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徐公遠瞭

    袁紹袁術兄弟在三國時期位列三公佔據華北,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統一了中原。袁紹無戰略無頭腦,許攸不能用田豐要殺之,雖不是大草包亦平平之輩。

  • 2 # 少哲說世事

    歷史的袁紹真的是草包?!我認為並非草包。其實歷史中許多事,無非是成王敗寇。是英雄或是草包,不能完以與成功而論。想當年,袁紹敢於和當世梟雄董卓拔劍而顧,自然是一番英雄氣概。遙想敢於與董卓相顧者幾人,袁紹自當為一世豪傑。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不可謂不是英雄,但可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英雄隕落。但世間事亦不可以成敗而定英雄。英雄就是英雄,雖然隕落,但還是英雄。歷史上還不乏一其人,我最佩服的還有項羽。袁紹當可以與之相比。"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感慨不已!

  • 3 # 莫莫讀史

    提問者這問題太籠統,事物都有兩面性。袁紹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於身體原因,其次是繼承人問題,最後是個人能力與內部權力之間的矛盾。

    官渡戰役結束後,袁氏的失敗不是一次就造成的,而是由於漫長的戰爭。前後共八年,袁紹各部各有不同。儘管官渡之戰被擊敗,但袁的實力只是嚴重的打擊,但是可以調動的資源數量仍然比曹操高,即便無法領導戰略戰向,並處於防禦狀態,但當時曹操的實力也無法消滅袁紹兵團。

    因而,袁紹之死是兵團倒臺的關鍵緣故。以便讓袁尚得到帝位,他找到一種擠兌別的兄弟倆的方式,在保持下一任重臣的現行政策中,他沒有讓袁尚一家獨大,而給袁譚足夠生存環境。假如袁紹死得晚,或許他有足夠的時間清除袁尚的樹敵,把袁潭權利空架,使他像袁熙一樣追隨袁尚。

    袁紹的早死直接導致了政客之間的衝突,透過袁譚和袁尚之間的衝突,開始了內部紛爭,強行撕毀了一個完整而強大的集團,甚至互相攻擊偏袒外人。

    權力必須是唯一的,袁紹的死直接導致袁尚還沒有完全強大,但袁譚卻有了機會製造麻煩。假設袁紹沒有死,繼承人問題的處理是時間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袁紹沒有時間解決的問題,不應將其歸因於他沒有打算這樣去做,而是戰後局勢無法改變。

    即使曹操獲勝,他所擁有的土地仍然是戰場。東部,西部,南部和北部都有敵人,主力部隊只能在北方防備袁紹進攻,不能輕易撤離。如果可能的話,劉備可能會在劉表死後奪取劉琦的權力,另外劉備主動進攻曹操的可能性也很大。

    如果孫氏看到奪取荊州的可能性太小,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青徐的北部,但曹操此時沒有足夠的部隊來防禦。西北方向沒有發生意外,曹操還面臨來自三個強大敵人的威脅。或在劉備和孫權相互吞併後,勝利者控制了兩個地方,輕易地威脅了曹操的腹地在宛城以北或合肥以北,曹操根本無法調動部隊,袁紹始終在人口上佔優勢,最後只能發展成為吞噬曹操的地盤。

    官渡戰役的勝利實際上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而不是必然的結果。儘管當時曹操的軍事能力要優於袁紹,但因為許攸的背叛,曹軍也就無法捲土重來。

  • 4 # 宇宙的昨天

    自古成王敗寇,官渡一戰的失敗讓袁紹退出了漢末爭霸的舞臺。成為曹操一統中原的墊腳石。原本軍事實力大於曹操的袁紹卻敗於了曹操。如果以此把袁紹說成是草包就有些太過分了。相對於曹操袁紹確實有許多不足。但在群雄逐鹿的眾諸侯當中,也算是能力上等的雄主。

    袁紹出身漢末名門。其家四世三公。袁紹相貌英俊,氣質威嚴。二十歲出任濮陽縣長。為官清廉正直,才幹出眾獲得了很好的名聲。漢末宦官專政,朝政黑暗。袁紹暗中結識士大夫,東林黨學士和江湖俠義之士組成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後來在入京為官時終於親自率軍結束了宦官專政。緊接著反對董卓的殘暴專政。以致“橫刀長揖”而去。其膽略俠氣足以名揚天下,振臂一呼,四海響應成為討董盟主。為後來雄霸一方奠定了基礎。

    袁紹從一個勃海太守開始,用謀用武,南征北戰迅速發展壯大。到後來擁有四州之地,成為天下第一諸侯。其壯大速度讓當世梟雄曹操也望塵莫及。袁紹網羅天下士子豪傑。門下謀臣武將人才濟濟,如果沒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滔略膽識是做不到的,即使在官渡之戰時,對手曹操集團內部還有許多人在暗中結好袁紹。袁紹統治河北深得民眾之心,袁紹死時, 河北士子百姓都當街流淚痛哭,如同失去親人。官渡之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戰略指揮失誤還有一些偶然因素。即使戰敗也沒動搖袁紹的統治根基,實力依然不弱於曹操。如果袁紹不在戰敗後過早過世。吸取教訓,靠著河北人民的支援,整頓河北義士東山再起,鹿死誰手還不好說。

    人們評價袁紹“”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謀寡斷"等正應了開頭所說的“成王敗寇"。一個人失敗了,人們往往只看到這個人的缺點,而且會無限放大他的缺點。看人不能只關注他的缺點,更要看到他的優點。袁紹在漢末眾多皇親和豪門中脫穎而出。名振四海雄霸一方。絕對可稱為一代豪傑。

  • 5 # 博覽天下歷史

    劉備跟曹操交戰,田豐建議掏曹操屁股,袁紹這斯居然因為兒子生病,不去了,還疏遠了田豐。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等到曹操搞定劉備,田豐建議養精蓄銳,過個幾年就能碾壓曹操了,他不聽,還把田豐關了起來。紹不從。豐強諫忤紹,紹以為沮眾,遂械繫之。文丑被殺之後,沮授建議緩一緩,反正曹操糧食不多,過段時間怎麼打都能贏,他不聽,於是被燒糧草。又遣奇兵襲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穀食。袁紹派淳于瓊去接運糧部隊,沮授提議派多一支軍隊防止曹操偷襲糧草,他不聽;田豐建議去偷曹操大本營,他也沒聽。最後糧草沒保住,曹操大營也沒拿下。操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乃使高覽、張郃等攻操營,不下。

    當初沒袁紹聽田豐的話,現在兵敗回去還把人家給殺了。紹還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看著很像草包吧?但他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梟雄。很多人喜歡說袁紹是四世三公,但其實他是庶出的,成分大打折扣,比如,公孫瓚就罵過他出身卑微。《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從小養死士,搞定了朝廷宦官。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董卓當年說劉氏的子嗣不足以留著,袁紹勃然大怒。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兵不血刃搞定了韓馥,大軍壓境擺平公孫瓚,打仗過程中還相當得有氣節。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義來迎,騎乃散退。士兵叛亂,夥同黑山賊攻打鄴城的時候,袁紹面不改色。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敢常度。

    曹操一度非常懼怕袁紹。(朝廷)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袁紹死的時候,河北百姓都很傷心。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很多人都知道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坐擁四個州都搞不定曹操,但卻不曾想過,袁紹這四個州也不是白來的,不是祖上留給他的,而是自己一刀一槍打下來的。這樣子的一個人,是草包還是梟雄?

