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鶴書苑
-
2 # 沉140769451
漢亡到隋統一總共才三百六十九年,東晉只有幾十年歷史,然後是宋、齊、梁、陳四朝更替,五朝加一塊才一百六十九年。四百多年哪來的?!
-
3 # 大哥哥LIANGSHISHU
你要搞清楚,東晉以後的南朝不只是晉朝?東晉以還後有宋齊梁陳四朝,也就是說南朝共和五個朝代。平均每個朝代也就是70年,所以才能堅持這麼久。
-
4 # 楚霸王歸來
二者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
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被胡人所佔領進入五胡亂華時代,中原大地上胡人建立眾多政權,但生性殘暴的他們相互攻伐,政權更迭頻繁,無暇南顧。
後前秦大帝符堅暫時統一北方,南侵東晉。兩國在淝水開戰,在東晉謝晉的抵抗下,前秦的散裝大軍撤回北方。前秦滅國,北方又陷入動亂之中。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政權更迭也相當頻繁。二者都是處於自己內鬥之中,無暇顧及南北統一的事。
但是南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北方一直是處於一個穩定的政權統治下,前期是金朝統治期。金朝為攫取巨大利益不斷出兵南侵,南宋雖有抵抗,甚至曾一度北伐。但因宋高宗一心求和,在奸相秦檜的操作下,殺岳飛向金求和賠款。紹興十一年(1141)雙方達成和約: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10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後期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在蒙宋的聯合打擊下金滅亡,蒙古勢力開始把矛頭指向南宋。
在1234年到1279年這46年間,雙方大小戰役不斷,1279年,雙方在崖山外海進行了崖山大海戰,史稱“崖山之戰”,宋軍戰敗,陸秀夫負8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臨朝稱制的楊淑妃亦投海而亡,戰後,宋10萬軍民浮屍崖山海面,宋亡,元朝統一中國。
-
5 # 瑤不可及QaQ
很簡單,首先還是因為長江天險,在古代,這種天然的屏障可抵千軍萬馬,第二,還是水土不服的問題,北魏軍隊根本就打不了水戰,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南宋憑什麼能守150多年,要知道當時的蒙古鐵騎幾乎統治了大半個歐亞大陸,什麼軍隊打不贏?南宋軍隊要真這麼牛逼北宋也不至於滅亡,那南宋靠什麼跟金國,元朝抗衡一百多年的?除了長江淮水之外還有一個地方才是關鍵,那就是川蜀,蒙古是怎麼滅南宋的?滅西夏,回屹,繞道川蜀直插南宋腹地,而南宋因為在川蜀之前有西夏,回屹擋著,所以根本不擔心蒙古人繞後,沒想到蒙古人出奇兵迅速滅西夏回屹繞了過來,根本沒在川蜀佈防,不然的話南宋再守個幾百年都不成問題,而東晉就不同了,司馬家雖然出的大多都是昏君,短命鬼,但是對川蜀卻是非常重視的,先後兩次派兵攻打川蜀,並把川蜀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把你繞後的路徹底堵死,讓北魏正面渡江跟東晉打,東晉閉著眼睛都隨便打!
