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巽芳公子
-
2 # 南朝居士
儒法道本身就是一家,或者說沒有明顯的界限。
老子是道家還是法家?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張良是道家還是儒家?諸葛亮是法家還是儒家?張居正王安石是儒家還是法家?
荀子是儒家大師,但是法家的李斯、韓非是他的弟子,
都說諸葛亮是儒家的,但是他的治國理論都是法家的。
賈誼是什麼家,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儒家出道的,當官後,他是政論家、文學家,但是他的理論又是法家的,《過秦論》比較普通,不如看看《治安策》,那才是神文。
你這提問的轉折有點大,批評秦始皇跟是法家還是儒家沒關係吧?
-
3 # 同天下人平章事
賈誼無論是批評秦始皇還是提出法治措施,都是他政治思想的體現。即“禮法並用”
賈誼作為西漢初期的大儒,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所學駁雜,堅持禮法並用。
賈誼對秦始皇的批評最經典的就是《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不施仁義”。
賈誼的法家觀點體現在他的很多著作裡,比如《過秦論》、《治安策》、《新書·瑰瑋》等。主要原因一是他自身的經歷,二是當時的政治現實。
個人經歷賈誼18歲時就“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
賈誼18歲的時候因為有才,被河南郡守吳公收為了弟子。吳公和李斯是老鄉,曾經向李斯學習。賈誼從小就師承法家一脈,有名的法家李斯算是賈誼的師爺,那麼賈誼思想中有法家的觀點就不足為奇了。從小學這個,長大自然就信這個。
司馬遷曾經評價賈誼:“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他認為賈誼是法家的人物。
政治現實賈誼生活的時代是漢初,主要就是漢文帝時代。當時漢朝信奉“黃老之道”,講究修生養息,這樣的理念造就了漢初的“文景之治”,是漢武帝時期的基礎。但這種理念也有所不足,體現在漢文帝身上就是“文帝仁厚,而所不足者在於法制”。賈誼是十分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的,在《治安策》中寫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其中法制的缺失就是其中一點。
針對諸侯王勢力,賈誼主張仁義恩厚之“芒刃”與權勢法制之“斤斧”必須並用,否則,“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則必然“不缺則折”。
對於禮法關係的探討,認為“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
賈誼在他所有的政論中幾乎都提出了法治的具體措施,他希望透過這樣改變漢朝法制缺失的狀況,去除漢朝發展的隱患。
同時他又反對一昧的法制,例如對商鞅的評價,認為“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充分肯定了商鞅變法對於秦國強盛的重要作用。也認為“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最終導致了社會風氣的敗壞,給予否定。
所以說,賈誼無論是對秦始皇的批評還是對法治的認同,都是他個人政治思想的體現,即“禮法並施,才能興旺”。這與我們今天說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不謀而合。
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提出了很多歷經千年仍不褪色的政治理論。其《治安策》被毛主席評為“西漢最好的政論”。今天我們再回頭看賈誼,吸取先人的寶貴思想,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汪高鑫.漢初儒學思想的“駁雜”性特徵——以陸賈、賈誼為中心[J]貴州社會科學.2019,(10):49-56
[2]《過秦論》.西漢.賈誼
[3]《史記 ·太史公自序》.西漢.司馬遷
[4]《治安策》.西漢.賈誼
-
4 # 國內ERP專題
強大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攻城掠地,所到之處,如探囊取物,對手聞風而逃,自秦滅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從摧枯拉朽殺人滅國,到最後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但,最終還是逃不掉轟然倒塌的命運,這一幕前後只用了短短15時間。
形成這樣的局面,總得有人負責吧,賈誼也相當於現在的輿論寫手,於是就把責任推給了秦始皇。
賈誼《過秦論》將六國滅亡及秦帝國滅亡之因,歸結為“攻守之勢異也”。
唐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則雲:“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北宋蘇洵的《六國論》又是另一說法:“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蘇洵兒子蘇轍的《六國論》,則將六國之亡歸於戰略失誤,認為六國為爭小利互相殘殺,致使秦國奪取韓魏佔據中原腹心,使六國沒有抗秦根基而滅亡。
清人李楨的《六國論》,又將六國之亡歸結為不堅持蘇秦開創的合縱抗秦之道。
而賈誼說個事並沒有貶低秦始皇,也沒有全盤否定秦始皇,只是用秦始皇的例子來勸說西漢有皇帝。要吸取這個教訓,怎麼才能夠長治久安,得重視老百姓的力量,開始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
5 # 呆萌小索隆
秦始皇用法家思想完成統一,但極端的法家思想,卻也覆滅了秦帝國
我史記也只是粗疏地讀了幾篇重點,對於秦末這一段讀的細一點,就感覺故事性比較強,小時候就是一味信之,現在就覺得多有深意,事是那麼個事,但來龍去脈尤其是可能的緣由,需要儘可能倒著去補充。王朝不是一個人的,就好比現在的公司,是一個利益群體。說白了就是倒果為因,倒退法。
秦朝是沒有明確路線,但肯定與當時明確的法家思想和法家治國路線相沖突相悖逆,反對法家的革化貴族利益強化國家(也就是民眾)利益的根本基礎,主張維護貴族利益,這裡的貴族既包括舊貴族也包括新貴族,總之就是一群可以依靠親族、軍功、官階等固化了的制度性標識來獲取巨大利益的集團。
這些人可能還不能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什麼具體的路線歸屬來,但是利益性質已經明確了,已經與當時掌權的法家思想和文化基礎相悖逆了、相激烈衝突了。硬要歸類,我想可以歸為儒家。因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就是血族親族和固化制度的不可變天思想做基礎,而法家是典型的速變大變打破舊利益催生新力量的基礎。說反法是儒家,不能算錯。
鬥爭很複雜,存在隨著時局而發生的新變化,反法派支援胡亥繼位和清洗皇子公主、殺李斯,但後來看到胡亥又啟用法派人物(胡亥並沒有全部清洗皇族,留下一部分),較為順利的平定了陳涉、吳廣、項梁等人的軍事行動,對內也不在是一味倚賴反法力量之後,遂產生了由趙高壓制甚至幽禁胡亥的企圖。
結果胡亥意識到危險,而與反法徹底撕破臉,遂發生趙高弒胡亥事。趙高不是被反法所殺,趙高是被子嬰所殺,子嬰不是反法派,子嬰是胡亥儲存下來的,相對更傾向於法派的中間派皇族血脈,子嬰能夠殺掉趙高,是因為在當時劉邦馬上就能打進咸陽的情況下,趙高早已是反法派手中的棄牌,反法派已經開始秘密聯絡劉邦集團的人物為將來打算了,這才使得子嬰有下手復仇的機會。
個人以為,嬴政執政時期所產生的暴虐,跟專法治國和六國舊貴族一直不服中央朝廷的新政權有很大關係,後者項羽就是代表。嬴政的主張,其實就是法家極端的表現之一,就是不擇手段消滅各地存在的反對勢力,維護新王朝大權。
但是連年戰爭,百姓飯都吃不起,天下並沒有看到新政權上臺後期望的修生養息,而是繼續打,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社會變化。另一方面,六國舊勢力的不斷滋擾,不打不行。其實在政治思路上陷入了死衚衕。直到漢朝,奉行“外儒內法”的政治思想,這種局面在價值觀上才根本解決。
回覆列表
他批評秦始皇是因為秦始皇造長城,阿房宮,北征匈奴,南擊百越等頻繁的大動作導致民不堪其勞,而非其法家政策。這兩者並不矛盾。
事實上漢朝開國之初,所謂“漢承秦制”,因循了不少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