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照妖鏡
-
2 # 清風鑑史
這個問題很籠統啊。不過也可以這麼說。
蒙古帝國的財富是它統治著上千個民族。佔有著百分之九十的已知文明世界。
享受著最高等民族的待遇,有當時最發達的通訊和運輸系統,因此不管他們在哪,他們都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奢侈品。還有就是他們可以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玩世界任何國家的女人,征服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男人。這確實是他們當時所擁有的財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像他們當初那樣。最後一句。。。。。 真犀利啊!
-
3 # 男兒本色韋信子
蒙古征服的是人,不服從者殺之。佔領的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萬物。蒙古與俄羅斯的區別就是一個佔領土地,一個搶東西還佔領土地。
-
4 # 顫動的丹田
養家餬口了,跟小老百姓一樣。
遊牧民族征戰所獲得的財富大部分都是要重新分配的,也就是“大汗”得賞賜自己的部下,還有眾多的親戚。
這些部下也得賞賜自己的部下、親戚,一個幾十萬人的部族,真正男性青壯也就那麼十萬過一點兒;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壯男要養活五六個老弱婦孺。
遊牧民族生活的基本特點是和平時期,大家都可以透過飼養牲畜維持生活;而戰爭時期,牛羊會大量的消耗,從事生產的壯勞力又會非常不足,這對於脆弱的草原經濟模式產生了傷筋動骨的影響。
所以,“馬背上的民族”儘管輝煌一時,但後來統統還是被農業王朝的中原和俄羅斯徹底征服。
-
5 # 聞樂飛揚
公元1235-1260年之間,哈拉和林是當時的世界中心。今天的同名小鎮已經名不見經傳。這種巨大反差本身,就透露著蒙古帝國興衰的密碼。
都城選址的地緣哲學
哈拉和林最早被認為是約翰王的都城
早在蒙古帝國崛起之前,哈拉和林就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草原城市。從早期的匈奴部族到後來的回鶻突厥,都有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堡壘或城市。倒是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的成吉思汗,在早期併為將其作為都城。當地也一度成為了著名的克烈部都城,以及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在蒙古利亞地區的核心。西方早期傳說的約翰長老,便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但在克烈部首領王汗鬧翻後,成吉思汗透過軍事勝利佔據了哈拉和林。隨著整個蒙古草原落入他的掌控,大汗也將都城從原先部落起源地向西搬遷,改到了環境、面積和經濟都更為發達的和林。尤其在1218年,蒙古人大舉遠征中亞花剌子模時,各部族軍隊就開始到哈拉和林一帶集結。因此,哈拉和林的上位,也足以作為窺探蒙古帝國早期地緣戰略的鑰匙。
成吉思汗改變了草原歷史和和林的命運
雖然成吉思汗統領帝國的初期,一直對南面的西夏和東面的金國都如臨大敵。但他還是有意無意的讓自己的新帝國,逐步向著中亞靠攏。
首先是為了追擊乃蠻殘部與王子屈出律,帝國軍隊首次深入西域、七河流域與中亞東部。他們意外的發現,不僅居於統治階層的契丹貴族和自己沒有太大矛盾,連穆斯林人口居多的底層也非常歡迎自己。這次短暫而迅速的大勝,也為蒙古打開了通往西方的道路。
哈拉和林經常被蒙古軍隊作為集結地
接著,由於花剌子模對商隊的迫害和更加蠻橫無禮的外交態度,蒙古軍隊殺入河中等地,並被迫打通了去往印度和伊朗的兩條通道。為了追擊花剌子模殘部與王子扎蘭丁,成吉思汗甚至要親自出馬,率軍飲馬印度河畔。其後,還必須數次遠征伊朗等地,並因此抵達了安納托利亞的東部邊緣。
