毫實踐經驗的臣子瞎指導朱允炆。朱允炆的削藩很可能就會成功。齊泰、黃子澄這些人幫助了朱允炆,也確實把朱允炆給害慘了。

    朱允炆當上皇帝后,他知道他的那些叔叔們一個個都不服他。因此朱允炆為了穩固皇權,他和齊泰、黃子澄等心腹大臣密謀準備削藩。原本照計劃,朱允炆的朝廷勢力會率先解決掉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當時戶部侍郎卓敬為了配合削藩朱棣,他都上書請求朱允炆把朱棣的封地改為南昌,以此來削弱朱棣的勢力。但黃子澄這個書呆子卻認為朱棣有功無過,不該先對朱棣下手。本身一擊斃命的殺招讓黃子澄這個豬隊友給破解了。因此在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後。朱棣率先起兵以靖難之名造反。朱棣不僅獲得了大義,更有了充足的準備。這也為朱棣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之舉確實是正確的。但除此之外朱允炆還真沒做對幾件事。首先由於削藩沒有計劃,導致削藩的過程十分的混亂。朱允炆本身就剛剛繼位,他的削藩事實上也是冒險的。結果由於朱允炆的任性削藩導致人心浮動。藩王之間兔死狐悲的情緒蔓延,這也給了更多藩王造反的藉口。對於朱棣方面,一開始沒先解決朱棣就已經是犯了大錯。後來黃子澄還掩耳盜鈴一般把朱棣的三個兒子放了回去。名義上是為了麻痺朱棣。但當時朝廷已經滅了四位藩王,朱棣早就已經警覺了。所以說朝廷的掩耳盜鈴之舉也是在做無用功。

    再加上後來,朱棣叛軍和朝廷大軍對峙期間。本身朝廷實力是要強於朱棣的。但朝廷屬於有兵無將的狀態。有能力的武將被朱元璋當初殺了不少。朱允炆即位後又大力提高文臣地位,對於武將系統不重視。因此在朝廷大軍和朱棣叛軍戰鬥過程中,朝廷大軍竟然也奈何不了朱棣。在加上朱允炆的瞎指揮,臨陣換將,以及要求大軍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等等一系列事情後。朝廷大軍士氣皆無,新的領導又不明確的瞭解戰局的實際情況。因此才被朱棣逆風翻盤了。如果朱允炆多少再聰明一點,朱棣都沒有可能獲勝。

  • 10 # 天庸3

    說實話,建文帝是把一手好牌打到稀巴爛,他有無數個機會可以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首先,他可以把朱棣選擇為第一個對手,那時藩王們沒有串聯,朱棣形單影孤,而朱棣是眾多藩王裡最有實力的,不然老朱也不會把北京這麼緊要的戰略要衝讓這個兒子去守。其次,在削藩的政策上,建文帝完全可以選擇更柔和的處理方式,沒必要非得把人整死,讓藩王們削藩之後優養京城便可。其三,既然朱棣已經反了,就沒必要下旨不殺,使得朱棣在戰場上一次次死裡逃生。總的來說,建文帝犯的錯是一些典型的儒家思想中常犯的錯,說白一點,就是既捨不得裡子,又要顧忌面子,明明可以使用策略的,偏要顯示自己在君臣道義上的強硬;既然已經刺刀見紅了,卻又害怕事後公論在道德上有所缺失;事先沒有充分估算和計劃,一拍腦袋就上了,但在操作時卻又顯得瞻前顧後。就像當年的宋襄公,總是在錯誤時間選擇錯誤的方式,最後得到的自然是錯誤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年代還沒有多少剩男現在重女輕男了反而剩男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