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劉永毅醫生

    癌症是細胞形態發生了變化、增殖也不受機體調控的一種非感染性疾病,是自身某些細胞叛亂的結果,它與包括病毒在內的微生物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與病毒有關,也就沒有“癌症病毒”之說。

    一、癌症的發生

    癌症發生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癌細胞產生和活下來。

    眾所周知,癌細胞產生從基因層面闡述就是原癌基因突變、抑癌基因失活導致的。而癌基因大家都有,只是有些許的差別,由於這個差別也就有了癌症的遺傳傾向性,家族中有人患某種癌症,其他人患此癌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基因會隨細胞新陳代謝不斷複製,複製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錯誤,這是種機率性錯誤,年齡越大複製次數越多、錯誤也可能增加。胃、腸、支氣管粘膜細胞都是代謝較快的細胞,代謝週期為5-7日,因此,這些部位的腫瘤也就多見些。

    除了癌基因易突變、失活和複製機率性錯誤的原因外,刺激因素也不能忽視,也就是外因,概括起來有生活方式、飲食因素、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還有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

    成人每日大約有3000-6000個癌細胞生成,年齡越大產生的癌細胞越多,為什麼都沒有患癌呢?體內的維和部隊、免疫系統也不是擺設,它會監視叛亂的癌細胞出現,並且剿殺、清除它們。

    只有人體免疫力不夠、或者免疫系統被癌細胞矇蔽了雙眼,一些癌細胞僥倖活了下來,不受機體調控且快速地繁衍後代,癌細胞堆積成瘤,成了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也就是癌症!

    二、癌症與病毒

    病毒是很小的微生物,直徑奈米級,一個細胞內就可以容納幾千個病毒,它結構簡單,藉助細胞的結構才得以繁衍後代。

    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搞死體內病毒的特效藥物,對付病毒還都依賴於人體免疫部隊。感染有些病毒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完全清除,而有些病毒在體內過陣子就消失了。

    病毒致癌的機制同其它微生物一樣,也是持續性炎症,致使組織炎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最後發展成癌。

    目前明確因病毒導致癌症有:乙型、丙型肝炎病毒與原發性肝細胞癌,人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EB病毒與鼻咽癌等。

  • 2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正常的細胞由於物理、化學、病毒等致癌因子導致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而轉變為

    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累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才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3個變6個,以此類推。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1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症越往晚期發展得越快。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著自身無法克服和無法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科學家指出,癌症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首先要經過數十次變異,然後要克服細胞間粘附作用脫離出來,並改變形狀穿過緻密的結締組織。成功逃逸後,癌症細胞將透過微血管進入血液,在那裡它還可能遭到白細胞的攻擊。接下來癌細胞將透過微血管進入一個新器官(現被稱為“微轉移”)。在這裡,癌細胞面臨著並不友好的環境(稱作“微環境”),有些細胞當即死亡,有些分裂數次後死亡,還有一些保持休眠狀態,存活率僅為數億分之一。存活下來的癌細胞能夠再生和定植,成為化驗中可發現的“肉眼可見轉移”。隨著轉移的發展,它擠走了正常的細胞,破壞了器官的功能,最後足以致命。

  • 3 # 胡洋

    癌症病毒,第一感覺是說癌症是透過該病毒傳播患上的,事實上,癌症是不傳染的。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有可能是想問那些病毒可以誘發癌症吧?生活中確實是有一部分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罹患相同的疾病或腫瘤。這除了與他們自身的基因相關外,也有一部分生活習慣的因素存在。

    癌症的發生是人體內正常細胞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在內、外因素作用下,被啟用或被抑制,這些異常的改變,超出人體免疫系統識別、清除及修復能力,從而可以無限繁殖最終形成腫瘤。病毒就是外因的一種。

    病毒是一些微小的、結構簡單的,必須要依靠宿主才可以繁殖的生物。生活中,很多時候免疫力低下的我們會被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症狀並被清除,也可以在人體內長期存在引起慢性炎症,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現有的醫學知識資料確實提示有一些病毒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可能就是問題中的“癌症病毒”。

    1.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我國是肝炎大國,因為既往我們對醫學知識的缺乏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導致了我國存在大量肝炎病毒攜帶者。如果肝炎病毒在體內部不活動則可以與宿主和平共處,如果在體內大量複製引起急慢性肝炎,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則大大增加了肝癌的發生風險。有資料顯示乙型肝炎肝硬化較正常人肝癌發生風險增加了1000倍,而丙型肝炎也有9.6-33.5%的丙炎肝硬化可在20年內發展為肝癌。

