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廣鑫

    元光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馬邑,叫作聶壹的富豪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匈奴剛剛和親,對漢朝警惕性降低,此時恰是攻擊匈奴的最佳時機。

    主要的爭論仍然在御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之間進行。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漢書》列出了雙方爭論的三個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後,皇帝才拍板決定使用武力。

    根據聶壹的計謀,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軍臣單于處,獲得信任後,向單于建議:他有把握砍下馬邑令守的人頭,將匈奴放入城中,奪取城池。

    單于輕信了聶壹的話,把他放回馬邑。聶壹將一名死囚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史記》記載是二十多萬),並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這四位將軍由御史大夫韓安國(他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領。

    漢軍人馬都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裡,一旦單于到來,就由王恢、李息、李廣等人擊其輜重,其餘人馬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軍事行動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所帶來的十萬騎兵,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喪失與漢朝對抗的能力。

    然而,軍事行動進展得並不順利。

    匈奴單于在進軍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好的兆頭。

    首先,匈奴進攻馬邑並無長期佔領的打算,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里,匈奴已經開始了劫掠。他們發現,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劫,但是連一個牧人都沒有碰到。

    這時他們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單于臨時下令佔領這個烽燧。此時,有一個武州的小官恰好在這個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漢軍的計策。單于大呼上當,引軍撤退。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訊息,連忙追了上來,但由於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離。

    唯一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三萬人馬負責攔截匈奴輜重。就在他率軍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訊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會合了。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於是率軍撤退了。

    這次戰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漢軍的無功而返告終。由於動用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漢武帝大怒,要懲罰當初堅決主戰的王恢。他認定王恢臨陣退縮。與其他將軍追不上敵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趕上並攻擊敵人的輜重部隊的,然而他卻選擇了退軍。在軍法上,擅自撤退是斬首之罪。

    王恢則辯解說,他的人馬太少,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他的撤退保全了漢軍的三萬人馬。不過,暗地裡他卻賄賂時任丞相的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為他說句好話。田蚡本人不敢對皇帝明言,就找太后去說情:反對匈奴最堅決的人是王恢,殺了他就等於是替匈奴出了氣。

    但武帝不為所動,堅持認為王恢的臨陣退縮讓漢軍失去了獲勝的可能。出於面子考慮,漢軍急需的是一場勝利,哪怕只是對輜重部隊的小勝,也比什麼都沒撈到要好得多。

    整個事件以王恢自殺而告終。馬邑之役落幕。

    戰役過程平淡無奇,而且由於錯失時機,對敵人沒有產生任何殺傷,那為什麼還說這次戰役是漢匈關係上的一個轉折點呢?

    原因在於:此次戰役標誌著漢帝國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此後,匈奴再也不相信漢朝,不指望和平,雙方之間進行了連綿不絕的惡戰,就算想停都停不下來了。

    這次戰役徹底破壞了漢匈的信任關係,雙方從和平跌入連綿不絕的戰爭。持續不斷的漢匈戰爭,就跟隋煬帝建造大運河一樣,勝利帶給中原王朝人民的影響!不亞於大運河在王朝命運的重要程度!戰爭雖然殘酷!消耗甚至差點窮盡西漢一朝,但是漢匈戰爭的深遠影響,直到現在想起,你都會感覺到自己胸膛內奔湧的熱血!那是中國人的血脈!

  • 2 # 路遙lgy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人的第一次開戰,儘管計劃失敗,但對西漢來說,卻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

    公元前133年,地處邊境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守將王恢接待一位叫聶一的商人。他告訴王恢說,他長期在邊境做馬匹等生意,匈奴人長期侵擾漢朝邊境,不如將匈奴大軍引誘來馬邑,將其合圍殲滅。

    王恢將情況上報給了漢武帝。漢武帝一直以來對本朝與匈奴和親,以及匈奴人侵擾大漢邊境的事很反感,早就有心事與匈奴開戰,之前幾年,甚至派張騫出西域,去聯絡別的國家合擊匈奴。

