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合禮律師
-
2 # 怎麼擁有自己
其實在這個問題,小編在學習歷史當中發現一個自己的見解。相信很多關注歷史的朋友會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很多開國皇帝在得到江山之後都會將自己的功臣想法設法殺掉。比如說歷史當中的朱元璋以及劉邦都是如此,朱元璋是布衣皇帝,雖只是一介布衣,但是他卻成為了未來的皇帝,這都是和他的開國大將分不開的,如果沒有開國大將的努力,他也無法安然坐上龍椅,可是他坐上龍椅之後,竟將這些功臣一一殺掉,這真是讓我們當代人費解。
劉邦也是如此。劉邦此前一直推行仁義,讓擁護他的人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所以很多才華橫溢的謀士和虎將都願意跟隨他。願意替他賣命打江山,可是在他得到江山之後,他卻是將這些開國將軍和謀士視為眼中釘,設計一一害死,雖然下手的是呂雉,但如果沒有得到劉邦的命令,相信他是不可能下得去手的。畢竟這些都是開國功臣,由此可見,在這一點上劉邦和朱元璋是完全相識的,他們都是屬於一類人,用完人就六親不認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呢?
小編總結出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人的權勢跟野心是成正比的。關於這一點皇帝們自認心中有數,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從一無所有到現在的執掌天下,他們很明白這種心理歷程,所以他們知道其他大臣跟大將們也都是如此。在他們跟隨自己打江山的時候也是一無所有,可在天下到手以後卻也擁有了無上的榮耀以及從未擁有的權勢,如果這些大臣們的野心太大,倘若有一天不甘於為人臣子,那就將坐在龍椅之上的人造成巨大的威脅。
第二個原因:為自己的後代們著想,因為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變動,因為誰也不會預測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如果有一天皇帝去世後,傳給了皇帝的兒子或是孫子。倘若大將們還活著,那就是三朝元老,就連皇帝都要敬他三分,如果他有心反叛,未來的江山還不知道是花落誰家。
所以小編總結出這兩點原因,所以開國皇帝們才無法容忍開國大臣,才會為了以後的不確定,致他們於死地,如果想要在奪得天下之後全身而退,你就要拿出你的誠意,讓皇上知道你並無二心。對權力並無渴望之心,否則你的下場會相當悽慘,正所謂有的人只可以供患難,卻無法共享榮華富貴,而君臣之間亦為如此
-
3 # 白朵朵520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機率問題,跟隨開國皇帝就跟你現在選擇一個創業公司一樣。創業公司有風險,但是風險與收益是對等的。高風險一旦投對,那就意味著高回報。亂世之中,如果想要有一番作為,跟對領導很重要。你若不立功不做權貴,只會死得更早更慘。
有希望就要上,為自己搏一番天地
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開國功臣“一招不慎被清算死得慘,能被你看到是因為他們依然成功。那麼更多的底層貧苦百姓呢?
那些開國功臣,之所以選擇輔佐君主,是因為自己不甘於作為底層,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才幹搏出一番天地。如果這番才幹不作為,他們能幹嘛?至多也就是在那累累白骨中多添一副而已。
成為開國功臣,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生率。可是在戰亂時候的平民百姓百分之十的生存率都是奢望。
兩相對比之下,為什麼不能滿懷希望,去搏上一把呢?
