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711年7月,阿拉伯將軍塔裡克帶領一支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軍隊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西哥特人武士,最終在瓜達萊塔戰役中打敗了西哥特軍隊。
16
回覆列表
  • 1 # 四十五度歷史

    倭馬亞帝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由伊斯蘭教為國教建立的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領土範圍廣闊,地域的人民種族繁多,如何統治這個巨大的帝國將是阿拉伯人最主要的事情,但是,在阿拉伯帝國最輝煌時期,無限擴張,將伊斯蘭文明推向世界是帝國的國策。

    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時期,國力強盛,控制了整個北非領土。突尼西亞的佔領,標誌著伊斯蘭教正向歐洲的基督教發起衝突和挑戰,兩種文明似乎正要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發生碰撞。基督教作為歐洲各國文明的國教,影響了歐洲幾百年的文明史,教會以及教皇成為各國君主統治國家的象徵和手段。在伊斯蘭教向歐洲世界衝擊的同時,他們處在無休止的領土爭奪中,阻止伊斯蘭教擴張的首衝落在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特王國身上。

    衰落的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國王羅德里克在大敵來臨之際,仍然過著酒色沉淪的生活,整個軍備一片頹廢,沿海不加設防,就連最基本的禁衛軍也是臨時拼湊下的。朱利安是西哥特王國的人,他將自己的女兒送到宮廷,目的是希望女兒接受宮廷先進教育的薰陶,不幸的是,朱利安的女兒遭到了羅德里克的侮辱,朱利安在收到了女兒的控訴後,發誓要為女兒報仇,討伐羅德里克。在瞭解了西哥特軍隊的佈防後,他把目光瞄準了北非的阿拉伯軍隊,他要將這一情報告訴西非總督穆薩,並將希望放到阿拉伯軍隊身上,讓他們推翻羅德里克。

    在北非,倭馬亞王朝派遣總督穆薩統治北非,並向西哥特王國隨時發動攻擊,將伊斯蘭教推向歐洲大陸。朱利安跨過直布羅陀海峽,來到了北非,他見到總督穆薩後,將自己的意願向穆薩說明了,他向穆薩保證,將會指引阿拉伯軍隊擊敗西哥特軍隊。穆薩答應了朱利安的要求,隨即命令塔裡克為阿拉伯軍隊首領,率領一萬多軍隊橫跨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

    登陸伊比利亞半島後,塔裡克將所有的艦船都燒燬,對阿拉伯士兵說,將士們,沒有了艦船,你們就要破釜沉舟,消滅西哥特王國。所有的阿拉伯士兵士氣高漲,向著西哥特王國首都的方向前進。在瓜達萊特河口附近,雙方的軍隊遭遇,西哥特軍隊採取重心突擊的戰術,他們將主力放在了直接攻打阿拉伯軍隊的主力方向上,當他們攻打時,才發現,情況似乎對己方不利。

    瓜達萊特戰役的影響

    瓜達萊特戰役,阿拉伯軍隊選取了對己方有利的平原地帶,他們要用阿拉伯騎兵消滅西哥特軍隊的軍隊方陣。阿拉伯軍隊的騎兵在中亞非常有名,馳騁疆場,戰無不勝,似乎成為阿拉伯軍隊的稱謂。在東方,阿拉伯軍隊與大唐王朝的軍隊在怛羅斯之戰中大敗唐軍,其騎兵軍隊的速度敏捷迅速,此戰過後,唐王朝的軍隊再也沒有伸向西方,其領土被限制到了蔥嶺以東,之後唐王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唐軍直到滅亡也未能和阿拉伯軍隊再次爆發戰爭。

    西哥特軍隊成員複雜,有許多甚至是對羅德里克厭惡計程車兵,他們被羅德里克強行徵軍,所以,在緊要關頭,他們叛變羅德里克,西哥特軍隊在瓜達萊特戰役中慘敗,羅德里克敗逃。瓜達萊特戰役是一場阿拉伯軍隊完勝西哥特軍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自此以後,伊斯蘭教進入歐洲大陸,在與法國接壤的比利牛斯山脈以南,阿拉伯帝國控制的伊比利亞半島長達七百年之久,直到大航海時代到來。

