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帕里斯國際
-
2 # 與生活交朋友
秦軍要是在長平之戰後直接按白起的意思把邯鄲給圍了,結果很難想像。能不能滅趙國也不得而知。
但從歷史的結果來看,這個時候白起打邯鄲,無論結果怎麼樣,對秦國都是有益的。秦國滅亡六國的時間可以大大的提前。
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也損失慘重,但既然白起想趁機滅掉趙國,肯定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而趙國那邊剛剛面臨長平之戰的慘敗,這個時候更多的是恐懼,談不上有什麼士氣。而且經過長平之戰的消耗,兵員,糧食都嚴重不足,不給趙國踹息之機,就算合縱也不是一下子的事,白起很有可能攻破邯鄲,滅掉趙國。這是白起打邯鄲最好的結果。
當然,趙國畢竟也是善戰之國,將士的戰鬥力都是非常驚人的。白起長時間打不下邯鄲,趙國又聯合東方各國前來支援。以白起的能力,難道會在邯鄲那死扛嗎?秦國的國力本就一直在損耗,這個時候無論是秦王,還是白起都應該會放棄邯鄲退兵,保留勝利的果實。白起的邯鄲之戰雖然什麼都沒撈到,但不會發生歷史上的邯鄲之戰,秦國也不會傷掉元氣。
長平之戰後,秦王答應趙王割城求和。之後趙王違約,秦王感覺自己被耍了,一怒之下派兵攻趙。但這時已經離長平之戰過去大半年了,趙國早已對內準備糧食,兵力,動員士氣,對外搞好外交,簽訂盟約,合縱各國。這次出兵完全是秦王的賭氣行為,一定要報復趙國,無視前線的死傷,無視魏國和楚國的援軍,不斷往邯鄲增兵,最終大敗,秦軍死傷過半,元氣大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加起來,秦國損失可能比趙國還慘,要不是底子厚,地盤的地理優勢,維持變法成果,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估計也完了。
如果是長平之戰後立即發動邯鄲之戰,秦王就沒有受騙的經歷,也不會那麼痛恨趙國而賭氣,秦國連續打了幾年戰,經歷長平之戰的損失,一直沒有停戰修養過,秦王不會豪賭,秦國也沒有豪賭的資本,不會像歷史上的邯鄲之戰那樣失去理智,盲目攻趙。秦王就是想往前線增兵,也沒那個資本。白起即使在前線敗了,能有多少家當去敗?
邯鄲之戰前線帶兵的又是戰神白起。白起這個人,他認為打得贏的仗,他就打,打不贏,他根本就不會打。白起既然要滅趙,說明他是有把握的。如果判斷失誤,滅不了趙,他肯定也會早早的開溜。在家他都敢不聽秦王的,更別說在戰場上了。
所以我認為秦軍打贏長平之戰後繼續攻打邯鄲,不管結果怎麼樣,秦國都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因為邯鄲之戰大傷元氣。很有可能大大提前統一的時間。
-
3 # 百曉大神
這樣的話有可能直接滅亡趙國,因為趙國的青壯年基本上都已經死在了常平,國內的老弱婦孺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還有重要的一點,其他的大國已經被秦國軍隊嚇破了膽,一時之間也沒有外部援助,滅亡的可能性極大,可惜呀,秦王接受了趙國的割地,給了趙國三年的喘息時間,不光內部團結起來,所有的男女老少都上了戰場,而且還獲得了齊國楚國魏國的強大援助,終於是自己又多存在了一段時間。
-
4 # 巨龍騰飛八方來朝
趙國可能會滅國,但在趙國中期七國都存在了那麼多年,若有哪一國突然被滅。可想而知這種資訊的轟動性有多強烈,剩餘幾華人人自危,一旦抱成團向秦國發難!對秦國來說將是滅頂之災!請參考(戰國中期齊國滅宋引發的災難)另外再接著說趙國,趙國滅國之後。由於人人都不願意做亡國奴,趙國上下團結一心勢必會全民皆兵對秦國佔領軍進行遊擊騷擾!久而久之秦軍疲於奔命陷入趙國泥潭!(請參考當下的美軍在阿富汗:)值此關鍵時刻其他國家萬一組成聯軍對秦國發難,秦國該當如何?還是那句話滅頂之災啊
-
5 # 木魚石的感嘆
先分析長平之戰後秦國的態勢。長平之戰秦出動60萬大軍,趙國趙括領兵20萬加上原來廉頗率兵防禦25萬,合兵45萬。
戰後秦損失約30萬,幾乎是秦最精銳部隊的損失,趙國還有一支抵禦匈奴部隊在北部。由李牧率領。在戰國後期,李牧可是和白起齊名的名將。
戰神李牧
李牧,兩次戰役的範本,一是趙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二是肥之戰,是圍殲戰的範本。
公元前307年,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進行的軍事改革。他令軍民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這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次革命。充滿復仇悲壯的趙華人民加上敏捷的戰鬥技能,長平之戰後的秦國疲憊之師還敢來犯?
