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贏888
-
2 # 護林人
先回答下你的問題:可是可以,但是不提倡!
我們來了解下樟子松
樟子松,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林區,為常綠喬木,它喜光性強、深根性樹種,適應性強,在養分貧瘠的風沙土上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土上均能生長良好;抗逆性強。據調查10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針鏽病的危害,而相鄰的樟子松受害較輕;對松梢螟危害與油松相比亦有較強的抵抗力;遼寧南部地區,赤松、油松均遭松幹蚧危害,唯獨樟子松未發現受害。可與落葉松混生。
不提倡的理由:根據樟子松幼苗的生長特性,秋季是它的速生期,為了更好地越冬,它得儘快生長使之木質化才能抵擋北方的寒冬。所以如果秋季造林的話,根據生長時間,秋冬季苗木還在擴根生長階段,沒有留給充足的時間給苗林木質化,特別是遇到極端天氣的話,那麼成活率將會比春季造林的低很多,得不償失啊!
如果必須秋季種植,那麼首先要在選苗上下功夫,選擇優質壯苗很重要!其次要注意種植前期的灌水工作,加快苗木木質化;最後還得加強防範病蟲害,因為秋季也是樟子松病蟲害高發期。
-
3 # 趕海小鄒
1.樟子松造林技術
樟子松不能在水溼地、排水不良的粘土地進行造林,在土壤含可溶性鹽類達0.12%以上的土壤和林冠也不能造林。但是樟子松可以在別的地上很好的生長,如山地礫石質沙土、粗骨土、沙地、陽坡中上部及其它土層瘠薄的地段。特別是在在排水良好、肥沃、溼潤的土壤上,樟子松栽植生長的特別好。
在造林的前一年應進行整地。有些地可以隨時進行造林,如新採伐地和新退耕地雜草少,土壤疏鬆的地方;風蝕地造林的時候不整地就可以進行造林;在土壤條件好,雜草少的地區採用窄縫栽植法,但苗木必須蘸泥漿,防止窩根,如苗木側根發達,最好用*植法造林。最好在春季進行造林,儘量頂漿造林,多風乾旱的地區可選用雨季造林,造林用的苗木應在兩週前原床切根,待新根分化,即可起苗,進行雨季造林。
2.樟子松栽植方法
2.1機械造林
在一般平緩或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上,使成活率達到70%到90%。機械栽植松樹苗,栽的深,壓的實,同時株行距較標準,效率比高。
2.2明*栽植法
用鍬挖成深35到40cm,長寬30cm之方形坑,將苗木扶立於坑中央,覆土踏實。
2.3簇植法
在50×50cm小塊地上,用植樹鍬呈梅花三角形栽植3到5株苗木,株間25到30cm。在貧瘠乾旱的沙地上,適當實行深植比一般栽植造林成活率高10到15%,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樹的生長。通常在二年生換床苗,應深植原地徑上5到8cm為宜。
造林當年秋季,凡是幼株*亡不均勻地段或者成活率低於百分之八十五,第二年選擇的苗木應比原來幼樹稍大,補植的時候要按原來栽植的株行距。
2.4垂直壁法
這種方法在沙地栽松中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工效比較高並且*作簡單,能夠使栽植質量得到保證。方法是小坑垂直之一壁,與挖坑人相對,坑深35到40cm,坑的上口寬30到35cm。坑底寬15cm左右,將松苗扶正於垂直壁的側邊,挖坑人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內填滿踏實,第二的填入第三坑,進行倒坑栽植,依此類推,每工組每日可栽苗木1000到1200株。
2.5隙植樹法
用植樹鍬做成深50到60cm,上口寬10cm或更寬一些縫隙,將苗根全部放入縫隙中,輕輕抖動一下苗木,使苗根舒展,將苗木靠在縫隙之一壁,再在距第一縫隙8-10cm處,插進植樹鍬,深度同第一縫隙,用力先往裡搬,再用力往外推把苗根擠深,使下部苗根與土壤密接,最後把第二孔隙填實,再用腳將苗木周圍踏實。此法比較簡單非常容易就能夠掌握,每工組每日可栽松苗1300-1500株。比一般栽植法的工效高許多。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林業發展的速度也更加迅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木材的需求量也開始不斷增大,人們已經越來越重視森林*的合理開發、利用。為了響應*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林業部門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在實際工作當中予以實行此項戰略。為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給我們生活的家園提供更好的綠色屏障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在林業植樹造林的工作過程中必須注意造林方法的選擇,造林方法一定要適宜當地的實際情況,使樹木的成活率提高,使樹木的長勢更好,讓森林*的使用真正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花前月下2019-02-09 19:15
