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詩丐

    其實,文化兩個字內涵非常廣泛,在詩詞文化中更有著各種各樣裁體,無論是近體詩,古體詩,自由詩,打油詩,還是現代詩等等,除了近體詩有嚴格的標準,古體詩就比較寬鬆了。

    但是什麼是詩的真正標準和要求呢?其實完全可以各抒情懷,只是詩的文字一定要優雅,一定要有詩人的心至所景和物與神,果然達到這三者互相照顧,配合上詩之規律的韻,做到一氣呵成,情景交融,那詩就自然成了,用國人的成語就是出口成章。

  • 2 # 大王叫我來參賽

    老人家也需要精神的慰籍,不可以磨滅他過去做出的貢獻,這一刻他值得享受,如果老了都不能被溫柔以待的話,這個社會還會正常發展嗎?

  • 3 # 聞魯生

    老幹體詩歌有三特點:一是放棄文言;再是絕少用典;三是平鋪直敘。

    譬如,朱德元帥遊黃山,返京途中百感交集,於機艙裡賦詩一首 ——

    黃山不算高,

    只有一千八。

    飛過三千二,

    它把頭低下。

    若從審美角度看,既很率性,又很樸實,更不失詼諧風趣,直將情性揮灑得淋漓盡致。

    老幹體的藝術價值,也是詩詞魂魄所在,適在情性二字。

  • 4 # 北方166537721

    老幹體,就是老人們(主要是老幹部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沒有必要非要寫成近體詩那樣。我認為,文詞美,有意境,合轍押韻,就行了。因此,我建議:能否專門辦一種老幹體詩詞刊,或者在一些期刊上,闢出個“老幹體”園地。總之,辦好老幹體意義很大,全國有多少老人老幹部在寫老幹體啊!

  • 5 # 信敏498

    在詩詞界,人際關係很重要,和其它文化行當差不多,你攀上個要人,可以有路路通的效果。老幹體這個術語是詩協諸公起的,是指老幹部,老軍人,和長年坐在辦公室裡老公務員們的寫的詩詞。這些詩具有特殊的風格和韻味:政治思想好,用詞通俗,無視平仄,蔑視對仗,不管規則,嫌棄框框,少見典故,直來直去,淺近易懂。你一看就知道這是老幹們寫的,但這一切

  • 6 # 一斗樓

    各級詩詞學會往年都是一年搞一次聚會,出一本詩集,但近年已消聲匿跡,名存實亡了。不過,若逢國之喜慶,經費有了著落,還是可以熱鬧一下的。現在的詩人們大都少了些熱情,因為可消遣的事多了,詩歌畢竟是獨立創作自娛自樂的東西,沒有協會召集也無所謂。若能有三五好友同聲歌哭的便可遠勝協會操作,所以,就目前來說,詩詞協會已是功成名就,可以同書協一起隱退了。

  • 7 # 徐文樞

    詩詞協會,本質上講,這是一個群團組織,但也必需要在民政部門備案。這個組織形式,是為那些已經退休,且愛好詩詞寫作的老幹部以組織的形式,它的宗旨,是為老幹部們創作、發表詩詞提供服務。

    這一組織形式遍及省、市、縣、鄉鎮,乃至廳、局等各行政部門,經費充裕的,還辦有自己的刋物。

    “老幹體”,是帶有幾分譏諷意味的俗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也合韻律,但多為口號類的詩詞,因為多為老幹部所創作,所以稱這類詩詞為“老幹體”。

    “老幹體”詩詞的特點,多選用通用意象,圖解各類政治和社會現象,很少有自己獨到的生命體驗。看過這類詩詞,給人的感覺,挑不出毛病,也無任何美感,如同渴下一杯溫開水。

    其實,老幹部退休之後,寫一寫詩詞,畢竟還算得上是一種雅興。這種愛好,還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問題是這類詩詞的泛濫,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這便是詩詞創作的主流形式,容易造成藝術審美上的偏離。特別是公開發行的報利上還辟有專欄的,更有助於這種錯覺的形成。

    祟尚老幹體的各級詩詞協會,從體制上講,無可厚非,這種組織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至於其存在的價值,也應用兩分法來看。

    應該讓“老幹體”有一個存在空間,因為對於老幹部而言,愛好詩詞創作,這畢竟是一種雅興。他的社會價值還是很大的。

  • 8 # 亦有所思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但是他沒有說“存在即價值”,顯然,合理的東西有可能沒有什麼價值。

    正如碰瓷,或者頂替別人高考成績,再或者是白娘子的薄情夫君——許州許仙。都赤果果地放在你的眼前,醜陋到令人髮指,偏偏你奈我何?