在此大背景下,蒙古帝國無疑將戰略重心至於西方。成吉思汗及數位王子都活躍在西征的第一線位置,僅僅留下一個奴隸出生的木華黎去繼續攻打金國。同樣陷入重災的西夏王國,也一直被默許支撐到成吉思汗本人去世。因此,哈拉和林的地緣情況更符合帝國戰略需要。當地也自古以來就存在一個可以通向西伯利亞、中亞、高加索、東歐大平原乃至匈牙利的遊牧通道。不僅方便軍隊的快速前進,也足以讓帝國更迅速的吸納來自外部世界的技術、資金和人口。
透過征服中亞 蒙古人獲得了大量財富和技術
平衡兩頭的世界中心
窩闊臺時期 哈拉和林開始建設宮殿
1236年,第二代大汗窩闊臺下令將哈爾和林擴建為蒙古帝國的新都城。此時的他們,已經攻滅了控制中原的金國,並準備下一輪的向西征伐。因此,蒙古人正式將和林升級為都城,完成了成吉思汗時期所不願意做完的事情。
當時的蒙古帝國,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橫跨多個傳統文化區域的廣袤帝國。根據不同地域的生產生活習慣與民風特色,蒙古人大體上將治下的領域分為阿姆河-別失八里-燕京這三個部分。分別對應中西亞地區、帝國西征前的大部分領地和前金國統治下的中原。由於窩闊臺看不上氣候讓蒙古人感覺不適的南宋,所以蒙古人再次準備西征寒冷的烏拉爾山區。哈拉和林作為首都,同時也是帝國精銳部隊的集結地,起著類似成吉思汗首次西征時的效果。
窩闊臺在哈拉和林接見各國使節
隨著蒙古軍隊的節節大勝,和林在實際上成為了新躥起的世界中心,吸引著各類人群慕名而往。僅外交人員就包括了南宋皇帝、羅馬教皇、法國國王的數位特使。屬國使臣則來自漠南漠北、燕京、中原、中亞和東歐各地。
常住人口這因此被分為中亞穆斯林與東亞“契丹人”這兩大類,以及夾在當中的傳統蒙古遊牧貴族。甚至包括一些具有超長技能的個人,因為各種原因來到哈拉和林。如為蒙古大汗打造神奇噴泉的巴黎工匠威廉。他的作品是豎立在宮殿入口的一顆銀樹,最上面是天使的雕像,根部則是4只張開大口的銀獅子。獅子的嘴裡又分別有4根管子,可以流出馬奶酒、葡萄酒、蜂蜜酒和米酒。雖然只是大汗在特定場合時用來裝逼的玩具,但哈拉和林的富庶程度也是可見一斑。
法國工匠威廉 為蒙古大汗打造的純銀噴泉
從窩闊臺到蒙哥,幾位大汗都不忘在哈拉和林一帶發展龐大的產業基地。得益於依山傍水的位置,帝國在幾十年裡大力修建水利設施,用以開發和灌溉農田。不少掠奪自中原的人口,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而來以來自中亞為主的商人,也在城裡設有專門的商業區,將歐亞兩地的物產輸入市面。各攻陷城市的匠人,也在城裡設有專門的手工業區,並製造了大量的精美陶器。
當然,也有用於擴張城市本身的皇家磚窯。至於原本在城市周圍的部族,則必須去更遠的地方放牧。這樣就為哈拉和林留下了大片皇家園林和水草豐美之地。
哈拉和林的大部分人口來自被征服區
任何造訪此城的外來者,還都會注意到和林城裡的密集廟宇。這其實也是蒙古帝國統治廣袤領地所必須實施的宣傳工程。除了蒙古人本身就信仰的薩滿和佛教,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拜火教、道教和儒家的寺廟依次坐落在城內。
窩闊臺大汗甚至在哈拉和林舉辦過世界上首次三大宗教辯論賽。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神職人員,在大汗面前據理力爭,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哈拉和林也成為了東方教會的核心
引申到帝國的各個分部,蒙古人在當時也傾向於蒐羅和本地有關的少數派,作為幫助自己瞭解和管理新地盤的助手。例如在東部,熟悉漢化又保有很多遊牧傳統的契丹人,就是負責女真、渤海與漢兒的管理層。同樣在西部,活躍在農牧混合區域的聶斯托利派基督徒和猶太人,就是負責突厥化、波斯化人口的管理團隊。
當蒙古人逐步熟悉了腳下土地,並被本地文化所影響,帝國與哈拉和林的盛世便被籠罩上了一層陰影。和林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遭難,實際上也預示著帝國不如了分崩離析階段。
