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泊之聲
-
2 # 憤哥
對於三皇究竟是誰,歷來都是說法不一,其中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應該是比較有說服力的!而之所以史記中沒有他們的本紀,有可能是以下原因:
燧人氏傳說,有一個聖人,在不經意間發現鑽木取火,經過反覆試驗,繼而發現燧石也可以取火。驚喜之餘,他就把這項技能教會了同部落的人,從此人們在野外用火來抵禦猛獸,並用火來烤熟一些不適合生吃的蝦蟹,人們有感於他的功績,尊稱他為“燧人氏”。
伏羲氏後來,又有一個牛人,他教會了人們製作弓箭和漁網,人們可以利用這兩樣強大的工具捕捉大型野獸、飛鳥以及游魚,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據說,此人還發明瞭八卦,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自然,人們同樣感其功績,尊稱其為“伏羲氏”。
神農氏再後來,又有一個聖人,他教會了人們適應天時種植各種植物。並親自品嚐各種草藥,發明了中醫。讓人們可以擺脫疾病帶來的困苦,生命得以延長。所做的種種,都極大的提升了當時人的生活水平。據說,此人還發明瞭茶。人們感其功績,尊稱其為“神農氏”。
透過稱呼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後面都有一個“氏”字。而氏字在當時是“一族”的意思,就是指一群人,有可能是指一個部落。這樣說來,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原型可能是某一個部落最先開始使用某項技術,並毫無保留的推廣給其他部落,鑑於此,這三個部落就可能被推為當時的第一氏族。那麼本紀是專門記述一個帝王的傳記,並不能以部落中的一群人作為物件。所以,三皇沒有出現在本紀的開篇三章,而是先以五帝為始,因為他們是獨立個體。
再者說,《史記》成書於西漢年間,距離黃帝已經三千多年,從邏輯上來講,能描述五帝的真實境況已經很難了。要描述三皇,那內容的真實性就大打折扣。司馬遷估計也不想憑藉什麼子虛烏有的傳說來撰寫開篇,所以我認為沒有三皇是正常情況。
拓展:如果褪去傳說的外衣,從歷史角度看。關於三皇的傳說,反應古代中國人民對文明不斷的探索。要知道,從原始人類,到刀耕火種,每一次的技術突破,都給人們帶來無限光明,足以被人們稱頌,即使不知道是誰帶著人們不斷向前,每次技術突破這件事,就值得人們景仰並紀念。
-
3 # 紫公山人
樓主的疑惑其實前人也有過。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小司馬在開頭介紹補《三皇本紀》的原因
太史公作《史記》……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世》皆敘自皇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其實,三皇以還,載籍罕備,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今並採而集之,作《三皇本紀》。雖復淺顯,聊補闕雲。
引文較長,但是很重要。因為小司馬解釋的很清楚。司馬遷不記載三皇,是因為關於三皇的記載太少,幾乎都是隻言片語,沒法寫成一篇本紀。而對三皇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形成一些片段的書籍,如《帝王世紀》、《三五歷》等,都是漢晉之間的作品,司馬遷當然看不到這些。實際上,司馬遷是相當嚴謹的史家,按照他的想法,一開始連《五帝本紀》都覺得很難寫出的。他自己說過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之士難言之。
什麼意思?就是說目前能看到的最古老史書《尚書》只追溯到堯帝,而對黃帝只有一些口頭傳說,而其中許多又不“雅馴”,於是就很難說的清楚。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現在存在的最古老的史書是《明史》,其他的材料都是清以後的了,我們對於歷史就只能追溯到明朝開國。但是有一些涉及唐朝的歷史故事,比如像《西遊記》那樣的,至於唐朝以前,那隻留下一些隻言片語。那麼,現在的你要修一部通史,是從明朝修起,還是從唐朝修起,還是唐以前呢?
(黃帝)
司馬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處去遊歷,去考證。西到崆峒,北過涿鹿,東到海邊,南浮江淮,聽各地的老人說口口相傳的歷史記憶,最後決定把其中一些言語“尤雅”者記錄下來,寫成了《五帝本紀》。這就好比把西遊記故事裡那些太離譜的說法捨去,只記錄唐太宗讓玄奘去取印度取經以及大致經歷的國家。
(司馬遷)
所以,《史記》沒有記載三皇是由於太史公的嚴謹態度,而後代收集整理三皇故事,也是為了存疑補闕。今天的我們,大可以把三皇時代當作中華文明的曙光。
回覆列表
為什麼將五帝本紀放在開頭,太史公已經有過解釋了,在五帝本紀的最後,我們把他用白話的形式來進行說明:
學者們很多人都稱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文字粗疏而不典範,士大夫們也很難說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讀書人有的也不傳習。
我曾經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渡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那裡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黃帝、堯、舜的事蹟,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起來說,我認為那些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說法,接近正確。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發都很明瞭,只是人們不曾深入考求,其實它們的記述都不是虛妄之說。《尚書》殘缺已經有好長時間了,但散軼的記載卻常常可以從其他書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在心裡領會了它們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人說明白,肯定是困難的。我把這些材料加以評議編次,選擇了那些言辭特別雅正的,著錄下來,寫成這篇本紀,列於全書的開頭。
內容比較長,沒看完也沒關係,總結來說就是太史公認為根據他的考證和相關資料的佐證,五帝的故事至少在他看來是真實的。
至於三皇:
我們印象當中就是這三個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當然還有其他版本傳說,我這裡呢就說這個版本。
從太史公的角度來說,由於都是上古傳說,口口相傳,資料更加少,所以也就沒有采用三皇作為開頭,這點在《貨殖列傳》中他就明言:神農氏之前的事情他不瞭解。
而在開篇的五帝本紀中,他提到“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混戰,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去討伐他們,於是軒轅黃帝趁勢崛起。”,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濃濃的春秋時代即視感?
正因為不清楚、不瞭解,所以太史公才沒有以三皇開篇。但是,人類統治秩序的建立總要有個頭吧?而五德理論在武帝時期官方確認漢朝為土德,那麼“黃帝有土德之瑞”,他的位置自然而然水漲船高(這裡太史公給劉徹面子)。
於是五帝本紀新鮮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