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二湞
-
2 # 上官mister
許多人欣賞國學,喜歡拜讀《易經》,但,真正能參透當中精粹,或者從中有所領悟的,又有多少人呢?《易經》為群經之首,它是在歷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斷來完善的哲學典籍。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添了妙筆、安了翅膀,註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就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的論點。
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觀點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論述:
1、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職務級別,不成正比。假如一個人的道德與人品的標準起點很低,也就是最適宜小富則滿,錢財夠溫飽,位居小領導,這是最好的狀態了。若然突然有一天發個大財,他就很容易不知所謂,不知道怎麼分配這個財富了,要是頭腦發熱控制不住,拿到錢就任性,或胡作非為,或吃喝嫖賭,從事了骯髒的勾當,做了不良的禍事。正因為他的“德與品”低劣了,緊接著災殃就來了。又或者是,某人志大才疏,有一天此人卻天降紅蓮,突然被提拔為顯要正職,位置舉足輕重的,要負責全盤工作的,而他的道德和人品不夠高,素質不高,他的官就當不好,或營私舞弊、損公肥私,或欺壓百姓、收受黑禮,一旦作惡多端,時間不長,災殃就臨身了。
2、智小而謀大:意思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層次很低很小,但他的野心、計劃太大,與他個人的能力不相配。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掌握專業技能方面就最能說明問題了,正如某人沒有經過任何培訓任何鍛鍊,或者就是對某件工作某件事情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沒有系統學習就貿然去開弔車開飛機,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定是災殃緊隨。再比如一個人沒有任何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不懂裝懂不學無術就立馬給傷病患者開刀做手術,自然也屬“智小而謀大”的冒險分子,毋庸置疑,災殃早晚會到來,甚至,其結果也會給別人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
3、力小而任重:這句話顯淺易懂,一看就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達不到其負重的本事,卻硬是勉強去負重。自己的德行能力無法擔負艱鉅的重任、無法承受相當的壓力,強為所難,勉強為之,等於是自取滅亡。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輕者傷身,重者喪命。
這一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現實生活中,當天大的好事、意外的彩頭降臨到個人的身上時,一下子就找不到北、不會處理了。
再說說生活中的例子,德不配位必有殃災,怎麼理解。人人都渴望中大獎,但因為中獎招來禍害的個案數不勝數。真實的故事就有:2008年的某一天,在浙江的某個彩民路過彩票店,隨手買了兩注雙色球,就喜中1000萬。本是上天眷顧的好事嘛。一夜暴富後的他私慾膨脹了,揮金如土。和大多數打工仔的想法一樣,買房買車花掉了120萬,做了一筆生意投進了300萬。有錢了就思淫慾,看不上老婆了,跟老婆離婚花了近100萬,當即又包養了一個情人,賭心又有了,立馬叫上幾個人去了澳門賭場,輸了將近100萬.....時隔4年過後,在2012年的他變得一貧如洗,開始變賣家產,房子抵押了,父親只能住月租300元的地下室。由於投資生意不善經營,從事的生意專案都打水漂,身無分文,信用惡意消費透支了幾十萬後無力償還,為了躲避銀行的追債,只得四處躲藏,遠走他鄉。當他再次回到當初給他帶來幸運的彩票店,想再試試手氣再中一個大獎,可是最後他等來的卻是一副冰冷的手銬,被抓時他身上只剩下80元。回首來時路,他覺得中獎就是一場夢,美夢加噩夢,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寧願從來沒有這1000萬。
這就是典型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塞翁得馬,因福得禍。如果你沒有駕馭財富的能力,給你1000萬又如何?所謂:冤枉來,瘟疫去。就算短時間內讓你得到鉅額的財富,也會在短時間內敗光,甚至到頭來過得比以前還要差、還要糟糕。
所以,一個人的德,要配得上他的位,方才妥帖。在我們的一生中,無論錢多錢少,官大官小,都要首先去修“德”、立“德”,要孝敬父母,誠實守信,為人厚道,多做善事,只要“德”、“品”修好了,頂天立地,問心無愧,自然氣場強大、福氣滿滿,能夠修“小德”得小富貴,修“大德”得大富貴。
二、
德不配位,難以致遠
