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艾迪特

    當然會了,海水曬鹽的歷史很長,具體始於什麼時候不可考。史書最早見於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海豐即是山東的無棣縣,位於渤海邊。在海水曬鹽之前,古人採用海水煮鹽法和海水煎鹽法。即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

  • 2 # 西安—豐鎬遺子

    封建社會,鹽、鐵成為官府專營商品。煮海賽鹽是一種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煉海鹽的方法,古而有之。早期海鹽,是支起大鍋用柴火煮熬出來的。後來才將海水引入鹽田,在太陽照射下蒸發水份,留下粗鹽,再將粗鹽雜誌去除。

    《世本》書中有“夙沙氏煮海為鹽”,所以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

    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載:“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白頭舉事”

    魏晉左思的《三都賦》之《吳都賦》載:“煮海為鹽,採山鑄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

    唐朝陸贄《議減鹽價詔》載:“專煮海之利,以為贍國之術。”

    宋朝程大昌《演繁露》載:“鹽已成滷水,暴烈日,即成方印,潔白可愛,初小漸大或數十印累累相連”

    清朝周亮工 《書影》卷八載:“煮海之利,原非本富。”

  • 3 # 鄉村黑嫂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自古以來,鹽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質,人們對於鹽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對鹽的控制力度一直都非常大。早在周朝時,就已經有了專門管鹽的官職。唐朝國力強盛的時候,對鹽實行不專賣也不收稅的方法,但安史之亂後,國力衰減,從唐肅宗乾元元年開始推行“榷鹽法”,也就是專賣專採,裡面規定:

    偷賣鹽一石者死,一斗以上杖背。

    我們能看出已經非常嚴苛,但還有更嚴苛的,裡面還規定,就算是偷刮一斗鹽鹼土,罪名都跟偷賣一斗鹽一樣,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那有人就會好奇,海邊的人不能直接用海水曬鹽嗎?如果能,鹽也就沒有那麼金貴了。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製鹽是需要工序的,也是需要技術的。

    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

    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說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

    Ⅰ:天然和人工

    在古代的時候,鹽有兩種方法獲得,一種是天然,一種是人工。

    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中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說的:

    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

    我們看這裡交待了很多資訊,不但說了鹽這個繁體字的來歷,而且還說了最開始煮鹽的一群人,他們是一個叫“宿沙”的部落,這群人住在海邊,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用海水煮鹽。

    當然了,我們不能空口去說,也不能只憑一句去推斷,這個是有佐證的,比如在《世本》中也說到了宿沙氏煮海造鹽,裡面是這樣說的:

    夙沙氏煮海為鹽。

    我們看這裡寫成了“夙沙氏”,但這裡仍然有不清楚的地方,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是個人名還是個部落名,而在《呂氏春秋》裡,呂不韋對這個做出過解釋:

    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部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非常久遠,而當時有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生的叫滷,人工的叫鹽。

    清代經學家段玉裁在注《說文解字》時作出過解釋,他對鹽這個字是這樣說的:

    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

    那有人還會疑惑,古代人是怎麼煮海為鹽的呢?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Ⅱ:古人如何煮鹽

    跟我們現代人不同,古代人對於煮鹽這種事可不直接說成是煮,它們叫“熬”,對於煮海這種事,他們有個更加形象的稱呼叫“熬波”。元朝的時候,有個叫“陳椿”的人曾經就煮海為鹽寫過一本書,叫《熬波圖》,裡面記載的數種古人煮海為鹽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這本書早已經失傳,或者是佚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版本其實是明朝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錄的。

    另外,跟我們想象中不同,很多人覺得,既然是煮海為鹽,那肯定是直接燒海水,也就是說,直接熬這個海水,最後得到了晶體,或者是殘渣應該就是鹽了。

    這有些想當然了,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也不是這樣的一個熬法。古代人煮海鹽,首先得“種鹽”。可能有人看到這個詞會發懵,什麼叫種鹽?鹽能種嗎?

    其實這個不是這麼理解的,所謂種鹽,就是引鹽,先把海水中的含鹽的水分給引出來,這就叫種鹽。方法其實不難,但特別繁複。

    首先得前天晚上把一些鬆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穀杆,也可以是茅草。等夜裡霧氣升騰,這些鬆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後把這些帶著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來海鹽,所謂海鹽,在古代並不是直接煮海水,那樣得不到鹽。

    當然了,我們這也不是胡亂說的,明朝人宋應星根據元朝人陳椿的《熬波圖》,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得海鹽的方法:

    無雨日廣佈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

    這個記載在《天工開物·作鹹第三·海鹽》篇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先民煮海作鹽的歷史由來非常早,但工藝卻並不那麼普通,這當然是古代人的智慧和經驗結晶,是多少代人總結出來的。

    就製鹽來說,到漢朝時,製鹽工藝其實已經非常成熟,人們吃的鹽也不僅僅限於海鹽了,當時已經出現了鹽井。到了魏晉時期已經出現了精製鹽,鹽的顆粒非常細,這些都已經屬於精加工了,關於那時候的精製鹽,記載在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八·常滿鹽花鹽第六十九》篇中,我們這裡不再贅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期望升職的話還需要對領導奉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