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志海zh

     也可以這樣理解。

    南《楚辭》的出現是北《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象豐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大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湧現。

    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誌。

     

    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

    有人說,中國曆代詩“莫不同祖風騷”,足見其對後代詩歌的影響。

    《詩經》和《楚辭》,史上習慣以“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將類於《楚辭》的詩歌稱為“騷體”)代表《楚辭》,常是

     “風”、“騷”並稱,或合稱“風騷”。

     

    須知道,《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聯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後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由於其豐富的內容、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 2 # Venom文拯

    談及到此處,我就得和大家牽扯下古代文人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在課本上,大多數的古文還是以”詩“為主,這其中的韻味就不說了,雖簡短,卻飽含深意。

    當然,並非否認《楚辭》的影響,《楚辭》的特色就在於喜歡用”兮“字,比如有名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了在尋求真理的路上要百折不饒;又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達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詞一句,讓人讀著甚是美妙,所以,才被後世認為是浪漫主義的起點,至於為何在學子的書本中出現的少,那就有的一說了。

    首先,《楚辭》讀起來難度略大,畢竟採用的是楚地方言,有些詞解釋出來還是不太通透,不同於詩,念及幾句,心中多少明白幾分,雖然《詩經》也有晦澀難懂之處,但比較起來,還是好些。

    就我個人認為,《楚辭》的情感色彩也單調了點,讀那麼幾篇,大致明白文中想要表明的主旨,語言方向直指政治,若是放到書本上,未免讓孩子疑惑。

    其次,要談到的一點是,《詩經》裡大多為愛情,以女性為主體,也有借喻的形式;

    而《楚辭》的字裡行間讀起來雖是愛情,”香草美人“看似美,指的卻是政治,畢竟是屈原寫的,哪裡會講些情情愛愛。但世間大多皆為俗人,政治這個東西還是遙遠了一點,不知道這點能不能作為理由呢?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楚辭》的帶有神秘色彩,其實吧!我們在說歷史的時候,越往前翻,越和神話故事有聯絡,比如讀堯舜禹時期,讓人好讀的原因就在於奇特,若是再往前翻翻,比如伏羲,那可是和女媧扯到關係了,更有”補天“一說,業餘讀讀倒也罷,若是當作歷史,未免荒唐了點。

    所以,在如此比對下,《詩經》才被賦予教化的光環,畢竟能帶”經“字,證明文學地位還是不錯的,所以才被儒家奉為經典,列為”四書五經“之位。

    而《楚辭》的待遇就不同了,因為它與儒家正統“子不語怪力亂神”相違背,所以,並不能當作崇尚儒家的文人學習典範。

    至於,儒家思想在古代學術上的地位,我就不多說了。世人皆知孔子,其經典《論語》更是讓外國人驚豔,更是有學校設有”孔子學院“,其地位就無需多誇了。

    所以,我若說,《詩經》是中國遠古和上古的點睛之筆,各位可有異議?

  • 3 # 待曉兒

    《詩經》和《楚辭》雖然一直並稱,但在影響力上卻有所差異。

    《詩經》對於後世的影響力明顯要大於《楚辭》,這無關後來人的偏向,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依據。

    《楚辭》須與屈原分開來看,因地域限制失傳已久

    很多人知道《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有確切的一本書,但可能誤以為“楚辭”是屈原等人作品的名稱,將其當做一種特殊體裁的文學作品。

    其實不然,《楚辭》也是一本實實在在的書,和《詩經》一樣。

    《楚辭》成書在於西漢末年,劉向把戰國時期的屈原、宋玉以及漢朝東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集結成冊,定名為《楚辭》;後來王逸又把自己創作的《九思》增補進去,形成了一共收錄十七篇作品的通行本《楚辭》。

    這些作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模仿屈原、宋玉等人的風格,實際上是模仿楚地民歌。

    所以,《楚辭》的特徵被定義為: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也就是,“楚辭”形成的其實只是“楚地”一隅的文學,所有內容都和“楚地”風貌相關。

    那麼,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糟糕的現象,那就是“楚辭”隨著楚文化的消亡而失傳了。

    “楚辭”在何時失傳的,這一點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最晚在漢武帝時期會的人已經不多了。

    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做“朱買臣”的人,就是“覆水難收”故事的主人公,李白也曾經寫詩說“會稽愚婦輕買臣”,他的成名就是因為不僅能解楚辭,還會用楚語來讀。

    這種能力在當時是非常稀有的,所以可以認定至少在漢武帝時期,能真正看得懂楚辭中的風物以及能用正宗的楚地方言讀“楚辭”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而自朱買臣之後,再沒有記載哪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

