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到了北宋,“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徵北漢劉繼元有功,宋太宗“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賜廟額曰:明貺,並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從此,三山神便被統稱為三山國王,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原題有嘲諷貶低的話,刪去!
10
回覆列表
  • 1 # 書畫老白

    三山國王信仰屬於民間信仰,也就是說它既不屬於佛教、也不屬於道教,壓根兒就不是宗教。

    它沒有經典、教義、專職的神職人員,具有顯著的功利性。比如潮汕地區民眾求拜三山國王(當地習稱“老爺”)往往是為一家一姓的現實目的:家宅平安、祛除疾病、生意興隆等。民眾的日常信仰祭祀活動通常帶有濃厚的“交換”意味,即我為大廟爺、大伯公上貢,諸神保我平安;鄉里組織“營老爺”、“舉老爺”的活動,老爺則保佑風調雨順等,這些活動包含著潮汕地區民眾樸素的“因果”觀念。

    “三山”是指坐落在揭西縣河婆鎮附近的三座山,即巾山、明山和獨山。

    三山國王從隋以來,經歷了從山神---社神---王神的轉變,神格也由自然神轉化為人格神。在河婆一帶,當地群眾一直將三山國王當做人神即英靈神、英雄神崇拜,而且連三神的姓名、排位及出生月日甚為熟悉。

    “大王,巾山國王,姓連名傑,農曆二月二十五日生;二王,明山國王,姓趙名軒,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生;三王,獨山國王,姓喬名俊,農曆九月二十五日生”,這三位都是護國安民的英雄。

    此外揭西縣一帶還流傳著三山國王救宋帝昺的民間傳說。這些由潮汕民眾改造的神格,由潮汕民眾創造的傳說,反映出潮汕民眾那種敬服英雄、忠君報國、除暴安良的價值取向。

  • 2 # 沐晨丶

    其一,三山國王指的是揭陽以西明山,巾山和獨身的神明;神體很有可能是石頭,是界石神。

    其二,一般認為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受封於宋這一點我大體認同。

    其三,三山國王由山神融合了社神,逐漸成為了粵東地區的地方神。

    其四,歷朝官方對於三山國王的態度一直是“曖昧”;可以說是默許,既不提倡,也不打壓。

    最後,三山國王並不是宗教,更談不上邪教,沒有教義,沒有經典,和其他地區地方神信仰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這種地方信仰與其說是信仰,更像是文化

  • 3 # 石巖仕

    首先,潮汕大多數人沒有宗教這一說法,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硬要說有的話,潮汕人應該是多神教,比如天公伯公土地觀音佛祖獅面公五穀母社神爺都拜一拜,保平安,三山國王我是第一次聽,應該是土地一類,最虔誠的也僅限於初一十五買點麵條水果拜一拜,至於信仰什麼的真算不上,只是保平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難養”是不是指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