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廿由八曬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與時間對耗著只會越發積貧積弱,人若甘於下遊看到的只有濁流。人生抉擇由已不由命也不由人,人應勵志於求勇於上遊。

    (注:理解本章,其要妙藏在開頭第一句的兩個字裡~好勇疾貧的“好”字和“疾”字。“好”易為“耗”,“疾”易為“積”,找到了要妙,對整章的理解就順理成章了)

    (說說:孔子說的語句雖短,卻充滿人生哲理)

    (薦讀)

  • 2 # 青雲素元

    孔子說:“富有社會責任感又見不得百姓受窮,就會激發社會矛盾;人都有感性自私的一面,對人苛責太過,就會挑起事端。”

    中國有個寓言叫拔苗助長,說的是一個人希望莊稼長快一些,就把莊稼苗給拔高,結果莊稼全死了。

    百姓的生活水平高低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 3 # 國學愛好者大兵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孔子說:崇尚勇武但是厭惡貧困的人,是會發生禍亂的。對那些心懷不仁的人太過嚴厲苛求,同樣也會發生禍亂。

    這一段話主要是孔子對於犯罪心理的闡述,一個好勇鬥狠,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且厭惡貧困的人,肯定要想辦法來錢,而老實掙錢太慢也掙得不多,往往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個本來沒有仁義之心,行之有惡的人,你想用高的道德標準去苛求他,或對他的處罰太過嚴厲,那麼同樣可能成為禍亂之源!

    用在現在也是一樣有道理的,我國提出依法治國,有法必依,並進行大量的普法工作,就是防範於未然。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對於犯罪嫌疑人,我們提倡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量刑適宜,改造減刑!

  • 4 # 使用者春花有意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這句出自《論語》泰伯篇第八。它的意思是:崇尚勇敢而討厭貧困,這樣的人是一種禍害。

    這是指社會上的一種不安定的因素。

    這種人好勇鬥狠卻怨恨自己的貧窮處境,這種人可能要搗亂的。因為這種人要主動變壞的,最後可能自絕於人。孔子這樣說得意思是,當政著必須要體察民情,重視矛盾的鈍化和轉化工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化戾氣為祥和,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使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信任、相互諒解,確保社會安定無虞。

    孔子的話在今天仍有鑑戒意義,作為政府部門一定要體察瞭解民情,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化矛盾於萌芽狀態,只要社會安定和諧了,人們才能和睦相處。

  • 5 # 青春婁底

    好勇疾貧,亂也。對這句話的討論會各有千秋。從字面看就是強者欺負弱者,勇即強、疾即壓、貧即弱。筆者認為,從一個國家的層面去理解的話,應是這樣去理解:1、國家的強權政治與資本家、地主的殘酷壓迫剝削工人和農民;2、黑社會組織對人們的巧取強奪。等等。這些都會暴發激烈的社會矛盾,發生大亂。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這是孔子在幾千年前對統治者、剝削者、黑惡勢力提出的警告。

  • 6 # 山坤水智

    “好勇疾貧,亂也。”孔子說出了社會混亂的原因。

    人們都崇尚勇武,瞧不起貧窮。“佛爭一柱香,人爭一口氣。”沒有誰願意被瞧不起,怎麼才能讓人看得上呢?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怎麼分出誰的拳頭

  • 7 # 大江東去11

    我的理解:好勇疾貧,亂也。理解為好勇,還有疾貧,都是亂根。不要把好勇和疾貧當作一句連貫的話。分開理解:好勇鬥狠,楞頭巴惱。還有痛恨貧窮,看不起窮人都是亂根。

  • 8 # 秀雲涵天

    語出《論語·泰伯第八》,原句為: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亂也。

    “好勇”對於個人而言就是衝動,愛動粗,愛打架。對於民族或國家而言就是好戰。“疾貧”就是討厭貧窮,受不了苦日子。“亂”即動亂,禍亂。孔子認為這兩點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後一句是強調,如果多數人心中沒有仁愛之心,又遇上經濟衰落的時期,大家特別討厭貧窮,這個時代就亂了。

    (一)對於個人

    有犯罪動機:討厭貧窮,吃不了窮日子的苦。君子固窮,君子能夠安守窮苦。小人斯濫矣,也就是“飢寒起盜心”,一般人也就開始想歪點子了,準備幹壞事了。有犯罪能力:好衝動,愛打架,逞強鬥狠。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蠅頭小利,就敢玩命。暴力事件多了,社會還能不亂?