德不配位,難以致遠。品德不好的人,註定幹不成大事、成不了大業的。即便成業,也很容易傾頹。何解?那是因為百行德為先。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才是為德服務的,是受德支配的。有德有才之人方能用得其所,有德有才幹好事,無德有才幹壞事。才不夠,可以學,可以以勤補拙,可以笨鳥先飛;德不夠,很難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成大事者,最終靠品德。在恪守社會公德、個人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官場品德的基礎上,最要緊的就是明大德、守大德。如果大德失守,在做人節操、立場方向上出了問題,就會讓人生墮進深淵、走進死衚衕。
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人物前車可鑑。三華人物中,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驍勇善戰天下聞名,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譽。但他朝秦暮楚、出爾反爾,投靠丁原又背叛丁原,投靠董卓又背叛董卓,被曹操擒獲又想投靠曹操,曹操看他是“三姓家奴”,認為他反骨無情、見利忘義、背信棄義、忘恩負義,於是當機立斷,絕不留用!一刀砍掉了他的腦袋。
可見,明大德的關鍵是講忠誠。德不配位,難以致遠,甚至窮途末路、自取滅亡。品德操守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幹事創業的基石,是評價衡量一個人的主要標準。拋棄了品德操守,就難以做一個大寫的人。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古人信奉講究惜食、惜衣,勤儉持家,人貴惜福,要想富貴綿長,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時下許多人瘋狂地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完全拋棄道德、泯滅天良,結果會如何呢?“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就等於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損自己的福氣。《周易》裡還有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別光看著人家發財、高升、出名,心裡不平衡,要明白人家得付出多少努力,特別是人家身上有多大的德行。捫心自問:你有沒有?
三、
德不配位,何必強求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不配位,難以致遠,說的是某些已經有位、上位了的人。而另外那些尚未有位、欲求上位的人,卻總是慾求不滿的,對於當事人來說,那明明是錯位,他認為自己適合這個位置只是一種錯覺,他卻死心不息。德不配位,何必強求?人生如戲,偏偏許多人,明明適合飾演配角,他卻非要搶著演主角,為演主角不擇手段。
人,積極進取,力爭上游,本不是壞事。所謂: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問題是,若果自己的素質、能力、品行支撐不起自己的野心,卻不懂放下,那就另當別論了。事實上,一個人某方面的短板,許多時候即便透過多大努力也不能補齊的。事實上,許多人習慣了看輕別人、高估自己,認為別人總是平庸之輩,自己是才高八斗;認為別人是愚不可及,自己是聰明蓋世;認為別人是刻板陳腐,自己是英明神武;認為別人是碌碌無為,自己是出類拔萃。實質上,個性張揚、鋒芒畢露、譁眾取寵的人,對比個性內斂、含蓄沉穩、謙卑恭敬的人,伶俐聰慧只是一種假象。好出風頭、好表現自己的人,往往一點自知之明也沒有,總是處於一種自我陶醉的狀態,自視過高、自以為是,用其表面上的上和下睦、左右逢源的城府手段,掩飾他真正的目空一切、目中無人。而實質上,其無才無德,人格下品,卻一直瞄準某些職位,野心勃勃,虎視眈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人貴自知。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究竟自己是德才出眾,還是資質平庸?實在上,適合當管理者的,業務能力不一定很強很細緻;適合做業務的,並不等於一定適合當行政當領導。你若是擅長做業務的,就認了當工作人員的命,安安分分,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做好自己的本分,這樣,安安穩穩,穩穩當當,不是很好嗎?你若德不配位,卻毫不理會自己適合不適合,心心念念夢寐以求執著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只看到“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虛榮,看不到高處不勝寒的壓力,到你夢想成真,真的扶搖直上青雲直上“出人頭地”了,只怕民意墊底,難以服眾,雖則也沒人那麼沒素質,明著向你扔雞蛋、砸磚頭,輿論口水也足以把你淹沒,甚至有好事者會拆你的臺。當然,你若臉皮夠厚,人家無欲則剛,你是欲滿也剛,厚黑學已修煉得爐火純青,毫不顧忌別人指指點點、指指戳戳,勇者無懼、笑罵由人,也算能人所不能,能打破桎梏、衝破藩籬也不奇怪了,如此,即便德不配位,也能稱霸武林、天下無敵了。
@
-
3 # 東霖Damagelee
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沒有什麼配不配的問題!
除非名字猶如金庸筆下那些人物!
“東方不敗”、“獨孤求敗”!
歷史上的人物,有名有姓的,真沒有什麼配不配的問題!只有其自身的“外號”、“名號”、“自號”、“尊號”等能不能匹配的問題!
比如水滸傳中,“智多星”吳用,我就覺得不匹配!吳用其人,就是一個有點小聰明,會耍點陰招的人物,真心配不上“智多星”的名號!
