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的沒落是大勢所趨的。
清河崔氏歷史上顯赫無比,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博陵崔氏在東漢時躋身名門,北魏時雖然門第低於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 ,但在北齊北周時全面上升為一流士族。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時至中晚唐,依然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 ,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15人。
崔胤,清河人,是清河崔氏最後一任主心骨。右僕射崔從之孫,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景福二年,官拜宰相。與朱溫相結,想要靠朱溫掉除宦官。天覆元年,崔胤寫信給朱溫,令他出兵迎駕,宦官韓全誨先劫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天覆三年,昭宗回到長安後,他勸朱溫盡殺宦官,自任判六軍十二衛事,籌謀另建禁軍。第二年,被朱溫殺死。一門數百人同時被殺,清河崔氏逐漸沒落。
白馬驛之禍導致了博陵崔氏的沒落。事件發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為了掃清稱帝的障礙,殺死了眾多大臣,大約三十餘人。殺死後並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其中,崔遠,當時博陵崔氏的主心骨,官任宰相,也因此而死。博陵崔氏失去了重要的主心骨,很難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正是產生傑出人物的土壤。
隋朝之前,官職由世家大族掌控,史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這樣的著名的世家大族,更是為官十分容易,加上本身的教養也不錯,也就有很多傑出人物了。但這一切在科舉制施行後就變了。
楊廣為削弱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建立科舉制,透過考試來獲得官位,大大限制了世家大族對官位的壟斷。其實不只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其他大族比如范陽盧氏、河東裴氏等都開始走向沒落。
唐朝末年,先是安史之亂,後是藩鎮割據,連綿混戰,而之後的黃巢大起義更是嚴重動搖了世家大族的地位,隨後藩鎮混戰更加激烈,各個掌權者多為行伍出身,不太在意世家大族,這讓本就開始沒落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雪上加霜。最後,白馬驛之禍稱為壓死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最後一根稻草。
之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逐漸式微。五代後唐李嗣源時清河崔氏時曾有一位崔協,出身清河崔氏小房,擔任過宰相,他的兒子崔頌在後周時擔任過左諫議大夫,之後清河崔氏沒什麼顯官大爵了。博陵崔氏曾有崔遵用中過進士,但仕途一般。之後兩崔便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世家大族的沒落是大勢所趨的。
清河崔氏歷史上顯赫無比,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博陵崔氏在東漢時躋身名門,北魏時雖然門第低於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 ,但在北齊北周時全面上升為一流士族。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時至中晚唐,依然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 ,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15人。
權力鬥爭和白馬驛之禍崔胤,清河人,是清河崔氏最後一任主心骨。右僕射崔從之孫,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景福二年,官拜宰相。與朱溫相結,想要靠朱溫掉除宦官。天覆元年,崔胤寫信給朱溫,令他出兵迎駕,宦官韓全誨先劫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天覆三年,昭宗回到長安後,他勸朱溫盡殺宦官,自任判六軍十二衛事,籌謀另建禁軍。第二年,被朱溫殺死。一門數百人同時被殺,清河崔氏逐漸沒落。
白馬驛之禍導致了博陵崔氏的沒落。事件發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為了掃清稱帝的障礙,殺死了眾多大臣,大約三十餘人。殺死後並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其中,崔遠,當時博陵崔氏的主心骨,官任宰相,也因此而死。博陵崔氏失去了重要的主心骨,很難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正是產生傑出人物的土壤。
科舉制的普及隋朝之前,官職由世家大族掌控,史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這樣的著名的世家大族,更是為官十分容易,加上本身的教養也不錯,也就有很多傑出人物了。但這一切在科舉制施行後就變了。
楊廣為削弱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建立科舉制,透過考試來獲得官位,大大限制了世家大族對官位的壟斷。其實不只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其他大族比如范陽盧氏、河東裴氏等都開始走向沒落。
亂世唐朝末年,先是安史之亂,後是藩鎮割據,連綿混戰,而之後的黃巢大起義更是嚴重動搖了世家大族的地位,隨後藩鎮混戰更加激烈,各個掌權者多為行伍出身,不太在意世家大族,這讓本就開始沒落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雪上加霜。最後,白馬驛之禍稱為壓死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最後一根稻草。
之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逐漸式微。五代後唐李嗣源時清河崔氏時曾有一位崔協,出身清河崔氏小房,擔任過宰相,他的兒子崔頌在後周時擔任過左諫議大夫,之後清河崔氏沒什麼顯官大爵了。博陵崔氏曾有崔遵用中過進士,但仕途一般。之後兩崔便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