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jin6278
-
2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導語:羅貫中後悔沒有生在今世,不然把演義改成爽文,賺翻了。
提問指的是三國演義中,既然說演義,相信眾多讀君肯定是希望劉備統一華夏的。劉備在書中被刻劃成仁德、善良,一副明主的人設。
全書傾向之筆強烈,對劉備和他的文臣武將,進行了美顏美膚之筆,將三國中勢力最弱的蜀漢,生生寫成了似乎可以吊打曹操、孫權的態勢。
作者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採取的是正史和唐宋元時期民間話本相揉和。那時期的話本,也就是用於舞臺展現的評書和戲曲的指令碼,在傾向性上已經表劉備為正、曹操為奸。
唐至宋朝時期,出現多次王業偏安,以及希望一統自王的割據勢力,劉備諸葛亮希圖復漢的追求和努力,便成了典範。上層有這意願,透過宣傳教化,自會在民間受到大影響。元朝滅宋,民間推劉貶曹,婉轉表達抗爭的情結,又達到了新上升。
老百姓看演出,通常願看的就是好人打壞人,邪不壓正,代表著一種樸素的道德思維價值觀。羅貫中為了使作品通俗化、大眾化,跳開官史文言的晦澀難讀,在表達方式上,自也離不開有忠有奸的對立衝突的這種藝術形式。
書中傳達向善抑惡的思想是正能的,是契合社會積極價值觀的。但有了這設定,作者難免就會出現筆墨有濃有淡,對於忠正的新增飽墨,奸派的多加貶筆。這也是文學作品慣用的藝術手法。正者愈正,奸者愈奸,形成對比矛盾,娛讀性才能高起來。
跟著演義的節奏走,將情感溶到書中,就會令讀者每讀後,心有所向,每看到劉備敗仗、諸葛亮未捷,而扼腕以嘆,替古人落淚。
羅貫中演義雖是小說,但終不敢跳出歷史的真實大脈落,最終循著蜀先亡,魏失政,晉滅吳,三國歸晉的軌跡結篇。但他以正史為框架的這部小說,寫的有血有肉,大氣縱橫,在封建社會民間文化率普遍不高的背景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至今不衰,令幾多人信為真史,其影響力直壓正史典籍、官方史注。
現代人文化、思維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讀者,已透出把《三國演義》打回本是小說原形的認知。本來嗎,與水滸、西遊、紅樓齊名,就是文學小說性質。
時代不同,觀念不同。現今網上各類熱小說,以爽為主,架空穿越、修仙靈異,天馬行空,只圖眼悅心舒。要擱在古代,估計朝庭官院、文人騷客階層看了,要氣得吐血、大拍桌子,直呼無視綱常,妖書也。同理,羅貫中倘若活在今世,說不定大悔自己不開悟,跟不上潮流。早知寫到關羽麥城,改成絕地反擊;劉備伐吳,安排夷陵大勝,最終蜀漢一統華夏,必是爽文也。荷包鼓滿之際,也教每嘆劉敗、蜀亡的諸多讀君,少些扼腕惆悵。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讓人莫知其可了。三國演義是指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還是真實的三國曆史中?誰最有希望一統華夏,是僅指魏、蜀、吳三國中的一國嗎?司馬氏建的晉算不?因為晉直接繼承了曹魏衣缽,是在和平的形勢下代曹魏的,依然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如果算以晉代曹魏的話,那當然是曹魏的繼承者西晉最有希望了,這以後的歷史發展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事實。如果只指魏、蜀、吳三國的話,當然是孫吳最有希望一統華夏了。
劉備建立的蜀漢,人少地小,資源缺乏,人才稀缺,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但它的立國原則卻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就決定了蜀漢自立國之日起,就要不斷走征伐曹魏和東吳的道路,但弱小的綜合國力,加上長期的窮兵黷武,必然會垮掉,當內憂外患頻發時,被強者反戈一擊,滅國是早晚的事。曹魏呢?自從曹丕稱帝后,為了防止曹氏宗親以後勢大篡權,對宗族曹氏大加打壓,特別是那些被分封的曹姓王爺,更是定期輪換封地,而且派人專門監視他們的行動,讓他們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活動,杜絕了曹氏宗親在朝參政議政。而帶之而來的呢,是曹丕急於代漢自立,建魏稱帝,要稱帝就必須贏得眾多士族大家的擁護支援,這就需要給他們更多的特殊權力。於是曹丕在朝廷上就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代替了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士族就在朝廷享有了很多特權,其子弟出生後,不需努力,就能在朝廷裡做官為宦。這樣朝廷裡曹氏宗親日益減少,士族子弟日益充斥,兩派對比失衡,士族大家一家獨大,發展的結果只能是士族大家控制朝政,最終代表士族大家利益的司馬氏,也就應運而出了。再加曹丕代漢,以逼迫的手段行事,得國不正,為司馬代曹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曹魏為司馬氏所代那是早晚的事。而孫吳呢?被滅得最晚。孫吳之所以最後被西晉所滅,那完全是自己作的。本來孫吳一直有能臣輔佐,後期陸遜死後,其子陸抗接任,與晉對峙,互有勝負,以致讓西晉守邊大將羊祜認為,孫吳短期難以平滅,只能等待時機。這時的東吳朝廷,本該面對強大的晉朝,居安思危,內修政治,外強國防,時刻兢兢業業,搞好內外防範,以續國祚的。但是不知為什麼,上任後的吳主孫皓,初登大寶,一派明君氣象,寬民善士,但過了不久,其兇相就畢露了,嗜殺殘忍,虐待朝臣,壓榨士民,弄得民怨沸騰,國勢日毀。陸抗病死後,趁東吳民不聊生之際,羊祜適時上書晉武帝司馬炎,滅吳時機已到,最終孫吳在西晉幾路大軍的圍攻下,滅國了。
如果東吳能一直朝政清明,內修外御,善待士民,舉國一心,一致抗外,那麼西晉也是不敢冒然發動滅吳戰爭的。如此假以時日,等不了十幾年,晉武帝病死,傻皇帝晉惠帝繼位,西晉發生內訌,東吳即可迎來轉機,在西晉處在內外交困之時,東吳發動突然一擊,說不定就能滅掉西晉,一統華夏,以後也許就避免了五胡亂華的悲劇。因此,面對強敵,只有聚力內修外防,強大自己,以待時機。當今國際局勢,國家陸海邊疆,危機四伏,都在面臨著重大考驗,我們只有察時度勢,好好做好自己,靜觀其變,危中求機,以待時遇,說不定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此日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