-
6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東晉南朝在江南維持數百年,南宋僅100多年,主要與面臨的敵手,和科技的發展有關。
歷史上,東晉從天馬渡江,317年建立偏安王朝,到589年隋文帝滅陳,南方的五個朝代總共在江南割據了472年。而南宋從1127年靖康之恥,到1279年被元朝攻滅,總共只持續了152年。為何同是南朝,東晉和南朝割據時間遠長於南宋呢?咱們就來分析下這裡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面臨的對手不同。
道理當然很簡單,對手越強大,那麼就越難堅持。從歷史來看,東晉南朝面對的敵人,是遠不如南宋面臨敵人的。
東晉150多年中,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北方的十六國,大部分是由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民族建立的國家。由於五胡混戰,實際上使得北方多數處於分裂狀態,五胡之間相互牽制,不少五胡國家還或明或暗與東晉聯盟。即使一度接近統一北方的五胡國家,始終也面臨著其他民族的挑戰。比如前趙(匈奴漢)被羯族的後趙消滅,後趙被鮮卑的前燕牽制,前燕的巔峰時期卻被氐族的前秦攻滅。苻堅時代的前秦算是五胡國家最強大的時刻,但同樣暗伏著種種內部矛盾,淝水之戰一敗之後,立刻就遭到鮮卑族、羌族、丁零族等的反噬,龐大帝國分崩離析。
在這種格局下,東晉總可以利用北方諸國的矛盾牟利,甚至在半數的時候,由於北方的分裂,東晉還是天下國力最強的國家,可以積極進取北伐。這種情況下,維持一百多年的統治並不是很困難。
進入南北朝之後,北方戰亂雖然不如東晉時期,但即使在統一的北魏時代,依然充滿矛盾。外有柔然、突厥等部族的侵襲,內有各族、各軍事集團的矛盾。此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二魏又分別變成北齊和北周,三分天下更使得南朝得到苟延殘喘的機會。
實際上在北周於577年攻滅北齊,重新形成一個統一強大的北方之後,南陳僅僅堅持了12年就被滅了。
那麼再來看看南宋面臨的敵人。南宋初期面臨的北方敵人主要是金國,金國整體是比五胡時代大多數國家強盛的,但畢竟還存在蒙古、西夏。所以南宋對金國的格局,和南北朝時期差不多,基本屬於“大致能維持原狀”的狀態。
真正讓南宋滅亡的是蒙古人。蒙古人在1234年滅亡金國後,基本就形成了一統北伐之勢,基本可以類比隋朝。而實際上蒙古人本身從軍事角度上,堪稱是世界超一流的恐怖軍團。整個13世紀,蒙古三次西征,兵鋒到達中歐多瑙河畔和地中海邊,建立起三千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這種攻擊力,是五胡十六國或者北朝魏齊周根本無法相比的。
在如此強大的敵人侵陵下,南宋能夠堅持整整45年(當然,其中有不少年份蒙古沒有主打南宋)才被滅亡,表現已經完爆南朝了。
第二個原因是科技的發展使得南方可以依仗的地理屏障力度縮小。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很多時候都是北方軍事實力強於南方(畢竟北方有優質馬匹),而南方賴以抵抗的則是地利,西邊的秦嶺和東邊的淮河、長江。東晉歷史上抵抗住了後趙、前秦的大舉進攻,靠的也是江淮地區的水網。
但是到南宋時期,隨著造船術和火藥投入應用,江淮水網的防禦加成下降了。蒙古攻打南宋時,無論是從南宋降將那裡獲得的戰船水師,還是回回炮等遠端武器,都使得南宋的江淮防線無法如過去那樣固若金湯。京杭大運河在隋末的建造也是進一步加強了南北交通的便捷。這些,使得宋軍面對蒙元南下時,對地理屏障的利用不如南朝。當然,這在南宋滅亡上應該只是次要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蒙古的強大。
-
7 # 麒麟閣論史
引言
東晉南朝與南宋都是漢人在遊牧民族的壓迫下在南方建立的政權,最終都被北方的政權所滅,但是東晉南朝持續在江南持續400年,而南宋只有150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東晉南朝與南宋的立國基礎不一樣。東晉的前身是西晉,西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而且之前少數民族政權都遭受了東漢和曹魏的打擊,比如東漢打擊匈奴和羌族,曹操北征烏桓;西晉建立後,繼續對少數民族分化打擊,因此西晉時少數民族的實力比較弱,東晉建立時的少數民族勢力相對較弱。南宋的前身是北宋,北宋在與遼和西夏的戰爭中都遭受了慘敗,每年反而要給遼和西夏很多歲幣,因此遊牧民族的實力並沒有遭受很大的損失,因此後來金和蒙古崛起之後,全盤繼承了遼和西夏的實力,因此南宋面對的金和蒙古的實力都比較強大。
