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次在城市買獼猴桃吃,紅心的一般一斤15元左右,有時候也買到差一點的10元,綠心的3到4元。去年夏天回農村老家一趟,看見很多鄉親在田頭摘獼猴桃,公路邊有大卡車在裝車,問了一下價格,紅心6元,綠心1.25元,我都以為是聽錯了,看那個頭比我買吃的還大。
7
回覆列表
  • 1 # 個體工商戶老哥

    農產品價格波動很大,農產品農戶賣價到城市零售價差一倍左右是正常的特別是水果。農戶賣價還要加經濟費1到2毛,加裝車費1到2毛,加運輸成本1到2毛,加市場費1毛,加批發商利潤2到5毛。零售戶拿到貨後還要加利潤,加運輸費,加房租費,加損耗。所以農產品特別是水果從農戶價到零售價相差一倍左右是正常的。

  • 2 # 鄉村螢火蟲

    農產品產地的價格與城市消費價格之間相差一到兩倍多,許多人對這樣懸殊的產銷價格差率可能會感到非常不解,迫不及待地想要從根本上弄個明白,追問個為什麼?

    就像題主一樣,每年在自己生活城市的超市裡購買獼猴桃,紅心的一般要15元/斤,品相差一點的也要10元/斤,綠心的3——4元/斤。可一旦回到家鄉農村的獼猴桃主產地,剛剛採摘的比自己在城市超市內花高價購買的品相還好、個頭還大的紅心獼猴桃卻只要6元/斤,綠心的只需要1.25元/斤。兩者之間,都是2倍多的差距。疑惑和不解,其實更多的會存在於城市消費者的腦海裡,而對於直接生產農產品的農民和生活在農村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對此早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實就是這樣,真正的生產者經歷幾個月甚至是將近一年的辛苦,其實並沒有從農產品的生產上掙到多少錢,有時候飽受產地低價之苦的農民甚至是賠錢。但城市裡的消費者,也並沒有隨著農產品的產地低價,同時享受到質優價廉的消費快感,超市裡的農產品價格依然是常常堅挺的厲害。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主要還是各種農產品從農村田間地頭的產地,走到城市超市的銷地,所要經歷的中間環節太多太多。所謂“無利不起早”,每一個插手中間環節的人,無一例外地不是期望從中分一杯羹,賺取一些銀子。近年來的遊資炒作,更是加重了某些農產品產銷價格上的差距,催生了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社會“新詞”。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所有的農產品從種到收都是離不開人的操作的,尤其是水果和蔬菜。當農民在產地生產出需要收穫和採摘的果菜後,從收穫、採摘、分揀、包裝等一系列環節,無一不是需要付出人工成本的。當農民產地的農產品包裝好運往目標銷售地時,可能需要的又不僅僅是一次的裝車和卸車費用。即便到了超市上櫃銷售時,超市也是需要計算出損耗和理貨成本的。道道成本,就是等於道道加價。超市裡銷售的高價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實際上就是這樣練成的。

  • 3 # 霧都農人山客

    這類問題比較多,說明很多人在關心農村問題,關心農民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問題。山客也在想這究竟是為什麼?山客個人認為導致農產品價差甚大主要是農民沒有定價權和中間環節過多影響。

    今天山客在村裡值班做交通安全勸導時,碰見一個收豬的販子,向農民打聽是否有生豬售賣,價格17~18元/斤;下午政府畜牧站的工作人員來村裡辦事,專門諮詢過他,他告訴山客,最近幾天肉聯廠生豬價格為20~22元/斤。豬販子就是賺中間的3~4元的差價。

    當然,人家豬販子做生意賺錢是應該的,無可厚非。但是,在豬販子說出價格時,農民們都愣了,大家一直以為現在生豬就15~16元/斤,沒想到價格漲了這麼多。這就是市場資訊不對稱,農民無法透過市場變動掌握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

    還有就是農產品由農村到城市有很多環節,收收購、運輸、儲存、售賣等等,這些環節都需要人員組織,都需要支付成本,因此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細想一下,這些環節影響最大的是種養殖大戶或區域種養殖農戶,對散戶影響不大。

    比如大蒜,區域種植規模大的地方,一下上市就達幾十萬噸時,市場消耗能力一時跟不上,而中間各個環節的商人們也不願承擔庫存積壓等風險,所以在收購時自然會進行壓價;農戶又無有效儲存措施,著急售出降低耗損,只能低價拋售。而生鮮、水果壓力會更大,成熟期更短、耗損更大、稍有過剩,農民基本虧本。

    雖然,很早就有人提出“縮短農產品進城距離”,也有進行嘗試的,成功的少。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去中間環節的難度更大。山客覺得,採取區域(縣或鄉)規劃發展,緩解農產品集中上市造成供應過剩;加大資訊投放,讓農民及時掌握市場農產品價格變化,增加農民對農產品的定價許可權,也許對改善目前的局面有幫助。

  • 4 # 程正興

    這個很正常,就算是老百姓不用錢讓你拉走,你也要請小工去把農產品產收來,還要打箱裝車,小工現在都要200元一天,加上打箱裝車差不多要五角一斤了,運費大概也是五角一斤,市場稅收加上小工也是五角一斤,收購商要賺五角一斤。可以說是不用錢的農產品一到市場就要2元一斤了。

    當超市2元一斤進貨去銷售時,他們就會加上房租,人工和自己的利潤外,還要算上損耗的農產品,所以至少要銷售4元一斤,大多人都會銷售5元一斤,要是貨少的話就可能銷售8元一斤左右。

    今年是地攤經濟,這些超市都會被地攤經濟給衝擊掉,很多超市現在都在外面擺地攤了,地攤經濟就是為了跑量,這對農產品可能是一個春天

  • 5 # 西北小貝

    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也很能都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種地的農民感覺都很苦,而且大部分生活過的都不太富裕,而菜場和超市的蔬菜生鮮攤位價格普遍都很高,按照正常的邏輯,菜農果農因該都生活比較滋潤,最起碼不用過窮苦日子,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菜農果農實際自己把自己辛苦種出來的優等品捨不得自己食用,而是拿出去賣錢,以此來換取經濟收入。

    而在農產品上行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環節,傳統的農產品上行途徑是這樣。

  • 6 # 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

    第1:產地代辦拿0.1元/斤(按10000斤算)

    第2:裝貨工人拿0.05元/斤(按10000斤算)

    第3:包裝挑選工人拿0.2元/斤(按10000斤)

    第4:運費油錢0.5元/公里(按10000斤算)=0.005元/公里,也就相當於6-7000元/車

    第5:雜費(餐費+包裝材料費)約0.1元/斤

    第6:市場入場費(衛生管理費+缷貨搬運費)約0.05元/斤

    第7:批發商(代賣費)0.5元/斤

    第8:損耗費(綜合以上7個費用總和)約0.2元/斤

    完成以上8條就是“市場的批發價”!

    零售價=市場批發價✘130%(其中30%損耗零售過程中被挑選或運輸損耗)+20%利潤

    整體合算:產地價✘150%+運輸成本(1~1.5元/斤)=零售價

    以上就是我個人作為產區代辦的核算方式(謹供參考)

    快遞物流收2元/斤(是包含包裝材料的重裡來計價的)省內,我就不清楚省外的計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確護眼需注意哪些點?葉黃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