    既然“楚辭”的真正內涵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瀕臨失傳,那麼西漢末年才成書的《楚辭》中所收錄的作品,除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之外,其餘都只是在形式上進行的模仿而已。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後世幾乎沒有人能證明自己讀得懂楚辭,對於“楚辭”當中的很多發音、名物都解釋不了。

    因為這些都和“楚地”有關,“楚語”、“楚聲”失傳,“楚物”不知具體,“楚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斷層,以至於對“楚辭”當中的事物無法得到確切的解釋。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屈原《離騷》這部作品,“離騷”到底是指什麼涵義,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古今各家爭得面紅耳赤,其實都是猜的,既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也沒有辦法證明別人是錯的。

    所以,對於“楚辭”,最具有參考價值的註解往往是漢代人所作,即使在南宋以及近代以來的關於《楚辭》的著作,其所依據的條目基本也都是漢朝人的著述。

    我們今天說“楚辭”當中所蘊藏的各種情懷,其實是屈原的情懷。

    因為《楚辭》當中所收錄的大部分都是屈原的作品,既然讀不懂“楚文化”,那麼至少讀得懂屈原,所以一般就將其中所謂的浪漫主義(這種分類方式根本不適用中國傳統文學)、愛國情懷認為是“楚辭”的特性,其實不是。

    這些都是屈原個人的人格魅力所致,人們有意無意間將屈原和楚辭畫了等號,但實際上二者應該分開看待。

    而從文學作品的數量來說,騷體在漢代曾經有過短暫的較為輝煌的時期,但迅速沒落,在後世裡幾乎已經見不到了,“騷體賦”、“騷體詩”在本質上和《離騷》相距很遠,根本算不上同一種體裁。

    也就是說,“楚辭”對於後世的影響其實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大,真正的影響是屈原個人的情懷所帶來的。

    《詩經》所立下的“言志”傳統,貫穿了所有古典詩歌作品

    《楚辭》是楚地特色的文學作品,但《詩經》是全國性的詩歌樣本。所以,隨著“楚文化”逐漸消失,“楚辭”的內涵也逐漸不明朗,但《詩經》卻一直很完整地流傳下來。

    這也和其作為儒家經典有關,解詩者的流派都有完整的傳承,幾乎沒有出現斷層現象。

    從作品來看,《詩經》當中主要是四言居多,偶有雜言。

    這一形式也是貫穿著整部中國文學史的。

    無論後世五言、七言如何興盛,四言詩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並且其地位一點都不低。

    比如說晉代,從漢朝逐漸發展的五言作品是主流,但嵇康等名士同樣也會做四言詩,著名的“目送飛鴻,手揮五絃”經常被人稱道。即使到了晉末,陶淵明同樣做了大量的四言詩歌。

    而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裡,“四言詩”還是首選,其繼承的是《詩經》當中的“雅頌”傳統。

    作為《詩經》最為著名的一部分,當屬十五國風,也就是所謂的“風詩”。

    “風詩”所形成的“言志”、“美刺”等等文學傳統,歷來是“詩”這一體裁最為重要的部分。一首詩可以沒有讓人讚歎的語言,也可以沒有讓人稱道的結構,但唯獨少不了作者的“情志”。

    “詩以言志”,是貫穿了整部中國傳統文學史的重要線索。

    而其中的“美刺”精神,直接影響了之後漢樂府詩歌的形成,也影響了杜甫、白居易等新樂府的出現,甚至一些通俗娛樂之作的“詞”、“曲”之中,同樣有這種“言志”、“美刺”的影子。

    總而言之,在古代,所有寫詩的人都必須熟悉《詩經》,否則其作品是得不到真傳和不能被社會認可的。

    除了在內涵上有重大影響之外,《詩經》還對作品的形式以及民族審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如果去看《詩經》當中的具體作品,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三章”,即全詩的講述是分作三個部分的。

    這就是所謂的“一唱三嘆”。

    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余光中的《鄉愁》傳入大陸之後,被很多現代詩人所推崇,但卻遭到了很多傳統文學者的詬病,認為其模仿傳統文學的內涵,卻“畫虎類犬”。