開國功臣一定會被殺嗎?這是個偽命題
歷史上伴君如伴虎,被殺害的開國功臣固然不少,但是能夠倖免遇難,蔭及子孫的更多。
當年吳越之爭,范蠡審時度勢,最終功成身退,寄情山水而去(有傳聞說後來成為巨賈陶朱公)。人家那是憑本事活過了亂世,之後才掛冠而去。那是真智慧,真灑脫。
張良一生為劉邦出謀劃策,傾盡自己的所有,成就了劉邦。劉邦將這些都看在眼裡,所以在眾多謀士中,他自始至終的重用張良。後來,晚年的張良,因病痛折磨,去世了。劉邦痛哭,身邊再也沒有這樣一個可以值得如此信任的人了。劉邦為張良舉行了全國上下最高規格的葬禮,以表示對張良的敬意。我們再看看明朝,特別喜歡清算開國功臣的朱元璋。但卻有一人能得善終,那人就是信國公湯和。
他是朱元璋的發小,也是朱元璋投身軍旅的引路人。湯和功高爵顯,但不戀富貴不貪名位,深明進退之道。在其他大臣大封的時候,他僅僅之時一箇中山侯,他毫無怨言勤勉依舊。到洪武二十一年,他率先辭職還鄉,不再掌兵,正合皇帝心意。朱元璋對他大加褒獎,賞賜金銀、土地,還在湯和老家蓋了一所王府豪宅,把他作為功臣表率。
為什麼一些開國功臣會被殺?
縱觀史書,被清算的開國功臣真的是毫無理由的嗎?
要麼是跋扈傲慢,要麼功高震主,要麼妄議儲位......落難時可以稱兄道弟,可是一旦上位君臣之道里面學問就大了去。
審時度勢,是每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都需要做到的。但事實上,很多開國功臣對皇帝的心態,其實也是大家一個戰壕扛過槍,甚至可能還救過皇帝好幾次。
在國家這個創業公司裡,很多開國功臣的心態就是股東。我有權提出反對意見,我有權跟你共分利益。可是誰知道你小子要搞一言堂,我提出異議,你竟然直接對我動手了。
那就每個開國功臣都功成身退就好啦,可惜世事錯綜複雜,那能盡遂人願呢。
所以,知其險而仍然堅持是有志者的選擇。而大殺功臣之帝僅為個例,並非多數,不能一概而論。
-
4 # 頭哥古今大院
眾人熙熙皆為利來,眾人壤壤皆為利往。名利雙收都想要,而封建社會都是家天下,為後代考慮,驕兵悍將由奇是開國元勳,不是少年天子所能鎮攝,所以他們必須死。
-
5 # 希望的地方1
中國自古就有句俗話: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這些人謀士和武將,在沒有時代風雲激盪之前,他們都是默默無聞:或勞作于田間,或隱於山間,鬧市!他們的價值和平常人沒什麼差別!
他們的價值從哪體現呢?就是在亂世當中才能夠體現他們的價值。而能給他們提供這個發揮作用平臺的,都是這些開創之君。
輔佐真龍天子成為開國功臣,是他們這些人畢生的追求和夢想。巨大的收益和風險是相對的!但是人誰又沒有僥倖心理了。特別是這些開國的文臣武將,都是一時之英豪。豪傑往往都很自負。
像姜子牙,在沒有碰見周文王之前,80多歲還在朝歌屬狗賣肉。如果不是商朝末年風雲激盪的年代,或許他一輩子就這樣默默無聞下去。
同樣期末的樊噲,曹參,蕭何,韓信等無一不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如果不是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失當,使得秦末風雲激盪。他們怎麼會嶄露頭角!
所以說,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是帝王成就了他們,給了他們展示才華的舞臺。這就足夠了,畢竟當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且並不是所有朝代的開國君王都屠殺功臣。
功臣,被殺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除了功高震主,出於政治原因,必須被除掉以外。剩下的就是這些所謂的開國元勳,在王朝建立後迅速腐化。不知道收斂,自己找死!
像宋朝太祖趙匡胤就和功臣進行利益交換:工程們交出兵權,朝廷則賜給他們兩天沒在和大量的錢財,讓他們子孫後代代代富貴!
所以功臣在王朝建立之後,能夠急流勇退,往往在歷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佳話。而那些貪戀權勢,戀棧的,往往就會有殺身之禍。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謹小慎微,能夠安享富貴。
功臣和帝王是相互成就的!帝王給予功臣榮華富貴;功臣則幫助王朝建立並維護其統治!幫助他們名垂青史!