    大家覺得呢?

  • 6 # Tony大師

    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真實的情況,可能並非如書中所言。

    ▲貴族出身的袁紹,家族五世忠義

    應該說,在漢末的群雄和各路軍閥中,袁紹是出身最為高貴的,他的祖上連續四代人位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儘管家族“勢傾天下”(語出陳壽《三國志》),但袁紹的家族五代人,卻一直以公義、廉正、博愛、禮節下士聞名,在整個東漢朝廷享有美名。

    對於袁紹的家族,《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註釋者裴松之,引用當時的同時代人的評價,說袁紹的家族是“為天下所歸”的名門望族,因此在漢末,即使是像權臣梁冀這樣的奸臣,也非常敬重袁紹的祖先和家族,應該說,這是袁紹起家的超級政治資本。

    袁紹雖然出身超級名門,但袁紹在家中的地位並不高貴,因為他只是個“庶出”的小老婆所生的兒子。根據現有的史料可知,袁紹的父親袁逢(也是位列“三公”的權臣)生有兩個兒子,其中袁術是嫡出的正牌兒子,而袁紹則很可能是奴婢所生的兒子,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有一次袁術曾經很生氣的說,天下的名仕怎麼回事,不來投靠我,卻偏偏去支援袁紹這麼個我們家的“奴家子”

    由此可見,袁紹儘管出身高貴,但在看重嫡出的古代,在家中的地位卻並不尊崇,袁紹是依靠著自己的個人本領和才識、威望,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

    貴族出身的“奴家子”袁紹:以德服人

    袁紹剛出生沒多久,他的父親袁逢就死了,但袁紹生得英雄偉岸、英俊瀟灑,他的叔父袁傀(也位列三公,是東漢的太傅)很喜歡他。袁紹也不辜負叔父們的期望,20歲的時候就出任“濮陽長”,做官的時候也有“清名”,廉潔守正,為當時所稱道。

    袁紹有孝心。母親去世後,袁紹為母親守孝3年;3年後,袁紹又為他剛出生不久就去世的父親,繼續守孝三年。袁紹前後一共在父母墳墓旁“結廬”守孝6年,對於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公族子弟來說,這種孝心,假如不是出自孝心和真心本意,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袁紹也曾是曹操敬重的老大哥

    袁紹還禮節下士,所以“士多附之”,在後來擊敗袁紹的曹操,年少的時候也跟袁紹關係很好。曹操出身大宦官家庭,他的假爺爺曹騰是東漢的大宦官,父親曹嵩官至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按理說,宦官勢力跟朝臣勢力是勢同水火的,但曹操敬重袁紹的為人,是把袁紹當成兄長和名士來看待的,後來在袁紹成為東漢高階軍官後,曹操還曾經在他手下做過下級軍官,後來還跟隨袁紹一起共同討伐董卓。

    在漢末群雄中,袁紹起先是最有勢力的,他兼併了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相當於控制了現在的整個河北省一帶地區,號稱“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實力雄厚,而相反作為家中“嫡長子”的袁術卻人才零落,像喪家犬一樣到處東奔西跑,應該說,漢朝末年的人才和群眾,眼睛也是雪亮的,“人擇明主而事,鳥擇良木而棲”,品德高尚、勇略過人,使得袁紹身邊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追隨者。

    誅滅宦官集團:千鈞一刻的領軍人物

    東漢末年,宦官勢力猖獗,與外戚、朝臣的鬥爭也越發白熱化,到了漢末,大將軍何進掌權,何進想要誅滅宦官,當時宦官聽到訊息後都假裝向何進示弱,表示“唯何大將軍處置”,但暗地裡卻密謀先下手為強。

    在此危急關頭,袁紹是非常有遠見的。袁紹馬上向何進建議,此前朝臣試圖誅滅宦官不成,反而被他們集體屠戮,如果不趁著有利時機清除宦官集團,恐怕朝廷將再次大亂,袁紹多次建議,但何進始終不聽,最終被宦官中常侍段珪等人,騙入洛陽皇宮中殺害。

    這是東漢天下大亂的開始。在此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袁紹迅速領兵攻進皇宮,並斬殺宦官2000多人,長期危害整個東漢朝廷的宦官勢力至此才被剿滅一空,使得整個東漢文官集團轉危為安。

    ▲袁紹在危難關頭,剿滅宦官集團

    應該說,袁紹的這次平亂意義非同凡響,即使是領軍人物已經被殺,但沉著勇毅的袁紹仍然堅持不懈,最終穩定了朝政大局。如果沒有後來的董卓之亂,漢末的朝政或許在此後又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軍閥董卓乘虛而入、進入洛陽,由此開啟了漢末的亂世紛爭。

    董卓進入洛陽後,袁紹逃到冀州,整個袁氏家族也被董卓滅族誅殺,對此,當時整個東漢朝野上下,是非常同情袁氏家族的。在當時的時人看來,袁紹家族五世忠義,而袁紹為了誅滅宦官集團、對抗軍閥,卻導致被滅族,這是何等慘痛的遭遇。

    臨危不懼的勇猛戰士:置生死於度外

    因此在後來各路軍閥集合討伐董卓的隊伍中,袁紹被推為“盟主”,這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如果沒有被天下所歸心、認同的超級品德、家世背景和實力,是當不起這個盟主的。

    討董聯軍分裂後,各路軍閥開始各自攻伐、爭搶地盤。而在當時爭戰北方的兩大英豪中,袁紹和曹操是最有典型性的代表。

    ▲漢末軍閥割據混戰,袁紹也曾想統一北方

    袁紹在起家時,以冀州為根據地,相繼攻下了幽州、幷州、青州,在與公孫瓚爭戰時,袁紹有一次身邊僅有100多步兵,卻不料猝然遭遇公孫瓚一支2000多人的精銳騎兵部隊,當時袁紹被重重圍住,身邊的箭如雨水般密集飛下,情勢萬分緊急,手下想要拉著他躲入一處空牆躲避,袁紹卻將頭盔重重摔倒在地,怒吼著說,“大丈夫應該迎敵戰死,哪裡能躲藏逃生?”於是跟手下一起奮勇突圍,剛好援兵也及時趕到,勇悍的袁紹最終成功脫險。

