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摸黑人
-
2 # 時間不轉彎
這個是項羽的性格弱點,項羽雖然愛憎分明,但也可以說是是非不分。
項羽對滅秦事業一直非常執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恨秦恨之入骨。
項羽是楚國的名門望族,其祖父項燕是楚國,也是戰國末期的名將。秦始皇在滅六國完成統一大計的時候,派大將王翦和蒙驁(後蒙武)去滅楚,項燕盡楚國之全力仍兵敗,楚王被俘,項燕可謂是負罪自殺。項氏一族從此淪為秦國的階下囚,項羽那時看到感受到的都是國破家亡的帶來的痛苦。在後來的抗秦過程中,他的叔父,也是他的唯一的兩個至親之人之一,也被秦軍殺害,在他內心深處,對秦國的恨,恨過刮骨之痛,痛徹心扉的痛。對秦的痛恨是他抗秦鬥爭的力量源泉,也成就了他鉅鹿之戰而一戰成名,成為西楚霸王。他對秦的恨,使他痛恨秦的一切,因為不信任秦人,坑殺20萬秦兵,只留下了大將章邯,以及曾經救過他的董翳和司馬欣。因為恨秦,入秦後殺子嬰,燒秦宮,絕不立都於咸陽。
項羽在滅秦之後,好像失去了人生目標,除了去平定叛亂,好像就是壓制劉邦,僅僅只是壓制,完全沒有稱帝的意識。鴻門宴前聽信項伯,取消了對劉邦的軍事打擊,鴻門宴中又心慈手軟,放走了劉邦,好像沒有滅劉邦的勇氣一樣。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後,明顯是意在全國,但項羽卻連一個田氏都沒搞定,給劉邦出關製造了條件,之後在對劉邦的戰鬥中也是東串西跳的,完全不著調。歸根究底,還是項羽的思想沒有先前恨秦時的堅決,他在楚漢之爭中,思想不在稱王,只是稱霸,過低的人生目標,導致他失去了全力奮發的動力,加上項羽為人高傲狂妄,不聽他人良言,最後兵敗如山倒。
所以,反秦的項羽是充滿活力的項羽,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是不著調的項羽,失去了先前的勇氣。
-
3 # 珍貴資料再現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為什麼有項羽劉邦,就是大秦已經腐敗無能了!但是劉邦是個新生政權,考武功,劉邦絕不是項羽對手,但是劉邦能容忍能納言,項羽輸在了逞匹夫之勇!
-
4 # 蘭靈笑笑生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愛恨情仇和項羽對於秦國的關係是不一樣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各地都紛紛響應。天下苦秦久矣。
這時候項羽和劉邦是屬於同一陣容的,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秦國,推翻秦國。
而推翻秦國之後,項羽要當霸王,劉邦被他封為漢王。本來項羽有機會直接沙雕劉邦的 ,可是項羽卻沒有聽范增的,也沒有政治目光和長遠見地。最終錯過了滅掉劉邦的最佳時機。
後來劉邦跟項羽講和還當了兄弟,而項羽還真把劉邦當兄弟了。項羽是個重情義的人,但是劉邦是要取天下的人。
劉邦做大,而且手下又有韓信這樣的軍事家戰略家,又有張良蕭何這樣的大才。項羽雖有滅劉之心,雖然千古無二,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滅掉劉邦了。反而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自己也被逼的烏江自刎。
不是項羽沒有勇氣去滅劉邦,是有滅劉邦的心,卻滅不掉劉邦。
-
5 # 提督按察使知事
項羽能消滅秦軍,但消滅不了劉邦,是因為劉邦有一群天下賢士在手下,打仗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謀略的較量。項羽屠殺二十萬秦國落下了一個殘暴的罵名,劉邦雖然一直是敗仗,但軍隊反而越打越多,因為有蕭何和韓信源源不斷的供應糧草和訓練有素計程車兵。而項羽是越打將士越少,因為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所以綜合下來項羽失敗的命運難逃了。
