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揹包客大漠胡楊

    這個問題難度較大,顏真卿的《祭侄文》貼保存於臺灣博物館,一般人是很難有機會看到的。我也沒有親眼目睹,但我看到過這方面的報道。說的是臺灣當局把帖子的真跡借給日本展覽,許多臺灣民眾非常氣憤,甚至要求嚴懲博物館負責人。據見過真跡的說,看到真跡的那一刻,心在跳動,手腳都在發抖,彷彿看到顏真卿當時書寫文稿的情景,顏真卿滿腔悲憤,提起筆來,開始還凝神靜氣,後來越寫越快,邊寫邊塗改,以至於行書逐漸變成草書了。

  • 2 # 曹建清

    在現場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眾所周知,在去年一月份到二月間,日本國立博物館曾展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獨庸有幸親臨現場觀摩,在面對中國書法史上這件偉大的作品,我有兩個感受。

    01、顏真卿真跡確實能夠打動人心

    如果您熟悉歷史,一定知曉祭侄文稿的誕生背景。當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初期,叛軍所到之初勢如破竹。有人投降獻媚,有人趁亂出逃,而顏真卿所在的顏氏家族則寧死不降,顏真卿的兄長顏杲卿以及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先後為叛軍所殺。據史料記載,整個安史之亂中,顏氏家族死於王事者有三十多人。

    由此,中國書法史上最為重要的《祭侄文稿》得以誕生。獨庸觀此作, 讀到“賊臣擁眾不救”、“孤城圍逼”、“父險子死”等文字時,也自然的感受到顏真卿書寫此文時的滿腔沉鬱悲憤。

    有人曾經疑惑於《祭侄文稿》好在哪裡, 我想最關鍵的是雖然它僅僅只是一篇文稿,但是從中讀出的情緒卻不僅僅只是顏真卿的情緒。《祭侄文稿》這篇“天下第二行書”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珍愛的稀世珍寶,其中的民族氣節尤為關鍵。

    02、《祭侄文稿》在日展出的一些遐想

    在我看來《祭侄文稿》作為中華民族苦難經歷的寫實作品,被臺灣借到日本是極為不恰當的。每一箇中國人都沒有忘記當年日本侵華帶給中國人的苦難,顏真卿所記述的一切,在日本侵華時幾乎都重新發生了一遍。

    而《祭侄文稿》本身也曾因日本侵華而流落全國,肩負著中華民族不屈民族氣節的作品,竟玩笑一般的在日展出,中國人想要看到這件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書法作品竟然要遠渡東洋。

    在日本展出的《祭侄文稿》極受日本人的歡迎,甚至於今天已經退位的明仁上皇夫婦也到場一觀。說實在的,現場看《祭侄文稿》著實有一番苦澀滋味,一方面激動於千年以將,我們尊崇的精神仍然在我們胸中;另一方面則是臺灣方面玩的一出黑色幽默讓我自覺難堪。

    結語

    天下獨庸個人來講,看到《祭侄文稿》真的是止不住的發抖,看到魯公真跡固然激動,但還不至於發抖,更多的原因是給氣的。希望有一天將中國的文物迎到中國的土地上展出給中國人看。

  • 3 # 明月初露

    只有瞭解了《祭侄文稿》的內容和寫作背景,才看到真跡後,才會有不同的體驗。

    一、《祭侄文稿》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迫”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舍”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

    文稿中,顏真卿誇讚侄子顏季明聰明,有德行,剛正不阿。卻被逆賊安祿山所殺害。顏真卿找到侄子的時候,只找到侄子的頭顱,卻不見了身軀,慘不忍睹,悲催難忍。他就用清酒和多種美食祭奠亡靈,等待選個好日子安葬侄子。就寫下了《祭侄文稿》。

    二、寫作背景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九月,當時,顏真卿找到了侄子的顱骨,不見身軀,非常悲憤。書法不但是一種創作,也是記錄自己的情感境界。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時候。他是用心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家仇國恨,所以在他的文稿裡,有時是疾風暴雨,奮筆疾書,有時又枯筆很多,給人一種失去親人的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憤恨之情流於筆端。