    (二)對於民族或國家

    一個君子,你讓他只講精神修養,不管物質上貧困的影響,充分發揮人格魅力,度過苦難,他能做到。

    一群普通人,你也要求他們像君子一樣,肯定做不到。經濟出現危機,社會教育再出現問題,大家心中缺少同情,失去仁愛,再有人別有用心地誘惑,這個民族或國家非亂不可。

    我們以二戰時的日本和德國為例,就更佩服孔子對人生社會的判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爆發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小日本也不能倖免,日本民眾的“好勇疾貧”就一下子氾濫了 ,再加上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的洗腦,日本就走上了侵略鄰國的不歸路,最終害人終害己,戰敗投降。

    德國的情形與日本大同小異,經濟危機是推手,希特勒用《我的奮鬥》去蠱惑,利用《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壓制,煽動民族主義仇恨,德國民眾“好勇疾貧”的變態徹底被激發出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二戰爆發了。殊途同歸,德國最後也是先害別人,最後害自己,戰敗投降。

    聖人之言,豈有謬語!希望那些非議甚至妄議孔子的人,靜下心去學習一下聖人的博大精深,別隻是簡單地否定。

  • 9 # 王營評教育

    這句出自《論語》泰伯篇第八,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孔子認為:“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本章孔子列舉了兩類容易作亂的人:一類是“好勇疾貧”之人;一類是“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之人。為什麼這兩類人容易作亂?孔子沒有具體闡明理由,朱熹的解釋是:“好勇而不安分,則必作亂。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則必致亂。二者之心,善惡雖殊,然其生亂則一也。(朱熹《論語集註》)”這一解釋有其合理性。

    “勇”本來是儒家提倡的優秀做人品質,但孔子提倡的“勇”不是魯莽行事,有勇無謀,必須以“義”為前提。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同時,孔子也不贊成“貧”,他曾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是以“道”來擺脫貧困的,“好勇”若不以“道”和“義”為前提,而又想急於改變自己貧困的現狀,必然導致強取豪奪,犯上作亂。比如一些貪官汙吏,他們利慾薰心,總是害怕自己的錢比別人少,於是“勇敢”地將國家錢裝入自己的腰包,如此膽大好勇之徒,怎能不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紊亂呢?

    對於“不仁”之人,如果厭惡到極點,使之無地自容,這類人也容易作亂。不仁之人本身因為行為不端,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如果眾人再去厭惡他們、唾棄他們,那麼他們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犯上作亂。比如在封建社會,有些窮人因生活所迫,偶爾做了一些偷雞摸狗、攔路搶劫之類的事情,被政府發現後,或者讓他們遊街示眾,或者讓他們家破人亡,這就把他們心裡僅存的一點善念沖刷得蕩然無存,於是鋌而走險,聚集一幫人幹出一些殺人越貨的勾當,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當然,這並不等於說一個社會對於違法犯罪的人不進行懲罰,任其胡作非為,只是我們對於這些人是否在態度上寬容一些,透過教育引導,讓他們真心實意地意識到自己錯誤,並下決心改進錯誤,朝著善的方向發展。

    教育學生也是如此,對於那些行為不端的學生,當教師的不可將其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讓其在眾人面前出醜,使其羞愧難當,顏面盡失,而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以和風細雨的方式,循循善誘的教誨,讓其主動承擔責任,並下決心改正錯誤。許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往往會對成人的某些不恰當的說教方式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這種讓其當眾“出醜”的教育方式,不但不會令其改正錯誤,反而會使他們破罐子破摔,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問題學生之所以屢教不改,給家庭和社會帶來重大損失,也許與教師和家長這種不科學的教育方式有關。

  • 10 # 崇立一二

    疾,是大病,貧,是窮困。

    一個人貧病交加,當思出路,出路不在如何處事,而在為仁。

    如果不知為仁,而求出路於勇敢處事,則愈加禍亂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病人在突發心肌梗死致死前是種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