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廿由八曬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有理想而無目標也是空話!有計劃而不行動也是白廢!有毅力而無恆心也是枉然!有熱情而無干勁也是徒勞!把目標計劃付之於行動,則理想隨之兌現。把毅力恆心付之於日常,則成功在望。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言則符合哲理人生!想則符合論理道德!行則符合原則規矩!

    (薦讀)

  • 2 # 愛智慧的石頭

    君子以深厚的感情對待自己的親族,則民眾之中仁德的風氣就會興起。

    指的是上行下效。君子,指的是統治者。統治者的行為,影響著民眾的思想行為。統治者的德行像風,民眾的德行像草,風從哪個方向吹,草便隨著偏向哪裡。

  • 3 # 新新俠2

    中國的社會管理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特色。首先,把整個民族共同體叫國家,本來是國的實體,卻非跟家聯絡在一起,可見家國之聯絡十分緊密。其次,中國社會歷來強調人情關係. 。人情根本上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因男女結合而生髮各種親戚,在社會上,在有國家形態的社會機構產生以後,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時,往往把對親戚朋友的照顧(原則上這種照顧是以維護個人及親戚利益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為前提的),藉以體現親情。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歷代統治者是承認這種情況存在的,在社會事務及國家管理層面,這種利益關係也是時常在起作用。

    《論語第八泰伯》,開篇便抬出個特別有仁德的人物大加褒賞,藉以為下邊的立論張本:”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值得稱讚啊,他可是位名副其實的具有最高德行的人,曾經三次讓出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當時的老百姓都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讚頌他了。

    緊接著,便大講禮在幾個具體行事當中的作用。沒有這個禮,或者說在社會上,不管做事態度你怎樣端正,如果不合禮的規範,也是有缺陷的,起不了應有的作用的。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說,”恭敬而不懂禮會陷於疲勞,謹慎而不懂禮會陷於懦弱,勇敢而不懂禮容易造成動亂,直率而不懂禮容易傷人。”

    因此,得出結論:“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一個有道德有威望在社會上有權力的人,或者一方大員封疆大吏,或者也可以叫地方主官吧,如果在行事上首先做到嚴格按禮的規範對待自己的家人及親戚朋友,那麼在社會上就會形成人人互敬互愛社會風氣。

    總之這句話,必須結合《論語第八泰伯》上下文來理解,中國歷史上的文章大家,都善於用比興的寫作手法,以具體的形象來比喻闡述深奧的道理,讓人明白的塊,體悟的深。泰伯三讓大位,多麼高尚,他就是天下所有人處理家國關係並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典範,在國家管理層面充分認識自己的德行能力,不貪圖權利,主動讓賢;在兄弟之間不爭奪權位,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是泰伯懂得禮的真諦的表現。國家有了這樣的領導人,有了這樣的幹部帶頭,社會上就會禮讓成風,互敬互愛成俗,整個國家社會就可得晴明愉悅,安樂祥和了。

  • 4 # 馬上皇

    仁是義之體,義是仁之用,義之宜也。你不仁,他就不義。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就倒下來。《荀子·哀公》曰: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施仁政者為王道,施力者政為霸道。施仁政,內聖外王,得道多助 。施力政,人心向背,失道寡助。《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

  • 5 # 莫遠憂

    “篤”是忠實、加厚、增厚。“親”是愛。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上位者若能忠實於仁愛,民眾便會興起仁的風氣。

    可參讀《顏淵篇》12.19“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順著風的方向倒。)

  • 6 # 一直奔跑的小樓

    原文:《論語.泰伯篇第八》:子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蒽,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譯文 : 君子厚待父母,那麼民眾就會學習效法,形成仁愛和諧的社會風氣。

    在大多數情況下,《論語》中的“君子”是指“有權力和地位的人”,當然這裡也不例外。先秦儒家非常重視領導的帶頭作用,並認為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關鍵在於,各級掌握權力的“君子”是否具有“仁德”。因此,君子的道德修養等主要是對權勢者的要求和規定,就像當前的“幹部守則”一樣。這句話中的“親”是指父母。在先秦經典中,“親”不僅指父母,還指其他親戚甚至周圍的人,例如“君子不施其親",“篤於親"是指對待父母和老人要孝順 ,尊重,忠誠和仁慈,儒家經常用“孝”來表達,這更加簡單易懂。一個人從小就尊重父母,愛他的兄弟,所以一般說他長大後就不會亂來,當成為官員時,就會將像對待父母和兄弟一樣對待人民,並且將施仁政,人民的生活就會更好。

