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9
回覆列表
  • 1 # 青蛇書生

    我認為從時代背景分析,深層敗因有三:

    第一,政治方面,蜀漢連年朝政闇弱。皇帝一味制衡內外,玩弄權術,對重臣缺乏信任。致使宦官擅權,這在政治上導致了蜀漢的積弱。

    第二,經濟方面,蜀漢國力不振,連續的北伐失敗已經令百姓負擔沉重,打仗打的是後勤,拼的是經濟。僅靠益州一地對抗幅員遼闊的曹魏,早已是油盡燈枯,鄧艾偷渡陰平只是恰好在關鍵時刻打出了致命一擊。

    第三,戰略方面,主力軍都隨姜維在劍閣與鍾會部對峙,不能及時回救。諸葛瞻只能率倉促拼湊的部隊迎敵,由此推想,其所部在訓練、士氣、戰力等方面,皆不如鄧艾所統率的沙場老兵。

    而在具體的戰鬥中,諸葛瞻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其戰術失誤。

    諸葛瞻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在綿竹的陣地戰中,最終不敵鄧艾部,戰死殉國。

    未能在起初搶佔戰略要地,憑險固守,這是諸葛瞻的重大失誤。可以說與馬謖在街亭所犯之錯類似。巧合的是,諸葛瞻也被評為“言過其實”,其父諸葛亮的評價是“恐不為重器”,同時代的鐘會則直指他如同草木。

  • 2 # 那是這個大人物

    魏國攻佔漢中平原以後立即進軍四川,但是在劍閣天險遇到了姜維主力的有利抵抗陷入困局。

    鄧艾主張出其不意兵行險招,繞過劍閣直撲蜀軍大後方成都平原。於是鄧艾挑選共三萬餘精兵,經過千難萬險奇蹟般的繞過了劍閣,進入成都平原。

    而此時姜維率領的主力正在劍閣抵擋魏軍主力,對於鄧艾的穿插一無所知。而蜀國後方更是空虛,所以蜀國後方重鎮江油措不及防,守將不戰而降。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諸葛瞻臨時拼湊起幾萬軍隊迎擊鄧艾,黃崇勸告諸葛瞻應儘快佔領先要重地,勿使魏軍進入平原。但諸葛瞻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取了險地。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但是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並立即進軍成都。

    所以此戰蜀國毫無勝算,因為蜀國主力全堵在劍閣,後方毫無準備。諸葛瞻只不過臨時拼湊的部隊去打,當然戰事失利他也有責任,但已經打得很不錯了。輸給鄧艾這樣的一代名將不丟人。

  • 3 # 采薇讀書

    從兩方面來看,一是軍隊人數。鄧艾在綿竹將近2萬人,但諸葛瞻帶的是禁衛軍,而且大赦天下,有很多囚徒被編進禁軍,所以人數懸殊不大。而且是諸葛瞻主場,天時地利人和還是比較佔優勢。

    從軍事能力來說,綿陽之戰前諸葛瞻沒有實戰經驗,雖然是諸葛亮之子,雖然身居禁軍高官,但未有帥將之才。而鄧艾卻身經百戰,會激勵下屬

  • 4 # 老不看三國

    因為諸葛瞻打不過鄧艾。

    別說諸葛瞻,當時蜀漢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鄧艾的對手。

    甚至可以說鄧艾是蜀漢的剋星!

    我們看看死在鄧艾手裡的蜀將都有誰: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趙雲次子趙廣,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的侄子李球。

    也就是說張飛趙雲諸葛亮這些人後代都是死在鄧艾手中!

    其中趙雲之子的死是跟隨姜維作戰導致的,因為姜維在沓中被鄧艾打爆了!