-
6 # 經典守望者
項羽失敗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首先,項羽之所以能夠大敗秦軍的確是憑藉著一腔勇氣。因為當時的秦軍和項羽是半斤八兩,秦軍沒有穩定的後援提供給養和支援,只能是一鼓作氣。項羽也是一樣沒有後方,所以狹路相逢勇者勝。項羽破釜沉舟贏得了勝利。但是劉邦不同,他有關中這個後勤基地,還有蕭何在關中為他籌措糧草穩定後方徵收賦稅,所以他可以專心作戰。而項羽則缺乏文官體系,所以沒有人為他經營後方,以至於在經濟上就先輸一陣。
其次,項羽的手下中受重用的基本上就只有項羽的子弟和妻族,賢能之士很難一展長才。像是韓信陳平等人都是從項羽陣營中出來的。而早期項羽可以依靠軍功的榮譽感凝聚人心。可是項羽分封天下之後,這些人依舊沒有得到想要的前程人心自然慢慢就離散了。所以,後期的項羽不是有沒有勇氣消滅劉邦的問題,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最後,項羽能夠消滅秦軍主力也有三分僥倖。章邯雖然是秦軍統帥,但是他是少府轉任而來,手下多是烏合之眾。基本上就是靠著一份骨氣和保家衛國的決心才能夠滅陳勝,敗魏咎。可是面對著失去叔父的項羽,這份骨氣完全比不了項羽哀兵必勝的決心和鬥志。所以,項羽能夠擊敗章邯的軍隊,坑殺秦軍。而劉邦則是以柔克剛,蠶食鯨吞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支援,等到項羽意識到劉邦的威脅時已然大勢已去。所以,劉邦能夠擊敗項羽,最終建立漢朝。
-
7 # 史全十美
項羽打敗章邯主力軍後,秦帝國已經滅亡,於是項羽帶大軍攻攻入秦都咸陽,而此時劉邦已經提前入關了,而且封堵函谷關,自己準備做關中王,其實這也是鴻門宴的前奏,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上劉邦死裡逃生,項羽沒有殺掉劉邦,最後卻被劉邦滅掉了,後人不禁要問項羽為什麼不消滅劉邦呢?
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一、項羽看不起劉邦,不屑於搞暗殺項羽率各路諸侯軍打敗秦朝,劉邦也是其中一支有力力量,更何況曾經項羽與劉邦約為兄弟,劉邦最初也是加入項羽的叔父項梁集團的,項羽與劉邦卻有交情,所以鴻門宴上,劉邦首先就說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史記
意思是我們曾經一起約定功打秦軍,是有小人讒言你和我的關係,奉承項羽,與項羽拉攏關係,讓項羽覺得劉邦不過如此,不放在眼裡,所以項羽沒有選擇在鴻門宴上暗殺劉邦。
二、項羽搞分封,諸侯為政治需要項羽與各路諸侯共同滅秦,之後,項羽選擇了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度,要做霸主,自封西楚霸王,那麼就要分封各路功臣諸侯為王,所以項羽就大封了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這些諸侯都是有功之臣,項羽不會隨便去消滅一個諸侯王的,更不是在分封之前消滅劉邦,因為那麼多諸侯都看著呢,項羽要是把有功之人劉邦滅掉了,其他諸侯肯定不願意臣服項羽了,項羽的霸主就做不成了,所以在鴻門宴上不消滅劉邦也是源於政治上需要。
三、項羽的判斷失誤,看不到劉邦是其最大的敵人項羽的謀士范增,曾經多次跟項羽說過,劉邦有天子氣,以後會成為主要敵人對手,所以要項羽儘早滅了劉邦,以免後患,但是項羽優柔寡斷,又自認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所以就一直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更是把劉邦打的落花流水,四處奔波,劉邦是怕項羽的,但是劉邦有不服輸的精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越大越強大,相反項羽也越打越被動,越來越疲憊,最後在楚漢對峙時期,項羽才意識到劉邦已經做大做強了,但是為時以晚,後悔晚矣,可以說項羽沒有政治遠見,看不到劉邦在日後會成為自己最大的對手,所以當時不會率軍消滅劉邦。
