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家檔案館
-
2 # 小明說歷史文化
首先,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如有回答不合適之處還望多多包涵,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而要知道為什麼分封制在秦以後的漢晉明重新啟用就要知道當時的歷史現實和背景,我將分開來說這幾個朝代的當時歷史現實和背景。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西周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比如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等,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而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隨著時間慢慢的發展,血緣,君臣關係的慢慢稀薄,周天子實力漸漸衰弱,諸侯的實力慢慢壯大,春秋結束進入戰國時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大秦帝國的統一全國。秦始皇嬴政登基建立大秦帝國,而分封制其利的一面主要是在歷朝的開國時期可以起到鞏固家天下的作用,但到了王朝中後期,由於諸侯王實力增大,便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容易引起天下大亂,但秦始皇的性格及野心,他要的是長生不老統治這片疆域,他要的是大秦統一天下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乃至於萬世,再加上郡縣制在秦國的成功應用。所以,秦始皇不想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一國之君權力被架空,而諸侯國實力壯大甚至出現下一個“秦朝”來取代自己。郡縣制的優點很明顯,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襲,這種制度鞏固和加強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所以,這是一種皇權加強的狀態,地方分權,就不容易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狀況了。漢朝,採用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策,而漢朝正是奪了秦朝的天下,所以他不得不考慮秦朝的缺點。漢高祖劉邦為什麼採用這種政策,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1)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使皇帝的權力能觸及地方,皇帝把權力分給自己的同氏,因為當時血緣關係比較親近,還要為陪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一個安慰獎勵。
(2)漢朝吸取亡秦的經驗教訓,認為秦的滅亡在於沒有繼承西周的分封制。
晉朝,司馬炎消滅東吳,統一全國後,他依然是沿用了分封制,還是有兩點原因。(1)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本身就是世族權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後篡魏自立,他靠的就是家族的勢力,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也為了獎勵犒勞家族,利益的分配,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
(2)那就是為了削弱門閥士族的影響。由於漢朝以來察舉制存在的弊端和漏洞,直接導致門閥士族的形成,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顯赫無比,逐漸成為權臣,逐步吞噬了曹魏政權。而當時司馬炎是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司馬炎試圖透過分封制和這些同姓王來對抗和稀釋門閥士族在朝廷中的影響力,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目的,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司馬炎在擴大本宗族的統治力量,依然是門閥士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統治力量做出的嘗試,為了消弭其他門閥士族的影響力,其辦法就是擴大本宗族的影響力。
但影響力是達到了,司馬炎卻交錯了班,他把皇位交給了一個白痴晉惠帝,就導致後來的“八王之亂”這就是後果展現出來了,最後導致晉朝滅亡。