    袁紹有英雄本色,並且不失冷靜。在攻破公孫瓚後,一次袁紹正與賓客和將領們一起聚會,突然傳來訊息,說大後方城池被佔,叛軍多達數萬人,聚會中有不少人大驚失色,很多人擔心家人安危,紛紛流下眼淚。當時袁紹的家屬也被叛軍所劫持,但袁紹聽說後卻從容鎮靜,安撫部下、穩定軍心,最終指揮平定叛亂。所幸的是,叛軍中有人知道袁紹忠義,因此並未加害他的親屬。

    由於戰略膽識過人,並且冷靜從容,加上出身優越、禮賢下士,因此沒過多久,袁紹就統一了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成為當時整個北方最為強大的實力派,與此同時,他與曹操的矛盾也開始日益凸顯。

    袁紹VS曹操:一個人品清正,一個卑劣缺德

    與袁紹相比,曹操無疑在戰略、戰術素養方面明顯棋高一著。就在曹操迎漢獻帝之前,袁紹的謀士就紛紛獻策,要袁紹迎接漢獻帝以挾天子令諸侯,但袁紹卻擔心皇帝不好伺候而錯失良機;並且袁紹在攻下河北等地後,便將幾個兒子四處分封派駐,這也為日後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們爭權廝殺埋下了定時炸彈。

    但從人品來說,袁紹的人品無疑比曹操好太多了。在當時的時人看來,作為舉朝聞名的公族子弟,袁紹家族五世仁義,品德優越,在治理河北期間,袁紹也以政寬仁和聞名,因此即使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後,袁紹的大本營仍然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而曹操攻佔袁紹的地盤、統一北方,那是在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死了,曹操才得以實現統一北方的夢想的。

    在當時的時人看來,曹操是大宦官家庭出身,他的假爺爺曹騰作為大宦官多行不義,驕橫虐民,家庭背景是為人不齒的,在漢末的評論看來,曹操是毫無疑問的“贅閹遺醜,本無令德”;並且曹操年少的時候也是鬥雞走狗、玩耍取樂,典型一個花花公子哥的形象,並沒有給時人留下太好的印象;

    ▲人品卑劣的奸雄曹操,反而笑到了最後

    而在討伐董卓失敗、各路軍閥互聯廝殺的過程中,曹操也以反覆無常,濫殺朝臣、誅除異己聞名當時;更有甚者,曹操不僅殺害忠於劉漢的王臣將領,而且組織軍隊到處挖掘各個王侯貴族的陵墓盜取金銀寶物,甚至任命專業的盜墓官“摸金校尉”等到處盜挖,“所過墮突,無骸不露”,應該說,在漢末同時代的人看來,曹操是一個特別沒品的無賴子弟,無論是人品還是所作所為,在當時都是非常為人所不齒的。

    與曹操相比,袁紹也有很多缺點,缺乏戰略眼光、戰術素養不足、聽不進謀士意見,但除卻這些缺點,當時的整個東漢,對於袁紹的人品倒是很認同的,翻遍《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註釋,你可以發現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從上到下,對於袁紹的人品都沒有太多的非議,只是說他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居多,相反對於曹操,無論是東漢末年的時人,還是後代,對於曹操的為人和做法普遍是非常不屑的

    官渡之戰:真實的許攸是個無恥小人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殘酷,陰險的人最終笑到了最後。

    公元200年,在決定當時整個北方戰局的官渡之戰中,

    許攸先是向袁紹建議偷襲曹操的大後方許都(許昌),史書記載,當時袁紹拒絕了這個建議,於是許攸生氣了,就投奔曹操,向曹操建議偷襲袁紹堆放軍糧的大本營烏巢,曹操由此大破袁紹實現逆襲。

    但歷史的真相是,許攸本人是個非常貪婪放縱的人,他之所以叛逃曹操,原因是因為當時袁紹接到舉報,說許攸的家人在河北驕橫放縱,到處欺負平民搶掠斂財,已經引發很大民憤,當時袁曹大戰正在進行中,袁紹並未因此發作,反而是許攸這個牆頭草,看到自己在河北的貪贓枉法事蹟就要爆發,於是乎馬上來了個叛逃投敵,將袁紹的機密一五一十告訴了曹操,使得曹操擁有了絕地大反擊的機會。

    ▲真實歷史中的許攸,一個貪婪無恥的小人

    袁紹所託也非人,臨陣又碰到了幾個致命牆頭草。在聽說曹操精兵出擊烏巢後,袁紹立刻下命圍魏救趙,組織重兵猛攻曹操的大本營,應該說,這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計策,然而袁紹派去的大將高覽張郃卻臨陣叛逃,致使袁紹的軍隊潰敗,而曹操則將袁紹的降軍7萬多人全部活埋坑殺。

    官渡之戰後,袁紹仍然繼續據守河北,曹操也並未能再進一步,一直到兩年後袁紹病死,曹操才能大肆進攻袁紹的地盤,最終統一北方。

    袁紹死後兩年,性情狂妄、“貪而無治”的許攸,最終在榨乾利用價值後,被曹操殺死

    而當時臨陣背叛投降曹操的高覽,則被趙雲殺死

    號稱猛將的張郃,最終也被諸葛亮用計射殺

    至此,在官渡之戰中出賣袁紹的三位重要黑手,全部不得好死而終。

    袁紹死後:手下臨死前仍向他致敬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被曹操抓住,但沮授卻一直拒不投降,身材曹營心在袁

    並且試圖秘密逃奔袁紹,最終被曹操所殺;

    袁紹死後,他的謀士審配為他守城,始終拒不投降曹操,城破後,審配大罵曹操,臨死前,審配大聲對行刑的人說,“把我轉向北面行刑,我的主公(袁紹)在北面!我的人頭也要落向北面!”(《三國志》(裴松之註釋版):臨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

    ▲審配寧死不屈,死前仍懷念袁紹

    最愛君也相信,一位死後仍然得到臣子擁護和盡忠的人,肯定是有著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的,只是歷史總是成王敗寇,袁紹,這位品德優秀、禮賢下士、勇略過人的貴族子弟和漢末英雄,最終敗在了一位卑鄙無恥的梟雄曹操手中,而後世的小說家們,則無情地將他奚落成為剛愎自用、有勇無謀的莽夫和軍閥。

    殊不知,英雄即使落敗,也是值得被敬重的!

  • 7 # 京華新媒體

    歷史上的袁紹其實很有作為,可不是什麼草包。袁紹鼎盛時期,擁有冀青幽並四州,手下大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勇冠三軍,謀士如田豐、許攸、審配、沮授等都智謀過人,又擁有雄兵數十萬,老牛了!

