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崆峒書生

    眾所周知,“隆中對”指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時和諸葛亮在隆中的談話,稱為隆中對。按照易中天在品三國裡的講述,隆中對其實是有爭議的。因為劉備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爭議性很大,有些史學家認為是諸葛亮先上門找劉備,有些史學家則認為是劉備上門找諸葛亮,雙方都有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是當下比較公認的。

    言歸正傳,說說題目中東吳那邊魯肅所謂的“隆中對”,其實這只是個對比形成的名稱而已,魯肅並非孫權從隆重請出來的,兩人也沒有隆中對這一說,但魯肅卻是為孫權提出個類似於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三步走策略的方針,權且稱之為東吳版隆中對。

    蜀漢版隆中對

    隆中對是劉備前去訪問諸葛亮時,詢問諸葛亮說,當今天下大勢,大漢將傾,自己應該怎麼辦?

    《隆中對》:“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給出的回答很有操作性,就是典型的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後取一塊地盤。這塊地盤是根據當時天下大勢分析出來的。曹操的實力強勁,而且在北方,他的地盤不好拿;孫權在江東,他的基業根基牢靠,而且大臣忠心,百姓擁護。能取的地盤就是荊州。

    第二步,取益州和漢中。當然,熟悉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時候是鳳雛的加入,劉備也按照諸葛亮說的實現了取益州,成功的拿到了益州。隨後,又勸降了馬超,成功按下漢中。

    第三步,伐曹。按照隆中對的計策,伐曹應該兩路出兵,一路從荊州,一路從漢中。

    《隆中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三步走被後世稱為標準的模板性方案。只是劉備在關羽和張飛死後,心性大變,執意要拿下東吳,這才導致策略被打亂。雖然諸葛亮後來苦苦支撐堅持伐曹,但六出祁山終無功而返,成就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千古佳話。

    東吳版的隆中對

    接下來我們聊聊所謂東吳版的隆中對。其實,早在諸葛亮之前,人家魯肅也給孫權提出過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取荊州。按照東吳當時的情況,江東地區已經是穩穩當當的根基之地了,有孫堅三代人的耕耘,這裡儼然牢靠可守。攻取荊州的第一步,就是派兵伐黃祖。

    第二步,取益州。益州乃天府之國,這裡物產豐富,加上北出漢中,是一個伐曹的好方向。

    第三步,伺機伐曹。佔據了荊州、益州和江東地區以後,和北邊的曹操可以南北對抗,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成就帝王之業的好機會。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兩個“隆中對”對比

    其實,兩個所謂“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以自己方向為出發點,以荊州和益州為圖謀的地盤,然後想辦法對抗曹操的策略。

    但有個共同點,首先不去招惹曹操,因為諸葛亮覺得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魯肅覺得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不能與之為敵。

    不同的是,魯肅是希望拿下荊州益州,與曹操南北對抗;諸葛亮希望拿下荊州益州,然後看曹操和孫權廝殺,坐收漁翁之利,然後與之東西對抗。

    結語

    我們經常被《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所誤導,其實魯肅不是一個唯唯諾諾之人,而是一個I極其豪俠之人,指囷相贈說的就是他的豪爽之舉。當然,從魯肅對孫權提出策略的方向來看,不僅諸葛亮有大智,人家魯肅也有大智。

    只是,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義版助推,讓我們對諸葛亮的智謀和才略更為熟悉,而且為此,諸葛亮也圈粉無數,魯肅則沒有。

    這兩個策略最終都流產了。

    就蜀漢這邊,前文已經提過,劉備從關張死後,就大舉進攻東吳,最終受創導致計劃失敗;而孫權那邊,因為魯肅當時提出這個策略時,孫權剛剛從孫策手裡接過東吳,江山不穩,人心需要重新撫慰,所以也就沒有執行這個策略,後來隨著劉備的崛起,這件事就有不可避免的因素從中作梗,所以很難執行。

    縱觀歷史來看,“隆中對”的策略,沒毛病。至於失敗,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那樣,不是人謀的失敗,而是天時如此。

  • 2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江東魯肅版“隆中對”;