    鄧艾為什麼這麼強呢?因為鄧艾實際上是當時天下第一名將。姜維在他面前一次都沒有贏過,最好的戰績只能是戰平。

    鄧艾是司馬懿發現和提拔的曹魏名將,頗能用兵,他是曹魏伐蜀的主力之一,他的部隊有很多是西北地區的胡人,這批人被鄧艾以重金招募,乃當時的精銳僱傭兵。

    鄧艾在沓中擊敗姜維,在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就有這批胡人僱傭兵。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次子(諸葛亮長子諸葛喬乃過繼兄長諸葛瑾之子),他是諸葛亮四十多歲所得,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八歲。

    因為諸葛亮的緣故,諸葛瞻在蜀漢備受矚目,蜀後主劉禪將其招為駙馬,還封他高官厚祿。

    當時一些蜀中老臣看不慣諸葛瞻,不願意和他交往,時人評價諸葛瞻名過其實。

    諸葛瞻還曾拉幫結派阻止姜維北伐。

    蜀漢炎興元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

    劉禪派諸葛瞻率領蜀漢禁衛軍出戰,結果諸葛瞻拒絕憑險固守,而是選擇與鄧艾野戰,結果被鄧艾擊敗,全軍覆沒。

    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臨陣戰死,和他們一起戰死的還有大批蜀漢官二代。

    可以說,諸葛瞻以優勢兵力面對孤軍疲師的鄧艾,綿竹這一仗打的這麼難看,他是負有責任的,當時人認為他名不副實也是有道理的。

  • 5 # 燕趙節度使

    連姜維都不是鄧艾的對手,更何況是養尊處優的公子哥諸葛瞻?!

    263年8月,魏國大將軍司馬昭下令攻蜀。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資治通鑑裡分斜谷,洛谷,子午谷三路)。

    也就是說,歸鄧艾直接統帥的是三萬人。

    魏軍迅速佔領了漢中,但在地勢險要的劍閣關攻勢受阻,屢攻不下,困頓不前。時間一長,軍糧不足,軍心浮動,鍾會已經做好了退兵的打算了。

    但一直在隴西與姜維作戰的鄧艾不忍前功盡棄,提出了從陰平小道偷襲的戰術,偷渡陰平抄小道到達涪城,威脅成都。如果姜維領兵若從劍閣來援,則魏軍可趁機進攻劍閣;若若漢軍不來救,率兵從從後方攻擊劍閣關,與鍾會前後夾擊姜維,或者直接進攻成都。

    “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鍾會表示同意,,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田章率領多少人,史書無記載,估計也有萬人。

    鄧艾率領本部以三萬多(一說選精卒萬人)的人馬從陰平出發走了七百多里的荒無人煙,高山險阻,人跡罕至之地,一路鑿山造橋,攀木緣懸崖,一路魚貫而進。

    大概走了一兩個月。這麼短的時間內,對於鄧艾率領的百戰精兵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損耗,只要休息幾天,就可以恢復戰鬥力。

    十月,鄧艾率軍走出陰平小道,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猝不及防之下,投降鄧艾,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佔領了江油和涪城,鄧艾的後續部隊陸續趕來,最少也有一萬人,最多是四萬,也就是鄧艾統領的本部人馬和田章的部隊。

    當時整個蜀國的兵力也就十萬,而且大部分都被姜維統領,據守劍閣關,內地兵力估計也就兩三萬吧。

    如果因為鄧艾突襲,導致劉禪驚慌失策,下令徵兵,或許能夠拼湊到七萬。

    但要注意,這七萬不是雄兵,是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

    不過這七萬人有多少是打仗的呢?

    要知道鄧艾率領的軍隊長期在隴西和姜維作戰,都是百戰精兵的野戰軍,反觀蜀國也就是諸葛瞻率領的軍隊,說是烏合之眾不確切,但大部分是,只要少數是職業軍人,但這部分軍人都在益州一帶作為守備部隊或者是禁軍,實際作戰經驗少之又少。

    一支軍隊是戰場上殺人打出來的軍隊,一支是益州養尊處優的甚至沒打過仗的軍隊,戰鬥力高下立判。

    看諸葛瞻的經歷,根本沒有參加過戰鬥的經歷,而鄧艾則常年在隴西跟姜維大戰,並且多次大勝。

    陳壽寫《三國志》說諸葛瞻“無能匡矯”。

    也就是說,蜀國兵不行,將也不行,試問,怎麼能打贏呢?

    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去消滅鄧艾的奇兵。

    但到達涪縣後,諸葛瞻不知為何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毫無軍事常識,優柔寡斷,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結果鄧艾軍長驅直入,打敗蜀軍前鋒,諸葛瞻退守綿竹。

    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面對數量眾多的蜀軍,鄧艾派遣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果蜀軍憑藉人數眾多把兩人打敗。

    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麼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於是兩人再次出戰,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

    不久,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外賣都可月入上萬,進廠還不如送外賣,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