    早期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之時,袁術作為袁家的嫡子都沒當上盟主,大家公推的是袁紹為盟主!

    那時候,曹操,袁術,孫堅,公孫瓚等都得聽他節制。開始都是給他打工。只不過後來北方除了遼東公孫氏和西涼馬騰韓遂,就剩袁紹和曹操。倆人經過多年死磕,袁紹在損失了顏良文丑兩員大將後,官渡之戰又敗給曹操。即使這樣,袁紹其實還是有一定實力和曹操抗衡。無奈在立世子時出現了重大問題,最後才導致自己死後,冀青幽並歸了曹操。

    要知道,袁紹奪取冀青幽並也是透過多年的浴血奮戰,文武三軍用命,一城一地打下來的。

    其中與公孫瓚一役最為精彩。公孫瓚也是一員悍將,號“白馬將軍”,有一支3000人的騎兵部隊,勇猛異常。當時還有猛將趙雲輔佐,實力不凡。

    可惜公孫瓚沒有謀士籌劃,一味逞強,結果在界橋被鞠義用強弩破了他的騎兵隊伍。後來龜縮到易京的易京樓,準備了充足的糧草,一味死守,被袁紹挖地道進去,火燒易京樓,公孫瓚自殺身亡。趙雲一看形勢不對,藉口家中有事,提前開溜了。

    袁紹也很會權謀。大將鞠義仗著有戰功,桀驁不馴,不聽指揮。袁紹遂誘殺之。

    袁紹之所以會敗給曹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正統,袁紹發動對曹操的進攻,屬於道義上失分。出師無名啊。雖說有陳琳寫了一篇所謂討曹檄文,但是哪有什麼用呢?漢獻帝在曹操這裡,他可是奉詔討逆。2、曹操識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袁紹不能說不識人善任,但是跟曹操相比,差的比較多。3、袁紹內部窩裡斗的厲害,特別是幾個謀士之間。最為突出的就是郭圖,只會拍馬屁,沒有謀略可言。結果把許攸和張郃、高覽逼得臨陣投降了曹操,這種在兩軍對峙不相上下之時,一下子均勢就被打破了。勝利的天平向曹操傾斜。4、袁紹在立嗣上出現重大失誤。居然讓三個孩子還有一個外甥每人分管一個州。他喜歡小兒子袁尚,就守了冀州。下面的文武大臣分分站隊,仗還沒打,內部就亂的一塌糊塗。這一點比曹操也差的很遠。袁紹臨陣應變能力差。官渡對峙階段有好幾次機會袁紹都可以取勝。特別是曹操帶兵脫離前線去攻打劉備之時,田豐勸他趕緊出兵攻打曹操在官渡的大營。袁紹居然因為小兒子生病,鬱鬱寡歡,不同意出兵,錯過了一次大好機會。氣的田豐拿著柺杖敲著地說,這都啥玩意啊?作為一軍之主,為了一個小孩,把軍機大事都耽誤了!有這樣當的嗎?真是操蛋!估計袁紹記住了田豐罵他,官渡打敗仗後,找個藉口把田豐就給殺了。

    其他還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袁紹在官渡的慘敗。其實,光是以上原因就足夠袁紹敗的。

    袁紹也不是一點謀略沒有,可惜遇到了曹操,各方面都高他一籌,正好克他。

    就像司馬懿一樣,誰也沒想到司馬懿會造反,打死曹操曹丕曹睿也不信。這就是命,不認不行。

  • 8 # 舊書齋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袁紹雖然有著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雄踞河北,擁有雄兵數十萬,但不過是祖上積德,袁紹作為晚輩,蒙先輩蔭澤而已。這種想法,在官渡之戰結束後,更加真切。誠然,官渡之戰,袁紹真的是把一手好牌打了一個稀碎,優勢一點點變為劣勢。難怪曹操的評價是:這人是靠著家世背景,不足掛齒。

    老版《三國演義》袁紹劇照

    史料中的袁紹

    但在正史中記載,袁紹並不是草包,在陳壽《三國志》記載:紹有資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而在漢書中,也說明了袁紹好學有威重。可見,雖然袁紹是名副其實的官五代,卻並沒有像很多官宦子弟的草包。後來更成為誅殺何進,討伐董卓的核心。

    如果分析袁紹的處事風格和用人風格,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

    魏書中有這樣的記錄: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可見,袁紹得養士風格,有濃厚得家傳。這樣的養士,和孟嘗君得養士,極為相同,但同時,這種養士方式,也成了袁紹得重大短板。

    養士和招賢的本質區別

    袁紹的養士,或者袁家的養士,和孟嘗君養士的風格極為相同,那就是門檻很低。這種低在孟嘗君那裡變成了雞鳴狗盜之徒,全都能進來。到了袁紹那裡變成了,無賢愚皆得所欲。這種養士,看起來是收留了天下豪傑,事實上卻並沒有得到真心。

    與此同時,曹操也開始招賢納士,曹操得選材方法,非常簡單有效,那就是以能力論人才,甚至可以不遵守孝道。只要能力過硬,就能進入曹操得帳下。

    兩種不同的人才吸收模式的區別,可以看成是養士和招賢的區別。用現在職場角度來說,養士就相當於企業找形象代言人,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但這些形象代言人,除了掛上企業名號,拿著不菲的收入以外,不會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核心業務支援。而招賢,就相當於企業的招聘核心員工,這些核心員工往往會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除了享受企業很高的薪資待遇以外,還成為企業業務骨幹。

    在吸引人才之路上,袁紹走的更快,他憑藉四世三公的背景,以及自己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形象代言人。這些人的出現,讓袁紹名氣大增。但同時,袁紹這種門檻低的選材模式,吸收人才也吸收草包,草包和人才同時在自己集團內部,反而削弱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

    相比之下,曹操走的很慢,但很穩固,因此,曹操的河西團隊,絕大多數一直堅定不移的跟隨曹操打天下,治天下。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形成的團隊力量,遠非袁紹所能比擬。

    老版《三國演義》曹操劇照

    背景決定思維

    袁紹的確不是草包,不然不會有如此地位,但袁紹還是輸了,大量的人才並沒有給他帶來更大的好處。從背景上看,袁紹的思維模式,依然停留在門閥思維,這種思維和戰國時期四大公子的思維完全一致。利用袁氏的金字招牌來吸引人才,這是大企業的通病。實力有了,名聲對袁紹來說更加重要。這種春秋戰國時期的思維,很適合袁紹以及袁氏家族,但不適合這個時代。

    曹操的思維模式顯得更加先進,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的思維模式是戰國時秦國的思維模式,現實,高效。曹操並不喜歡太多繁文縟節,但需要結果,他想要的人才是真正能幹活的人才,而不是吉祥物。

    背景決定思維,袁紹不是草包,但他的思維模式以及這位模式下形成的團隊,看似強大,實際上一觸既潰。面對曹操這樣的對手,袁紹哪能不敗呢?