歷史的事實是,長平之戰後,趙國採用反間計,白起被剝奪兵權,割讓領土,秦撤兵。趙國認識到,秦國休戰是因力盡兵疲,亡趙之心不死,焉能割六城以資強敵?並派使者聯合齊楚魏韓,國內積極備戰。
秦昭王得知趙國公然毀約,還積極組織抵抗,深感被戲弄,決定命白起為將大舉攻趙,白起拒不受命。
白起因屠殺40萬俘虜兵,他的內心是有魔鬼陰影的。投降不能活命,只有抵抗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這次屠殺教育了趙國百姓。
長平之戰後,秦兩次攻擊趙未果,也採用反間計,趙王錯殺了李牧,才斷送了趙國,不過為第一次統一的中國打下基礎。
最後讓我來說說白起,白起兩次拒絕攻趙,被賜自盡。一代戰國名將就此與長平之戰被坑殺將士一起魂歸泥土。
中華民族各個時期都湧現出無數能征慣戰的將軍,他們的勝利與失敗構成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戰鬥精神。
-
6 # 一步之遙1990
個人認為如果秦軍繼續進攻趙國只有40%獲勝的機會。分析如下:1.如今大家過度誇大了白起的作用,歷史不是一個人的歷史,戰國的歷史是由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組成的。那時趙國還有很多歷史名人,廉頗,藺相如,平原君趙勝,虞卿,樓緩,未成長起來的李牧,還有許多像毛遂那樣還沒脫穎而出的人物,有這些人物的加持趙國有機會戰勝秦國,2.長平之戰給趙華人心裡埋下了太多的仇恨,也許開始時會恐懼,但人民士氣可鼓,婦女兒童,老弱病殘又能怎樣,趙人必將不惜一切代價,抵抗暴秦。另外秦軍在道義上就站不住腳了,入侵他國,必將迎來他華人民的反抗。3.如果繼續入侵趙國,其餘列國肯定會再次合縱伐秦,有可能會兵分兩路,一邊叩關函谷,一邊直接援趙,如此秦國將面臨雙線作戰,可秦國只有一個白起,必將應接不暇。4.秦昭襄王下令白起撤兵,不止是因為受範睢蠱惑這麼簡單。堂堂一代雄主,何其英明,豈是昏庸之輩。不得不說秦王是懂兵法的,《孫子兵法》的核心要義就是先勝後戰,當時秦昭襄王並無全勝的把握,又恐怕步齊國滅宋後被六國討伐的後塵,自然是穩妥起見為好,所以趙國提出割地後,便同意撤兵。
我們可以猜測一下如果秦國真的讓白起攻打邯鄲,會有怎樣的結果?