總得來說,劉邦和項羽都是滅秦的有功之人,從這個角度看,他們都是勝利者,楚漢戰爭中,劉邦打敗不可一世的項羽,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秦末戰爭宣告結束,從此中國進入興盛發達的西漢時期,這樣來看,劉邦更勝一籌,但是項羽那種百戰百勝的戰鬥精神,血性男兒的英勇頑強,更值得後人懷念和敬崇。
-
8 # 磁心
項羽是世所無雙的戰將,有勇有謀,當然這單指軍事方面。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也曾回師彭城打的劉邦丟妻棄子。在楚漢相爭時,項羽也是勝多負少。論打仗,當時沒人能戰勝項羽。
但是,爭奪天下不僅僅在於軍事。一者民心,一者政治,一者軍事,一者人才。民心,劉邦大於項羽。項羽殺義帝,屠城是常有的事情,劉邦約法三章,擅長打出口號,輿論造勢,此處佔據上風。政治,劉邦善於團結周邊勢力,韓信,英布等投於劉邦,項羽之前的依附者分崩離析。彭城處於中原,成四面受敵之勢。項羽輸在了戰略。軍事,項羽略勝一籌。人才更不用說了,項羽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利用。可見,爭天下不在於領導人是否英勇,而在於是否有領導者的素質,而項羽是一個嚴重偏科的領導人。
-
9 # 天晴愛睡覺
古代的戰爭向來是兵打兵,將打將,所謂的戰爭也不過是少數人的決策與意志罷了,士卒不過是工具和提線木偶罷了,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主帥的個人能力;
項羽能戰勝秦軍,是因為秦軍的領導不力,而且當時趙高在朝廷弄權,嫉賢妒能,不能及時的撥給糧草,俗話說得好:鐵將軍也使喚不了餓肚子的兵;章邯的個人能耐肯定是鬥不過項羽的,那麼項羽的勝利就是註定的;
至於說劉邦的話,劉邦曾經跟項羽講過:寧鬥智不夠力。就是因為項羽武力驚人,劉邦沒有勝算才揚長避短鬥心計,結果證明項羽真的沒腦子,先是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後是分封六國的餘孽,而不是手下的有功將士;再有就是動輒屠城,不懂得與民休息;定都彭城,不能夠制裁中原;
以常理而言,一個十歲的傻子鬥不過三歲的機靈小孩;很不幸的是,項羽就是那個十歲的傻子!不值得可憐同情!
項羽只鬥得過武夫,稍微有點腦筋的人,他就對付不了了;因為十個手指數不過來了,不夠用了!
-
10 # 哈士不是奇
項羽之所以能夠消滅秦軍主力,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秦朝不得人心。包括章邯等人的投降,都是因為這個。
因此,當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的時候,全國各地才會紛紛響應,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秦朝的統治。
而項羽消滅秦軍主力的關鍵性一戰,鉅鹿一戰,也是如此。
當時,章邯率領20w軍隊,王離率領20w軍隊,而項羽只有幾萬。可是當項羽擊潰王離軍以後,章邯就投降了。如果章邯不投降,項羽不一定是章邯的對手,而章邯投降的原因就是害怕趙高,或者說對秦王朝失望了。
因此,項羽才能消滅秦王朝。
但是劉邦不同。
以劉邦的視角來看,項羽軍才是曾經的秦王朝,甚至於當時的百姓也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項羽殺死了義帝。項羽當初起義的時候,用的是楚懷王的名號,但是在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就殺了他,這是弒君的行為,乃當時的大忌。
其次,項羽在推翻秦王朝的統治以後,火燒咸陽,大火燒幾天不滅,秦人十分痛恨他,更別說項羽坑殺的那二十萬秦軍了。