    《鄉愁》分為四章,首先打破的就是“一唱三嘆”的傳統。這種變動其實並不成功,因為四章的結構顯得有點囉嗦,不太協調。

    而其內涵來說,詩人主旨表現愛國情懷,將鄉愁比作一灣淺淺的海峽,雖說比較精巧,但和上文的“生離死別”來比,其實並沒有特別的突出,這種昇華主題的方式非常生硬。

    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作為“孝道”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它的分量和“愛國”相比其實差別並不大,“忠孝”二事一直是國人所看重的。所以由“孝道”推進為“愛國情懷”,這期間的對比並不鮮明。

    所以說,如果拋開這首詩中表現出來的作者情懷,這篇作品其實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這就是《詩經》在結構上所樹立的“一唱三嘆”傳統,對於我們民族的審美傾向來說,有著不可小覷的塑造作用。

    兩相對比,《詩經》和《楚辭》雖然同為影響力深厚的文學作品,但真正對比起來卻也有不同。

    在文學地位來說,《詩經》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而《楚辭》是摻雜了屈原等作家的個人事蹟;

    從文學本身來說,《詩經》的影響一直持續了下去,而《楚辭》其實早已失傳,其影響並不是本身作品所帶來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4 # engr石山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什麼是北《詩經》?什麼是南《楚辭》?

    北《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產生於周南、召南漢水、長江中游和黃河中下游。全篇分為風、雅、頌三部。

    “風”是地方(風俗)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內容都是民歌,絕大部分是周室東遷以後到春秋中葉的民歌。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一首勞動人民責問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雅”是西周王畿(高雅)的樂調。有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是渭水流域地區西周初和西周末年都城裡的詩作品。 如《詩•小雅•伐木》:“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是說老闆要把伐木工當成兄弟來招待,要酒菜管夠。否則,可認為是誠意缺失,有錯啊!

    “頌”是祭祀用的宗教音樂作品。有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都是周室東遷以後到春秋中葉,流傳於渭水流域地區西周初和西周末年都城裡的讚美神靈和祖先功德的作品。如《周頌·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是中國古代秋收後周王祭祀土神和穀神的樂歌。先追寫春耕夏耘的情景;最後寫秋冬報賽祭祀的情景。此詩語言通俗,詩中有畫。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在押韻上有句句韻、隔句韻、中途轉韻和一韻到底。詩經之用韻規律為後代詩歌所效法。

    《詩經》以後,我國詩歌沉寂了大約三百年,《楚辭》的出現,把中國詩歌推向了第二高峰。

    南《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和騷體類文章的總集。全書以戰國楚人屈原作品為主,兼收楚、漢人承襲屈賦形式所寫的作品共十七篇。成書中充滿了大量道家的氣質與哲學思想。其運用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故名《楚辭》。從風格言,鋪排誇飾,想象豐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大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楚辭》中描繪的世界,色彩斑斕、瑰麗奇幻,詩中主人公是一位意氣風發、風流倜儻、憂鬱傷感、且行且吟的翩翩佳公子,他駕車乘龍,在月神、風神的護衛下遨遊長空。如《離騷》片段:“......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我有良好的素質,又不斷加強學習。學到了許多治國安邦的知識卻用不上。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令我心慌,我卻碌碌無為。可是大王就像草木和美人一樣日益衰老。為何不利用盛時揚棄穢政,改變法度呢?大王你乘上千裡馬縱橫馳騁吧,我將為你開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我長含淚聲聲長嘆啊,可憐人生艱險。我雖嚴於律己,早晨進諫晚上就被罷免。攻擊我啊,左右都不合他們的政見。“......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本想在靈瑣稍事休息逗留,但臨近夕陽西。太陽啊你能慢點落嗎?我前面的路還很長啊,我還將要努力學習和追求。

    先秦詩歌在北方文化中產生了《詩經》,在南方文化中孕育了《楚辭》。《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二者歷來合稱“風騷”,奠定了以風、騷為基礎的傳統詩歌的創作規範,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詩人尊為學習的典範。

    然而北《詩經》和南《楚辭》那個對後世更有影響力呢?只要把二者進行比較就知道了!

    《詩經》的溫婉含蓄、中庸內斂體現了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品格。

    1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疾苦,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優良傳統。被後人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所繼承。

    2具有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具有質樸自然,剛健明朗的創作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3藝術上無論是在形式體裁以四言的簡練形式、語言技巧普遍運用了賦的鋪陳直敘、比喻、興的觸物興詞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的情感。其對我國後世詩歌體載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廣的影響。曹操、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後世銘、誦、贊等文體的四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是受《詩經》影響;