我想開始時秦軍可能會進軍順利,但不久就會遭到趙人的頑強抵抗,另外其餘國家也會前來支援趙國,恐怕會轉入持久戰,但是此時秦國也已經耗不起了,白起會陷入攻趙的泥潭無法自拔。秦國本土也會遭到列國的攻打。秦國將腹背受敵。
PS:恐怕大家會見不到秦始皇了,因為邯鄲之圍時,嬴政正在趙國避難,趙人必將把他找出來,殺之以後快。
-
7 # 歷史方位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也是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大型殲滅戰。這場戰爭中,差不多使趙國舉國男子都戰死長平,國內留下的男子,要麼是貴族士紳,要麼是老弱病殘。但是,長平之戰殲滅四十五萬趙軍之後,白起卻被秦昭襄王召回,秦國錯失滅亡趙國的大好時機。不得不說,倘若此時白起直接一鼓作氣攻入邯鄲,那將比秦始皇滅趙更加容易。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之後,國力得到壯大,秦國百姓的力量被廣泛激發,一改往日一窮二白的面貌。秦惠文王清除貴族勢力,將商鞅變法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完成了秦孝公一直沒能解決的難題。秦惠文王任用公孫衍、張儀、司馬錯、嬴疾等將相之才,使秦國成為首屈一指的“虎狼之國”。歷史的車輪進入到秦昭襄王時期,統一的大勢已經初見端倪。戰國局勢從尊王攘夷到縱橫捭闔,到了秦昭襄王時期,戰爭形式主要表現為殲滅戰,甚至是滅國戰,長平之戰就是戰國時期殲滅戰的典型,倘若此戰沒有草草收尾,將會演變成滅國之戰,歷史也將會提前邁入統一的步伐。
長平之戰的戰爭雙方是秦趙兩國,但卻起因與秦韓兩國的上黨之爭。秦國出兵南韓,想要奪取南韓重鎮上黨郡,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南韓多座城池,韓王被秦軍的攻勢嚇破了膽,立即草擬盟書將上黨郡割讓給了秦國。但上黨百姓卻不幹了,還沒打怎麼能割讓城池呢?上黨百姓男女老少紛紛築城防守,新到任的上黨郡守馮亭看到滿城的百姓,下了一步險棋,這步險棋直接趙國也拉下了水,也讓久拖不決的長平之戰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馮亭知會趙王,表示上黨百姓願意將上黨獻給趙國,利益燻心而又雄心勃勃的趙孝成王在猶豫許久之後答應了接收上黨。南韓割讓的城池怎麼能被你趙國接收呢?秦昭襄王惱羞成怒,決心發兵伐趙,同時也希望將久拖不決的長平之戰一併解決。在此之前,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對壘了三年,這三年不僅趙國耗空了積蓄,秦國也因此慘淡經營了三年。秦昭襄王名義上以王紇為將,但實際上暗中派稱病的白起經略長平。
長平一戰是兩個實力相當的大國,在水平完全不對等的將官的帶領下發生的。秦國用離間計換下了廉頗,只能派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出戰。趙括熟讀兵法,但卻不能活學活用,來到長平,他只想套用《孫子兵法》的公式,但卻沒想到真正的對手是藏在王紇身後的人屠白起。白起根據長平地形,藉助百里石長城以及自然條件,將同等兵力的趙軍團團圍住。但即使這樣,趙軍還能苦撐四十多天,倘若沒有秦昭襄王親自徵兵補充,沒有糧草的及時送達,最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當白起坑殺四十五萬趙軍之後,趙國在段時間內並沒有還手的餘地,此時滅趙是秦國千載難逢的良機。
白起好不容易完成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決心要一舉攻滅趙國,向統一邁出一大步。但此時秦國的大好良機,卻因為範睢的一個小心思而石沉大海。範睢本是魏華人,年輕時候遊學列國,有能言善辯的本領。他投靠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想要透過須賈爬上人生巔峰。但須賈此人心胸狹隘,不僅不給範睢施展拳腳的機會,還多次難為範睢。範睢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不待見他,卻對他手下的範睢十分感興趣,許之以高官厚祿希望他留在齊國,但這番好意被範睢婉言謝絕。從此,須賈就對範睢懷恨在心,在一次同魏國丞相魏齊喝的酩酊大醉之後,令手下將範睢打的皮開肉綻,將他扔進了廁所還往他身上撒尿。範睢依靠裝死躲過了一劫,此後他決心來到秦國,依靠秦國的力量報仇雪恨。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白起幾乎要滅亡趙國的時候,生怕白起立下大功而搶了自己的風頭,於是力勸秦昭襄王退兵。秦昭襄王聽信了範睢,不顧白起的多次勸說,命令其退兵回朝。秦國與趙國簽下了盟約,趙國願意割地求和,以此來換取秦國的退兵。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在談判桌上永遠也得不到,數年之後,趙國仍然不願意割地與秦,秦昭襄王又一次舉兵伐趙,無奈已經錯過滅趙的良機,趙國已經人人皆兵,秦國多次攻打無果之後只得草草收場。