而相比於項羽的殘暴,劉邦的仁義之名卻遠揚,因此,項羽戰勝不了劉邦。
-
11 # 國史春秋
項羽從來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所以也談不上將“勇氣”用在劉邦身上。只是後來劉邦一步步做大、做強,讓項羽感覺到了威脅的存在。當項羽想消滅劉邦時,為時已晚。因此,也可以說是項羽在麻木不仁中,被劉邦鑽了空子。
(劉邦劇照)
劉邦和項羽幾乎是同時起兵反秦,因為當時正是陳勝、吳廣鋒芒畢露、秦朝軍隊節節敗退的時候,兩個人都從中看到了分一塊“蛋糕”的機會。只不過當時劉邦自己拉起了一支隊伍,而項羽還在叔父項梁的麾下效力。不過,劉邦要想生存下去,還需抱項梁的大腿。
劉邦起兵後並不順利,基本就在沛縣周圍一帶,小打小鬧。後來他將豐邑交給雍齒把守,結果雍齒轉身就投靠了魏相周市。劉邦氣炸了肺,想奪回豐邑,遂率兵攻打豐邑。可是由於實力太差,一連幾次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正當劉邦垂頭喪氣、無計可施之時,卻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項梁。
(項梁劇照)
原來項梁從會稽起兵,不久便佔領吳中郡,之後,率軍北上,準備同秦軍交戰。可是當項梁到達彭城附近時,卻受到楚王景駒人馬的阻擊(當時陳勝已經去世)。於是,項梁一鼓作氣,擊潰景駒,然後佔領胡陵。這時,原本來投景駒的劉邦只好順水推舟跟了項梁。
項梁為人仗義,在得知劉邦的遭遇後,馬上借給他五千人馬。於是劉邦舉著“項家軍”的大旗,一舉收復豐邑。之後,劉邦歸於項梁麾下,聽命於項梁指揮,帶領著一部分人馬攻略秦朝的城池,並不斷壯大實力。不久,項梁在同章邯的交戰中戰死,之前被他擁立的“楚懷王”熊心趁機奪了軍權。
接下來,楚懷王兵分兩路,一路派劉邦向西進攻關中,一路命宋義為主將,帶著范增、項羽北上解救被章邯圍困的趙國。另外,楚懷王還約定:凡先入關中者,可就地稱王。懷王此舉,明顯是偏袒劉邦,打壓項羽。因為他需要扶持劉邦來制衡項羽,以達到掌控實權的目的。
項羽在北上的途中殺掉宋義,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章邯30萬大軍,最後領兵奔向關中。而這時的劉邦已經入關兩月有餘,且把自己當成了關中之主,所以還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擋項羽進入關中。項羽兵臨關下,怒不可遏,命英布破關而入。
(項伯劇照)
這時,項羽就有滅掉劉邦的機會,因為他坐擁精兵40萬,而劉邦不過10萬人馬。如果項羽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那麼他不需要猶豫,因為任何潛在的威脅都要消除在萌芽狀態。但是,項羽只在心燃起了一把“劉邦封鎖函谷關的怒火”,並沒有更長遠的規劃,於是在叔父項伯的蠱惑下,那把火也漸漸熄滅。最終,鴻門宴上走了個雷聲大雨點小的過場,以劉邦虛驚一場而告終。
顯然,這時的項羽並不是沒有勇氣去滅劉邦,而是他並不想那麼做,因為他心裡存有一個“義”字。就像項伯之前所說,沒有人家劉邦掃清入關的道路,我們怎麼可能如此順利入關呢!項羽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認為做人應該仗義。而當劉邦像“孫子”一樣不停的賠禮道歉時,項羽又產生憐憫之心,於是從內心來說,就打算放過劉邦。
之後,項羽主持分封,給了劉邦巴、蜀兩地,封其為漢王。而張良又轉手用兩鬥珠子賄賂項伯。項伯心花怒放,於是又給劉邦討來漢中之地。當時,項羽認為巴蜀之地為窮鄉僻壤,也算是將劉邦裝進了一隻瓶子裡。同時,他又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佔據關中,等於是給“瓶子”加上了塞。而劉邦為了麻痺項羽,故意燒燬棧道,表示老死巴蜀的決心。
此刻,項羽認為萬事大吉,於是遣散諸侯回封地,自己也回到彭城享受西楚霸王的快感。可是,當項羽回到彭城一月有餘,齊地田榮便把他封的濟北、膠東、齊三王打跑,自封齊王,並逐步佔領齊國全境。與此同時,只得到“三縣之地”而未被封侯的陳餘也出來搗亂。