    三、看到真跡後,內心的感受和體驗也因人不同。

    因為我長期練書法對顏真卿的書法特點也有所瞭解,對機》祭侄文稿的內容也比較瞭解,以及寫作的背景。然後我就會在內心憤恨之餘,慢慢的平息自己的心情,從書法的角度去欣賞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用筆、筆法和結構。顏真卿用筆縱情豪放,一瀉千里,一氣呵成。密處密不透風,疏處疏可走馬。

    剛開始一行還稍微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一字一字的寫,只有“九月”兩個字連著。越寫越無法平息自己的憤怒,寫到結尾的時候,由行書變潦草了,寫了刪,刪了另寫。“書法發乎於情”,表現的痛快淋漓。

    結語:我也會隨著文章的變化,筆法的變化,內心而在變化,在欣賞,慢慢汲取前人書法的經驗。

  • 4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在現場看顏真卿的《祭侄稿》是一種什麼感受?”如果是為了學習書法想看到書法真跡,那麼,你提的這個要求真的是非常之高了,因為我們知道,一件珍貴書法收藏品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很難看到真跡的,現在,顏真卿的《祭侄稿》真跡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在一個狹小的地方,我們廣大愛好書法的朋友是沒有辦法見到這個真跡到,不要說隔著一條淺淺的海峽,即使就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要看到顏真卿的《祭侄稿》真跡也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件真跡並不是年年會展出的,也不是展出之後你就馬上可以親臨現場去觀看的。因此,現場看《祭侄稿》對無數的書畫愛好者來說,是沒有辦法想象的。

    但是今天對我們每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到不到現場看真跡,能不能看到真跡,已經關係不是太大了,這不是我個人說的,可是啟功先生說的。

    《祭侄稿》塗抹修改達14次之多

    啟功先生以自己親眼見過無數的古代法帖以及重要的書法名跡的經驗,告訴我們,今天看到影印本的書法字帖,可以說比見到真帖還要好看的多。

    因為影印本的書法字帖,是在拍攝了真跡之後,經過了藝術處理之後的字帖,這個字帖主要是把字顯得更加突出了,而真跡有的時候還真沒那麼突出,也沒有那麼好看,因為真跡有些地方是有損傷的。

    雖然我個人也沒有見到過顏真卿的《祭侄稿》這個書法作品真跡,但是以我對繪畫與照片的體驗,並且我們現在很方便的,透過手機的拍攝書法繪畫以及和真跡對比的實驗,無數次的體驗,我個人認為:從照片上看拍攝到的真跡和實際上的真跡真的差別不是太大。

    因此我們說,到不到現場看真跡,實在跟我們評價和體驗顏真卿的《祭侄稿》已經沒有任何非常必要的聯絡性了。

    以我對美術的瞭解,很多美術家都認為:如果是看油畫,那麼我們真的要看真跡,因為照片拍出的油畫作品,已經把原畫裡邊的色彩要損失很多很多資訊的,所以,在照片上我們看到油畫作品的影象,跟我們實際看到的真跡,那個差別可真是很大的,尤其是大幅的繪畫作品,損失的資訊量更大,因為油畫的生命就在於它的色彩和原汁原味和本來的那種色彩感。照片拍攝之後,哪怕你是高畫質晰度的彩色照片拍出來的,跟原本的油畫色彩的差別,那還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這個我相信是真的。

    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墓發現之,後有一顆印“鮮于樞伯機”居然是印在《祭侄稿》的印鑑之一,可以說這是唐元兩位大書法家的心心相印了

