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伊比利亞
早在羅馬統治時代,伊比利亞就作為其重要的行省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而相對於後來征服的不列顛半島和高盧等地,伊比利亞有著更深層次的“羅馬化”,這主要是因為共和國時代作為老對手迦太基的重要根據地,伊比利亞在政治和文化上都被羅馬人視作重要的消解和同化物件。這種情況持續到羅馬帝國崩潰後便出現了另一種現象,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對於羅馬帝國,以及此後天主教的信仰異常堅定,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也是一種所謂的“皈依者虔誠”。
然而這種情況在阿拉伯帝國擴張早期卻反而成了伊比利亞半島更加易於被打擊的原因,早期的伊斯蘭教其狂熱的宗教意識以及虔信程度絲毫不比基督教更差,而依賴於伊斯蘭教信仰的諸多穆斯林們自然也將與自己立場對立的異教徒當成一個首先要處理和消滅的物件。相對於統治歐洲中心區域,由日耳曼蠻族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來說,伊比利亞半島這些自命正統的“羅馬後繼者”顯然更為討厭,當然也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佔據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國力早已經孱弱的奄奄一息,從對敵的國力上看也更像是軟柿子。
公元711年,來自北非的穆斯林軍隊,其人數大致有一萬兩千人,開始度過直布羅陀海峽向著伊比利亞半島全面進攻。這些穆斯林後來有一個統一的稱呼:摩爾人,摩爾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阿拉伯半島原住民,而是當伊斯蘭教流傳到北非後,當地的原始部落開始陸續信仰伊斯蘭教,並放棄自己本身的多神教理念融入穆斯林而得名。也因為其北非原住民的身份,其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技術有著相當程度的瞭解,當他們踏上伊比利亞半島後,依靠其接受伊斯蘭教後所產生的強大組織能力和頑強的戰略戰術,對西哥特王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西哥特王國在面對摩爾人的進攻時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夠節節敗退,最終於三年後的714年滅亡。
這種勢如破竹般的進攻,加上吸收了伍麥葉王朝的政治結構,很快摩爾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體系,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穩固的定居了下來,原有的西哥特王國殘部,在末代國王戰死後也只能拼命地逃離到伊比利亞半島北方勉強存在下來,維繫住自己的統治,從表面上看,摩爾人的徹底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問題也在這時候出現,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環境拯救了基督徒,相對於南方較為平坦的平原,北方的伊比利亞大多由高山峽谷組成,環境崎嶇且山地眾多。對於防守的一方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對於進攻的一方則是苦不堪言。習慣了北非荒原和沙漠這種低海拔作戰的摩爾人在面對這種環境時,並沒有足夠的經驗去應對和解決,這就給了基督徒進一步儲存實力、伺機反抗的機會。
終於在公元722年,恢復了自己實力,並且在伊比利亞半島北方建立了穩固根據地的基督徒開始投入精力應對穆斯林的進攻,他們帶領著部隊一路勢如破竹,進攻到伊比利亞半島北方的阿斯圖里亞斯地區,這片區域單面向海,剩下三面均被崎嶇的山路包圍,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固守要地,穆斯林似乎也發現了這點,打算圍困此地的基督徒,直到他們彈盡糧絕主動投降。然而自作聰明的指揮官發現了一條叫做科法敦加的小道,他靈機一動,打算透過這條小路對基督徒採取出其不意的進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穆斯林大軍沒想到的是,這條小路正式基督徒故意留出來,要引誘他們進入伏擊包圍網的,科法敦加本來就是兩面懸崖,中間只有一條狹隘小路的谷底。一旦帶領軍隊進入這條通路,被伏擊全軍覆沒也只是時間問題,果然結果不出所料,穆斯林大軍在科法敦加戰役中被包圍分割,死傷慘重,這場戰役成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穆斯林征服的首次失敗,而同時也宣告著基督徒開始扭轉劣勢,從戰略防守進入戰略僵持乃至進攻的局面。
目標伊比利亞