    朝中大臣多有恐懼匈奴的人,說高祖劉邦就曾經被匈奴單于莫頓了七天。漢武帝力排眾議堅決要打這一仗,派韓安國,李廣,王恢等人領大軍三十萬埋伏於馬邑周圍山谷。

    商人聶一果然到匈奴單于莫頓那裡遊說說:馬邑有不少的財物,絲綢,他可以將馬邑奉獻給匈奴單于,並以殺馬邑縣令為信。

    匈奴單于經不住財物的誘惑,領軍十萬直奔馬邑。可是,匈奴人在奔馬邑的路上,發現廣闊的草原沒有人放牧,引起了懷疑。

    於是匈奴人捉到了一個漢朝的亭蔚類的小吏,小吏禁不住嚴刑招人了漢朝有軍事行動,結果匈奴單于領大軍撤退了。

    本來漢武帝安排好的一個大口袋,等待著匈奴人中圈套,可是大軍埋伏了幾天都沒見匈奴人的蹤影。

    王恢本來被漢武帝安排是要兜住匈奴人的退路收口袋的,結果他看計策敗露,感覺不是匈奴人的對手,自己也退兵了。

    漢武帝精心策劃馬邑之戰以無功而返告終,王恢被軍法處置下獄後自殺。

    從馬邑之戰之後,漢武帝從中汲取教訓,並測底改變對匈奴一味防禦的戰略,開始主動出擊,長奔襲主動尋找匈奴人作戰方針。

    從此開始掌握對匈奴作戰的主動權,使匈奴人開始東躲西藏逃避漢朝大軍的攻打,一改漢朝對匈奴鐵騎的恐懼。直到此後幾百年間,匈奴人被測底打的退出歷史舞臺。

  • 3 # 陳澄讀史

    馬邑之戰又稱馬邑之圍、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位時,由王恢進言策劃的準備消滅匈奴的戰役,目的是誘惑匈奴主力至馬邑城(今山西省朔縣),然後聚而殲之。《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昔漢之王恢,欲徼一時之幸於匈奴,故為馬邑之役,孝武許之,是恢欲奉詔以從事也。然後以謀出於恢,故下吏不赦,使恢自殺。它標誌著西漢摒棄了自高祖時期對匈奴的懷柔和親政策,由消極防禦轉入主動進攻,拉開了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序幕。

    首先簡要看下馬邑之戰的經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農曆六月,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漢書·韓安國傳》),主張派兵伏擊匈奴。以王恢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漢武帝劉徹聽從了王恢的意見,決定對匈奴作戰。

    為了誘使匈奴出兵,漢朝進行了看似周密的部署計劃:派馬邑富翁聶壹以經商為名,假裝投降匈奴,然後騙匈奴的軍臣單于說:“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漢書·韓安國傳》)。匈奴單于利慾薰心,貪圖財物,與聶壹約定殺死馬邑令丞後,把頭掛在城門作為攻城訊號。隨後,漢武帝派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率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四位將軍帶領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周圍的山谷中準備伏擊匈奴。安排就緒後,漢朝按約定把一名死囚的腦袋砍下掛在城門上,假稱是馬邑令丞吏。單于使者看見城頭掛的腦袋,信以為真,急忙報告了單于。單于立即率領十萬騎兵南下,在距離馬邑不到百餘里的武州塞,單于見牲畜遍野,卻沒有放牧的,引起猜疑不敢冒然前進。這個單于還算有腦子,抓了幾個舌頭來詢問,恰巧裡面有個雁門尉史,逼迫之下就向匈奴將馬邑之謀和盤托出。單于大驚失色,倉惶帶領匈奴軍隊從原路撤回,這次伏擊就沒有成功。

    再來看王恢。按照原來的計劃,馬邑伏擊戰打響之後,王恢與李息、李廣帶兵三萬襲擊匈奴的輜重,但王恢考慮到匈奴人馬沒受損失,如以三萬與匈奴十萬精兵交戰,恐難取勝,也沒有帶兵去追擊匈奴。漢武帝劉徹見馬邑之戰落空,王恢又沒有襲擊匈奴輜重,非常氣憤要將王恢處死。儘管王恢千金賄賂丞相田蚡說情,田蚡委託王太后勸說漢武帝,都沒有效果。馬邑之戰後,漢武帝要找個人來當替罪羊,否則沒法給天下人交代。王恢知曉了劉徹的意思,自知性命難保,自殺謝罪。