  • 9 # 吟風社

    先說結論,當不是了,但凡是在史書能有個傳記了,除了那些皇N代外,就沒有一個是草包,他們能力都遠遠勝過普通人。

    有人說袁紹成了漢末霸主完全是靠家族,其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這樣的世家大族多了去,成事又有多少呢?漢末楊家、周家都是四世三公,也沒見楊彪雄霸一方。

    縱觀袁紹一生,能用兵、有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稱際會風雲的英傑之士。破黃巾、戰黑山、敗臧洪、滅公孫瓚,兼併幽青冀並四大州,在官渡之戰前,親自領兵的戰役幾乎全勝,在官渡之戰初期壓著曹操打,足見其用兵能力;敢率兵盡誅宦官,雖殺戮過重,足其膽略;諸侯伐董時,慨然擔任盟主,雖有始無終,足見其威望;反客為主奪冀州,足見其謀略;拔劍對抗董卓,在界橋之戰中高呼“大丈夫應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在鄴城之亂談笑自若足見其膽略;“南據河,北阻燕代,兼狄戎之眾,向南以爭天下”雖足見其眼光;雖最終敗亡,但畢竟是他死後的事。

    袁紹在世威震天下,史稱“天下畏其強”,曹操用了快十年的時間方才擊破袁氏勢力,這樣的人如果草包,那曹操和其他諸侯算什麼呢?

    此外,袁紹頗有恩惠於百姓,袁紹去世之時,冀州百姓奔走相告,如喪親人(在死後能令百姓痛哭流涕的漢末諸侯只有劉虞和袁紹而已);袁尚袁熙奔遼東,又有十萬戶人家跟了過去,百姓難道會為一個草包而哭。而遷往苦寒之地嗎?可見袁紹在治理河北期間,對百姓還是比較寬厚,得百姓擁護的,這點是連曹操的謀士們都承認的事實,荀攸曾經說過:“紹以寬厚得眾心。”郭嘉也曾說過:“袁紹有恩於民夷。

    袁紹最大的毛病是好謀無決和死要面子,這兩點最終導致他的失敗,然而拋開三國志中一些惡意醜化的記載,結合英雄記和後漢書,袁紹絕對當得起一時之傑這四個字。

  • 10 # 懶說文史

    我認為袁紹並不是草包。袁紹如果特別蠢,他沒法奪取冀州,幽州。袁紹真的蠢,早就被公孫瓚或韓馥滅了。袁紹初期實力不強,他聽取逢紀“聯絡公孫瓚,讓公孫瓚攻打冀州向韓馥施壓,同時派荀諶說服韓馥把冀州讓給自己”的策略,兵不血壓奪取冀州。在與公孫瓚的戰鬥中,他重用鞠義組成先登死士,重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易京之戰,袁紹冒充公孫瓚援軍,伏擊公孫瓚,迫使公孫瓚龜縮在城中,透過挖地道,火攻,巧妙擊敗公孫瓚。袁紹在滅公孫瓚之前,知人善任,對逢紀,鞠義,沮授等人非常重視,予以重用,他一開始向沮授詢問奪取天下的大計,視沮授為心腹。但官渡之戰時,袁紹因為兵精糧足而藐視曹操,沒聽田豐,沮授的忠告,準備持久戰。袁紹過於急躁,急於滅曹,聽信郭圖等小人的意見。甚至在烏巢被襲時,袁紹競聽信郭圖偷襲曹操大本營的意見。袁紹沒那麼蠢,他失敗是因為擊敗公孫瓚,韓馥後驕傲了,輕視曹操,再加上袁紹陣營中謀士之間不像曹操謀士那麼團結,他自己誤信郭圖,不善管理自己陣營,不處理內部矛盾,種種原因導致袁紹失敗。

  • 11 # 拍拍哥123

    袁紹絕對是被低估了!

    由於最終失敗,袁家在官方文獻中從主角淪為配角,但他們原本很長時間都是東漢末年曆史舞臺上的主角;而吞併袁家勢力的曹操,卻有幸在這場大戲的收尾之際,從配角升為主角。結果,袁紹、袁術兄弟被史書矮化和邊緣化,用以烘托曹操的“光輝形象”。

    說袁紹、袁術兄弟被史書蓄意配角化、邊緣化,乃至於醜化,一點都不誇張。魯迅博古通今,著有《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可以說是很熟悉漢末、三國、兩晉歷史的學者了,然而就在這篇名文發表後不久,魯迅在其《三閒集·頭》一文中,卻把袁術與袁紹摘混了,以為殺田豐的是袁術。

    這自然不能證明魯迅的學術功底差,只能說是他沒有重視袁氏兄弟。單看《三國志》及裴注,袁氏兄弟簡直一無是處,樣樣都比曹操差得多,所以曹操的勝利才顯得理所應當。歷史的真相假若果然如此,那麼曹操的成就不免要大打折扣了,因為他的對手過於無能。然而,為何所有史籍在評價曹操的業績時,都要以戰勝袁紹為首呢?

    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卷末總結曹操一生的功勳時,說在曹操一生的對手之中,唯有袁紹“強盛莫敵”,而不提董卓、呂布、劉表、陶謙、袁術、孫策、劉備等其他勢力。范曄在《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卷末更盛讚道:“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

    關於曹操戰勝袁紹的過程,史書中的記載有很多自相矛盾,或是不合情理之處。單論官渡之戰時兵力的資料,按照《三國志)記載,曹操先收編了30餘萬黃巾軍,討呂布時也擁有“十萬之眾”,怎麼會在官渡之戰時“兵不滿萬”?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官渡之戰時,袁曹雙方的兵力其實應當大致相等,在5.8萬-11萬人之間。《三國志》又多次強調,袁軍“果勁不及”曹軍,曹操以逸待勞,人才儲備、經濟實力和兵力都在衰紹之上,兼有天時、地利、人和,還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可以號令天下諸侯。果真如此,那麼曹操一方豈不是如郭嘉所說,佔了“十勝”的壓倒性優勢?曹操難道不應該主動進攻袁紹,並將其迅速殲滅嗎?既然官渡之戰的難度這麼低,就連平庸之輩尚且可以輕鬆地打贏(按照《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設計開發的各款三國題材電子遊戲中,曹操以輕易打贏官渡之戰,甚至還不如之前打呂布、劉備等小軍閥難度大),而曹操卻打得如此艱苦,以至於曹軍將土紛紛向袁紹“暗送秋波”,最終僅靠袁紹的幾名大將臨陣倒戈才驚險取勝,豈不反而說明曹操缺乏軍事才能嗎?