    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都可透過血液,體液及性交傳播,日常中需注意避免共用注射針頭,共用私人物品如牙刷,刮鬍刀,毛巾等,此外,母乳也可傳播,乙肝媽媽需注意。

    2.人乳頭瘤病毒(HPV)

    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微小的DNA病毒,它主要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HPV病毒已可分離出上百種,引起多種惡性腫瘤。最常見的就是宮頸癌,其高危型別包括1,2,6,11,16,18,31,33及35型,隨著對該病毒的研究,現已研發出了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其中九價可預防90%的宮頸癌。除此之外,HPV-16,18還可以引起咽喉癌,HPV-4有誘發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風險。該病毒生活中較易感染,如共用被汙染的浴盆,浴巾,坐便器,或外傷,母嬰間傳播。好在隨著我國民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大家越來越注意防範,且女性惡性腫瘤的普查,如TCT(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及HPV病毒檢測,可早期發現高危人群,早期進行干預。

    3.EB病毒

    EB病毒是人類皰疹病毒之一,感染率高,有文章提示90%的成人終身曾經感染過,但大部分的人會產生抗體並與人體長期共存。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可活化複製,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誘發癌症,如鼻咽癌,淋巴瘤,胃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該病毒主要透過唾液傳播,因此,避免交叉使用私人物品及使用公筷是較為有效的預防方式。

    4.艾滋病毒(HIV)

    艾滋病毒可經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輸注被艾滋病毒汙染的血液,共用被汙染的注射針頭,吸毒,消毒不完全的拔牙,紋身等醫美方式感染。感染該病毒後可導致宿主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繼發感染或誘發腫瘤,最常見的腫瘤就是卡波西肉瘤。

    5.人類嗜T細胞病毒

    人類嗜T細胞病毒是一類致癌物,包括1型和2型。1型可誘發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2型可誘發T多毛細胞/巨粒細胞白血病。其可透過母乳,性接觸及家庭成員密切接觸相互傳染。雖然目前對該病毒無有效治療措施,但其誘發腫瘤是一種複雜的偶發機制,近95%的感染人群不會發病。

    綜上,以上病毒是有誘發癌症的風險,但癌症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日常注意防範之餘還需增強體質。

  • 4 # 藥師方健

    癌症和病毒都是人類的敵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癌症的發病與某些特定病毒感染有密切的關係!從目前的醫學研究來看,常見的可導致癌症發生的病毒主要有肝炎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以及EB病毒等,我們姑且將這些病毒稱為“癌症病毒”。

    癌症病毒是怎麼來的?

    目前研究公認以下三類病毒與癌症密切相關:

    1. 肝炎病毒(HBV/HCV)

    肝炎病毒主要分為甲乙丙丁戊五種,其中乙肝病毒(HBV)與丙肝病毒(HCV)與肝癌的發病最為密切。根據我國臺灣地區研究結果顯示,HB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細胞癌發生率為820/100000~2247/100000,而HCV感染者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比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HBV和HCV均為傳染性疾病,HBV可以透過母嬰、血液、性接觸等途徑傳播,丙肝病毒主要透過母嬰和血液傳播,所以一個人感染了這兩種肝炎病毒,很可能是從這些途徑而來。

    2.人乳頭瘤病毒(HPV)

    隨著HPV疫苗的上市,大家對HPV也開始有所瞭解。目前,約有200種HPV型別從人體中鑑定出來,並且研究發現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婦科生殖系統癌症均與HPV感染有關。HPV主要透過性接觸、母嬰和面板黏膜接觸等途徑而來。在我國HPV的感染高峰有兩個,一個在20歲左右年輕的性活躍女性,一個在40-45歲左右,所以目前預防HPV感染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種HPV疫苗。

    3.EB病毒

    EB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的與人類腫瘤相關的病毒,目前發現EB病毒與多種癌症有密切關係,包括鼻咽癌、甲狀腺癌、膽囊癌以及淋巴瘤等。據流行病學調查,全球9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感染過EB病毒,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且EB病毒在人體內潛伏期長,一旦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會使被感染的B淋巴細胞大量增殖。EB病毒的高感染率與它的傳播方式密切相關,主要透過唾液傳播,所以EB病毒主要從被感染者的唾液而來。

    總結

    癌症和病毒的關係,目前仍然沒有完全研究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要預防癌症病毒的感染,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種疫苗,如接種HPV疫苗、乙肝疫苗等,其次就是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同時,對於其他型別癌症的預防,強調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篩查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宇智波斑為什麼不用神羅天徵和永珍天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