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漫愛看她
-
2 # 萌萌二次猿
菜是原罪。
不過其實事實蠻簡單的,當年做黑白漫的雜誌都餓死了。
在網路還沒有普及的時代。
雜誌是漫畫近乎唯一的收入渠道。
市場上賣的最好的彩漫的雜誌,所以後來的漫畫都是彩漫。
說白了,就是生意。
如果少年jump等日本漫畫雜誌是彩漫雜誌,那麼日本漫畫也會都是彩漫的。
-
3 # 天天動漫故事
簡單,就是工作量太大,沒法畫的太細。
以某熱門作品為例,這個人物亂走形,背景像簡筆畫的渣玩意,一個漫畫家+2個助手全速趕工,一天畫不了2張。
如果題主自己會畫畫的話,就知道畫一幅看得過去的彩頁,需要的時間遠遠超過外行人的想象。
雖然漫畫彩圖已經屬於非常簡化的繪畫形式,還有助手幫忙,但是用筆畫圖再快也有極限。
國內漫畫很多都是在網際網路上釋出的,對更新速度有一定要求,真的精益求精半個月磨出一張彩圖來,人氣早完蛋了。
彩色漫畫在日本漫畫中是個稀罕東西,3個助手不定期幫忙,一個月能出兩話黑白就不錯了,還想上色肯定是嫌自己命太長。
週刊就更是這樣了,很多人其實根本就沒學過彩色繪畫,都是第一次畫刊首臨陣磨槍學的水彩,還有不少乾脆是請其他插畫師幫忙上色。
-
4 # 迷人的耗子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
透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漫畫作為一種紮根與市場的文化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會收到市場環境等諸多因數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又反過來對市場的最終走向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猶如蝴蝶效應一般。
縱觀彩漫發展的歷史,如果說彩漫的出現是個偶然,那麼後續的一系列發展則把這種偶然變為了必然。
1、彩漫是怎麼出來的?
在06年之前,漫畫究竟是彩色還是黑白,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當時的漫畫只有一種,那便是黑白漫畫。
在00年——05年期間,隨著國內經濟文化發展的崛起,對日文化的限制,加上日本漫畫本身在這個時間段正經歷世代更替的陣痛等諸多因素。總之,日漫對國內最初一批讀者的影響力,已從最初95起——00年代的巔峰逐年萎縮,而受此波及,中國原創漫畫也正經歷一波低谷。
這兩個系列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對於漫畫的定義(日漫、國漫),且都因為熬過了漫畫低谷期,完成了新老讀者世代的交替,擁有了各自的市場份額。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本後續出版的同類型雜誌都將面臨在這兩個系列夾縫中爭奪市場份額的悲慘命運。
因而知音推出了彩漫,是在當時情況做出的最明智決策。不僅避開了在已經固定的市場份額內廝殺,更是另闢蹊徑,打開了全新的市場格局。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圍繞黑白彩色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息……
2、黑白還是彩色?是個問題。
存在即合理。
前文所述,05年前後是新一代讀者成長的時期。
而新一代讀者不同於上一代老讀者,他們是在這兩種文化同時存在的特殊時期成長起來的。
有一個無法迴避的點是:日漫的黑白規則是基於日漫誕生時的經濟環境的限制。
簡單說,因為是在那樣的經濟環境下所以不得已產生了黑白漫畫,也因此形成了基於黑白漫畫的一系列規則。
這些規則放到幾十年後的中國市場上,雖然有些規則依舊通用,但大部分規則其實已經水土不服。
日漫在國內的影響力遠不如最初的5年巔峰期,已經失去了搶佔中國市場的能力,彩漫則在這個時期吞下了黑白漫畫丟失的陣地。
一個成熟有魅力但卻略顯疲態,另一個蹣跚新生不知畏懼充滿了無限可能的生機。
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動脈將更多的資金與文化帶到了內陸市場,伴隨整個國家的騰飛,市場也更需求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產品,漫畫市場也順應時代號召,積極地去日化,這就給不同於日漫的漫畫表現風格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機會,為中國形成自己漫畫特色提供了機會和土壤——這所有的一切,只有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上才有可能出現。
而“動漫”這個詞就是這個時期出來的。
它代表著中國市場自覺不自覺地在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對“漫畫”進行了重新定義。重新奪回對於這一事務的話語權。
面對彩色漫畫發起的一輪一輪進攻,黑白漫畫的陣地在不斷萎縮。
直到一部名叫《斗羅大陸》的漫畫出來後,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讓天平倒向了一側。伴隨《鬥羅》的巨大銷量而來的便是巨大的市場佔有率。
而市場的規則一向很簡單:誰賺錢多誰就是老大。
猶如十年前的日漫,在這一刻,彩色漫畫似乎已經一統江山。
但彩漫=國漫?