    難道“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拋開“人人異端”的道德觀念不談,曹操是傑出的政治、軍事、文學家,這早有定論。

    同樣,官渡之戰是曹操畢生最輝煌的軍事成就,這也早有定論,永無推翻的可能。

    但是,如果把這兩個定論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悖論:傑出的軍事家曹操畢生最輝煌的軍事成就,居然只是在長期艱苦的對峙之後,勉強擊敗了一個在能力和實力上都遠遜於自己的無能之輩袁紹。

    而且,透過官渡之戰,曹操僅僅是將南下進攻自己的袁軍趕回河北而已,沒能奪走對方一塊土地。

    官渡之戰後,曹操有南下和北上兩種選擇。當時,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劉璋勢力都不穩固,而且相互敵視,絕非曹操的對手,但曹操的所有謀土:都認為袁紹勢力的威脅更大,勸阻曹操南征,重新經營官渡防線。

    袁紹死後二子內訌,曹操趁機北伐,卻無法輕易取勝,又在河北苦戰五年,方才兼併了袁家勢力。這五年,使孫權能夠鞏固其在江東原本並不鞏固的統治,劉備也得以網羅諸葛亮等人才,終令曹操有赤壁之敗,無法統一中國。

    實際上,史書中這一複雜難解的悖論,是為了掩蓋嚴重影響曹操形象的事實:從青年時代開始,曹操大半輩子都在為袁紹效力。直到迎漢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當縣張潘故城)為止,曹操的大多數行動都是在袁紹的授意下進行的。當時,袁紹與曹操的關係,和劉邦與韓信的關係類似,屬於主從性質。

    只是在迎漢獻帝遷都許縣之後,曹操才逐步脫離了袁紹的控制。後來,曹操和他的筆桿子們竭盡全力,想把自己描繪成始終獨立於袁紹的歷史主角。但他們偽造歷史的時間顯然有限,思慮不夠精密,工作不夠完美,留下了很多破綻。

    有很多人,包括歷史課本都認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奠定了他統一中原的基礎。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得勝而歸,回到許縣朝廷,向漢獻帝報捷說:大將軍、鄴城侯袁紹以前與冀州牧韓馥謀立原大司馬劉虞為帝,擅自刻金璽,派原任縣縣長畢瑜去見劉虞,對其宣揚天命和圖讖。後來,袁紹又給臣寫信說“可都鄄城,當有所立”,並繼續擅自鑄造金銀印章,各地政府推薦的孝廉和中下層官吏也都要先去見袁紹,才能得到委任。袁紹的從弟濟陰太守袁敘給他寫信說:“如今海內喪敗,天意實在我家,神靈已降徵兆,應當就在尊兄。南兄(袁術)的臣下欲使他即皇位,南兄說:“以年紀論則北兄更長。以地位論則北兄更重。”便打算把傳國玉璽送給尊兄,卻被曹操斷道。”袁紹宗族累世受國家重恩,而凶逆無道,乃至於此!臣率領兵馬,與他在官渡會戰,憑藉聖朝的威力保佑,得以斬殺他的大將淳于瓊等八人,袁軍大敗而逃。袁紹與其子袁譚輕身逃走,我軍共斬首七萬餘級,繳獲輜重財物上億。

    曹操的這封報捷表章,是對官渡之戰成果的總結,也是對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的正式迴應。按曹操的說法,他在官渡之戰中共殺死八名袁軍將領,應當是淳于瓊、沮授、顏良、文丑、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其中,淳于瓊、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五人死於烏巢,沮授死於官渡,顏良死於白馬,文丑死於延津。由此可見,袁軍在官渡並未作多麼激烈的抵抗。曹操在烏巢之戰中斬首不過千餘人,白馬、延津戰役的殺敵數目也與此相當,于禁、樂進等人襲擊汲縣、獲嘉之戰又殲敵數千,沮授叛逃被捕後又處決了一批投降人員。

    看來,曹操所謂的“斬首七萬餘級”,恐怕很有水分,隨同袁紹南下的軍隊有5.8萬(或11萬)人,大多並未被曹軍殺死,而是投降了曹操。

    相比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對曹操及其家族的痛斥,曹操的報捷表章語氣卻十分平和,真正批判袁紹的話只有“凶逆無道”一句而已。

    按照當時討敵公文的規矩,曹擦應該寫“逆賊故使持節、大將軍、鄴城侯、領冀州牧袁紹”才對,曹操以前也一直是用“逆賊”稱呼公孫瓚、袁術、呂布、劉表等敵人。

    這個詞表示他已經與對方完全劃清了界限,“故”表示對方的一切職務和爵位都已被朝廷革除。曹操沒稱袁紹為“逆賊”和“故”,說明直到官渡之戰以後,許縣朝廷依然承認袁紹的所有職務和爵位。

    作為一個聰明人,曹操這樣做的目的,大概仍是為了給自己留後路。畢竟,雖遭官渡大敗,但袁紹的地盤未遭受任何損失,實力仍然很強,而政壇上既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曹操繼續承認袁紹的職務和爵位,也就保住了未來與袁紹和解,乃至於重新合作的希望,這正是他作為政客的高明之處。

  • 12 # 我的青春少一把鹽

    草包。。。這個問題你其實可以這麼問:董卓當時進京,幾乎擁有了坐擁天下的力量,十八路諸侯也沒有打贏他,但最後卻被一女子所害,是草包嗎?張角領導了漢末最大的農民起義,卻草草結束,屬下幾乎全滅除了廖化,是草包嗎?曹操在赤壁之戰裡有著巨大的優勢,卻被一戰打的幾乎失去了半個荊州,曹操是草包嗎?很明顯不能這麼說。袁本初也好,董卓也好,張角有可能不能算數,但曹操一定是個典型案例。都是有著巨大的優勢卻失敗的人,不同點是董卓是死於戰爭之外,袁本初一戰後被打的幾乎沒有再起之勢(其實也不至於,但後面打的也稀爛,他幾個兒子一個比一個不會玩),曹操收到的影響較小而已。其實袁紹的所有毛病你都能從赤壁前以及稱王前後的曹操那裡看見,只不過沒那麼嚴重。廢長立幼的問題都有吧,對於自己的手下荀彧荀攸都沒有好結果,楊修就不說了。但是另兩人卻都是曹操前期的知己。只不過田豐指出的是戰術性問題,荀彧指出的是政治性問題。其他的區別真的不大。袁紹,你可以說他不算英雄。但你不能說他草包。假如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那麼你要有多大的權勢才有資格評判袁紹這麼一個要地位有地位要實力有實力的人?