哈拉和林同樣也是帝國的貿易中心
空心化的蒙古利亞
蒙古帝國內戰第一次重創了 哈拉和林
1259年,蒙哥汗死在了征伐南宋王朝的前線。按照蒙古習慣法,留守都城和林的阿里不哥應該繼承大汗之位。但此時的蒙古各部,已經因為分散世界各地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小核心。
第二年,佔據中原等地的忽必烈便以僭主身份開始了搶班奪權。哈拉和林也因此失去了對東部很多省份的控制,不再是那個眾人仰慕的世界核心。
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
經過四年的激戰,主要以蒙古本部與西域地區為根基的阿里不哥戰敗。忽必烈不僅坐擁中原物產,還有遠在波斯的伊爾汗國為戰略同盟。身在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在戰略上遭遇兩頭夾擊。對於他控制的都城而言,這也意味著東西方兩頭貿易往來的中斷。
激戰中,和林及周圍地區遭到了很大破壞。原本的世界中心定位建設,反而在危機關頭成為了讓自身衰落的阿克琉斯之踵。因為自信城市的中心位置,蒙古人並不會在哈拉和林的城防上花太多心思。
哈拉和林城的復原模型
除了專門的宮城,幾乎所有地方的城牆都是單層,每個城門也沒有額外的甕城保護。但偌大的城市佔地,又需要數量極多的軍隊保護。城中府庫雖然有大量存貨,卻保護不了遠在皇家佔地之外的農牧產區。
所以,忽必烈最終得到的是一座已經殘破的城市。那些長期在更遠地方放牧的部落成員,實際上對城市的感情已大不如前。而眾多來自帝國各地的定居者,也未必對生活的環境有極高的認同感。打工仔心態讓他們不可能為防禦城市拼命。這就註定了和林在軍事上實際已成為一種雞肋的負擔。
元朝時期的和林 就是帝國的精神與教育中心
新的蒙古大汗,已經不準備將都城留在遠離核心區域的草原。忽必烈在1263年開始建立靠近中原的元上都,並將原本的金國中都恢復往日地位。這等於是在行政上廢除了哈拉和林的蒙古都城地位。到1271年,忽必烈索性搬到了由中都擴建而成的大都--汗八里,並建號大元,成為了中原式帝王。
哈拉和林因為精神層面的象徵意義,在蒙元時代還享有不少優惠政策。除了的原有的產業和城區得到恢復,還被重點建設成一座突出教育功能的新城。當然,包括忽必烈這樣的僭主式人物,也儘可能籠絡那些還留在蒙古高原的部族,作為自己軍隊的重要補充力量。此外,和林也依然是元朝帝王與其他西部汗國彼此聯絡的重要樞紐。
忽必烈將帝國都城搬到了燕京
然而,忽必烈的做法,在實際上造成了蒙古本土的空心化。自從蒙古人大規模離開原先的故土,原先的部族人口就有了很大稀釋。不少成員隨著貴族一起被冊封到遙遠的新地盤,也就不再有返回老家的衝動。個別發展起來的城市,全部仰仗農民、商人、工匠和僧侶來增加人口,根基十分薄弱。
因此,哈拉和林的黃金時代已經隨忽必烈的成功的一去不返。但這種城市的噩運才剛剛開始。
忽必烈的成功 預示著蒙古帝國的衰敗與毀滅
僭主時代
後期的和林 主要依靠貿易繼續維持大城市地位
在忽必烈開啟的僭主時代後不久,元朝本身就在1368年走向滅亡。在此之前10年,的元上都已經被紅巾軍摧毀,算是對哈拉和林命運的預演。等到大都幾乎兵不血刃的嚮明朝投降,出逃的必力克圖汗便開始以和林作為自己的北元都城。
1372年,明軍50000人分三路殺向哈拉和林,將領是朱元璋麾下心腹徐達。由於不熟悉草原環境,徐達選擇自己親率中路軍冒進,最終被北元軍隊伏擊大敗。哈拉和林就這樣成為了北元最重要的抵抗基地。長期的修養生息和保護政策,或多或少為當地留下了一定資源。但局勢的繼續發展,註定了此城和北元本身也只是在苟延殘喘。
攻入草原地區的紅巾軍
在西面的世界,蒙古人的霸權地位也開始趨於消退。位於波斯等地的伊爾汗國已經在1335年就完全瓦解。分離出來的眾多蒙古系貴族,忙於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廝殺不止。北方的金帳汗國則一直在忙於對付伊爾汗國,並經常和東歐的立陶宛及俄羅斯城市爆發衝突。位於河中等中亞腹地的西察合臺汗國, 也在1369年被尊崇波斯-突厥化的帖木兒撮取。剩下在西域一帶活動的東察合臺汗國,根本無力支援草原。
