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醫生只給治療方案,然後由全職進行手術技能訓練的專業技工來進行的話,那麼全社會的醫療成本會降低很多吧。因為我認為培養一個熟悉生理構造、且能保證一定成功率完成手術的手術技工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教育成本。
10
回覆列表
  • 1 # 夜幕下靈魂港灣

    這個想法不錯。可是你想的太簡單了。做手術的不是技師只掌握怎麼拿手術刀就行了。也得知道治療方法和方案,很多時候手術過程中需要根據現狀來改變之間方案。按照你的想法來操作那手術過程中不但需要技師,醫生還得一起跟著。這本來是一個人的活兒生生的分成兩個人幹。多培養一個人這成本不但沒有降低而且還增高。

    現在的小醫院是你看到的情況,醫生確診出治療方案手術。而大醫院和你想的差不多但是又不太一樣,大醫院有前臺坐診醫生,也有後邊的病床管理醫生。前邊坐診的就是確診,確診之後收入治療需要手術就交給後邊的病床管理的那個醫生,他們接手不需要在做確診的檢查。掃一遍病例看下有沒有問題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就開始為做手術做準備。直到上手術檯也是病床這邊的醫生上。前邊坐診的不過來。

  • 2 # 向著天空說聲草

    醫生一個人能幹的活(又能診斷,又能制定治療方案,又能手術),你非要兩個人幹,你這是讓人力成本上升了啊。手術技工的工資,獎金,培訓成本這難道不要錢嗎?想省錢最好的辦法是用機器代替人,醫生只要在電腦上操作一下,切割縫補都有機器人來完成,而且機器人比人更精準。希望提問者好好學習,早日發明出這種機器人,造福人類

  • 3 # 破曉修羅

    因為,現有檢查手段,很難在切開之前,100%確定人體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經常是需要醫生現場決定救治方案的。

  • 4 # 大魁文章

    已經播過的《心術》《急診科醫生》醫療題材劇不妨看看,醫生思考的層次和病人、護士等真的不一樣,預判風險,以避免出錯,可出乎意料的後果依然在所難免。

  • 5 # 醫者醫心

    20年前,有工作關係的一位三甲醫院燒傷科醫生,給我講起過自己做顯微外科手術的經歷,有的燒傷病人需要做移植皮瓣手術,就涉及微小血管的吻合,這是移植皮瓣能否成活的關鍵,醫生年齡大了,視力差了,動作也慢了,吻合一根小血管就差不多1小時左右,而經過培訓的年輕人20分鐘左右就可以搞定。手術下來至少一兩天都感覺頭昏眼花的,很難受。她說起在上海市一家大醫院進修學習時,人家是專門招了一批年輕人,學歷也就是高中畢業,視力特別好,身體好,專門培養,先在小動物身上操練,把切斷小血管接上,經過一段時間培訓達到在規定時間內能接好多少小血管的標準就通過了,一旦有手術,需要吻合小血管時就上,那時候叫“血管吻合員”,應該就是問題裡提到的技師,這也是現在統一的規範稱謂,吻合速度加快了,成功率也高,保障了手術治療的質量,這對病人而言是絕對的好事。

    認識的一位援非的老專家,那時候就50多歲,說起在非洲國家的醫院裡,三年時間做了二千多臺手術,怎麼做到的?在國內縣市級醫院的外科醫生,一年下來能做300臺左右的手術就很辛苦了,那可是翻了一倍多 的手術量。原來,別人的手術成了流水線式的,有醫生先上去做到把病灶或者手術區域完全暴露好,他才上去做關鍵部位,然後又去做另外一臺,前面這個病人的手術後半程由其他醫生接著收尾。這樣說起來,一天做個五、六臺手術都很輕鬆,還不累。也很像技師幹活,根據能力高低,幹自己相對應的那一塊。

    多年前,去四川華西醫院辦事,找的這位外科教授說快11點了,準備上手術檯了,肝移植手術,這和我們有點不一樣勒,這麼晚了才開始手術嗎?非急診手術,一般手術醫生早上8點過就要進手術室了,等他一介紹完我就明白了,原來是早上先上去了一組醫生,負責把病肝切下來,他上去是主刀把活體肝給移植上去,這個被移植的肝臟是病人符合條件的親屬捐的,在隔壁手術室由另外一組醫生從獻肝者身體上取下來的一部分。移植完成後,要上另外一臺肝移植手術,前面的手術收尾由一組新上去的醫生接著操作。看著就複雜,是吧,確實很複雜,涉及手術的人員也特別多,這樣的好處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都可以把自己那一段管的特別好,特別精細,而且也不至於從頭到尾做整個手術,累、疲倦,就容易分心,手術質量就難保障。看看,這也挺像技師分工幹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出來工作了但沒有談過一次戀愛,你會不會覺得很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