可以確信的是,倘若白起當年一鼓作氣攻入邯鄲,趙國絕無還手之力。1.趙國舉國恐慌,談秦色變白起坑殺四十五萬趙軍之後,不僅趙孝成王被嚇破了膽,而且趙國百姓也是人人自危。傳說,在趙國只要一聽到白起的名字,襁褓中的嬰兒也會停止哭聲,由此可見趙國百姓的驚恐。倘若白起此時攻入邯鄲,趙國一定會舉國崩潰,以至於潰不成軍。怎奈秦王並沒有給白起這次機會,秦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取得的長平之戰的勝利,卻沒有得到趙國一城一地,最後割地求和也成了一紙空文。
2.四十五萬男子戰死長平,趙國無兵可擋兵力對戰爭的勝敗尤為關鍵,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績畢竟是少數。長平之戰,趙國死傷約四十五萬,只有幾百個未成年的男子被送回了趙國。戰國時期,趙國總人口不過300萬,以男女比例1:1來算,趙國約有150萬男性。而在150萬男性中除去老幼,成年男子也不過七八十萬左右。而長平一戰,趙國就損失了45萬成年男子,所剩成年男子也不會超過40萬。若要在45中除去難以徵召的樵夫獵戶,以及邊遠山民,能夠徵召的也不過二十幾萬。在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男子在長平戰死,趙華人口銳減。單以人口來看的話,倘若白起繼續作戰,趙國必敗。
3.趙國無餉無糧怎奈閻王好惹小鬼難纏,範睢的一己私慾,讓數十萬秦軍將士的血肉和汗水付之東流,秦國也因此錯失了滅亡趙國的良機。但歷史選擇了秦國,秦國雖然沒能提前攻滅趙國,卻仍然有吞吐天下的雄心,掃蕩八荒的實力。於是,在六代秦王的接續奮鬥之下,秦始皇嬴政終於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
8 # 塞上孤煙直
當時白起向秦昭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之勢滅亡趙國,但是被範睢阻止了。無論史書還是白起本人都認為是範睢嫉賢妒能才因私廢公。範睢毫無疑問有自己的小算盤,但是做決定的畢竟秦昭王。
長平之戰秦國屠殺了趙國四十萬精銳,早就被稱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奠基之戰。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場戰役綿延三年,趙國固然被耗幹所有元氣,但是秦國為此付出的人力、物資上面的代價不問可知。白起作為前線指揮,他只考慮軍事上的條件,而秦昭王身為一國之君,當然要在全域性上通盤謀算。司馬光在評論前秦皇帝苻堅(就是留下“草木皆兵”成語的那位)的失敗時在資治通鑑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故亡? ”對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堅似之矣。
這時秦國上上下下就是被長平之戰這場空前絕後的大勝衝昏了頭腦,所幸國王和宰相沒有跟著發昏。其實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形勢非常不妙,除去二十萬人的傷亡,長期戰爭當然拖累了國家經濟,全華人民為了贏得勝利,把能拿出來的都支援前線了。雖說其它國家坐視秦趙對決,但是真按照白起的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趙國,秦國這隻同樣受了重創的老虎拿什麼應對以逸待勞的六國。後來只休養了幾年,秦昭王迫不及待的去滅趙,反而招來了信陵君為首的五國聯軍反撲就是明證。白起正是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缺漏才不服從秦昭王的命令。
當然,由於六國各自心懷鬼胎和秦國的虎狼之威,我不相信秦國會被滅掉。但落個內外交迫的處境,從而大大延緩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是很可能發生的。
回覆列表
謝邀,如果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攻打趙國的話,趙國被滅國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對於秦國和趙國都已經達到了國立力量的機械。而對於秦國來講無論從國立力,軍事力量以及人口方面都優於趙國。問題是趙國在長平之後能否有效的組織防禦,從時間上來看非常難,即使還有廉頗這樣的老將以及防範匈奴的部隊。主要這時候看其他一些國家能否聯手派出兵力馳援趙國,我認為可能性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