明朝,是奪了元朝的天下,朱元璋本身就是出身於貧寒,而且他建立明朝時北元蒙古人還在漠北草原,有實力反撲。為了防止北元捲土重來,只能重兵防守北疆,但歷朝歷代擁兵自重的,為了避免類似歷史悲劇的重新上演,朱元璋決心依靠宗室子孫對地方軍政官吏以監督和限制,只有自己家裡人才放心。在朝廷內,有皇帝直接掌管,在地方,有宗室子孫協理,畢竟都是自家人,內外相輔,進一步加強和鞏固明王朝對全國的有效統治。
但朱元璋的分封和西周的不一樣,給了藩王位子,但藩王權力並沒有那麼大,地盤,人口,都是種種限制,藩王再強也幹不過皇帝,而且分的藩王比原本的要多的多。而且到後面的時候藩王權力越來越小,象徵意義更大,形成一個階層,只有享受沒有責任,藩王越分越多。
導致後來問題顯露出來,諸王反叛,宗室龐大開支,藩王宗室特權使得擴張經濟。
所以以上就是漢,晉,明三朝實行分封的原因了,其實總結起來就是,為了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鞏固皇權!為了自己的統治而已。謝謝閱讀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咱們先說漢晉明三朝設定分封制的相同點,三朝重新啟用分封制都有分鎮天下、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只不過在開創者時代由於威望、德行等原因可以壓制諸藩,但是隨後掌控軍政一體的大權的諸藩就會反噬中央集權。當然三朝啟用分封制原因還各有不同:秦朝搞郡縣制一刀切其實時機並不算非常成熟,所以漢朝吸收了周、秦兩朝的經驗和教訓才用了分封和郡縣並存的方式;而晉武帝司馬炎啟用分封制主要是為了抑制當時巨大計程車族勢力,所以冊封來分鎮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就有點自戀了,他認為自己家孩子都是忠誠拱衛朝廷的。但很顯然到朱棣這就起兵靖難了,所以朱元璋啟用分封的主要目的還是維護朱明王朝。
古代的王朝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況且從秦始皇開始都想二世、三世到千萬世傳承下去。所以經過多年征戰好容易平定天下、建立王朝的帝一代,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把王朝更好、更長久的傳承下去。所以基本上漢、晉、明三朝的分封制最樸素的原因也是因為維護皇權和國祚,但是這幾代分封制的王朝無一例外都收到了已經不適應時代的分封的反噬。漢朝在七國之亂後逐步推行了推恩令;西晉更是因為八王之亂搞的亡國;而明朝第二代就被朱棣起兵篡位,明朝中後期的藩王如同養豬除了財富兵權和民政權力是一點都沒有。
漢承秦制,但是看到秦對郡縣制的一刀切的弊端啟用分封加郡縣制並行的方式;在受到分封反噬後,成熟的郡縣制才成為歷代王朝的唯一標配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開了轟轟烈烈秦末農民起義的大幕,曾經是秦朝泗水亭亭長的劉邦也逐漸加入了這個浪潮當中。短短几年經過500年積累才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如果讓當時過世不久的秦始皇知道心裡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秦帝國滅亡除了法家統治的嚴苛讓六國遺民無法適應外,秦二世為了鞏固帝王肆意屠戮宗室也是秦朝輕易被滅亡的原因。否則即便子嬰投降依照秦帝國的底蘊如果有賢明的宗室率領不敢說掃平叛亂,保住秦國關中故地還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嚴格來說雖然秦統一六國,但是東方六國對於傳承數百年的分封一下子切換到郡縣制是非常不適用的。也就是說秦朝一刀切搞郡縣制的條件並未成熟,秦末起義中眾多被項羽封王的諸侯中的六國貴族所謂復國也是要回到分封時代。可以說從周朝開創分封制以來,八百年過去分封的意識已經有點根深蒂固。所以在秦朝滅亡後盟主項羽迫不及待的分封天下諸王,這也是劉邦為了迅速統一天下後來聯絡分封諸侯贏得楚漢爭霸的最初的原因之一。
漢朝統一後普遍有一種輿論認為秦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延續分封制,從而導致叛亂的發生。這是漢朝吸收教訓後,採用分封加郡縣直轄兩種模式並行的方式的原因之一。第二在誅殺異性王后漢朝認為如果秦的宗室不是被一網打盡的話也沒這麼容易滅亡,所以把權力分封給同姓宗室則可保證漢朝可以有效傳承。事實也證明在漢、晉、明三朝中漢朝的分封是最成功的。即便有七國之亂的反噬但是劉秀、劉備等後代宗室都先後開創出一番事業。第三、與秦朝短暫統治不同,漢朝是第一次長時間統治龐大的帝國。所以為了讓皇權觸及更基層,漢朝統治者認為採用部分分封可以更有效的鞏固中央集權。
西晉皇族司馬氏起家就是篡位,晉武帝司馬炎為了抑制龐大計程車族勢力、鞏固司馬家天下分封皇族分鎮天下西晉司馬氏是學習了曹魏禪位的模式奪得天下,但是一改善待前朝皇族的慣例開啟了對曹魏宗室的屠殺。而且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可以被自己輕易替代的願意之一,就是缺乏宗室強藩來保障王朝的穩定。人總是容易因為眼前的困難而倉促做出決定,漢朝因分封造成的七國之亂就是教訓。但是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防止西晉像曹魏一樣短命,還是採取了分封強藩屏障天下的方式。但是晉武帝司馬炎不知道的是,正是八王之亂讓西晉成為著名的短命王朝。