所以,你的問題有問題!是不是繞嘴了!
-
4 # 讀史逍遙今
【讀史君說】有一位將軍在南北朝的時候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征戰一生聞名於世。他的名字更是驚天地泣鬼神,他就是北魏名將,氐族人楊大眼。
據說當時南朝的淮泗一帶,民間有孩子啼哭的,父母只需要喊一句:“楊大眼來了。”小孩子們全都嚇得不敢哭了,估計這傳說中長著兩個像燈籠一樣的眼珠子的北方大壞蛋,一定是不少南方小孩子的噩夢。
突然覺得南方小孩子好可憐,三國時被張遼嚇得不行,南北朝時又被楊大眼嚇得半死。然而話說回來,楊大眼真的有一副嚇人的大眼珠子嗎?
其實他的眼珠子和正常人一般大小,有一回,車騎將軍王肅的弟弟王秉回到北魏,碰巧看到了楊大眼,就拿他打趣,說道:“我在外面常聽說你的眼睛大如車輪,今天見到本人了,原來和正常人是一樣的啊。”
這不廢話嗎。楊大眼聽了後瞪著他,說道:“如果咱倆各自帶領一支部隊交手,我只需要瞪你一眼,你就啥都不敢做了,何必非要大如車輪呢?”這一句話懟的王秉啞口無言。
楊大眼一輩子戰功赫赫,妥妥的是一個狠角色。他在荊州擔任刺史時,用蒿草紮成了一個個草人,還給它們穿上衣服,再用箭把他們一個個都射成了刺蝟。
然後他就把荊州土著蠻人找來,指著草人對他們說:“我來就是要保地方平安,如果你們膽敢叛亂,下場就和這些草人一樣。”唬得這些蠻人一個個膽戰心驚,回去後就跟自己的族人說:“這個楊公可是個狠角色。”
話說回來,楊大眼一族的名字基本都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那種。他的祖宗楊千萬,曾經響應馬超割據隴上。祖宗楊飛龍,曾被西晉封為徵西將軍。老楊家後來還建立了仇池國,直到他的祖父楊難當被劉裕擊敗,從此投奔了北魏。
而他的幾個兒子,名字也相當有個性,分別叫楊甑生、楊領軍、楊徵南。這麼看上去,老楊家起名字都是很隨意的。
-
5 # 雯雯講歷史
楊國忠:楊貴妃之兄,唐天寶年間著名奸臣。
李輔國:唐朝著名宦官,干預朝政,獨攬大權。
李林甫: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後期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朝綱紊亂。建議重用胡將,阻止邊帥出將入相,使得安祿山勢力坐大。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著名“漢奸”。
王振:明朝著名太監,力勸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土木堡之變直接拖垮明朝軍事。
魏忠賢:明朝著名太監,極受天啟皇帝寵信,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
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
孔有德:原為明朝將領,後發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後金。
吳三桂:清初“三藩”之一,原為明朝將領,後獻關降清。後來康熙朝又發動“三藩之亂”。
賈南風:晉惠帝司馬衷皇后。貌醜、善妒、淫蕩、暴戾、狠毒,還專擅朝政、逼害儲君,是“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
劉子業: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暴君。兇殘暴虐,濫殺大臣,就連他的叔叔也沒能倖免。曾命令宮女赤裸身體相互追逐、戲笑,有拒不從命的就殺死。還常讓左右侍臣姦淫叔叔建安王劉休仁的生母楊太妃。
蕭寶卷:南朝齊第六位皇帝。驕奢淫逸,寵信潘妃,任用奸佞,濫殺顧命大臣。
李隆基:唐明皇,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抹捻盡忠:金朝末年女真將軍,“盡忠”是漢名。金朝末年,成吉思汗大舉入侵,金宣宗無奈,派抹捻盡忠與完顏承暉留守中都,結果完顏承暉以死殉國,抹捻盡忠跑了!
楊廣:隋煬帝。在位期間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
6 # 異想天開樂園
要說歷史上其人配不上其名的人,可以說舉不甚舉,且毫無意義。但要說到最不配的是誰,就要考考一個人的見識了。
我列舉一個人,其對中國社會危害之大,偽裝技術之高,讓人無可奈何地步的程度之深,可謂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但它最終被華人民永遠地訂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知道是誰嗎?
她就是一代潑婦演員江青也!大家贊同嗎?