    如何評價“馬邑之戰”?《資治通鑑》記載:設馬邑之權,欲誘匈奴,徒費財勞師,一虜不可得見,況單于之面乎!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窴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虜名王、貴人以百數;自是之後,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馬邑之戰雖未成功,卻有積極意義。它使漢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也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自馬邑之戰,漢武帝開始對匈作戰,一批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名將輩出,主動出擊並大破匈奴,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也為保國安邦立下了不朽功勳。正是如此,也有了漢元帝時期“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干雲,軍隊的血性被激發出來。可以說,漢朝軍魂,自馬邑始。

  • 4 # 木魚石的感嘆

    “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屈辱"和親"政策,每年還要供奉大批物質。劉邦駕崩後,冒頓單于還寫信給呂太后,語言極是挑逗和侮辱。

    沒辦法,只有忍耐。經歷楚漢戰爭,土地和人民需要恢復元氣。匈奴軍隊無論是戰馬還是騎射,戰場快速機動能力都優於大漢。

    透過文景之治,大漢積累了鉅額財富。恰逢又迎來了目光遠大,意志頑強的皇帝劉徹。歷史給了中華民族一個神聖的名字——漢人。

    由於“白登之圍”的陰影籠罩幾十年間,大漢文武群臣不敢言戰。匈奴呢,時不時邊界鬧事,好得到些金銀物質美女。人是要有尊嚴的,國家也是,中華民族更是!我們的大漢先人在屈辱中怒吼!

    終於迎來了漢武大帝,終於獲得了一個用30萬人馬伏擊10萬匈奴軍隊的機會卻被一個小小的亭長懦弱葬送。

    漢武大帝怒髮衝冠,直接把不敢出擊的大將軍王恢給關進監獄。有人會說,王恢沒錯啊,是的,他是沒錯。可站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屈辱幾十年立場來看。是一個敢不敢在逆境中與匈奴戰鬥的問題。最終漢武帝還是把李恢賜死,他就是要告訴文武群臣,戰爭要打響了,只有前進,逆勢前進。

    馬邑之戰雖然失利,可透過這次沒有成功的伏擊戰,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人才。為今後對匈奴的戰爭造就出統帥,衝鋒陷陣的將軍。“帝國雙星”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

    馬邑之戰讓漢武帝明白幾個問題

    一:被動防禦反擊解決不了匈奴的騎兵。只有主動進攻,深入匈奴境內,在運動中尋找目標,對匈奴騎兵進行主動的持續的打擊才能擊敗匈奴,這是唯一的手段。

    二:以李廣,韓安國為代表的老將已經不合適新的作戰模式,需要一批善於遠途奔襲的將領來征戰。

    三:要想獲得更強的突擊行動,更快更猛烈的殺傷能力就必須依靠大漢騎兵,自此騎兵戰略地位確立。

    四:加強騎兵適應長途奔襲物質保障能力。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馬邑伏擊戰勝利,匈奴主力被大部消滅,大漢獲得一二十年的安寧,這就成功了嗎?

    可能的是,漢武大帝武功被廢,不再有氣吞如虎的豪情,還在用步兵與騎兵軍團戰鬥。等到匈奴騎兵再次恢復元氣,大漢仍將繼續面臨更殘酷的威脅。要知道,匈奴強盛時,可是擁有40萬精銳騎兵。

    匈奴戰爭消耗是巨大的,我們不妨舉例說明下,大漢出動10萬大軍,就需要數十萬輜重部隊,如同後人發生的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對漢高祖劉邦的影響不佳,源於很多歷史記載及典故。對漢武帝,他主動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把文景之治留下的鉅額財富消耗殆盡,給無數百姓帶來苦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匈奴戰爭的完勝,重塑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在屈辱的逆境中堅強意志,不屈不饒,讓我們後人增添了對國家強大的渴望。

  • 5 # 國際探聞

    馬邑之戰,是漢朝主動反攻匈奴的第一戰,過程十分具有戲劇性,結果更無疾而終,但它對此後戰役的影響,甚至對於後世與外族關係的影響都是重大的。這次戰役的發起來源於一場辯論。公元前135年匈奴請求和親,劉徹在大臣們的要求下同意了,但劉徹心裡是不願意的。兩年後,到了公元前133年,因為一件事,劉徹就又把打匈奴的事給提了出來。