東晉立國時的疆域南宋大,這樣就使得東晉南朝戰略空間比較大,利用地理上的優勢逐次削弱來自北方的壓力。東晉的領土疆域最遼闊時到達黃河南岸
在面對來自北方時,東晉比南宋的政治地位高。東晉雖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它一直是正統政權,許多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都曾向東晉政權請求冊封。南宋在紹興和議前後都向金稱臣。
東晉南朝的政治、軍事發展模式不斷的變化,南宋的政治軍事發展模式一成不變東晉掌握政權的是士族門閥,並且東晉士族門閥輪流掌握國家的朝政大權,一旦某個門閥衰落,另一個門閥代之而起,保證東晉政權內部一直有新鮮的血液。首先崛起的王氏,王氏家族對於東晉的建立由突出的貢獻,王導、王敦死後,王氏家族走向衰落;取代王氏崛起的是庾氏;取代庾氏的是桓氏,桓溫三次北伐,攻下洛陽,幾乎收復長安,大大拓展了東晉的國土,;之後取代桓溫的是謝氏,如謝安,謝玄,淝水之戰中,謝安坐鎮中樞,謝玄為前敵總指揮,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前秦,使東晉轉危為安,並且重新使北方陷入分裂混戰局面,延長了東晉的國祚。
當東晉的門閥真正走向衰落的時候,南方的政局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庶族、寒門實力上升,以劉裕、陳霸先為代表,劉裕小名寄奴,少時家境貧寒,靠著軍功崛起,陳霸先是南方土著實力的代表。當東晉走向衰落時,劉裕從北府兵中崛起,之後平定桓玄的叛亂,鎮壓孫恩、盧循的起義,滅掉南燕和後秦,幾乎恢復東晉在北方的領土,陳霸先也是在南梁走向衰落過程中崛起的,平定南方各地叛亂,建立了陳。
縱觀東晉南朝各個朝代,每當政權出現危機時,總有新的勢力崛起,使得南方政權轉危為安。
南宋的政治模式是“皇帝+士大夫”。士大夫屬於文官,擅於治理百姓,這樣的一種搭配模式適合於和平時期,這樣的一種模式使國家能夠內部穩定,但不利於抵禦外部敵人,南宋150多年一直由士大夫主宰,而這一階層到後期已經腐朽不堪,乃至元軍即將攻破臨安時,謝太后說:我朝一直厚待士大夫,為何士大夫並沒有拼死保衛我朝”。
因此,東晉南朝的政治模式是流水,內部一直有活水的進入,當外來敵人入侵時,一直在改變內部的模式,以應對外來衝擊,南宋的政治模式是一彎死水,沒有活水的注入,只能乾枯。
面對的敵人不同東晉南朝面對的敵人的是佔據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草原上還有遊牧民族政權建立的柔然、突厥,因此黃河流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要同時面對來自東晉南朝與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雙重壓力,因此東晉南朝面臨來自黃河流域政權的壓力比較小。
南宋面對的敵人主要的金和蒙古,這兩個政權興起時都統一黃河流域與北方遊牧民族,這樣一個更大範圍統一的北方政權自然對南宋的壓力比較大,金和蒙古沒有後顧之憂,把全部軍事力量用於對南宋的征服戰爭中。
從佔據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政權來分析,很多時候,東晉南朝面對的敵人是北方的割據政權,400年間實現北方統一的政權只有前趙、後趙,前秦、北魏,而且這些政權的統一時間都比較短暫,南宋面對的金和蒙古幾乎都統一了黃河流域。金統治北方時期,雖然西夏存在,但西夏一直比較安分,聽從於金朝。蒙古當時統一了整個北方黃河流域。因此,東晉南朝很多時候面對的是割據的北方政權,壓力自然小;南宋面對的內部統一的北方政權,壓力比較大。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東晉和南朝在江南維持的時間,如果從317年司馬睿稱王開始,到589年隋朝滅陳,總共也不到300年的時間。南宋則毫無爭議,從1127年靖康之變開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戰,總共維持了150多年國祚。
為什麼同樣是立國江東,立國國祚相差卻這麼多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南北力量的對比不同。
西晉王朝雖然在流民起義、少數民族暴亂等因素下亡了國,可那只是代表著司馬氏中央勢力的垮臺,在北方各地還有不少的漢人軍閥、豪民修築寨壘,組織抵抗。由於這些反抗勢力的存在,使得佔據中樞地位的少數民族統治階層長時間無法有效整合北方的政治勢力,也就無法發揮出強有力的軍事能力。這造成的結果即是,在東晉一朝,北方罕有南征之舉,倒是東晉頻頻北伐,滅掉了多個北方割據政權。數萬晉軍士兵橫掃中原,兵鋒勢不可擋。雖然由於東晉內部政治的問題,北伐往往功虧一簣,但是北方政權在東晉時期無力混一南北是現實的政治情形。唯一一個不信邪的苻堅大帝,號稱投鞭斷流,結果偌大的前秦帝國並沒有完成內部的政治整合,一敗之下,竟然分崩離析,連累得苻堅大帝也被弒殺於佛寺之中,好不悽慘。