在當時其實還沒有絕對定論。
在09年前後,先後有北京的尚漫、廣州的天漫、杭州的翻翻等許多黑白漫畫雜誌發起反擊,而彩色漫畫這邊也有很多雜誌創辦了又倒下,雙方在最後的陣線前寸土必爭。
除了雜誌之外,還有U17等不限黑白彩色的網路漫畫平臺也加入了混戰之中。
似乎這種群雄混戰膠著的狀態還會持續上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歷史發展的車輪又一次轉動,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加速並徹底終結了這場膠著戰。
3、資本入局
時間軸來到了13年前後,文化市場迎來了又一輪爆發。
由於先前彩漫和十萬個冷笑話的現象級爆發,漫畫這一文化領域吸引力資本的目光。
資本入局所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快速打開了漫畫市場份額。
可以說,從00年日漫國漫巔峰後,我就從沒想過漫畫這玩意可以這麼火熱。
市場份額雖然打開了,但市場上沒有那麼多內容啊!
於是出現了供求不平衡。
當供小於求時,首當其衝的是稿費急速上漲。
在13年以前,我所知道的稿費情況一般是黑白180-200,彩色200-400。
而13年之後到15年這兩年間,我經常聽說黑白500-800,彩色600-1500。
巨大的稿費上漲讓更多人嗅到了商機,於是在那兩年間無數漫畫公司漫畫工作室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可一個行業的從業者就這些人,你就算市場上的公司再多,招不到人幹活也沒用啊。
雖然中國的總人口遠超隔壁島國,但從漫畫從業者佔比來說還是很低。
就算不和島國比,和國內網文市場的從業者比,這個比例也是小的一點點。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力滿足生產需求,哪怎麼做才能提高人均產量呢?
於是,漫畫行業的工業革命隨之而來。
工業化帶來的更為細緻的分工合作,也意味著行業入門門檻的降低。
這樣更多的人可以經過快速培訓進入這個行業從事底層工作。
而在這一輪調整中,彩漫可謂是佔盡了優勢。
彩漫本身就已經擁有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在網路時代彩色螢幕上更容易吸引眼球,且彩漫對於每個環節的要求也沒有黑白漫畫的要求那樣極致,更容易進行工業化改革。
黑白漫整體上更考驗作者個人實力而不是團隊實力。
不僅考驗作者個人的天賦、勤奮、及耐力,更需要作者花費大量時間去培養自己的技能等級。
而很多黑白作者在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之後會發現,由於個人能力與團隊能力之間的巨大鴻溝,個人提升所帶來的實際收益遠不及彩漫團隊化帶來的成倍增長。
當時,除了一些已經在上一輪市場迭代中成了名的黑白漫畫家,大部分當時的黑白漫畫作者剛好處在生活線的邊緣,只要斷一個月稿子就要餓肚子,更別提招助理或是投入時間學習成長呢。
這樣在產能上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
產能的提升,同時也意味能有更多的資金收入進入下一輪再生產。
更多的資金投入再生產意味著可以招到更優秀的人才參與創作,於是彩漫在故事性和畫面感上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至於黑白漫,十年前就已經過了巔峰,巔峰過後無論怎麼做都是在走下坡路……
於是一個利滾利更有利,一個頹勢頹勢再頹勢。
在這輪工業化的衝擊下,黑白漫畫更是被打的體無完膚,黑白與彩色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當這種差距突破了臨界值之後,市場的格局便正式就此定了下來不再有爭議!!
4、尾聲
SO,THAT IS THE STORY!