    才想起來,屎尿也是有價值的,至少可以澆灌出花朵兒來。由此可見,當下的某些協會連排洩物都不如,有些類似於古代的宗人府,管著一幫皇親貴戚,或者更像是張愛玲筆下的滿清遺老,總是要表現出一份尊貴來。

    當然,要樹立一個不錯的牌坊,叫學而優則仕。之所以能當上幹部,顯然是有才學支撐的,放在封建社會,哪一個致仕的官員在餞行時不會詠歎幾首馬屁詩呢?

    當然,這些詩是流傳不下來的。

    當然,這些詩是可以自費出詩集的。小可命苦,見過一些這樣的老幹體詩集,排版校稿時,只見那老人家七情上臉,欲死欲仙,彷彿字字珠璣,首首絕妙,篇篇流傳一般。

    其實不僅僅是詩詞協會,現在百分之八十的協會都如此用來裝點門面,哦,不對,是裝點牌坊的,只要在協會里,最低是一個著名詩人,或者著名畫家,著名書法家。

    是否有文化並不重要,是否顯得有文化才是王道。這些所謂的家們的藝術水準和含金量,彷彿妓女嘴裡的“不要”,浪子嘴裡的“我是認真的”,或者貪官嘴裡的“我是農民的兒子”。

    想想都覺得鳥不起,詩寫得和屎一樣,有什麼好臭屁的?偏偏就如此臭屁,自戀到天怒人怨,心神不寧。

    他們肯定不知道茴字有四個寫法,所以連孔乙己都不如!

    才想起來,效顰的東施是不是從來不覺得自己很醜?

  • 9 # 湖北老衛

    “老幹體"既然能成其為“體",就說明寫這類詩的人多,已經形成陣勢,有了規模。既然有人寫、有人讀,自然也需要有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因此,根據“百花齊放"的精神,各級詩詞協會應該給“老幹體"提供一定的展示空間。

    “詩言志。"“老幹體"雖然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也可能不會用典、不合平仄、格律不規範等,但它表達的是一種心聲、一種情懷。不可否認的是,也有寫得很規範的古體詩。有的甚至寫得情景交融,充滿激情。這樣的詩比起那些結構嚴謹,但內容空虛、無病呻吟的作品來,更鼓舞人、感染人。

    詩詞應該是形式服從內容。以宋詞為例,它產生於中唐、繁殖於五代、大盛於兩宋的發展歷程,正說明內容決定著其形式的不斷髮展變化。毛澤東主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論及過學習古詩詞,原文忘了,大意是說,古詩詞不宜提倡,其形式也不應過於拘泥。學習古詩詞能做到工整、對仗、大體壓韻就可以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老幹體"也是詩詞發展到今天的一種形式,對於它的存在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 10 # 綠波花影

    有一類詩詞,雖然合乎古體詩詞格律,語言直白接地氣,但缺乏生動;情感抒發拘於口號式吶喊缺少細膩;主題思想多數表達日常休閒生活或者歌頌國家的情懷。

    因為寫這類詩詞的人多數是老人家,尤其是退休幹部,所以才被稱作“老幹體”。

    為什麼老幹部寫出的詩詞會偏向這種風格呢?

    一、老幹部生活簡單,思想單純

    1.上世紀中後期出生的人,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或者受教育不多。我的父母輩農村的老人很多沒讀過什麼書,一輩子幹農活為生。而這些老幹部恰是老人當中比較有文化的一群人。

    2.這群文化老人,兒女成家,生活穩定。因為不用應付工作,不用應付人際關係,思想比較單純,看世界也簡單美好。寫詩詞只當消遣,只為自娛自樂,沒想過花心思雕琢和研究章法。

    二、時代決定思想

    1.老幹部群體,經歷國家變遷,人生起落對國家有特殊情懷,說實話,這些都是年輕人所不及的。

    2.老幹部群體相對於他們同齡人是比較有文化的,但以前教育有侷限,相比較現代式教育更全面。年輕人追求個人情懷,寫詩詞也會利用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看待問題更多元化。

    結語

    一系列的原因,把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距離拉開,老人年們只能“人以群分”,自發組成屬於自己的圈子。

    存在即是合理。雖然有代溝,但也表示尊重。說不定等我們老了,寫的詩詞也被後生稱作“老幹體”了是不是?

