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餘飯後的那點事

    謝謝誠邀!根據我們目前的生活個文化依然在延續傳統的東西,當然了,隨著時代的步伐也吸收了一些新時代的,這就是時代的發展,文明也在進步,根據我們國家的目前情況正在逐步向更好更高的水準發展,是我們從城市到農村都在翻天覆地的發展,讓我們每個人都享受到便利舒服的生活,這一切都和國家的策略方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2 # 班精靈貝的黑熊媽

    我自己感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沒有太多的衝突的。傳統文化中,我們覺得是精華的部分,實際就是社會生活中公認的東西。傳統文化只會讓我在這個現代的世界生活得更從容,讓我有一種有根的感覺。這種有根的感覺,是一個人立足、成事的助力與基礎。

  • 3 # 張不才讀書

    我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讀經典。

    經典是大浪淘金,經過歲月的沉澱留下來的公認的知識和文化中的精華,它凝聚了先民的無窮智慧和生活經驗,一代代人生活在地球上,觀察世界,體悟自然,把自己的心得,研究成果彙集成冊,經過後人無數次的品讀和檢驗,被認為是對的東西,流傳至今,怎能不品讀?

    所以讀經典是瞭解傳統文化之捷徑,尤以讀原著為最好,當然可以輔之以工具書,此外,讀經典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語文功底和語感,每日清晨早起,讀書20分鐘,堅持下去,日所有進,必有收穫,我覺得朗讀最好,不需要太大聲,但讀出來有利於自我監督,現代人太急了,總是一目十行,朗讀避免了這一點。我說的經典主要指《論語》《中庸》《史記》《古文觀止》等。就這幾本讀下來,夠你花費時間了。可在兜裡揣一本袖珍版,或者手機下載相關軟體,隨身隨時有零星時間都可以讀之。

    第二,多旅遊,瞭解不同文化。

    沒錯,就是旅遊看風景,其實看風景的價值,很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文化都是對比出來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處在一個地方,你覺不出味道,只有你去到另一個地方,你才有新的體會,此時回頭看前處,就會有新的理解,文化亦是如此。以餘秋雨為例,他在寫了文化苦旅之後,又追隨鳳凰衛視之腳步,遍訪世界各地的文化名勝,他說當他看了這些不同文化之後,再次回來走到國境線時,看到“中國”兩個大大的紅字的時候,感動流淚,為何呢?世界上文化太多,文化的存在和消失太多,文化的紛爭太多,戰亂太多,世界很大,內容太多,看了之後,再次回來,你方知中華文化的魅力,方知中國的穩定和平靜,安寧。

    中國文化不曾中斷,幾千年綿延,它的多元一體之格局,它的包容性,它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都代表著在一種互容共處的精神,這真是人類面臨文化轉型文化衝突之時,中華文化為人類文化和平共處提供的解決思路或者說方案。

    費孝通在《中國文化的重建》中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即自我文化的認知,反思和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之後,對自己文化的定位,看風景就是找對比,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

    第三,迴歸自我鑑別,做出判斷

    當你瞭解了中華文化,同時又參看了別的文化,兩相對比,心中就會有更清晰的圖譜和定義,中國文化是和,是容,是多元一體,是天人合一,承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順應自己,不要跟自然搞對立,要按自然規律辦事。而西方文化是強調征服,強調力量,以力服人者為霸,以德服人者為王,我們的文化提供做後者而不是前者。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經濟的聯絡緊密起來,但文化上的交流和認可,慢了半拍,全人類都在摸索,而中國文化的和與包容之理念,似乎可堪此任,只是世界還在摸索,還在尋覓,等某一天驀然回首,看到我們了,重新審視中華文化了,那就對了。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可能中國文化的思路,就是對的思路,當你瞭解了所有的資訊之後,你自己心中的判斷,會有的。而之後,你根據這種宏觀的思維,再去安排具體的生活的細節,就如你題目所問,其實我之回答,都是大的方面,細節還是靠你自己,就說這麼多了。

  • 4 # 研幾抄經

    現代生活離不開傳統,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流傳幾千年,只是受時代的發展,有些曲折。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我們有華夏的五千年以上的文明為基。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更好地為現代生活服務,是有強大保障的。

    傳統文化的吸收,要從根基著手,從文化基因入門。傳統的經典早有論述,只不過我們現代的教育,不懂的就列為糟粕,實在可惜。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黃帝四經》、《大學》等等,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有了這些基礎,再去看其他的內容。

    至於現代國學教育,上來就三字經、論語、陽明心學之類的,都是捨本逐末。

    樹根立穩了,樹才能茁壯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克薩斯為何會成從墨西哥的領地變成美國的固有領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