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州禪武
-
2 # 中國武術
如果題主所認為的實戰是安全規則下的全接觸競技比賽的話,其實全世界的傳統武術發展出這種實戰的,並不多。
世界各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傳統武術,但是自然發展出安全規則下全接觸競技比賽,並且還發展的比較好的,大約也只有拳擊、泰拳、空手道、柔道、劍道、擊劍、古典摔跤這些。
而MMA,巴柔,踢拳這些發展出來的時間更晚,是20世紀中葉繼承上面提到的這些武道進一步發展的產物。
可見傳統武術缺乏安全規則下的全接觸的競技比賽類實戰的情況,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不是中國特有現象。
古代的武術競技,缺乏安全意識,缺乏醫療保障,非常容易致死致殘,所以很難大規模的開展和發展。此外,武術競技比賽有賴於大批觀眾的存在才能發展,欣賞武術比賽需要全社會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這種經濟基礎在近現代之前,普遍也是不具備的。中國古代也有過民間的角力表演比賽,比如宋朝這種表演就很流行,但礙於經濟發展水平,終究沒有成為主流文化。
至於殺人術什麼的。這種就扯遠了。全世界的傳統武術最初都是用來殺傷敵人的。
但是像歐洲人或者泰國人這樣開發拳擊、泰拳的觀賞屬性,並且把它們變成商業活動,或者像日本人這樣開發唐手、柔術、古劍術的技術屬性,進而發展成一系列全民體育素質培養型的武道的,真的算是人類武術文化的一個特例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沒有欣賞搏擊格鬥的審美傳統,也沒有把搏擊格鬥當做個人素質組成部分的文化傳統,傳統武術的使用價值又在近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那發展不出競技專案就很正常了,現在能有個散打專案在,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中國的傳統武術雖然競技沒發展出來,倒是另闢蹊徑,發展出健身和表演的路數,你要說傳統武術缺乏競技實戰,那是真的,但你要說中國傳武發展的不好,那似乎又偏頗了,其實中國傳武是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武術種類……
-
3 # 杜兆晶
個人非常喜歡武術,國粹,傳承,古代人習武為自保,簡單的講武術殺人技一招致命,隨著時代得更新資訊化時代,法律監督,從而演變成強身健體的套路演練,傳武也是具備實戰能力的,如果是無規則賽事傳武要佔上風。
-
4 # 林錦峰
武術古時是殺人技,用來殺人的。建國之後,社會發展越來越和平,武術逐漸分化出競技武術,表演成分大於本身含義。而且受到規則限制太多,實戰機會寥寥。真正武術大家都是低調之人,現在很多所謂的大師徒有虛名。
回覆列表
中國的傳統體育的特點是論理之上的體育價值觀
[1]以禮、法作為規範身體活動的最高標準(禮射)
[2]重視體育活動的教化作用(六藝)
以和諧、適度為標準的體育方法論
[1]中和為用:三和:人與天、人與人、人與己。
[2]形神統一:陰陽平衡,形神和諧。
[3]動靜適度:人的運動要達到適度,即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以上的思想是中國體育的主要思維指導。這種觀念並不利於競技體育的發展,只適合群眾體育的發展。
從歷史的發展看,1979年前是發展武術套路,並沒有發展格鬥實戰的功夫,散打是在1979年發展試驗,當時的環境是為了應付國外的搏擊賽事的需要,才有散打格鬥專案,真實的傳統武術大多是民間小團體之間交流,發展突破的空間很小。
體育的功能有很多,政治功能,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商業功能。在中國武術最大的功能只是文化功能,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練習,並沒發揮商業功能,在體 育裡早期的體育是政治功能,是為改變東亞病夫的形象,是國家的形象代表。傳統武術作為一個群眾專案,是不可能給予太多的實戰功能,更多是提倡表演套路的演練。這就是失去實戰的機會最大的因素。
而在一些國家,格鬥是重要的商業手段,因為博彩是最重要的收入。早期的歐洲有一種司法決鬥也是深刻影響他們格鬥,所謂的司法決鬥,就是法官無法判斷雙方問題時,允許兩人進行格鬥分勝負,這種司法就把格鬥變成大眾生活中的一種必須技能,想想人總會發生與別矛盾的問題,如果你不會拳擊,明明有理但格鬥輸了,也不划算,因此格鬥就是生活中的必須技能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