是的,我儘可能全面地、概括地、講述了只所以是彩漫而不是黑白漫最後被稱為彩漫的緣由。
中間如果有遺漏的細節也會有其他大V來補充。
我只是想說——
如果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那它還稱不上是個完整的故事。
圍繞黑白彩色的爭議的背後,其實更多是理念的分歧。
有人說彩色帶壞了中國讀者,
也有人說平臺扭曲了這個市場,
更有人說是資本毀滅了這個文化。
就算撇去黑白之爭,也會有其他爭論出來,因為人們總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對錯。
在我看來,黑白也好,彩色也好,都只是漫畫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所從事和所愛的是漫畫這個行業,而非彩色與黑白的形式。
形式的體現,只是歷史洪流推進中在產生的正常情況。
正如我所見,
市場上依舊有作者安心打磨著自己的黑白作品,且獲得了不錯的成就與收益。
市場上依舊有黑白作者潛心研究兩種形式在表現技法上的優劣性,並在黑白+彩色的技法上同時有所突破。
也有更多的彩色作者開始嘗試用到黑白漫畫中的一些技法。
怎麼說呢,批判聲聲不息,但前進的人依舊在埋頭前行。
新事物,必定是在各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撞擊中而產生的。
沒有碰撞就沒有新生。
就像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樣奇特的變化,沒人能夠提前預知,我們更不應該用個人的喜好對錯是非觀去執著於評判某一現象。
問題是個好問題,我們在探討過往的同時,對未來會有更多的展望。
但對於形式好壞的爭議,就讓它隨著歷史的浪潮遠去吧。
與其抨擊形式的對錯,為什麼不想想自己如何能駕馭歷史前進的浪潮,走在時代的前列呢?
回覆列表
我國商業漫畫(指的是以講長篇故事為主要的故事類漫畫,豐子愷以及朱德庸這類四格諷刺類漫畫不算)開始發展應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個時期最典型的應該是《畫王》這類雜誌,以盜版日本漫畫龍珠城市獵人連載,同時也有一批中國原創作者開始畫自己的漫畫。當然這個時期我是道聽途說,因為我沒經歷過。
這個時期,因為中國經濟全面落後日本美國,屬於中國漫畫完整的工業鏈體系還沒建立起來(注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比如盜版,版權意識沒有,但那時大家想看還是要掏錢買雜誌的。因為小孩想看漫畫,只能透過紙質雜誌,想看動畫,只能電視機。這樣,首先,至少95的潛在讀者就被排除了,因為沒錢。能看得起漫畫動畫的,至少是中國前10%的家庭。這部分人基本分佈在一線城市。
也就是說,90年代具有購買力的漫畫受眾是家庭收入中等以上的一群小孩,這群人基本上組成了黑白漫畫的市場。
新世紀開始,中國市場上出現了彩漫與黑白漫的雜誌分庭抗禮。黑白有《漫友》(中國原創類)、《龍漫》《龍少》(小學館授權中國的正版雜誌,原名星漫)等。我接觸到的就這兩本。漫友大力開發本土作者和原創故事漫畫;小學館系的龍少主要連載犬夜叉柯南等日本漫畫,同時也大力開發本土作者。這兩本雜誌走出來很多中國漫畫的原創作者,而且是黑白漫畫,有自己堅定的讀者群,而且具備消費能力。
這類雜誌的消費者,同90年代那批小孩的消費能力基本差不多,考慮通脹情況下,他們家庭至少也是中等收入以上。為什麼我要強調收入?下面會說。
同時期的彩漫雜誌:《漫畫大王》《漫畫party》,也是大力發展本土作者,但面相群體較為低幼,所以故事性和畫面與黑白漫相比較為低下,大量作品與是朱德庸這類四格諷刺為主,但彩漫孕育出了一個現象級的作品,用現在的詞叫IP——《阿衰》。
從這時起,中國漫畫就已經出現分界點,讀者群體出現分化。同時,因為質量要求不同,彩漫類的創作成本比黑白類低,印刷技術發展,彩漫的印刷成本也比黑白漫低。所以彩漫雜誌的定價是比黑白類要低的。
同等條件下,價格戰彩漫已經擊敗了黑白類。
那九十年代培養的那批中等家庭收入以上那批讀者呢?按理來說以他們的收入水平,養黑白類雜誌完全不是問題,為什麼黑白類雜誌在這裡慢慢市場被蠶食呢?