蒙古人當年的擴張,最終在帝國各地培養出了這些對自己解構力巨大的僭主。不能不說是歷史本身所開的一個玩笑。以其中勢力最大的朱元璋和帖木兒為例,兩者的早年生涯都得益於蒙古帝國的相對寬鬆統治。兩人在起家時段所採用的技術和組織手段,有很多也受惠於蒙古帝國的影響。但他們至少都在政治宣傳層面,將蒙古人視為不共戴天之敵。在他們的帝國紛紛成型後,也以實際行動打擊著那些還可能認同哈拉和林宮廷的蒙古地方勢力。
率軍出擊草原的明初大將 徐達
最後,雙方透過使節與朝貢,實際上建立了依靠河西走廊的貿易聯絡。依然是蒙古王宮管轄的東察合臺汗國,被迫向兩邊稱臣,作為彼此間的紐帶和緩衝。這就讓依靠草原貿易路線的和林,損失慘重。
在大部分貿易斷絕的情況下,城市不僅無法支撐起反攻中原的事業,連大量雲集境內的流亡人口都不能養活。1380年,已經招募到足夠帶路黨的明軍再次北伐。在攻佔和林後,整座城市遭到摧毀。大部分建築被夷為平地,餘下的也被返回的蒙古人遺棄。
帖木兒在中亞掐斷了和林的西部貿易路線
失去了哈拉和林這個精神之都,蒙古草原內部也開始出現進一步的分化。西部的瓦剌與東部的兀良哈開始自立,讓還具有北元正統的韃靼內外交困。哈拉和林在這個階段,往往屬於瓦剌地界。他們作為蒙古部落中相對實力較強的一支,也有過重建和林的想法。
但新的和林可能並不是一座固定的城市,而是典型的遊牧大汗王庭。依靠可以快速拆卸的營帳,建立在舊城市的廢墟伏擊。在明成祖朱棣的幾次北伐中,這種移動城市也幾次被抓住而損失巨大。
很多居民在帝國滅亡後選擇重新迴歸遊牧生活
一直到16世紀,還有部分人口在和林的廢墟附近居住。在達延汗的領導下,原本並不強勢的韃靼部開始了對瓦剌人的逆襲。
靠著自己的黃金家族血統和對明朝的幾次勝利,達延汗甚至準備將都城遷回哈拉和林。但隨著他的突然去世,這個計劃也就不了了之。整個韃靼內部開始繼續內戰,瓦剌人也在活得喘息之際後屢屢東進。哈爾和林就這樣在不斷的佔領和襲擊中被撕碎。
-
6 # 昭武觀史
一部分財富被作為戰利品送給參戰的部下,以及一些小貴族,而更多的財富,黃金家族的成員給花完了。成吉思汗去世之後,其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窩闊臺是一位十分慷慨大方的人,在他統治時期,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的財富基本上被他“送”完了。
那些斂財的君主實在是太不聰明瞭,財富不能保吾輩不死,而吾死後也不會復生,那麼斂財又有何益處呢?還不如散財寄於民心。
這段話是窩闊臺說過的名言,當時曾有許多大臣都對窩闊臺花錢大手大腳的行為感到不滿,於是他們便向窩闊臺講述了古代君王是如何斂財的故事,而窩闊臺則用這段話進行了反駁。從這段話就能看出來,窩闊臺是一個視錢財如糞土的君主,而他的財富並不是花在吃喝玩樂上了,而是慷慨的送給需要財富的人。
一個從巴格達來的貧窮老人前去拜訪窩闊臺合罕,他想要讓合罕賜給他一些財富,因為他有十個女兒,每個女兒都需要嫁妝。於是合罕送給他一千枚銀幣,可是那位老人卻認為銀幣太多了,他無法搬回巴格達,於是合罕便送給他一輛馬車,然後派幾名武士護送他為巴格達,可是這位老人卻在半路病逝了,那些武士將這些銀幣送給了老人的女兒們。
上面這段話是伊爾汗國的史書《史集》中關於窩闊臺的一個故事,在中亞和西亞的史書中,曾記載過許多關於窩闊臺樂善好施的故事,窩闊臺從不會讓前來拜訪他的百姓空手而歸,哪怕拜訪者只送給他一頂帽子,他也會回贈給拜訪者幾大袋銀幣。當時的窩闊臺可謂是啥都敢送,下到金幣和銀幣,上到皇后的耳環,他都會送給前來向自己求助的人們。
由於當時的人們都知道窩闊臺是位慷慨的君主,因此許多人都前去拜訪他,有的甚至來自遙遠的伊拉克和印度。在這些請求賞賜的人中,也存在許多騙子,他們並不是窮人,也沒有遇到困難,只是想從窩闊臺手中騙一些錢,不過就算窩闊臺識破了他們的謊言,但是仍然會對他們進行賞賜。
在哈剌和林城剛剛建成的時候,窩闊臺發現國庫中放著兩萬枚巴里失(一巴里失約等於二兩銀子),於是窩闊臺便下令讓缺錢的哈剌和林居民隨意取走,因為窩闊臺認為這些銀幣堆在國庫後,還要專門有人看守,還不如送給城中的居民。