    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根據佛家的說法,這是“慈悲為懷”。西方稱之為“博愛”,如果他能樹立良好的榜樣,那麼普通百姓就會效仿,所以君子的榜樣作用對於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孔子說:“君子之德風”,是說,統治者的道德就像風一樣,將影響社會的每個角落。因此,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於執政黨的自我修養和示範。儒家主張“內聖外王”就是要求那些統治者必須磨練自己的內在道德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否則他們就不配統治天下。根據這個標準,幾千年來中國數百位皇帝可能沒有幾個合格的,因此,儒家的理想有些烏托邦的味道。

    作為普通人,無論我們是在工作還是在做生意,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秉承尊敬父母和友愛的傳統道德。在此基礎上,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公交車上為老人和婦女讓座位;關心環境,不要消費稀有動物皮毛製成的衣服,配件等,要繼續善良和積累,並取得君子的個性。這是自然而然的的,也是我們內在的需要。

    必須指出,許多儒家思想本來是很好的,但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卻歪曲和利用了這些思想,併成為維持其統治地位的理論工具。例如,孝順父母是件好事,但是卻變成了忠於皇帝的“君綱”。請注意,先秦儒家從來沒有提出過以“君為臣綱”這樣荒謬的理論。孔子曾對齊景公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的意思是說國王在履行職責之前必須像君子一樣行事,如果君主是一個昏君,他怎麼能要求他的大臣成為忠誠的大臣?孔子在這裡主要對“君”提出了高標準和嚴格要求。自古以來帝王們一直想訓練他們的下屬和臣民成為溫順的羔羊、沒有思想的木頭,甚至失去他們的人格,以便帝王們可以省心。但是,這樣一個就算富裕的國家,也不會贏得世界的尊重。

  • 7 # 使用者春花有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對待親族寬厚仁慈,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

    上面這句話就是孔子心目中所要塑造的仁義君子。作為君子按照孔子的要求,他們對待親人要有一片真情,在他們的帶動下,社會上自然形成一種仁民愛物的風氣;君子之交不遺棄故交老人,民風民俗自然日趨淳厚,不致因循苟且、粉飾虛張。

    孔子認為轉變社會風氣總是要靠一幫人去躬行實踐,靠一般號召總是不能根本奏效的。當然這是兩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認識,今天我們清楚的知道,要使社會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健立建全法制;二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範自己的行為,用正確的輿論導向指導自己的行為,做有道德、守信用的好公民;三是大力發展生產,把國民經濟搞上去,衣食足而禮義興;四是要依靠人民群眾形成一種主體力量和國家採取綜合治理的對策。

  • 8 # 熱愛讀書跑步的大叔

    一、論語泰伯篇

    在論語泰伯篇裡,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孔子說:“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流於勞倦;一味節制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顯得畏縮;只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製造亂局;只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尖刻傷人。政治領袖對待親族厚道,百姓就會漸漸走上人生正途;他們不遺棄過去的友人,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偷:感情淡薄。

    二、人的四點美德

    恭、慎、勇、直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性。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禮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

    三、篤親才能興仁

    大孝之人,才是大愛之人,才是仁義之人。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篤,而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

    愛天下國家,就是由愛父母兄弟為根基。儒家的愛是由內至外,由家至國。由篤於親,而興於仁。

    唐宋之後,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名言。這是最務實的考察人才的方法,人有許多偽裝,有才之人未必有德,而治國之才需要才德兼備,甚至才大於德。而一個人對身邊至親之人的愛,特別是對父母的孝,長期是偽裝不出來的,這也是古時選拔人才的必選題。

  • 9 # 老龔166916589

    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孔子説;上層人士必須要遵重和熱愛父母,作個榜樣,才能讓下層的平民百民一起效仿遵重孝敬父母,是孔學提倡忠孝仁義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