相比之下,雖然東晉時期內部也是不和,經常發生政變,可是在面對胡人的軍事威脅的時候,大體而言還是能夠形成統一陣線的。這樣,在東晉時期,北方勢力無力南下,南方勢力足以自保,彼此誰也不能混一天下。就這樣,一直拖到了南朝。
南朝初期在武力上,實際是要比東晉強大的多,不過卻沒有北伐的時機。
因為此時,北方經過100多年的戰亂,已經角逐出來了優勝者——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帝國。這個遊牧帝國不僅有著草原民族彪悍善戰的特點,還總結了其他民族在中原地區快速玩完的經驗教訓,開始主動尋求與中原政治勢力的融合。雖然在過程中有所反覆,但是北方的政治整合速度就此明顯快於南方。本來南北雙方呈力量均勢,拼的就是誰能率先完成內部整合。結果,南方的君主們熱衷於皇室自殘,無意北伐。北方則在慘烈的競爭中,順利地完成了以班祿制、府兵制為主的政治改革,北方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已經形成,南方的政權在巨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下只能苟延殘喘。
反觀南宋時期,他所面臨的北方局勢比起東晉、南朝時期是惡劣的多的。漢人要麼降金、要麼降蒙古,分別稱為他們的先鋒攻城略地,卻極少主動南下歸附南宋的。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在此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明。漢人歸附金、元,不僅讓南宋在北方缺少內應,還讓金、元兩朝能夠快速在北方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經過了殘唐五代時期平民化的社會變革,地方上已經沒有組織抵抗金、元異族武裝的核心力量,這讓女真、蒙古整合北方的工作完成的相當快速,從而以草原帝國的勇悍,再加上華北農耕地區的戰爭持久力,持續對南宋施加強大的戰略壓力。
南宋儘管已經完成了中央集權,搜刮一切能夠用於對抗女真、蒙古人的物資和力量,最終還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對耗中失掉了元氣,最終亡了國。也不知道是南宋打不動了,還是真不想打了,沒意思,總也打不贏。100多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富庶的南方最後因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民不聊生。伯顏南下的20萬大軍,其中竟然有15萬是漢人部隊,到底還是漢人滅亡了南宋政權。說到底,這是宋朝立國時先天不足,導致制度建設滯後,嚴重影響了國力發揮,使得他們空揹著富庶的名號,卻被完成了政治整合的北方異族輪番攻打,境況好不悽慘!
其次,是胡族的開化程度不同。
在東晉、南朝歷史時期鋪展在人們面前之前,輝煌的秦漢時代,讓四方民族匍匐在漢人腳下,他們對中原的天子敬若神明,以為那是天上人做的。這是秦漢的戰士們用刀槍拼殺出來的戰略威懾和心理優勢,少數民族縱然能夠得逞一時,可是他們在心理上天生還是矮了一截。像東晉的君主不管在怎麼弱勢,都是稱皇帝;可是北方的政權的君主的名號就有意思的多了,有的叫天王、有的叫單于,也有一些自己稱帝的,可是都沒法得到周邊勢力的承認。相反,東晉的皇帝,是得到了很多少數民族政權的承認。這說明,中原王朝的皇帝,在這些胡族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這些胡人進入到中原之前,社會發展水平還是很落後的,他們無法駕馭起復雜的漢制、漢法,所以他們建立的國家就出現了很激烈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他們沒有辦法調和,好多胡族就開始胡、漢分治。可是這些政權的疆域一般都不是很大,胡、漢分治最終制造了嚴重的民族和階級對立,經常發生胡人與胡人,胡人與漢人之間的仇殺。這讓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穩定性一直都成為一個大問題。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唐朝執行的民族政策,半個河北被胡化,而且北宋雖然重新建立起了華夏正統,可是畢竟沒有將漢人地區全數統一起來,這就形成了政治理論上的變化,有不少的漢人知識分子效力於異族政權。這在西夏、金國、蒙古的歷史上,是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這些漢人知識分子不只是效力異族政權這麼簡單,他們還發展延伸了儒家的華夷之辯,以此來為自己效力異族的行為尋找理論支援。