    《楚辭》則盡顯長江流域南國文化的細膩柔婉、直抒胸臆性情。1楚辭表現出的浪漫精神氣質,主要表現情感的熱烈奔放,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獨立人格的推崇,鼓舞並感召了後世無數的仁人志士。楚辭在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之上,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闢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之路,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楚辭.離騷》的主旨是屈原用他整個生命熔鑄成的,強烈的愛國和忠君思想及執著的人生追求,融會成激越的精神力量被得到了廣泛認同,成了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靈的家園,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培養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

    3《楚辭》在形式上明顯的發展了詩歌形式新的特點,促成了現代詩歌富於變化,靈活多樣,語言上形象生動和豐富多彩。楚辭中的《離騷》《九歌》《九章》是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是一種新鮮、生動、自由、長短句不一、且富於變化的新詩體。

    4楚辭中典範的“香草美人”象徵手法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加有藝術魅力,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由於屈原卓越的創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結合著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的情感經歷,從而更現實,更充實,贏得了後世文人的認同,並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

    《詩經》與《楚辭》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詩經》代表現實主義精神,楚辭則代表浪漫主義精神,它們發展、形成了我國詩歌的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文化,都體現了其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端正了作家創作的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而《楚辭》對中國後世文學產生了更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 5 # 忞白

    題主您好:

    其實《詩經》和《楚辭》對後世的詩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詩經》率先問世,它記錄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風》、《雅》、《頌》,其中《風》為十五國的“國風”,記錄了民間的風俗;《雅》分為(大、小)雅,是王城周邊地域的正樂;《頌》又分為(周、魯、商)頌,是宗廟等大型祭祀活動的詩歌。

    隨後《楚辭》問世於西漢初期,這部詩歌總集我們都很熟悉,它主要是以屈原作品為主,但也有宋玉,以及漢代東方朔等人的作品,不過其風格也有“屈賦”的形式。如同《楚辭》的名字一樣,它的內容運用了當時楚地的文化,以及方言聲韻等,有一種獨特的地方氣息。

    這兩部詩歌總集還有兩大不同特點,《詩經》中一部分記錄百姓的生活習俗,以及當時奴隸社會的歷史面貌,且每一篇作品並無指定的作者。而《楚辭》主要以個人的作品為主,吸納了楚國當地的民歌精髓,屬於當時前所未有的新型詩歌。

    因為《詩經》中以記錄“國風”的《風》為代表,是“現實主義”精神。《楚辭》中以屈原的作品《離騷》為代表,是“浪漫主義”精神,所以它們並稱為“風騷”。而且《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瞭解《詩經》的內容以及成就內容簡述

    可以說《詩經》中《風》的部分,佔比整部作品最多,而且這一部分體現了民間的真實面貌。不乏有一些(婚戀、諷怨、農作、徵役)詩歌,《風》也可以說是《詩經》中的精髓,“畫龍點睛”之筆。而《雅》這部分,多數為王城周邊地域那些士大夫、貴族所作的正樂,是在宴會上體現的詩歌。如《詩經·小雅·鹿鳴》中“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而《頌》就略顯高階,除有祭祀活動能夠用到,還記錄了統治階層對部族歷史的記錄。在《左傳》中有記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可見祭祀活動對於當時國家的重要性。

    從這些不難看出,其實《詩經》更像是一種包羅永珍的“史書”,上到國家下到百姓的面貌,有一種穿越歷史的即視感。

    第二,《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的運用,為後世的詩歌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一點以“賦”的手法來敘事描述,達到議論抒情,屬於《詩經》中的情感所在。第二點以“比”的手法來比喻事物的多種多樣。第三點就是以“興”的手法來託物起興,意思是說在詩歌開篇,用這種寫作手法來引出下文。

    瞭解《楚辭》的內容以及成就內容簡述

    因為春秋戰國以來,楚國一直處於獨立的狀態。在《楚辭》中,它的內容主要以楚國的地方文化為主體,包括了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成為了《楚辭》產生的基礎。《楚辭》的表現手法,深受楚國的民歌影響。不乏受到楚國民間“巫歌”的影響,也就是民間的祭祀活動。其中《楚辭·九歌》有記“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意思為作歌舞和音樂用來取悅諸神,這種方式略有原始的氣息。

    我們讀過《楚辭》或是屈原作品的讀者不難發現,其中有些句式的結尾都有“兮”或“思”的語氣助詞,這也形成了《楚辭》的一種風格。而且《楚辭》中的詩歌,打破了《詩經》中以每句4字的形式,採取了三言或八言那種“錯亂不齊”的句式,其實這也屬於掙脫傳統詩歌句式的“束縛”。這種文章的形式會變得多樣化,也能將情感表達的更加豐富多彩。