    總結

    西哥特王國在羅德里克執政期間一步步走向沒落,此時,阿拉伯帝國正在強盛擴張時期,在北非,總督穆薩政府的成立標誌著進攻伊比利亞半島的橋頭堡已經建立。朱利安的投靠讓穆薩看到了進攻西哥特王國的戰機,他啟用大將塔裡克為主帥,率軍進入伊比利亞,在登陸半島後,他破釜沉舟,鼓足勇氣和西哥特軍隊決一死戰。

    阿拉伯軍隊誘敵深入,將戰場控制到有利於阿拉伯騎兵的瓜達萊特河口,在這個平原地帶,阿拉伯軍隊猛烈突擊,大敗西哥特王國的軍隊,此戰確立了阿拉伯帝國對西哥特王國的舊領地的統治地位,歐洲各國暫時擱置了矛盾,將主力威脅放在了比利牛斯山脈以南。瓜達萊特戰役決定了伊比利亞半島七百年的命運走向,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中走在了世界前列,崛起並控制了伊比利亞半島的主導權,開始將阿拉伯帝國的勢力驅逐出半島。此時,阿拉伯帝國遭到了來自東方蒙古帝國的挑戰,開始一步步走向了沒落。

  • 2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簡單來講,從公元711年到1492年,700多年間,伊斯蘭勢力一直活躍在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一直到天主教雙王上臺,西班牙實現統一,並且一舉將伊斯蘭勢力打回北非。

    下面簡單講一講,

    放在公元711年的時空緯度來看,阿拉伯人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更像是一次先進對落後的文明化程序。

    阿拉伯人對伊比利亞戰爭的征服過程並不複雜,當年四月出發,七月跨過直布羅陀海峽,當年冬天就已經讓西哥特王國末代國王羅德里格(Ruderic)陰陽兩隔了。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割槽域,並命名為安達盧斯(al-Andalus,意思是汪達爾人的土地)。

    至此,享國近三百年的蠻族政權西哥特王國壽終正寢。

    西哥特王國的滅亡,也意味著哥特人從此退出歐洲歷史舞臺。

    在此後的很多年中,阿拉伯人意圖繼續向北,並且一度,他們還翻越了比利牛斯山,進入到法蘭克王國領地。此後就發生了我們之前所熟知的一幕,公元732年,阿拉伯軍隊同鐵錘查理的法蘭克軍隊遭遇,普瓦提埃一戰失利,阿拉伯人退回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南。

    作為陸地擴充套件的極限而言,此後多年阿拉伯人的北部邊疆,都固定在了靠西的坎塔布連山脈(Cantabrian Mountains)與靠東德比利牛斯山脈這條天然氣候與地理分界線上,並非偶然。而且,這種戰略邊界點的相對穩定,同東線阿拉伯帝國與東羅馬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奇裡乞亞(Cilicia)與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相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更加傳奇的故事,依然在繼續。

    公元750年,來自於雜湊姆家族中的阿布.阿拔斯.薩法赫(Abul `Abbas as-Saffaḥ)發動叛亂,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中的黑衣大食)。並且對倭馬亞家族大肆屠殺。萬分危急之下,倭馬亞家族後裔阿卜杜.拉赫曼一世(Abd Rahman I)逃出生天。一路狂奔來到了北非柏柏爾孃舅家。在這裡,柏柏爾人幫助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北伐拿下了安達盧斯,並且以科爾多瓦(Córdoba)為首都,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

    由於阿拉伯人從東方所帶來的文明,使得科爾多瓦這座城市,成了當時歐洲最富盛名的城市之一。而科爾多瓦酋長國,後來也成為歐洲中世紀最為著名的公國之一,甚至一時之間讓周邊基督教小國都紛紛效法其內政外交。科爾多瓦與新羅馬,也成為當時歐洲西東兩端的兩顆明珠。

    後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031年,此後王朝分裂,出現了20多個伊斯蘭教的中世紀封建化小國。

    從此時開始又過了四百多年,伊斯蘭政權最終才退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之內,伊斯蘭勢力,就這麼牢牢在歐洲西南端紮根生存,這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第一手機是什麼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