第二、魏晉三國時期士族是一個強大的存在,也是特權階級。強大計程車族勢力對於皇權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後來的號五姓七望就是靠著對官吏制度、文化壟斷以及龐大的財富來傳承千年的,所以當時有千年家族沒有千年王朝的說法。所以到唐朝時包括武則天在內的諸位帝王強烈打壓,加上科舉制實行大量從寒門發掘人才這才讓世家大族逐漸瓦解消亡。可見士族的強大,所以晉武帝司馬炎為了監控各地士族勢力,採用分封制大封同姓諸王分鎮天下。西晉建國之初的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就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
明朝分封諸王絕對是宗族觀念極強的朱元璋一廂情願的自戀之舉,對於功臣的不信任和子侄們血濃於水的過高估計讓他竊以為可以突破漢、晉分封的弊端鞏固天下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漢、晉分封制的危害,那麼他為何堅持要分封諸王呢?一方面受元朝的影響,大家不熟悉的元朝也是分封制的執行者。遠的說成吉思汗對於四個兒子的分封衍生出後來的幾大汗國,就說元朝建立後也存在三種分封形式。一種是蒙古民族特色強烈的草原兀魯思,集中在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草原地區。第二種是針對公主、后妃、駙馬等在中原各地的食邑。第三種就是類似雲南梁王這種出鎮地方的王爺,這種行政與軍事大權在握的確實起到了鞏固政權的作用。在明朝統一過程中,鎮守雲南的梁王就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吸收了元朝分封的形式,這是明朝分封開啟的原因之一。
第二點主要來自朱元璋的歷史侷限性,農民出身宗族觀念深重。尤其是明朝作為一家一姓的王朝,朱元璋自身更不大氣。屠戮功臣就是為了穩定天下,大家想他連共富貴都做不到怎麼會不想到分封諸王呢?沒有威望高和功高震主的功臣,大明江山才穩固。朱元璋分封子侄分鎮天下同樣認為血濃於水的本家一定會比外臣可靠,這顯然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他甚至編著《皇明祖訓》來維持這一制度,但是在巨大的利益之下兒子朱棣就起兵靖難奪得了天下。也不知道朱元璋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
4 # 魯江散人
周朝滅商後,周武王把皇族、功臣、舊貴族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地盤的大小富饒是由諸侯們的地位和功勞決定的,比如開國臣相姜子牙的齊國就是一個富饒廣大的國家。周朝實行的是天子和諸侯共治,天子只是直接管理京城附近的地方,諸侯權力很大,除了每年一次的進京朝見天子和交納一部分稅賦,基本上就可以在自己地盤為所欲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廢除了分封制而改為郡縣制,這樣的好處是天子成了真正的九五之尊。
劉邦建立西漢後,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制度。但不久異姓諸侯王先後造反,劉邦平定叛亂後吸取教訓,殺白馬盟誓,非劉氏不能封王,於是劉邦先後把自己的子侄兄弟分封到各地為王,漢朝的諸侯王有自己的軍隊,可以任免除了國相以外的官員。諸侯王權力過大,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漢武帝上臺後實行推恩令,諸侯國慢慢變小變弱才解決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
三國末期,司馬家族經過三代的經營,終於由司馬炎篡奪了曹魏的天下,建立了晉朝。司馬炎有感於曹魏宗室的弱小才給了自己篡位的機會,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宗室分封到各地為王,晉朝的諸侯們權力很大,有軍隊,可以任免自己地盤的官員和收取稅賦。但權力滋生了野心,終於暴發了八王之亂,嚴重消弱了西晉的國力,導致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西晉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為王,但明朝的王只能收取自己封地的稅賦,沒有軍隊和官員任免權,不能插手地方政務,但明朝宗室數量龐大,國家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都用在了各地宗室的工資,給國家造成了很大負擔,是明亡的一個原因。