    當時的雁門郡馬邑縣有個叫聶壹的人,透過大行令王恢,自告奮勇的向中央提了一個打匈奴的計劃。聶壹是馬邑縣的豪吏。當時的雁門郡是邊防重地,從漢初到馬邑之戰為止,光是史書有記載的,匈奴大規模攻打雁門的行動就有七次。馬邑縣的聶壹就利用地處邊境的優勢和匈奴搞起了走私貿易,進而取得了匈奴人的信任。聶壹提出了引誘單于入境進行伏擊的計劃。

    一、因一場經典的辯論,劉徹最終決定發起馬邑之戰

    將聶壹的建議遞給中央的大行令王恢是主管邊境民族事務的,他主張對匈奴採取攻勢,是朝廷裡主戰派的領袖人物。兩年前關於是否要繼續對匈奴和親,王恢就和御史大夫韓安國辯論了一番。

    當時,劉徹對大臣們說:“我們天天花錢買和平,可是人家匈奴還是天天打我們,現在我想趁這個機會打他們一頓,你們覺得怎麼樣啊?”主戰派的王恢就站出來說:“當年戰國的時候,代國那麼小,也能打敗匈奴,我們大漢朝四海歸一,怎麼還能被匈奴欺負呢。”主和派韓國就反駁說:“不能因為憤怒就打仗,你看看咱們漢高祖劉邦被人家在白登圍困了七天,後來不是也沒生氣嘛。”然後兩人就爭論起來了,爭論的核心點有四個:

    一、是不是還要堅持和親政策。韓安國說:“這是祖宗定下來的,還是不要隨便改了。”王恢說:“和親了還打我們,那就不和了。

    二、打匈奴對漢朝有沒有好處。韓安國說:“佔了匈媽的地方,我們也沒辦法種地,打仗既費錢,百姓又受苦。”王恢說:“把匈奴打怕了,就不敢來找事了,邊境也就太平了,遠方的外族也會臣服我們。”

    三、匈奴好不好打。韓安國說:“匈奴人飄忽不定上哪找去。”王恢說:“蒙恬當年就能打敗匈奴,方法總比困難多。”

    四、有什麼辦法能打敗匈奴。韓安國說:出兵千里,去打匈奴,我們又找不著他們,不好打呀。”王恢說:“出去不好打,可以把他們騙進來打埋伏呀。

    這場爭論很具有代表性,後代兩千多年關於對外戰爭甚至外交政策的爭論,都沒有超出王恢和韓安國爭論的範疇。王恢和韓安國的這一場辯論,作為裁判的劉徹,最後判定王恢勝利,決定按照王恢說的辦。

    二、馬邑之戰聲勢浩大,卻被匈奴識破計謀

    在當年的六月,漢朝就動員大軍在馬邑周圍進行設伏。漢朝對這一次作戰是非常重視的,至少動員了三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可以說漢軍主力是傾巢出動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把漢軍的各軍兵種都用上了。

    漢朝之所以選擇馬邑作為伏擊戰場,除了聶壹的個人關係之外,還有另外還有兩個原因。首先,馬邑縣所在地雁門郡直面的是匈奴單于本部,只有在這裡設伏,才能把單于本人引誘過來,實施斬首行動。其次就是地形方面的原因,整個山西是由一系列山脈分割出的一個個盆地組成的,這種破碎的地形不利於騎兵部隊機動,非常適合進行伏擊戰和包圍戰。

    在漢軍完成對馬邑的包圍之後,聶壹就開始了自己的間諜行動。他跑到匈奴對軍臣單于說:“我能把馬邑的縣令和縣丞都給宰了,然後全城投降。”單于聽了挺高興,就信了。還派了個使者跟著聶壹一起回去,見證奇蹟。聶壹就偷偷的殺死幾個死囚,把他們的腦袋掛在城牆上,然後跟匈奴的使者說:“看,這就是縣令和縣丞了,你們趕快來呀。”使者就趕緊回去報告。聽了使者的回報,單于趕緊集結了十萬人馬,越過武州塞,殺奔馬邑。