    而中國畫的照片和油畫的照片也是沒有辦法比的,因為中國畫的照片和真跡的差別不太大,因為中國畫的筆墨層次不像油畫的色彩層次那麼豐富,變化那麼多,因為中國畫的色相不是很豐富,主要是墨,色彩與墨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有濃淡構成的色相,雖然它的筆墨層次很豐富,但是,只有深淺濃淡的變化,沒有色相的變化。如果可能那麼見到中國畫的真跡就更好一點,如果見不到而見到的是彩色照片,那麼跟看到真跡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唯有油畫照片和真跡的差別是非常大的,這是美術界的人親身經歷和共同感受過的看法。

    那我們再說到書法,書法本身就是用墨來寫的,它的層次感和藝術效果跟繪畫也沒法比,既然中國畫的照片跟真跡差別都不是太大,那麼書法跟照片跟真跡的差別那就更小了,甚至於基本上是零距離。啟功先生也基本上是這樣說的,因此我們相信,我們在現場看真跡和我們不在現場看真跡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但是“睹物思情”這個情節還是存在的,你再怎麼說,真跡就是真跡。我們的照片或者是書法字帖跟真跡也是沒有辦法比的,它從物的原理上來說是沒法比的,從視覺形象上來是也是沒法比的,從意識的聯想性上來說更是沒法比的。因此如果有可能,我們能夠看到真跡那是最好的了。

    假如有機會能夠看到顏真卿的《祭侄稿》對我來說一定是一件三生有幸終身難忘的事情。

    我本人也是沒有見到過多少古代的書法真跡的。但是看到真跡,那是一種非常快樂的事情,比如說,去年我就看了一次鄧石如的書法真跡展覽,給我的感受是非同小可,因為在現場觀看真跡,我們看到的不但是歷史的資訊,也是定格的真實,我會認真的體會在真情當中書寫的心情,我會在墨色的凝固當中去追嗅原汁原味的墨香。

    顏真卿的《祭侄稿》從家族的稿本到進入皇家的內府成為一件珍藏珍品,它的變化是歷經了滄桑劇變的。因此我們看這個實物的時候,可不僅僅是《祭侄稿》上面的230多個字的事兒,也不是一件書法作品的事,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歷史的資訊。

    比如說它的裝裱到底是宋代的裝裱?還是清代的裝裱?我們仔細的看也能看出那種歷史的滄桑感。例如《祭侄文稿》前隔水有“顏魯公書祭侄帖”題識,乾隆書引首“祭侄稿記”,這說明《祭侄稿》在清代得到了重裱新的保護。

    甚至於我們可能還會感覺見到真跡,真的就是見到了我們日夜崇拜和思念的顏真卿大師,我們在心裡可以默默的對顏真卿大師去說我們想說的話,跟他的書法去對話,跟歷史去對話,你說說這是多麼崇敬的一件事兒呀?

    《祭侄稿》上的印鑑之一“子孫寶之”

    所以說,很多書法家能夠以看到真跡是一種朝拜的感受為幸,是一種膜拜的感受,這種心情我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藝術也就意味著對人的一種崇敬,對歷史的一種敬畏。

    所以到現場去看真跡,感覺歷史更珍貴,歷史的真跡更加的難得,而我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更是有三生有幸千載難逢的機緣巧合的。所以請您現場觀看真跡,帶給我們的資訊是非常大的,它跟我們僅僅是學字帖或者是在文字上去研究他的歷史資料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2019年在日本東京展出的《祭侄稿》

    從歷史文字的研究到進入到歷史遺產裡邊,我覺得這是個人心情的一種巨大昇華,也是求真的昇華。學書法學的時間長了,就會感覺他心中仰慕的那些人物就在他的眼前,學習的這些書法作品有的都不是他的真跡,即便是真跡也不過是一個虛影,是影印本的而不是真跡,比如說我們大家討論非常激烈的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個《蘭亭序》見不到真跡也就罷了,而且我們連王羲之一個的字真跡現在也看不到,你想想,如果我們真正的看到了王羲之的真跡,或者在地下發掘出了王羲之的真跡,那是多大的一件事啊,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歷史,這是被被淹埋了的資訊和歷史,而書法能夠流傳到這個世界上來,那是一個唯一真實的歷史,可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王羲之全都是模模糊糊的王羲之,我們有幸的是顏真卿真實歷史資訊仍然可以在《祭侄稿》這個書法作品中看得清清楚楚。