-
7 # 淡墨淺白
歷史上有些人的名字和他的人生經歷背道而馳……翻開歷史的畫卷,總讓人感慨良多!
霍去病,漢冠軍侯,唯一能夠“封狼居胥”的絕世猛將,居然在24歲就死了!雖然名為“去病”,實際上因病而早逝的可能性極大,名不符合實情!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給他取名“禪”,收了個義子取名“封”,其意義不言而喻。劉禪不但沒有做到劉備的期望“封禪泰山”,反而丟掉了蜀國江山。反而他的小名阿斗更深入人心吧,畢竟有“扶不起的阿斗”的熟語。
朱溫,因為鎮壓黃巢有功,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唐朝就是被這樣一個賜名“全忠”的人給滅了。朱全忠不但沒有做到全忠,反而成了鉅奸,殺皇帝、誅大臣樣樣沒少幹,豈不是莫大的諷刺。
魏忠賢,明朝“九千歲”,原名李進忠,后皇帝賜名“魏忠賢”。魏忠賢既不忠也不賢,對皇帝採取矇蔽的策略,有“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罵名,稱不上“忠”。魏忠賢,字都不識的一個,只知道黨同伐異,談不上“賢”。
鄭經,鄭成功的大兒子,取名“鄭經”,但是為人卻不“正經”。鄭經和原配不合,和弟弟的乳母私通,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當時屬於亂倫的行為,鄭經的不正經,直接導致了鄭成功的氣死。
慈禧,對兒子不慈對國家不禧!什麼囚禁光緒,破壞“戊戌變法”,簽訂不平等條約,就姑且不說了。臨死前一天,還把她光緒給毒死了,是何其殘忍!
張學良,學不了張良,也得從良吧!然而呢,“吃喝嫖賭毒”樣樣均沾。不但沒有振興父親基業,反而不放一槍就丟了東三省!張學良,真的一點也不良!
古人為何要戰前大吼姓名,比如張飛“燕人,張翼德在此!”姓名不僅僅是稱呼,更是父母、長輩或者自我對人生的一種期許!人生在世,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行無愧於名!
-
8 # 圖解戰爭史
這話題挺有意思的,哈哈,華人的名字確實非常有趣,不像外華人隨便拿些東西就當名字,所以老外重名的太多了。而華人取名字都往往包含非常多的含義,充滿各種美好的意喻。當然名字與人本身非常不符的也非常多,下面來說幾個典型的。
1.姜小白,也稱呂小白、公子小白,一看這個名字萌萌的,有點小可愛,一下子還想不起來他是誰。沒錯,他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是當時天下諸侯的霸主,是當時呼風喚雨的一代雄主。在位時率領齊國軍隊看誰不爽就打誰,滅掉了周邊數個小國,還出兵進攻遠在北方的山戎,就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名字居然叫小白,這麼可可愛愛的,與齊桓公的霸氣之勢太不符合了。
2.朱全忠,也就是朱溫,他的名字還是唐僖宗賜給他的。公元904年他誅殺了丞相崔胤、京兆尹鄭元規等人,強迫唐昭宗遷到洛陽去,,八月朱全忠在洛陽殺死了唐昭宗,然後立了個傀儡皇帝唐哀帝,公元907年,朱溫表面推辭之後,接受唐哀帝禪位,改元開平,國號大梁,之後秘密把唐哀帝殺害。朱全忠一共屠殺了包括唐昭宗、唐哀帝等李唐宗室數十人。之後還殺了忠於李唐皇室的幾十個大臣全部誅殺,對於他的名字真的是太諷刺了。關鍵這名字還是唐朝皇帝賜給他的
3.魏忠賢,大家想必非常熟悉,他是明末著名的宦官,小時候家貧,就是個街頭混混,沉迷酒色,回來自閹入宮,後來得到了重用,飛黃騰達。得到權力之後,開始拉幫結派,形成自己的勢力,在朝廷內進行黨爭,搞的朝堂烏煙瘴氣,他極力打擊東林黨,利用私權提拔自己的人,殘害忠良之士,利用明熹宗對他的信任,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在朝廷上隻手遮天。魏忠賢的專權提拔了一大批貪汙腐敗的官員,是明末一大奸,真的是配不上他名字中的忠賢二字。
-
9 # 磨史作鏡
