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木古今
-
2 # 十二米陽光
許多聖明的君主在選擇繼承人時往往都會犯錯誤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這些聖明君主繼位時間太長,立儲的事也反覆考慮。我們知道劉邦,李世民,楊堅,朱元璋,順冶,康熙等人,唯一把繼承人選好的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他出家後把三兒子炫燁當作繼承人,而他在位時也沒有多長時間,這也給後面康熙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康熙在位時間長,他也同樣犯了選擇繼承人失誤的歷史怪圈。主要是君主在位的時間一長,這立儲事件就沒有具體規定誰能夠當皇帝繼承人,而這些皇帝的皇子很多,皇帝在他們中的選擇也就很多,這些皇子為了表現自己,他們就會做些迎和皇帝的事情。比如楊廣就假裝簡樸騙過楊堅。雍正同樣也騙過康熙。
二是皇室成員之間的傾軋導致皇子權力鬥爭激烈,一般聖明的君主往往會選擇仁厚之人作儲君,但這樣的人在皇室鬥爭中往往被那些心狠手辣的人捷足先登。如朱棣就利用自己的手段奪取侄子的皇位。而晚年的朱元璋已經無能為力幫助孫子穩固江山,他死後,一場靖難之役,也掀起了骨肉相殘的人間醜劇。另外因為君主的長期在位,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相互制約,相互勾結,在皇權中尋找自己的保護力量。所以已經形成利益集團的各個階層也在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就要進行殘酷的政治鬥爭,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只要一不小心就被對手擊敗,甚至喪失生命。
三是皇宮內部的權力鬥爭,導致皇位爭奪激烈。在中國,古代一般立長的原因就是想在名分上確立儲君,但在選擇儲君的過程中並不簡單,唐朝貞觀十七年的“立儲風波”讓李世民十分的為難。李世民想到了自己當年的往事,那場流血的政變,自己登上了帝位,如今的李世民面對這儲君之位,竟然不知所措。在這場“立儲風波”中,有三個人進入了這場權力的漩渦中,他們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皇位只有一個,有人必將獲得成功,而其他二位則將失利,最後李治因為褚遂良的幫助,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勝利了。可見,複雜的兵權爭奪不僅是皇室內部的事情,也是臣工們爭奪權利的政治鬥爭場所。所以否認是誰獲得皇位,另外的利益集團將註定要打擊和消滅,這就是權力鬥爭的結果,血腥而殘酷無情。
所以說,古代皇權鬥爭就是一場詭秘的鬥爭,勝利者為自己的權力打壓敵對勢力,拉攏其他勢力再次形成權力中心。所以這些古代聖明的君主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也無法達到他們理想的繼承人選。所以在歷史看來,這些君主選擇繼承人好像都沒有眼光的原因所在了。
-
3 # 天蘭若空
一是生前沒有及時立儲。典型代表是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統一了文字、貨幣,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基本政治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贊為“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犯了重大失誤。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猝然而崩,由於生前沒有立太子,所以被趙高、李斯鑽了空子,二人假傳聖旨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擁立胡亥為帝,才有了秦朝二世而亡。那麼秦始皇為什麼生前不立太子呢?我認為一是剛剛統一全國,剛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各項制度還不是很完備;二是秦始皇自己始終在尋求長生不老,而且有自信可以萬歲萬萬歲,所以不需要立太子接班;第三就是他死的比較突然,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或是指定了被趙高等人篡改,所以才會出現重大失誤。
二是高高在上被假象矇蔽。明君聖主九五之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整天忙於政務,對自己的兒子並不一定很瞭解,很容易被兒子們所表現出的賢明睿智所矇蔽。比如隋文帝楊堅,在位時廢長立幼,選擇楊廣為繼承人,就是因為廢太子楊勇奢靡頹廢,而楊廣在楊堅和獨孤皇后面前裝作節儉仁孝、不近女色,矇蔽了聖聽。楊廣的功過現在史學界有所爭議,但他確是一個昏君,他的驕奢淫逸窮兵黷武造成了隋朝的滅亡,也使後人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教訓——不能輕易廢長立幼。
三是與明君聖主對比繼承人弱勢。明君聖主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的稱號,說明他們在皇位上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是有重大貢獻的,不是隨便哪個皇帝都有資格獲得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稱得上是明君的典範,被稱為“天可汗”,就是這樣一位好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了“選擇恐懼症”,遲遲下不了決心。為什麼呢?因為他時時刻刻肯定都與自己比,比來比去,感覺兒子們要不懦弱平庸不像自己英武,像自己的出身又不好,最後在朝臣們的建議下,選擇了嫡子李治,他雖平庸但不昏聵,雖然沒有自己那麼英明神武,但也不會像胡亥、楊廣那樣太出格,做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的。
四是在位時間長導致晚年昏庸。典型代表是漢武帝劉徹。劉徹少年天子,在位54年,在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實現了大一統,將西漢王朝推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但就是這麼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其晚年昏聵多疑,聽信小人讒言,釀成了“巫蠱之禍”,逼得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自殺而亡。總結起來,是漢武帝劉徹晚年畏懼死亡,迷信方士之術,幻想長生不老,害怕失去對帝國權力的掌控,等他醒悟過來,立即誅殺江充等人。在漢武帝晚年,選擇了年幼劉弗陵為繼承人,並懷著對王朝的不捨與憂慮溘然崩逝了。
中國古代王朝都是“家天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即使短暫出現幾個明君聖主,也不能保證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繼承他們的英明神武,畢竟溫室裡長大的花朵不能瞭解百姓的疾苦,王朝的興衰成敗始終跳不出歷史的週期率。
回覆列表
我認為需要從兩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作為一位帝王,是否是明君聖主,存在一定的“相對論”,前任“聖明”、取得較好的“業績”,一方面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會給繼任者帶來嚴峻的考驗,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證明,如果沒有質的突破,事物總會有發展的巔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質的突破不是靠選接班人來實現的。
其次,“聖明”的君主取得好的政績,同時也必然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這一切需要繼任者大刀闊斧、切中要害解決實際問題,後者若成功,則成為新一任“聖明”君主,若不成功,則會被歷史認為其前任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出現“重大失誤”。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明君聖主”連續出現多位的也有,此時上述問題不明顯,明顯的是從某一位“明君聖主”之後走向衰落,便把歷史的責任集中怪罪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