    《祭侄稿》第二行有塗抹,第三行的第一個“大”字就被落下了

    比如說,我們看到了顏真卿的《祭侄稿》,那我們一定會想象到,顏真卿此時此刻在寫這篇祭文的時候,他心中的各種的悲憤,我們也會想象得到,顏真卿一次又一次改動了多處的那個稿本,他的心情是多麼的激烈,甚至於他在寫了不到兩行字的時候,居然把最重要的一個資訊也都丟了一個字,例如,寫“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這個句子裡頭的“銀青光祿大夫”的時候,“銀青光祿大夫””是一個官職專有名詞,顏真卿居然能在“光祿”之後,把“大夫”的“大”字給落下了,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古代官職是皇帝所賜是非常嚴肅的,是不能寫錯一個字,更不能少一個字的。可是顏真卿《祭侄稿》中的第二行剛剛寫完,要寫第三行第一個字的時候,卻落下了“大”這麼重要的一個字。

    《祭侄稿》塗抹最重的地方“爾父竭誠。(□“制”字塗去改“被脅”再塗去)”也是顏真卿心情最沉重最劇烈的地方

    可見顏真卿的心情是多麼的複雜。他真是恨不得一口氣把心中的苦水倒出來,把心中的憤慨都吐出來。把對對侄子的愛傾訴出來。同時,我們看到,他在寫“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這一句話的時候,還把原來寫的“從父”二字給抹掉改成了“叔”字。這絕對不是顏真卿想省一個字,也絕對不是為了對仗押韻或者是什麼藝術上的講究,完全是一種親情的距離感。

    “從叔”是一個書面用語,而“叔”是一個生活口頭用語,這兩個詞兒顏真卿改的簡直太絕妙了,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的侄子顏季明仍然活著,是能夠叫他一聲“叔”的侄子,而不是在文字上或者家譜上記載的“從叔”這樣一種家族關係的侄子,所以“從叔”和“叔”有生死相依之情。

    事實上“叔”和“從父”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情感的成分是比“從父”更有親情和生活的味道了。

    像這樣表達顏真卿心情成分,思想情感的筆觸和文字,在《祭侄稿》這個書法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

    顏真卿《祭侄稿》寫到最後,塗抹修改仍然沒有停止

    比如(“方憑積善”塗去)、(□“制”字塗去改“被脅”再塗去)、“仁兄愛我”(“恐”塗去)、(“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父(“擒”字塗去)陷子死、等等前後共十四處之多。

    這些塗塗抹抹之處,都反映了顏真卿在作文揮毫之際,心情變化的細微情節。這是把最原始的歷史時空給定格下來的真實,是書法的照片也是書法的心路,是活生生的“隨手拍”,這是任何的記錄和表達都無法替代的。

    顏真卿《祭侄稿》草稿價值,也是歷代書法研究者非常重視他那種原始情感成分的美學的一個重要參考。

    如果你親臨現場觀看《祭侄稿》你一定會感覺到,你是親眼看見了顏真卿在寫這個祭文的。那麼這就真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歷史穿越,而不是一種夢幻的想象,這也是現場觀看真跡的獨特之處。

    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的贅述了,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能夠親眼看到《祭侄稿》的真跡,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那真的是一種三生有幸和千載難逢的事情了。

  • 5 # 大神筆3I6D

    顏真卿《祭至文稿》:

    書寫特別的撩草。

    欣賞傑作蕩波瀾,

    逝侄心情豈能好?

  • 6 # 大神筆3I6D

    顏真卿《祭至文稿》:

    書寫特別的撩草。

    欣賞傑作蕩波瀾,

    逝侄心情豈能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像ps4之類的遊戲主機會被手機取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