    屈原的文學作品,以及他個人愛國精神,對我們後世的影響巨大。在《楚辭·離騷》中就有許多體現屈原愛國主義的詩句。他對當時那種政治黑暗,寧死不屈,一直堅定自己心中理想,大膽進行批判。並且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為屈原立傳,這不只是對屈原個人的能力肯定,更是對屈原在歷史地位的認可。

    因為我比較喜歡詩詞,所以這兩部詩歌總集我都很喜歡。如果要選擇一部對我影響力較大的,那就是《詩經》,因為讀它會有一種“史書”的即視感,就像是講故事一樣。

  • 6 # 漢府古文化

    《楚辭》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態,閃耀不朽光輝。

    自古文人寫作,避不開兩座高峰。一個是《詩經》,一個是《楚辭》。成語“獨領風騷”,說的正是《詩經》中最美的《國風》,和《楚辭》裡最美的《離騷》,它們也幾乎成了文人士子的創作準則。

    如果說《詩經》是根植於鄉土的情蘊,那麼《楚辭》則是讓靈魂放飛的激越;如果說《詩經》是一盞清茶,《楚辭》就是醇厚的酒漿,蕩氣迴腸、激烈酣暢。有人總結說,《詩經》代表了現實主義文學的起源,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它們共同推動了詩歌在我國傳統文學中的發展。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之後,崛起於戰國時代具有濃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詩歌,它承繼了《詩經》之餘緒,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獨創一體,別具一格,在先秦時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態,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澤被了後世百代詩壇和文壇。

    作為中國史上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文化君相信,《楚辭》中總有一句,能深深打動你。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譯:想到草木不斷飄零凋落,擔心美人會到遲暮之年。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譯:長長地嘆息而掩面拭淚,哀嘆人生道路多麼艱難。

    一部《楚辭》,有說透人間悲歡離合的悽美: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有遺世獨立的高潔: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有至死不渝的忠貞: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有渴望天人合一的氣魄: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楚辭》中充滿了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讀起來讓人不免感到晦澀難懂。這種晦澀一方面來自於浪漫語言中,對於各種怪力亂神的特有描繪,同時也因其善於運用“兮”所帶來的音韻節律。

  • 7 # 阿飛談地理

    《詩經》與《楚辭》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詩經》代表現實主義精神,楚辭則代表浪漫主義精神,它們發展、形成了我國詩歌的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文化,都體現了其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端正了作家創作的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後世文學都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 8 # 亦有所思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這裡的“詩”指的便是《詩經》,經過孔夫子的加持,《詩經》裡的“風”,不僅僅是詩歌,而且還是道德。並且這種道德上可以勸戒天子,中可以約束卿大夫,下可以管理百姓。

    在孔子眼裡,道德的最高表現形式不是“周禮”,而是“詩經”裡所闡述的王化之源。

    所以,《詩經》為五經之首。對古人而言,論語中的道德是口號,周禮中的道德是規則,詩經中的道德卻是落在生活中的具體行為。

    古代文人,可以不讀《離騷》,但不得不讀《詩經》。因為這是成為知識分子的重要標識。

    中國古代典籍統稱為經史子集,《詩經》為“經”之首,《離騷》卻只是“集”之一,由此可見兩者的地位差別很大。

    《離騷》也是民歌形式,而且是楚國文體。當時的楚國位於南方,並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所以楚辭對後世的影響僅僅是情感氛圍和文學意象。比如植物美學,比如用植物來形容人的品德。並且最大範疇地運用到詩歌文學領域之中。

    由此可見

    “風”涵蓋了政治,道德,軍事,教化,倫理,宗教,家庭,婚姻,哲學,文學等等領域。

    “騷”卻只有文學,詩歌兩種,頂多還有一些古楚國的資料考證。

    “風”是典形的民歌,而且直接推匯出漢樂府和南北朝樂府,從而成為中國詩歌的唯一主流。歷代詩人無不以寫出樂府詩歌為尊。而唐詩三百里,樂府風格詩歌更是佔據大多數便是明證。

    “騷”卻不然,秦漢之後,楚辭被打亂了,只是分離出一個接著一個的意象,比如蘭花,荷花,山鬼,秋色等等,開始融入到“賦”之中。並且成為駢儷形式的源頭。

    也就是說,“風”完整地被唐詩宋詞所傳承下來。“騷”卻被打散成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單元,應用到了詩歌創作中的具體介紹之中。

    簡言之

    風如房子,

    騷如傢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歲月倒流,從頭再來,你人生最想改變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