    秦漢時期的馬邑縣城位於今天山西省朔州市的朔城區,縣城周長九里,面積是北京故宮的1.3倍,人口至少有5000戶以上,在古代已經算是個大縣城了,所以單于要著急地過來劫掠。

    匈奴大軍在距離馬邑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突然就覺得不對勁了。他們看到牛羊滿地跑居然沒人管,肯定不正常。然後軍臣單于就突擊了一個亭(漢代的烽火臺),抓了個負責巡邏的尉史,尉史為了活命,只好把自己知道的都說了。單于說:“我本來就懷疑不對勁。”然後趕緊收拾人馬,原路撤回去了。等跑出了漢朝邊境之後,才鬆了口氣。

    等匈奴人全跑光了,還守在馬邑附近的漢軍主力這才知道計劃已經失敗了。當時,王恢單獨率領三萬人守在雁門郡東側的代郡,準備截擊匈奴的輜重部隊,從後面封住單于往北的退路。眼看著匈奴的軍隊又原路退回去了,王恢感覺自己兵力就那麼點,上去打也是白送命呀,所以不敢出擊。就這樣,經過精心籌劃,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四十萬的一場戰役,雙方都沒見面就稀裡糊塗的就結束了。本來想打個開門紅,結果卻是這樣的窩囊,劉徹的憤怒可想而知。王恢最後用自己的生命為這個畢其功於一役的計劃承擔了責任。

    結束語

    馬邑之戰對漢朝和匈奴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對匈奴人來說可以說是沒有影響,僥倖逃跑的匈奴人更加頻繁的襲擊漢朝邊境了。

    漢朝方面,王恢這個主戰派的領袖死了,他主導的一場戰役失敗了。按理說主和派就該得勢了吧,可事實恰恰相反,馬邑之謀失敗之後,主和派卻徹底銷聲匿跡了,從此之後的歷次重大戰役,再也沒有主和派站出來阻撓。

    對於軍事問題,像王恢和韓國這樣的朝堂辯論,漢武帝時期再也沒有出現過。漢朝之後發動的戰役,規模是一次比一次更大。馬邑之戰讓劉徹明白,像軍隊這樣的事情,是不能拿來讓外朝的大臣去辯論的,只能由自己獨斷專行。初戰失敗也讓劉徹明白,消滅匈奴將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更加謹慎和小心。同時,現有的軍隊和戰法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還需要重新探索新的戰法戰略。

  • 6 # 西山秀才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的意見著名事件,雖然最後關頭功虧一簣,但是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

      事件背景

      秦漢之際,北方草原出了一個強人,此人就是冒頓,他透過“鳴鏑弒父”坐上單于寶座後,統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白登之圍”後,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以換取邊境的安寧。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經濟上積累了鉅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漢匈雙國的力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

      事件起因

      公元前133年,有個名叫聶壹的富商透過大行令王恢向武帝進言,利用匈奴剛與漢朝修好,信任邊民這一點來引誘匈奴軍臣單于,準備打個大勝仗。漢武帝最終採納這個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

      事件過程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排出五位將軍和精兵30萬在馬邑設伏,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

      可惜漢軍偽裝得也太過火了,匈奴人一路搶劫到馬邑一百里外,看見牛羊遍地,卻看不到一個人,就起了疑心。於是攻打漢軍衛所,活捉了雁門尉史,問出了伏兵實情,嚇得趕緊帶兵跑了。

      王恢與李息率兵三萬準備襲擊匈奴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後,王恢認為自己的兵力打不過匈奴也就只好撤兵。韓安國等主力部隊好幾天不見動靜,率軍出擊,結果已無匈奴人早已沒有了蹤影。

      事件結果

      這場精心準備的大規模伏擊戰就這樣窩窩囊囊的夭折了,弄得漢武帝高高興興出兵卻灰頭土臉回來,漢武帝就以王恢首發戰爭卻臨陣脫逃處死了。

      事件影響

      “馬邑之圍”的計劃雖然功虧一簣了,但是卻結束了自西漢數十年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此後,漢朝開始主動出擊匈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2p暴雷後,應該如何妥善解決出借人返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