在科爾沁沙地章古臺附近引種栽培已 20 多年。一般成活率達 75 — 85% ,最高達 90% 以上。樟子松幼樹針葉翠綠,枝幹茁壯,頂芽飽滿,長勢旺盛,並已開花結果,生長狀況良好(圖 9 — 9 )比栽植在沙地上的油松在抗旱耐寒方面顯的更為穩定。
花前月下2019-02-08 19:43
1、栽植方法:
(1)小坑靠壁(垂直壁 )法是沙地栽樟子松最常用的方法,*作簡單,工效高,且可保證栽植質量。方法是小坑垂直之一壁 ,與挖坑人相對,坑深 35 -40 釐米 ,坑的上口寬 30 -35 釐米 。坑底寬 15 釐米 左右,將松苗扶正於垂直壁的側邊,挖坑人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內填滿踏 實,第二的填入第三坑,進行倒坑栽植,依此類推,每工組每日可栽苗木 1000-1200 株。
(2)隙植樹法:用植樹鍬做成深 50-60 釐米,上口寬 10 釐米或更寬一些縫隙,將苗根全部放入縫隙中,輕輕抖動一下苗木,使苗根舒展,將苗木靠在縫隙之一壁,再在距第一縫隙 8-10 釐米處,插進植樹鍬,深度同第一縫隙,用力先往裡搬,再用力往外推把苗根擠深,使下部苗根與土壤密接,最後把第二孔隙填實,再用腳將苗木周圍踏實。此法簡單易掌握,每工組每日可栽松苗 1300-1500 株。比一般栽植法提高工效 。
(3) 明*栽植法:用鍬挖成深 35-40 釐米,長寬 30 釐米之方形坑,將苗木扶立於坑中央,覆土踏實。
(4) 機械造林:國營遼寧省昌圖縣付家屯林場及國營彰武縣四堡子機械林場,在一般平緩或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上,利用植樹機械植松成活率可達 70-90% 。機械栽植松樹苗,栽的深,壓的實,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時株行距較標準,效率高,每臺機車(二臺植樹機)每日可栽松苗 100-120 畝。
(5) 簇植法:簇植法是在 50 × 50 釐米小塊地上,用植樹鍬呈梅花三角形栽植 3-5 株苗木,株間 25-30 釐米,每工組每日可栽苗 1600-1800 株。在貧瘠乾旱的沙地上栽植樟子松苗木,適當實行深植比一般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10-15% ,而且促進了幼樹的生長,深植措施已在生產當中廣泛應用,並獲得很好效果。在一般情況下二年生換床苗,應深植原地徑上 5-8 釐米為宜。
2、栽植密度
造林密度直接影響著幼林林冠達到鬱閉時間,林木的生產量以及木材的質量。為使栽植在貧瘠沙地上的幼林早日鬱閉,因地制宜適當密植是合適的。行距宜大,株距宜小。行間大容易撫育管理,行間留一定寬度草帶,可減免幼樹風蝕的沙打之害,株距小可提高早鬱閉,有利於幼樹生長。因此,造林密度每公頃為 3300-5000 株,規格 1 × 3 米 、 1 × 2 米 。簇植造林常採用 3 × 3 米 、 4 × 4 米 ,每簇 3 株者每公頃為 3333 株和 1750 株, 5 株者相應為 5555 株和 3125 株。上列大密度,栽後 8 年鬱閉, 10-12 年生林木逐漸分化,此時應實行一次間伐,間伐強度 25-30% ,間隔期 5-6 年。
3、造林後的管護
造林當年秋季,凡是成活率在 85% 以下的或幼株*亡不均勻地段,第二年須選擇壯苗或比原來幼樹稍大的苗木,按原來栽植的株行距補植。沙荒地區植松,栽後最初 1-2 年,除每年中耕除草 2-3 次外,冬季還應採取埋土越冬措施,以防幼樹被風沙抽打及動物(牲畜、野兔、野鼠)危害。
回覆列表
樟子松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風沙的特性,對於土壤的要求不高,適應性較強,特別適合東北地區的氣候及自然條件,是營造用材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很多地區也用於防護林及城鄉綠化造林。本文主要針對樟子松的造林技術要點進行分析,希望為樟子松造林提供幫助
1造林地的選擇
樟子松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多數土質條件下都能很好生長,但在造林方面,特別是用材造林,對土壤的選擇還是以肥力較好、土質肥沃的砂壤土為好。山地的石礫質沙土、河岸沙地或其他相對瘠薄地塊也可以栽植。另外一些沙地上也可以栽植,但要先固沙處理,避免樟子松受到沙埋、風蝕等危害。樟子松不適合栽植在水溼地排水不良的地塊,含鹽較重、粘性較大的土質也不適合樟子松的生長,選擇地塊時要加以注意。
2造林整地
樟子松造林整地方法有很多種,要根據不同的營林需要選擇適合的整地方式。如果是林區的林木更新,多數採用塊狀整地。也可以根據林地的草層生長情況,進行帶狀整地,按照頻寬50~70釐米的寬度進行,整地時要考慮風的吹向,避免引起土壤風蝕。另外也可以進行穴狀整地,或者用機械進行環山開溝整地。環山開溝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釐米,溝寬20~30釐米,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要適當保留原草層,用來做苗木的保護物。
3苗木的選擇及處理
3.1 苗木選擇
苗圃育苗2年以上的苗木便可上山造林,要選擇長勢良好、粗壯健康的苗木,頂芽要飽滿,無雙頂芽,無病蟲害發生的苗木是造林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