早在羅馬統治時代,伊比利亞就作為其重要的行省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而相對於後來征服的不列顛半島和高盧等地,伊比利亞有著更深層次的“羅馬化”,這主要是因為共和國時代作為老對手迦太基的重要根據地,伊比利亞在政治和文化上都被羅馬人視作重要的消解和同化物件。這種情況持續到羅馬帝國崩潰後便出現了另一種現象,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對於羅馬帝國,以及此後天主教的信仰異常堅定,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也是一種所謂的“皈依者虔誠”。
然而這種情況在阿拉伯帝國擴張早期卻反而成了伊比利亞半島更加易於被打擊的原因,早期的伊斯蘭教其狂熱的宗教意識以及虔信程度絲毫不比基督教更差,而依賴於伊斯蘭教信仰的諸多穆斯林們自然也將與自己立場對立的異教徒當成一個首先要處理和消滅的物件。相對於統治歐洲中心區域,由日耳曼蠻族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來說,伊比利亞半島這些自命正統的“羅馬後繼者”顯然更為討厭,當然也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佔據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國力早已經孱弱的奄奄一息,從對敵的國力上看也更像是軟柿子。
穆斯林的進攻公元711年,來自北非的穆斯林軍隊,其人數大致有一萬兩千人,開始度過直布羅陀海峽向著伊比利亞半島全面進攻。這些穆斯林後來有一個統一的稱呼:摩爾人,摩爾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阿拉伯半島原住民,而是當伊斯蘭教流傳到北非後,當地的原始部落開始陸續信仰伊斯蘭教,並放棄自己本身的多神教理念融入穆斯林而得名。也因為其北非原住民的身份,其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技術有著相當程度的瞭解,當他們踏上伊比利亞半島後,依靠其接受伊斯蘭教後所產生的強大組織能力和頑強的戰略戰術,對西哥特王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西哥特王國在面對摩爾人的進攻時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夠節節敗退,最終於三年後的714年滅亡。
這種勢如破竹般的進攻,加上吸收了伍麥葉王朝的政治結構,很快摩爾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體系,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穩固的定居了下來,原有的西哥特王國殘部,在末代國王戰死後也只能拼命地逃離到伊比利亞半島北方勉強存在下來,維繫住自己的統治,從表面上看,摩爾人的徹底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基督徒的反擊然而問題也在這時候出現,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環境拯救了基督徒,相對於南方較為平坦的平原,北方的伊比利亞大多由高山峽谷組成,環境崎嶇且山地眾多。對於防守的一方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對於進攻的一方則是苦不堪言。習慣了北非荒原和沙漠這種低海拔作戰的摩爾人在面對這種環境時,並沒有足夠的經驗去應對和解決,這就給了基督徒進一步儲存實力、伺機反抗的機會。
終於在公元722年,恢復了自己實力,並且在伊比利亞半島北方建立了穩固根據地的基督徒開始投入精力應對穆斯林的進攻,他們帶領著部隊一路勢如破竹,進攻到伊比利亞半島北方的阿斯圖里亞斯地區,這片區域單面向海,剩下三面均被崎嶇的山路包圍,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固守要地,穆斯林似乎也發現了這點,打算圍困此地的基督徒,直到他們彈盡糧絕主動投降。然而自作聰明的指揮官發現了一條叫做科法敦加的小道,他靈機一動,打算透過這條小路對基督徒採取出其不意的進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穆斯林大軍沒想到的是,這條小路正式基督徒故意留出來,要引誘他們進入伏擊包圍網的,科法敦加本來就是兩面懸崖,中間只有一條狹隘小路的谷底。一旦帶領軍隊進入這條通路,被伏擊全軍覆沒也只是時間問題,果然結果不出所料,穆斯林大軍在科法敦加戰役中被包圍分割,死傷慘重,這場戰役成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穆斯林征服的首次失敗,而同時也宣告著基督徒開始扭轉劣勢,從戰略防守進入戰略僵持乃至進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