這是最大的誘惑力。畢竟史書有名,也是無數英豪追求的!
開國帝王往往都具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
6 # 楊凌講歷史
風險與利益成正比,而且不是每一個開國功臣都是被誅殺的。基本只有那些擺不正自己位置的人被殺,比如胡惟庸之流。
-
7 # 南朝居士
說皇帝殺功臣,無外乎劉邦和朱元璋,這麼多朝代,殺功臣的皇帝有幾個?
朱元璋就不談了,說說劉邦吧。
劉邦封的143個列侯,只有韓信和陳豨被殺,這種殺功臣的比例,就嚇得你不敢打天下了?至於英布、彭越,那不叫功臣吧?劉邦只是統一天下。
143個兩個被殺,都嚇得你不敢打天下?
《漢書·卷十六》載:“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哪個朝代的功臣沒有一萬也有八千了,被殺的實在沒幾個。
像你這樣的思維,一輩子只能打工了,沒有一點冒險意識,做生意創業還可能失敗呢?是不是也不敢?
亂世中,戰場上的危險,不比朝堂上低吧?要是怕死,自然不可能去打天下了,既然他們敢打天下了,就不怕死。
再者,屠刀沒落下之前,你知道你是韓信還是蕭何?
人都有僥倖心裡,沒見到刀子就不一定會死,不死就是世世代代榮華富貴了
帝王殺功臣,並非心狠手辣,而是不得已為之。
你是不是以為,功臣都是好人?都是安善良民?都服從皇帝?都不違法亂紀?
你聽過驕兵悍將沒?聽過跋扈將軍沒?聽過居功自傲沒?聽過山頭沒?
何況,皇帝殺功臣,其實也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被打翻船了。
皇帝打天下過程中,並不都是自己的嫡系,像李淵可以不殺功臣,並不是他們仁慈,而是因為真正的功臣,只有他的三個兒子和李孝恭,
而像朱元璋,手下派系林立,不服自己的軍頭太多了,能不殺嗎?
皇帝殺不殺功臣,跟皇帝的人品道德沒什麼關係,只跟政治環境和手下的軍頭有關。
-
8 # 平凡的思考者匯生
古代帝王很多誅殺功臣,首先要搞清楚誅殺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有的功臣在幫帝王創業時,能力和見識是遠在帝王之上的,只是開創基業沒辦法,正是用人之際,但是天下安定,在帝王看來,能幫自己打江山者,把自己趕下位也不是什麼難事,故誅殺功臣很正常。
另外就是有的臣子不知道自己內斂,幫帝王打下江山之後,擁兵自重,權利巨大,自己不自知危險,卻一直認為自己是開國功臣,豈不知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其實這就是正常人性,是一種慣性使然。但是如果仔細研讀老子的著作就會明白,“受寵若驚”、“不敢為天下先”等等名言警句就是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歷史上的張良、伍子胥等很多人才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最終落得圓滿結局。而自以為是之人必將遭致殺身之禍,家破人亡。
還有一種情況帝王會是誅殺功臣的,就是自己即將退位,為了給後代子嗣清除障礙,也會大開殺戒,為的就是保全他們家族皇位祖祖輩輩,所以在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一說,是名副其實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天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做人一定要懂得內斂,不要鋒芒畢露,不論你現在得意或失意。不懂得這個道理,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無妄之災,要像曾國藩一樣,“一日吾醒三身”,慎獨、慎言、慎行,才是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最好方法,切不可塗一時之快,後悔不及。
-
9 # 遙望歷史AJ
說古代創業帝王基本上誅殺開國功臣,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中國歷史上確實有誅殺開國功臣的開國皇帝,但是也有許多未誅殺功臣的開國皇帝。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確有皇帝誅殺功臣的先例,尤以劉邦和朱元璋最為突出,國家建立了,天下大定,功臣如持攻自傲,不知進退,易遭到清算,而皇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統治,也易朝他們動手。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他本是秦末的亭長,秦皇暴政,天下大亂,農民起義一次又一次的在帝國爆發,而劉邦正是在這個時候起兵反秦,依靠著樊噲,盧綰等兄弟,以及後來的韓信等人打下了大漢帝國,待他登基之後,便把刀對準一干功臣,韓信,彭越等被殺,盧綰被逼逃亡匈奴,開了一個誅殺功臣的先例。之後,與劉邦同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先後誅殺大將藍玉,功臣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大殿之上血流成河。