  • 11 # wing246

    詩詞本來就是人們詠懷言志的載體。由於各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所處之地位高低各異,因此對對事物的見解自成一體。主要是發自內心真實感受的語言,都應受到尊重。至於什麼"老幹體"體制,是欲加之辭,本來就是沒有這樣的界別的區分。人文薈萃,各得其所,主要是崇尚清風明月,社會清流,什麼文體都永遠有存在的價值。

  • 12 # 我是蝌蚪線上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璀璨輝煌,詩詞更是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學好詩詞,用好詩詞,甚至創作詩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件雅事。

    詩詞中的近體詩,以其平仄嚴謹的格律,抑揚有致的聲調,朗朗上口的韻腳,字字凝練的行文,歷來為人所稱道,也成為習書之人競相模仿、學習的一種詩歌體裁。

    寫詩,尤其是學寫近體詩,一定要了解、熟悉其中的格律和用韻。不過,格律、用韻也並非一成不變。從唐詩中常見的“拗救”,再到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新韻”等,都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一點卻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詩詞所追求的格調和情懷,以及它的韻味和意境,這才是一首詩的靈魂所在,也是它能夠千古流傳的生命力的具體體現。

    我們學習、模仿古人寫近體詩,這是值得提倡的一件好事情。這對於推動詩詞的普及,對於傳統文化的弘揚,都是大有裨益的。

    詩的魅力,在於情感的宣洩,境界的昇華,忌諱平鋪直敘,就事論事,不能為了寫“詩”而寫。那些湊集字數,迎合格律,強壓韻腳的表象,絕不能成為評判一首詩是否優美的根據,這些只是寫詩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已。字數不對,格律不符,韻腳離譜,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很難寫出合格的近體詩。

    寫詩,一定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真實的身臨體驗。那些坐在家裡天馬行空、憑空想象,是寫不出真實情感,富有深意的詩詞的。“醉裡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是多麼精彩的身臨其境呀。“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又是多麼現實的生活境遇呀。再比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若非親身體驗、親眼所見,絕無可能寫出如此壯麗又富有詩情的景緻。

    近些年網上流行一種“老幹體”的說法,其實老幹體的現象,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只不過是現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而已。

    在老幹體詩當中,格律、韻腳,包括五律七律中的互文、對仗等等,通常都沒有問題,這說明作者掌握了創作近體詩的一般規律。問題就出在意境、美感、層次、昇華等方面。

    說到底,老幹體詩的根源還在於不思進取,不願學習,怠於提高,滿足現狀。

    老幹體詩的特點就是,語言不加精煉,句子信手拈來,用詞直白,平鋪直敘,根本不懂昇華和點題。沒有詩意,缺乏美感,並且關鍵時候喜歡用口號、政策性語言來作為點綴和湊數的救命稻草。這樣的“詩”,不論是學,還是寫,都是不會讓人有任何進步的。

    再說的通俗易懂、甚至極端一些,我們常言的“話有三說,巧說為妙”、“轉彎抹角,話裡有話”、“弦外之音,不言而喻”、甚至是消極的“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等等,這些人際交往中、職場升沉下,尚且能夠熟練運用的心思,哪怕取其中一件放到“老幹體”詩當中,那詩的意境、韻味馬上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去做呢?

    這例子雖說極端了些,有矯枉過正之嫌,但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底,還是安於現狀,滿足於自身僅有的那點兒墨水而已。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而那些老幹體作者們,又有幾人熟讀了唐詩三百首呢?否則但凡是認真的吟一吟自己創作的“詩”,也會發現那根本不能稱作為詩。

    附庸風雅,正是“老幹體”們唯一的愛好而已。正如葉公好龍一般,你讓他真正去用心學習,潛心體會,他就畏懼了。

    “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古人寫詩所追求的境界。話不駭人筆不停,低階趣味滿篇行,這是如今“老幹體”的真實寫照。老幹體是對傳統詩詞的不敬和褻瀆。它不是有學習精神的詩,不是有敬畏之心的詩,更不是有高雅境界的詩。

    所以學習寫詩,一定要從內心的真實體驗,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對事物的不同角度的看法去入手,這樣才能把真情實感融入到字列行間之中,寫出來的詩才是真實的,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一首詩,成果雖在紙面,功夫卻在字外。

    從嚴肅創作,傳承古典,弘揚詩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老幹體”不可取。寫老幹體詩,不如不寫。那些崇尚、推廣“老幹體”的各類詩詞協會,也應當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如何為三歲的寶寶制定親子閱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