    追評:莫以成敗論英雄,不要因為他今日的落魄,就忘了他昔日的輝煌。雖然本初的能力不能算英雄,不過當個軍閥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 13 # 凌煙歷史社

    袁紹能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成長為北方最大軍事力量的將領,可見他能力不凡,他雖然是一個將才,甚至是帥才,但卻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的梟雄或者王者,因為他在重大問題上猶豫不決,缺乏王者所應有的果斷、魄力。

    一、袁紹的崛起之路,成為北方最大割據勢力的首領。

    東漢末年袁紹生於一個顯赫計程車族大家,自其祖父袁安開始,袁家四世共有五人位列三公。

    袁紹自幼威猛聰慧,不到12歲就當了濮陽縣令,但因東漢末年宦官們掌控了朝政,肆無忌憚地排除異己,所以袁紹拒絕入朝為官,歸隱於洛陽,他喜歡與賢士交往,因此結識了很多朝廷中人和英雄豪傑,他們在暗地裡形成了反抗宦官的勢力。

    靈帝去世後,少帝登基,何太后垂簾聽政,大將軍何進是太后的兄長,他憑外戚的身份掌管軍事,參政議政,他邀請袁紹入朝為官,而袁紹想借何進之勢剷除宦官,何進也對宦官專權不滿,兩人一拍即合,可何太后不準。為了剷除宦官,何進命令割據勢力董卓來洛陽,沒想到計劃外洩,何進被殺,聽聞何進已死,袁紹趕緊和弟弟袁術燒燬宮門,率領將士殺進宮中,殺了大批宦官。當袁紹和宦官鬥得兩敗俱傷時,董卓正好領兵進京,並控制了朝廷。袁紹擔心自己受到迫害,找藉口去了冀州,董卓封他為渤海太守。

    董卓進京後,廢黜漢少帝,冊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並自封為相國。因董卓橫行霸道,激起官員們不滿和聲討。而這些聲討勢力中,最受大家擁戴的是袁紹。袁紹被擁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袁紹出身名門;二是剷除宦官的威望;三是袁紹拒絕與董卓聯手。

    190年,關東各郡守推舉袁紹為盟主,一起興兵討伐董卓,因為缺少作戰經驗,加上關東軍內部互相猜忌,軍心渙散,幾十萬兵馬卻沒能剷除董卓。此後,關東軍各部開始內鬥,互相吞併,袁紹藉機佔領了冀州牧韓馥的領地,接著他又奪下了青州、幷州。199年,袁紹又趁勢力大增時剷除了幽州的公孫瓚。由此,黃河下游的冀、青、並、幽四州都成了袁紹的地盤,而擁兵數十萬、聲名遠播的袁紹成了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的首領。此時的袁紹可以說是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二、缺少王者的決斷,坐失良機。

    王允和呂布殺了董卓後沒多久,西涼軍閥李榷、郭汜就佔領了長安,王允被殺,呂布外逃,長安內鬥不斷,漢獻帝也成了香餑餑,被各地割據勢力搶來搶去。

    袁紹的謀臣沮授覺得時機成熟,勸袁紹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建議讓皇帝建都鄴城,然後以天子之名起兵征討其他割據勢力。但袁紹的其他屬下郭圖、淳于瓊等認為迎接漢獻帝過來,以後什麼都要請示漢獻帝,遵從他的命令,他們就沒有權力了,而如果不聽他的,因抗旨獲罪的話得不償失。沮授認為如果袁紹不這樣做,其他人也會這樣做,讓別人先做了,就失去了大好機會。可是袁紹猶豫不決,他心裡還是贊同郭圖等人的意見,他也認為迎接漢獻帝過來,費時費力不討好。因此,最後還是沒同意迎接漢獻帝。

    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袁紹在迎接漢獻帝的事情上畏首畏尾,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錯失了良機,使得曹操有機可乘,迅速發展壯大,這也是導致他最終敗於曹操手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官渡之戰,敗於曹操之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聲望和勢力不斷髮展,而袁紹也由於不斷兼併其他勢力,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一淵不容兩蛟,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200年,官渡之戰,袁紹因不善謀略,自負輕敵,被曹操以弱勢兵力打敗。

    在我看來,袁紹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能在這亂世之中,成為一方割據勢力的首領,本身也說明了他的不凡,只是因其在迎接漢獻帝問題上,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 14 # 佛的搭理人

    不是的!

    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且被推選為盟主,當然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了北方,自然多少要黑化袁紹的。

  • 15 # 波雲星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比身高,普通成人和幼兒園小朋友在一起,就會顯得很高大;若和姚明在同框,我們多數人就又會感覺矮了一頭。

    評價歷史人物也如是。

    袁紹是不是“草包”,得看他跟誰比。

    剛出道時,袁紹意氣風發,帶兵進宮誅殺十常侍。

    遇上殘暴的董卓,袁紹拔劍硬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風雲際會,叱吒一時。

    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遇上軟弱的韓馥,袁紹借公孫瓚南犯之際,勃海太守果斷上位,將冀州牧韓馥手下的一眾謀臣、名將盡皆收入帳下。

    對付公孫瓚、黃巾軍、黑山軍,袁紹也是不落下風,後來終於一統河北,偃有四州之地。

    這算“草包”,被他擊敗的諸侯算什麼?

    比起同時代的很多人來說,袁紹自然是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政治資源

    “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袁紹個人的努力和能力,雖然他最終他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輸給了曾經依附於他的小弟曹操。

    “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而且“好遊俠”。曹操很早就結交袁紹,在曹操落難時也向袁紹求助,也難怪陳琳在討曹檄文中將曹操稱作是忘恩負義的“梟雄”。

    那袁紹是不是個懦夫呢?

    其實還真不是。

    在界橋大戰時,袁紹身邊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

    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死,而入牆閒,豈可得活乎?”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

    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袁紹也有血性和勇氣。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南下薄落津。魏郡兵變,叛兵和黑山軍會合後,佔領了鄴城。聽到這個訊息,正在開慶功宴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臉色大變,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

    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

    袁紹最終絕地反擊,收復舊地,的確也不白給。

    無可否認,袁紹有著致命的缺點,比如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曹操也認為“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並最終在官渡之戰中吃了大敗仗,實力受到極大削減。

    雖然有郭嘉、荀彧打氣,實際上,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也沒底,幸得許攸、張郃等相繼來投,戰局才得以扭轉。其實,當時曹營私下暗通袁紹的也不在少數。“得許下及軍中人書”後,曹操還是大度地“皆焚之”,予以了諒解。

    只能說曹操不是一般人,而且運氣好。

    官渡之戰後,在實力上袁紹仍不可小覷。可惜,歷史已經不再站在袁紹這邊,袁紹不久發病,死於建安七年(202年)。其後,袁紹的幾個兒子也不爭氣,徹底敗光家底、破產退場。