染疾早逝:霍去病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名將,他的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震鑠古今。曾經率軍追擊匈奴深入其腹地,封狼居胥。他的名字“去病”,應該是“沒有病,病離自己遠一點”之意,但是偏偏這位名將英年早逝,年僅23歲。他的死史書都是說病逝,但是具體什麼病卻語焉不詳,畢竟他很年輕,而且身體應該很強壯,不然怎麼行軍跋涉那麼遠呢。
狼子野心:朱全忠朱全忠原名朱溫,朱全忠這個名字是唐昭宗李曄賜的。這是最大的一個諷刺,因為他的人生實在是和“忠”不沾邊。他本是一個無賴潑皮,後來唐朝末年大亂,他參加了黃巢農民軍,成長為黃巢手下大將。但是後來他看到黃巢越來越沒希望了,搖身一變,背叛黃巢投奔唐朝,反倒對黃巢軍形成極大威脅。他也用昔日戰友的血染紅了官帽,被封為梁王、節度使,佔據中原一帶。翅膀硬了,他開始打江河日下的唐朝主意,先是授意弒殺了唐昭宗,又逼迫唐哀帝禪讓皇位給自己,他就是後梁建立者,後梁太祖。之後殺害了唐哀帝。不過朱全忠也不得好死,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殺死,因為他還是個“爬灰皇帝”。
惑亂國家:張邦昌聽過岳飛傳的人都知道張邦昌,他是宋徽宗宋欽宗時候的北宋大臣,也是個投降派,主張對金屈辱求和。靖康之恥後,北宋滅亡,它被金國扶植為偽楚皇帝,不過僅僅一個月後,金兵退走,他也被宋高宗趙構賜死。“邦昌”,有國家昌盛之意,可是他卻是這麼個禍國殃民的人。
閹黨亂政:魏忠賢這個就不用多介紹了,明朝天啟年間的大太監,權傾朝野,號稱九千歲,殘害忠良,網羅黨羽,賄賂公行,大明江山搖搖欲墜。就是這麼窮兇極惡的人,居然叫“忠賢”,他對得起這個名字嗎?!不過他最終未得好死。
三藩之亂:耿精忠耿精忠是漢人,最早其祖輩在皮島毛文龍手下,後來毛文龍被殺,他們投奔了後金。康熙時,已經是清朝靖南王的耿精忠和平西王吳三桂、鎮南王尚可喜反叛清朝。後來失敗,耿精忠被磔死。不管從明朝還是清朝而角度,他都配不上“精忠”二字。
頭號漢奸:汪精衛汪兆銘,字精衛,取“精衛填海”之意,本來有著很好的寓意:比如執著,戰天鬥地,不屈,等等。而汪精衛,卻對我們的抗戰前途悲觀失望,當了可恥的大漢奸,成為民族罪人!
-
10 # 歷史在想什麼
我來提名一個冷門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有一個人,字白兔,大家猜一下,ta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還是一個帥氣的翩翩公子?很不幸的是,這些都和這個人不沾邊。
現在,我們來揭曉這個人的身份。這個人,就是漢末軍閥眭固。
眭固,字白兔。不過這個人一點都不可愛,不僅不可愛,還是個在戰場上拿刀砍過人的狠主。
眭固原先是黑山賊,大概就是個流寇。但是這個流寇勢力不小,曾經與袁術一起合攻曹操,被曹操打敗後就投奔了張楊。建安三年,張楊與曹操開戰,張楊部下楊醜殺了張楊想投奔曹操,不料被眭固斬殺。能在戰場上看人,屬實稱不上可愛。
後來,曹操怕夜長夢多,緊急派遣徐晃攻打眭固。在犬城,眭固被徐晃部將史渙斬殺。
眭固一度擁兵十餘萬,讓曹操頗為忌憚。因此,說眭固是惡虎完全不過分。
綜上可見,眭固作為一個喋血的大軍閥,完全配不上這麼一個可愛的名字。
但是,大家別以為眭固他爹媽給他起這個名字就是為了賣萌的。古代人起字,一般都是和名的意思相同或相反。比如,張遼字文遠,遼和遠就是是同一個意思。
而眭固的字,就是和名的意思是相反的。固字,有靜止不動的意思;而白兔,是一種極為好動的動物。眭固的父母如此給他起名取字,或許也是希望他能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吧。
回覆列表
汪精衛就不用說了,早年還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原名為汪兆銘,意為預兆銘記,寓意為能成大事為歷史所銘記,這還不明顯,後改為精衛就是赤裸裸的諷刺,精忠衛國者,淪為漢奸國賊。宋太宗趙光義就不用說了,還有著名的叛徒顧順章,李士群,陳公博,周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