正是因為窩闊臺花錢的大手大腳,導致蒙古帝國的國庫漸漸空虛,這也窩闊臺決定下令西征歐洲的原因之一,他想用歐洲的財富來填補國庫的空虛。而窩闊臺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貴由汗也決定效仿父親,他也想用樂善好施來宣傳自己的美名,但是當時的人們好像對貴由汗的“慷慨”並不買賬,很多人都認為他只是為了贏得美名才施捨錢財,和他的父親並不一樣,完全是東施效顰。
回覆列表
很少有關於關於蒙古軍隊征服一塊領土後,收集積累財富和寶藏的歷史記錄,即使在一些蒙古野史中,也沒有關於蒙古人征服期間收集金銀、寶藏或寶石的資料,或者說蒙古人將這些東西埋藏在哪裡的傳聞。不然考古學家又要忙活一陣了!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將這些財富全部花完了!這種不在乎財富的心態或許與蒙古人的遊牧生活方式有關,他們只喜歡土地。要謙遜,活著謙遜,死於謙遜的態度。
蒙古統治者似乎與亞歷山大大帝有相同的思想理念“埋葬我的身體,不建任何紀念碑,將我的手放在外面,以便全世界知道贏得世界的人死後手中沒有任何東西”(Bury my body, do not build any monument, and keep my hands outside so that the world knows the person who won the world had nothing in his hands when dying)。
建立蒙古帝國後,成吉思汗意識到,他的帝國需要某種型別的集中化,在歐洲、中國漢人和阿拉伯工匠、金匠、鐵匠和工程師的幫助下定居並建立首都。我確信在這一專案上花費了大量財富。蒙古帝國擁有完善的稅收制度和國際貿易路線“絲綢之路”。這是蒙古帝國的主要收入來源。成吉思汗於1227年去世前不久就授權使用紙幣,它的背後是由貴金屬和絲綢作為支撐。
巴黎金匠Guillaume Bouchier 為城市中心設計了著名的哈剌浩林銀樹。一棵由銀和其他貴重金屬雕刻而成的大樹從庭院中央升起,籠罩在宮殿的上方,樹的樹枝伸入了建築物。銀色的水果從樹枝上垂下來,樹幹上盤著四個金蛇,樹頂上放著一個類似於天使的小人,而且這些是自動的,可以為統治者表演帶來歡樂。當統治者想為客人提供飲料時,樹頂的天使將小號舉到他的嘴唇上,並吹響號角,接著蛇的嘴就開始向底座底部的大銀盆中噴出一壺酒精飲料。
另外,蒙古人特別是貴族開始戴金銀首飾,在他們使用的刀、杯、腰帶、馬鞍、馬具上用金銀和寶石做為點綴。
按照傳統每個蒙古人都必須擁有自己的馬鞍、杯子、腰帶和佩刀。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不能互相交換或借用這些物品。男人總是帶著自己的杯子和佩刀,甚至在探望或待在陌生人的家中時也只使用自己的杯子和刀子。
因此,在這一方面也消耗了不少財富。
另外蒙古已婚貴族女人喜歡戴著沉重的銀色頭飾。人們認為帽子和腰帶會給人帶來運氣,因此他們花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在裝飾上面。
元朝(1271-1368)歷時97年,如果帝國滅亡後還剩下一些財富,那最有可能就是轉移到下一個王朝,即明朝。
蒙古帝國起初的主要宗教,從不要求提供任何供奉,因此無需建造修道院、教堂、雕像或佛塔。
然後,在元朝滅亡之後,佛教積極地滲入蒙古,藏傳佛教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在蒙古重新興起,成為蒙古的主要宗教。蒙古人開始將其財產注入或捐贈給宗教。
蒙古各地都建造了很多的寺廟、修道院、佛塔和巨大的佛像。蒙古勇士強大靈魂一旦陷入宗教陷阱,就變得順從、安靜,變得像羔羊。在1930年代,隨著斯大林主義的清洗,修道院被毀,僧侶被殺,揚拉西格(Janraisig,26.5米,金制)之類的佛像被壓碎並運往俄羅斯。
因此財富來去匆匆,最終變得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