    建安五年(200年)周瑜把輔國之才魯肅推薦給孫權後,孫權立刻召見接待魯肅,等到宴會後大家都散去,孫權又把魯肅拉了回來一起喝酒談論國家大事。孫權就問魯肅:“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就是說“現在大漢王朝衰微天下動亂,我想承繼父兄的基業,創立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先生您既然大駕光臨,請問先生有何良策可以助我實現願望呢?”魯肅回答說:以前漢高祖也是想輔佐尊崇義帝最後卻沒有實現,這是因為項羽害死了義帝。現在曹操就像那時候的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稱為齊桓公、晉文公呢?關鍵是後面魯肅接著說的話,“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不得不說魯肅謀略非常高啊,魯肅是直接給孫權當頭棒喝告知孫權你不要想著要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因為有曹操就不可能。估計孫權當時也疑惑,周瑜給我推薦的什麼人啊?

    說輔佐我建功立業卻直接讓我想都不要想。緊接著魯肅把自己主張說出來了,漢室中興是不可能的,曹操也不是一下子能夠消滅的。這個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為什麼?因為諸葛亮雖然是要中興漢室,但是隆中對他也認為曹操是“此誠不可與爭鋒”勢力強大暫時是不能與之想爭抗衡的。

    那怎麼辦?相信孫權腦海也會冒出這個疑問?魯肅又接著說了,將軍您只有先鼎立江東,看天下的形勢變化;現在天下局勢都是各方英雄豪傑割據佔據一方,將軍您佔據江東一方,自然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也是正值多事之秋,將軍您正好趁著北方戰亂未定、消滅掉江夏黃祖,然後進軍征伐劉表奪取荊州儘可能佔據長江以南所有地方,然後稱帝建國奪取天下,建立漢高祖般的功業啊。但是這個時候孫權卻賣了個關子說:“哎呀呀,我現在只是想盡一方之力,希望可以輔佐漢室,你說的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孫權嘴上是這麼說,做可是按照魯肅說的那樣做的帝王之心果然深不可測啊;但是從此孫權對魯肅另眼相看,時常與魯肅謀劃軍國大事,對魯肅也非常器重並給予魯肅豐厚賞賜

    二、兩版“隆中對”焦點—荊州;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以佔據荊州、益州為起點,等到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兩路出兵,一路派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另一路由劉備自己統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然後便能平定天下、中興漢室,所以荊州對劉備至關重要。魯肅對孫權的回答也是先立足江東、再佔據荊州,然後儘可能佔領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全據長江防線,最後稱帝立號一統天下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路線魯肅江東版“隆中對”戰略路線就起了衝突,這讓孫權佔領荊州“全據長江”儘可能佔領長江以南的土地戰略路線都無法實現。孫劉聯盟就圍繞荊州不惜刀兵相向,在江東主張孫劉聯合共拒曹操魯肅病逝後,孫權直接採納並施行了呂蒙主張征伐奪取荊州的想法。這就引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在關羽發動襄樊(襄陽、樊城)之戰,圍困曹軍取得水淹七軍、逼降曹將於禁、斬龐德等一系列戰績時,江東呂蒙率軍趁機襲取荊州,關羽本人也進退失據兵敗被殺。這一戰孫權集團不僅地盤增加,坐擁荊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長沙、桂陽),而且還擁有長江全線防線進一步鞏固了江東勢力。此戰過後劉備勢力則完全退出荊州,荊州的丟失也使得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前期戰略路線也被打斷

  • 3 # 筆中乾坤

    建安五年,魯肅與孫權有一次秘密談話,魯肅讓孫權鞏固江東,與曹操、劉表三分天下,然後討伐劉表收復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順從天意效仿高祖劉邦,克成帝業!

    只不過後來劉表的死以及公子劉琮的不戰而降是魯肅沒有料到的,因此魯肅在劉琮投降後急忙前往劉備軍中,請求聯合抗曹,這點倒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三國志---魯肅傳》: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相比較之下,諸葛亮隆中對的三分天下,也是曹操與孫權,但諸葛亮因拜劉備為主,首先便讓劉備圖謀荊州,進而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把劉表換成了劉備!

    魯肅與其說與劉表倒不如是與荊州之主,後來孫權與劉備均都奉行“隆中對”中的策略,圖謀荊州,這便是後來雙方久爭荊州不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雞”甜蜜誓約變成“失約”,717空投節帶來M416免費永久面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