    由於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

    《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就是曹操平定冀州後,也是親往袁紹墓下設祭。

    “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

    成王敗寇,時也,運也,命也。

    袁紹是不是英雄,更多的取決於看官的“英雄”標準。雖然缺點不少,即便不是英雄,把袁紹說成是草包,貶得一無是處,還是有些過了。歷史應該對每個人給予公正的評價。

  • 16 # 文史小默

    對袁紹這種含著金鑰匙長大計程車族門人來說,如果在太平盛世或許能承祖業,混個公爵,可惜他生在了州郡割據的東漢末年,結局就有點悲哀了。

    如果非要說袁紹是個草包,也確實沒錯,畢竟是否草包都是主觀問題,與客觀對手關係不大。

    看看袁紹的出生,在州郡勢力中無人能比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袁紹雖然是庶出,但由袁逢過繼給袁成,他依舊還是袁氏後人中的佼佼者,至於地位,或許也只有袁逢嫡次子袁術以他的庶出為恥。

    在看看袁紹父輩的官職: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

    袁紹自己:二十歲左右任職濮陽縣長;之後因宦官專權,隱居洛陽;何進掌權時期,任命他為中軍校尉;少帝劉辯繼位,何進又任命他為司隸校尉。

    即便是董卓入洛陽之後,依舊重視袁紹,任命他為勃海太守,賜爵邟鄉侯。

    本來要論仕途,以袁紹的家世背景,混個三公也沒什麼大問題。可惜十常侍禍亂,袁紹自己也就亂了。

    袁紹竟然為了除掉除掉十常侍,引州郡勢力入洛陽,最終導致董卓當權。這步棋,足見他在亂世中的臨機應變能力實在是太差和。

    即便被推舉為討董聯盟的盟主,可他這個盟主竟然還沒有曹操這個邊緣勢力貢獻大。

    官渡之戰袁紹敗在了哪裡

    官渡之戰,坐擁幽、冀、青、並四州的袁紹卻犯下了兩個致命錯誤。

    第一, 應該聽取田豐的建議,不要進攻曹操

    曹操在進攻徐州劉備的時候,如果袁紹能襲擊曹操的後方,曹操必定敗北,甚至連大本營都得丟了。

    可惜袁紹卻因孩子生病,放棄了這大好機會!不得不說,袁紹真是個好父親……

    第二, 曹操親自領兵烏巢截糧期間,應該聽取張郃建議救援淳于瓊

    曹操聽了許攸的建議之後,親自領兵前往烏巢,燒燬袁紹糧草。如果袁紹此時能聽從張郃的建議,救援烏巢淳于瓊,即便救不下糧草,也能讓曹操有來無回。

    可惜袁紹竟然聽從謀士郭圖的建議,去進攻曹操大本營,最終落得官渡慘敗。

    其實,從這兩件事,也可以看出兩個問題:1、袁紹很感性,而謀略卻一般;2、袁紹不懂任賢用能,賬下謀士要麼被關起來了,要麼叛變了,要麼就是郭圖這樣……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表現

    有人說,官渡之戰基本奠定了北方的格局,其實還真不是。

    官渡之戰袁紹只損失了十萬兵馬,可這對於坐擁幽、冀、青、並四州的袁紹來說真的不算什麼。袁紹此時的勢力依舊被曹操大得多。

    官渡之戰後,袁紹跑到蔣義渠營帳中之後,蔣義渠馬上就聚攏殘兵,振奮士氣。而且,曹操即便是一時戰勝了袁紹,但無論如何是不敢向北追擊袁紹的。

    追擊就會身陷河北,袁紹在這裡經營多年,只要他還活著,曹操就不可能短時間內平定河北;

    如果曹操深陷河北,許都必定出大亂子,畢竟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很多人是口服心不服的。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河北發生內亂,返回冀州之後,袁紹輕鬆就平定了內亂。河北人口基數大,三兩年便可東山再起,再次擁有一支強大戰鬥力的軍隊。

    看看袁紹的核心團隊,文有田豐、逢紀等,武有蔣義渠、韓猛等,實力依舊雄厚。看看人家劉備,核心團隊就那麼四五個人,走到哪都能東山再起。

    可袁紹竟然一直都活在官渡之戰的陰影中,最後竟然抑鬱而死了!

    結語

    這個世界上開天闢地的真豪傑、真英雄非常少見,大多都是順勢而為。

    袁紹就是順勢而為者中的一員,如果生在盛世他必定有所作為,但若生在亂世,他的優柔寡斷、感性、輸不起,註定讓他一事無成,也就成了如題主所說的草包。

  • 17 # 跪射俑

    三國時期的名士楊阜曾如此評價袁紹的人物性格,“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過於自負,生性多疑、猶豫不決的性格是造成袁紹後來失敗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袁紹的偏聽偏信,好大喜功,只顧眼前之利,識不得大局也是他的性格缺點。

      袁紹,字本初。出身名門,從一介縣長到冀州牧,搖身成為成為漢末最強的諸侯,袁紹作為漢末群雄之一,在東漢末年的歷史書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說袁紹如果沒有身死,可能東漢末年後面的局勢就是不三國鼎立了。

      雖然說袁紹本身性格方面有著些許缺點,但他在收攬人心方面確是深有手段的,由於本身出身名門望族,再加上袁紹廣納賢士,態度謙和,這讓他的身邊不乏人才。治理翼州期間,他又秉著仁政的理念,為政寬厚,推崇禮制,而使得治地百姓都非常愛戴他。傳言袁紹去世時,百姓們市裡巷間都悲痛無比。

  • 18 # 伶仃洋791

    袁紹出身官宦豪門世家,含金湯匙出生,家世顯赫有社會地位,在當時社會極具影響力,有振臂一呼百家響應的號召力。但到了各自為政軍閥混戰的時候,領袖人物的軍事才能變成了生死存亡的基礎,從個人軍事指揮能力講跟曹操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 19 # 大圓臉的李斯特Lester

    不是,需要換角度看

    1.出身名門,少有大志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的官宦名門,少年時期的袁紹,沒有像那時紈絝子弟那樣躺在祖輩的功業上吃老本。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民不聊生,袁紹不滿黑暗的官場,自稱隱居,實則暗中結交天下的名士豪傑,如張邈、許攸等。為將來施展自己的抱負招攬人才。

    2.討伐董卓,統一河北

    後董卓進京廢立皇帝,實行殘暴統治,天下大亂,袁紹被各路諸侯聯軍推舉為首領,討伐董卓,自此威望大增。隨後幾年間更是統一河北,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所控制的地盤和人口在群雄中居首位,成為當時最有實力和希望統一天下的割據勢力。

    3.兵敗官渡,功敗垂成

    但官渡之戰,卻輸給了勢力弱於自己的曹操,其中的原因自然有袁紹個人的剛愎自用,指揮失誤,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說他草包,且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事後自然少不了誇大袁紹個人在這次戰役中的失誤。即使敗給曹操,但是從袁氏家族的發展來看,袁紹個人的成就和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他所有的父輩和祖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的人每天放屁幾十次,正常嗎?是不是腸癌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