還記得上面說的
這句話不?
千禧年網際網路出現了。網上出現了大量免費閱讀的漫畫動畫,當然,是沒有給作者掏過錢的,所以免費。因為中國與歐美日本也沒有建立起動漫市場的商業聯絡,所以根本就是:
“無成本上傳作品”。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無論是九十年代被吸引的那群消費者,還是沒有錢買雜誌的其他人,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免費閱讀自己喜歡的漫畫。這個時間點,其實正是培養90年代以及千禧年十年這兩代人消費觀念的黃金時間點,卻被網際網路大潮破壞了。
整整兩代人都沒有培養起“花錢閱讀優質內容”的消費習慣。這還沒有算二十年中大量盜版紙質漫畫書,如果算上這部分,可以想到,大量業內人士也沒有版權意識。不論是因為時代因素還是個人因素,“版權意識”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因為網際網路大潮,漫畫業完整的工業鏈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
所以什麼才是完整的工業鏈體系?
簡單說:讓錢在一個“創作—購買—出名—衍生—再購買—再衍生—再出名—作者感受到收入繼續創作”的體系裡流轉起來,這個體系裡每一個環節,可以有無數企業參與進來,注入資金,最後消費者買單,錢不斷運轉。
所以千禧年前十年,大家錢去幹什麼了?投資人的錢,消費者的錢去哪了?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錢去哪了我覺得買房的人比我更清楚。
到這裡,這二十年可以總結一下了,多種因素疊加後,最後的結局是彩漫開始蠶食黑白漫的市場份額,中國漫畫的完整工業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
贏了的彩漫是低幼向,質量並不是很好的種類。
那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彩漫是什麼樣的呢?
2000年後的歐洲漫畫《BLACKSAD》
2000年後的美國漫畫
橫向對比下同時期在國內市場上即將勝出的彩色漫畫:
同時期即將在中國市場敗北的黑白漫畫:
事後諸葛亮而論,不管質量如何,新千年前十年的競爭中,黑白被彩漫打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進入新十年後,網際網路大潮繼續席捲漫畫業,但這十年中,網際網路帶來的衝擊比任何人想象的都還要大。
首先就是紙媒全面衰退。
條漫又可以說是四格漫畫的變種。
因為2010年後,智慧手機的出現改變了讀者群的閱讀習慣。電子螢幕上,彩色比黑白更能吸引讀者。
這就導致,這個時代的漫畫由以前紙媒的閱讀習慣變成了:
手指滑動豎向閱讀,黑白在市場上被進一步拋棄。
大量此類漫畫充斥市場,加速黑白漫畫滅亡的程序。黑白漫畫在這一時期成為小圈子裡流行的東西。
中國彩漫正式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藍海”。
大量投資人和企業開始進場,比如騰訊,嗶哩嗶哩,網易等。上個世代遺留下來的“有妖氣”也逐漸轉型,除了幾部頭部作品還勉強保留黑白,其他市場份額迅速被大企業蠶食。
沒有投入金錢的情況下,閱讀大量優質內容,現在花錢要看質量低下的內容。
沒人會花錢。
中國商業漫畫陷入無現金流的惡性迴圈。
除了大量低質量彩色漫畫,尚有一些頭部作品在犧牲了畫面質量的前提下,保留故事質量的優質作品。
比如:
《一人之下》
同時,少許平均質量以上的黑白漫畫:
《比馬大戰記》
《鏢人》
但這些都只是,金字塔尖
正常的市場,應該是豎向梭形,而不是金字塔。
上個十年遺留在這個世代的東西,有:
仍然沒有建立起來的漫畫工業體系
(即完整的現金流)
彩色漫畫的低質量
彩色漫畫的低製作成本
網際網路時代要求的“快速出稿”
優質人才的流失
黑白漫畫的暴死
彩色漫畫市場培養新一代讀者與黑白漫畫的斷層
下一個世代會有什麼變革?盲猜一波:
VR
VR漫畫不論是彩色還是黑白,都是進一步的視覺衝擊,但是,彩色會更加碾壓黑白。
更有可能的是,漫畫在VR衝擊下都暴死了,當然這是幾十年以後的事兒了。
這種種的一切,導致現在中國市場多為彩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