終上所述,漢朝和晉朝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制,使得諸侯們權力過大,紛紛叛亂。明朝的蕃王權力小了很多,各番王只能收取封地的稅收,沒有軍隊和地方官員的任免權。但養宗室王消耗了國庫的大量金錢,成了明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5 # 戰史解碼
分封制因為其“裂土封王”的分封方式,導致周天子的權力被不斷削弱,造成了長達數年面的分裂狀態。秦始皇稱帝后“廢分封,立郡縣”,以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制,本來以為分封制到秦朝就終結了,可是在後世的漢、晉、明,分封制卻又被重新啟用了。
漢高祖: 給土地安人心,讓大漢儘快發展漢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讓郡縣和各封國相互制衡,這樣也可以讓那些功臣消停一些,畢竟土地是最能讓人安心的。
(郡國並行制)
其實早在劉邦對韓信“築壇拜將”之後,韓信就告訴劉邦,要是想讓那些人死心塌地的為他打仗,你就必須得給人家土地,要不然人傢什麼承諾都得不到,不給你好好打仗,你就只能回家種地去了。
所以劉邦一直實行郡國並行制,這樣既可以讓功臣們相安無事,也可以實現“無為而治”的目的,促進社會各地的經濟發展,讓大漢變得國富民強。
但是分封制後來就沒有了異姓王,這是因為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為沒有分封自己人,導致叛亂時沒有宗親幫助。所以劉邦逐漸除掉異姓王,大肆分封劉姓王,以此鞏固大漢王朝的統治。
晉武帝: 為了拉攏貴族和將來有人輔佐他的傻兒子晉朝的天下是搶奪曹氏得來的,司馬氏掌權後殺戮曹氏子弟,連小皇帝都被他們殺了,所以很多人根本就看不上這個篡位的王朝,尤其是曹氏舊臣和還沒有被滅亡的東吳,都對西晉虎視眈眈。
(西晉分封圖)
為了讓不讓自己被人暗算,司馬炎只能拼命地拉攏貴族,給他們大量的封地,同時也給自己人大量的封地,這樣有了宗室的保衛,也有了貴族的支援,司馬氏為就鞏固了政權,不用擔心自己一覺醒來國家就沒了。
晉武帝司馬炎聰明一世,卻生了個傻兒子司馬衷,連“何不食肉糜”這種蠢話都問的出來,為了讓兒子不被人拉下來,他只能依靠宗族保衛皇室,裂土封侯,守衛他的傻兒子。可惜他只考慮到分封宗室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分封帶來的巨大隱患。
明太祖:我不信任大臣,只相信我的兒子們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典型的“可以同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人,明初政局不穩定,然而朱元璋對於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十分不信任,從他對藍玉和李善長等人的處置就可以看出來。
(明代分封圖)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些人可以替他保境安民,但是他更加相信血緣的力量,把兒子們分封在全國各地,全天下都是朱家人,他們帶兵打仗朱元璋當然是放心的。
朱元璋也知道兒子們有野心,所以為了防止他們造反,《皇明祖訓》有規定:普通的諸侯王只有自己的護衛親兵,沒有軍權和行政權,你們在封地好好收稅,好吃好喝就行了。
只有鎮守邊境的諸侯王,像朱棣這樣的親王,負責抵禦蒙古鐵騎的進攻,才會配備數十萬的軍隊,擁有一定的軍權。但是朱棣鑽了制度的空子,仗著自己手裡有軍隊,最後打下了應天府,想必他去祭奠朱元璋的時候,心裡一定非常感謝父親當年讓他守衛邊疆。
由於朱棣是造反起家,因此他繼位後更加忌憚藩王們的權力,這也就導致了明代的藩王和漢晉都不一樣。朱棣極大的削弱了他們的權力,命令他們只能在家裡快樂的玩耍,和老婆們多生兒子,讓大明枝繁葉茂,不許參與政治。此時的藩王已經沒有任何實權了,想造反也會很快被朝廷收拾。
回覆列表
由於利益私心作祟,分封制會造成無窮無盡的戰亂。比如周王朝分封天下,春秋時期有上百個諸侯國,到戰國也只剩那麼十幾個,最後實力強勁的也只有那七個國家,這期間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戰亂。
秦始皇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郡縣制是歷史的進步。但人性沒有進步到這種地步,跟著項羽打天下或者跟著劉邦打天下,還有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這些人難道不想功成名就獲取利益嗎?當然想,但他們沒有首領的威望高,自然不會去爭皇帝的利益,但次一點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放過,說直白一點,他們就是奔著這個利益去的。如果不分封,歷史是進步了,但歷史又會重演。
還有,比如像劉邦、朱元璋把天下分封給自己的後代,還有一點私心在於,不論他的後代們怎麼打,都是他的後代,天下沒有改姓。就像劉邦的那句話就能體現的淋漓盡致,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