項羽本來以“天下共主”自居,如今天下生亂,他認為自己有主持局面的責任,於是兵發齊國,攻打田榮。此刻,原本偏安南鄭一隅的劉邦也聞風耳動,並且拜韓信為將,出陳倉,掃平關中三王,躍躍東出。
於是,此刻項羽面臨兩個選擇:一、率兵西進,攻打劉邦,或是將劉邦封堵在函谷關之內,等於是先將劉邦關進籠子裡,然後回頭再收拾他,或者是乾脆一鼓作氣,滅掉劉邦;二、繼續圍剿田榮的殘部,待徹底平定齊國之亂,回頭再找劉邦算賬。那麼項羽應該做何選擇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滅劉邦。因為劉邦有奪天下的意圖,而田榮兄弟充其量只想佔領他們認為本該屬於他們的齊國。
可是,項羽最終選擇了後者,因為他認為劉邦不足為患,無論什麼時候滅他都如探囊取物。結果劉邦心裡樂開了花,率領著人馬大揺大擺,如入無人之境,直接殺進彭城。
接下來,項羽雖然將劉邦殺的大敗,可是天下的局面已經不由他掌控。因為一來田氏兄弟繼續在齊國生亂,並且威脅他的後方,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二來“游擊戰”鼻祖彭越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將他搞的焦頭爛額,成了他身上的一塊牛皮癬;三是正面被劉邦鉗制住死死不放,成了夾住他的一隻螃蟹;四是韓信開始率兵北進,一路攻擊滅國,成了掏空他的後方的一臺挖掘機。總之,當項羽真正想要滅掉劉邦的時候,其實他已經陷入被圍毆的困局。
(韓信劇照)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偏遇頂頭風,時間轉眼到了公元前202年。當年濰水之戰,龍且又折損了項羽近三分之二的家當。致使項羽舉步維艱,頓感大勢已去。因此,項羽灰心喪氣,作出妥協,以鴻溝為界,同劉邦平分天下,然後率領10萬人馬東歸。
然而劉邦是一位不折不扣、精明、傑出的政治家,絲毫不會像項羽那樣婦人之仁、優柔寡斷。所以在項羽東撤後,劉邦並沒有守約西歸,而是運釀著如何徹底殲滅項羽的計策。因此,最終韓信出場,於垓下編織十面埋伏的巨網,將項羽化為歷史的一縷煙塵。
縱觀項羽同劉邦決鬥的一生,並不是他沒有消滅劉邦的勇氣,而是最初沒有找到戰略的重心。其主要的原因還是過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從而低估了劉邦的威脅,並且認為自己一直操控著局勢。而實際上,從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那一刻起,項羽已在不知不覺中踏入被動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因此,項羽就像是一隻被放在鍋裡的青蛙,而劉邦就是那個燒水的人。
高手下棋,一般看到三步之外,而項羽只看出了一步。因此,項羽所謂的步步為營,實際上在作繭自縛。至於“勇氣”,當天時地利人和時,它能化為無堅不摧的利器,而當逆勢而為時,它只能算作是一股戾氣。
回覆列表
項羽不是拿不出勇氣消滅劉邦,而是項羽沒法消滅劉邦!
項羽與劉邦同屬懷王陣營時,兩人有兄弟情義,並且都在進行滅秦大業,所以當時的他們屬於志同道合的人。項羽不可能去消滅劉邦,此刻的項羽正集中權力對付秦軍,劉邦進軍咸陽雖然是搶項羽的功勞,但也在幫項羽消滅秦朝。
鴻門宴時,項羽對劉邦的攻佔咸陽十分不滿,這個時候他是可以殺死劉邦的,但是自家陣營出現了漢奸,而且這個漢奸還是項羽的長輩項伯。張良藉著以前的交情死勁拉攏項伯,使項伯充當了劉邦的保護傘,而項羽也就失去了殺死劉邦的最好機會。
後期的對陣階段,項羽無時無刻的想殺死劉邦,但是沒有機會。劉邦在打仗時就是典型的地痞型別,能打就打打不贏就跑,這點遭到項羽的極度鄙視,但是也沒辦法,所以項羽一直想殺死劉邦而無能為力。
再到後來,項羽就是有心無力了,楚漢對峙已經到了後期,楚國已經落於下風,項羽想殺死劉邦也就是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