這樣一來,在漢人知識分子的幫助下,西夏、金國、蒙古的統治階級都快速地掌握了漢制、漢法,在短暫的混亂之後,這些國家都很快恢復了統治秩序,這讓南宋的反攻難上加難,即使南宋力圖振作,可是在有著同樣的政治文明的胡族面前,佔不到多少便宜。
最後,南方政權的抵抗意志不同。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政權的統治階級是世家大族,這些人佔據著政治資源,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財富,並且多數擁有私兵。也即是說,這些世家大族的身份和地位的基礎即是南方政權能夠繼續存在。所以,他們即便不是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田宅、子女,也會拼力作戰。而且,由於他們都是有著一定軍事基礎、文化素質的一類人,所帶領的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可堪一戰的。
可到了南宋時期,統治階級卻變成了職業官僚集團。他們不像世家大族這樣有著偌大的家業要守護,他們是科舉制度選出來的職業經理人,改朝換代在一些人的概念裡不過是換個效忠的物件。當然,起初也會有不少人選擇堅守華夷之辯,要學伯夷叔齊故事,可是最終還是抵不過肚皮的召喚。平民化的南宋社會,士大夫階層缺少足夠的實力、能力以及意願去挽救沒落的國家。
這樣一盤散沙的情況,是中央集權政治發展的必然,直到明朝、清朝、民國時期依然。這種情況下,只要都城的中央權力機關被擊破,各個地方就難以再組織起來像樣的抵抗了,因為小農經濟的特性,讓組織工作變得非常困難。真正讓這一切發生改變的是在抗戰過程中,中國人以政治立場獲得了身份認同,全體國人都被組織了起來,這才打贏了抗日戰爭。
所以,你看,東晉、南朝以後,凡是在江東立國的,都是越來越短命,其原因即在此處:平民化的北方,更容易完成政治整合,而平民化的南方卻無法形成抵抗力量。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大到全球,如今中國社會的政治整合工作幾乎完成了,可是世界範圍內的還有著更強大的勢力在整合力量。這一場中外的競爭,是放大版的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之戰。在這裡,就能夠看出來“主義”二字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模式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
9 # 小米謅
因為東晉南朝是東晉,宋齊梁陳共五個小朝廷共400多年了,而且同時的北方並沒有統一,也沒有力量南下兼併江南的。
-
10 # 海中巖haha
東晉南朝總共換了五個朝代,常換常新,可以保證國家長期有活力。晉宋齊梁陳依次替代,將軍實力強了就當皇帝,皇帝總是由戰鬥力強的人當,比如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那是相當能打的,等傳給他的後人能力不行了,就又被新的將軍趕下臺,南朝能保證很多皇帝都是能打的。每個朝代開國皇帝都能打,傳位給不能打的就亡國,再換能打的上,這是南朝能長期存在的原因。
宋朝壓制武將,寧可軍隊沒有戰鬥力,將軍總打敗仗,一定要防住武將篡位,最能打的岳飛就被殺了,宋朝在努力保證皇位不丟,至於敗仗是無所謂的,南朝的教訓很深,將軍只要能打勝仗,有了軍功就要篡位,南宋不想學,宋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但壓制住不能出良將就能保證宋室江山不倒。南朝軍力比較強,朝代換的快,宋朝開國以來的就是防內比防外重要,亡於外國是小事。
-
11 # 亙辰
其實無論是東晉時期還是南宋時期,北方的多民族融合的社會在武備方面都是強於南方的。
這個問題揭示了一個華夏文明在北方和各個遊牧部族融合的過程。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部族接受的華夏文明思想相對不多,北方處於一種沒有一箇中央集權領導的狀態,相比於南方的農耕文明社會形成不了一個統一的集團力量。直到北魏時期北方才有了相對的統一集權王朝,但是,北魏很快就被權臣左右分裂了,導致了北方始終處於一種東、西對峙狀態,這樣和南方的王朝就形成了一種三國鼎立的態勢。