但是也有許多善待功臣的皇帝,東漢皇帝劉秀就做的很好,一生信奉柔道治國的劉秀沒有走劉邦的老路,而是選擇與功臣聯姻,功臣也大多數得到善終。還有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雖然傳了幾百年,但趙匡胤只是收了大將的兵權,保他們終身富貴,並沒有對他們動手。
至於你問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追隨,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開國皇帝大多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就拿劉邦來說吧,有人說他是市井無賴,但是他知人善任,用人所長,韓信曾在項羽軍營,並不被重用,反而被嘲笑,到了劉邦陣營後,劉邦將他的兵馬交由韓信指揮,部隊的戰力得到最好的發揮,一統了天下。張良,蕭何等人也都人盡其才。
第二.追隨者渴望建立功勳。歷史上所有的追隨者無不希望遇到一位賢明主公,以使自己的滿身才華得已發揮,在亂世之中建立功勳,春秋百里奚投靠秦穆公是這個道理,三國諸葛亮投靠劉備也是這個道理,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第三.不乏有統治者用點小手段。這裡的小手段並不是那種卑鄙的手段,而是創業者在起初的需要,例如趙子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劉備接過阿斗並把他摔在地上,說:“為了一個孺子,險折損我一員大將。”歷史上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因此,我認為你這個問題應該分開來解答,並不是創業帝王都殺戮功臣的。
-
10 # 伊斯旦丁
好男兒志在四方,但凡有志之士,有生之年,誰不願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好光耀門楣,封妻廕子。
而亂世之中,跟隨明主爭奪天下,就是出人頭地最好的捷徑,所謂富貴險中求,凡事都有風險,若如遇事婆婆媽媽,瞻前顧後,也成不了大事。
(朱元璋)
至於說古代創業帝王,都心狠手辣誅殺功臣,我覺得不能這樣說,說白了誰也沒有長前後眼,誰知道自己將來會是什麼結果,畢竟像范蠡那樣能夠看透,君王心思的,又能急流勇退的並不多,況且縱觀歷史,大殺功臣的帝王並不多,最典型無非就是,劉邦和朱元璋而已,而且他們殺功臣,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他們嗜殺成性。
上面那位老兄已經說了劉邦,我就說一下朱元璋吧。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原因,總結起來,只有兩點明朝建立後,那些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難兄難弟們,成為了這個新生政權的新貴,但他們卻持功自傲,野心和私慾也日益膨脹起來,他們仗著勳高位重,為非作歹,強取豪奪,圈田佔地,欺壓良善,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朱氏王朝的統治秩序,以到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長此以往必有覆國之危的境地!2. 朱標死後,朱允文成為了接班人,朱允文年幼懦弱,又沒有政治經驗,所以,以朱允文的本事,肯定駕馭不了這些,功臣悍將,等朱元璋百年之後,必定形成君弱臣強的局面,這是朱元璋不願看到的,所以老朱才開始了他,有計劃的大殺功臣。
回覆列表
巨大的利益必然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開國之後,很多的『功臣』擺正不了自己的位子,沒有倫理感,不知進退,招來了殺身之禍!
相反,雖然『伴君如伴虎』,但有權有勢的生活,每個人都是垂涎三尺的,只要不掉腦袋,『收成』就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