在南北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一個北方各個民族吸收華夏文明精髓思想的過程,北方的黃河流域讓這些北方各個民族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強悍勇武和殘忍的殺戮!這就給了北方的漢民帶來的無比沉痛的災難,在長時期的殺戮中,北方的漢民也被迫讓潛伏在自身內部的強悍和野性也爆發了出來,比如說那一時期的冉閔。冉閔的出現讓北方胡族開始不再敢過於欺凌北方的漢民了!也讓北方處於統治高層的胡族開始想透過民族融合,才能夠長期留存中中原地區的現實了!北方胡族雖然強悍,但是數量還是沒有漢民多,如果北方漢民多出幾個冉閔,那麼這些胡族根本就不可能在中原立足!鑑於這種客觀情況的存在,北魏的孝文帝開始大規模的胡漢融合。這就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各個民族的具體情況。
自從契丹建立類似中原地區的中央集權王朝,就說明了北方各個民族早已接受了華夏文明思想了,契丹國內有數量眾多的農耕文明社會群體。也就是說契丹人建立大遼國,這時候北方各個民族包括漢族早已就有了一個華夏文明思想可以涵蓋各個遊牧部族的思想。這就是北宋屢次攻伐契丹想攻取幽雲十六州無果的根本原因了!在契丹人後面的滿族完顏部,也是掌握了華夏文明思想的一部分人,只是沒有契丹人掌握的更多而已!在滿族完顏部後面的蒙古部族,也是一個掌握了部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北方遊牧部族,其實蒙古人和滿族人以及契丹人都是有著共同的祖先的民族,只是隨後佔據的發展地區不同而已!
遼國對於北宋在武備方面沒有碾壓勢的優勢,但是金朝對於南宋在武備方面卻是強大許多的!只不過滿族完顏部沒有統治農耕文明社會群體的經驗,加之滿族人相比漢人數量比較少,所以金朝不想南下。
後面的蒙古人就不一樣了,蒙古人制止了其後面遊牧部族的崛起,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才可能完成聲勢浩大西征以及艱難曲折的滅金戰爭。
其實在蒙古內部有一些熟悉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北方人,比如說,耶律楚材等等的人,這些人都是成吉思汗能夠攻取廣大地區,並且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人接受的華夏文明思想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了,比如說,南宋降將劉整,幫助了忽必烈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但是忽必烈南下卻沒有讓劉整統帥水軍,就是怕劉整報復那些南宋的將領,這種做法就是避免漢蒙的民族矛盾,忽必烈南下,依仗的都是北方漢人,這就成分說明了北方各個民族包括漢族,早已形成了各個民族的文化思想的認同,這也是南方農耕文明社會根本無法承受一個高度統一的北方強大的力量的結果。
南北朝時期,北方各個民族的相互屠殺,沒有形成長久統一的中央王朝,即使像苻堅,也是內部矛盾非常多的,王猛屢次告誡苻堅不能對東晉用兵,就是這方面的因素。
契丹人建立大遼國的標誌北方各個民族的文化思想認同,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程度了。北方就可以迅速建立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這樣在南北對峙的情況下,南方的農耕文明社會群體,就會處於劣勢了。客觀的說南宋在抵禦北方的方面也有不少英勇無畏的武將的,都是一個在一直處於防禦的思想主導下,即使在用心,遲早也會被消滅的!
回覆列表
情況不太一樣,南朝統治久,但是東晉到宋齊梁陳光朝代都換了很多個,而且北朝更亂,所謂五胡16國,南北宋怎麼來的,是統一唐末五代十國而來,宋一開始就怕手下軍隊做大,採用各種方法限制軍隊的權利,而宋的對手,無論遼,還是金,還是蒙古,都是完成北方統一,加上統治大量遊牧民族的大規模統治集團,甚至西夏,西夏其實就是唐時漢化的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即有騎兵,有有漢人謀士,最典型的就是岳飛的對手金巫術,其實就是大量掠奪北宋京城重型步兵甲還有鐵甲匠人之後,誕生的重騎兵,所謂鐵浮屠,丟掉北方的南宋,面對身穿重甲的騎兵,幾乎毫無勝算,南宋大量時間都在守城,發展了大量的床胎弓這種重型守城武器,大家印象中現在年畫裡面秦瓊尉遲敬德守持的打擊兵器,最大量使用是宋,因為宋士兵的武器,已經很難穿透重甲對手了,只能改為打擊擊傷敵人,這跟唐朝正好相反,唐朝大量的重甲士兵,手持輕快的唐刀砍缺乏防護的遊牧部族,面對強大對手,宋能堅持那麼多年,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