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葉丹秋
西域的威脅是青海地區的少數民族,新疆地區到了明代沒什麼實力,漢朝打西域是為了切斷匈奴的戰略方向,重創右地,唐朝打突厥也一樣,突厥的核心在西北,蒙古不一樣,蒙古的核心就是今天的內外蒙,戰略意義不大,到了滿清因為準噶爾是那旮瘩的,不得不去佔。如果西域方向沒有威脅,只要佔住青海就可以了。
-
3 # 星宿之約
因為沒實力,所以沒興趣,太祖,成祖在位時,西域的統治者是強大的埃米爾帖木兒,帖木兒後來還率兵攻打大明哪,可惜半路就死了,雖然我覺得就算打的話帖木兒的勝算也不大,但是也能看出帖木兒帝國的實力,如果大明去到人家地盤打,估計也是凶多吉少。
-
4 # 心向青山
不感興趣,不過是沒有實力控制的藉口罷了。
明初,在東北有朵顏三衛,在西北有關西七衛。其中,關西七衛,設在在嘉峪關以西,今甘肅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東部,又稱“蒙古七衛”,首領均為蒙古貴族。
明正德四年(1509),兵部對關西七衛的作用是這樣說的:
“我國建哈密、赤斤、罕東諸衛,授官賜敕,犬牙相制,不惟斷匈奴右臂,亦以壯西土藩籬”。
使“西戎、北虜兩不相通,則邊疆可永無虞,而國家之固如磐石矣”。
這說明大明是有心控制西域的。關西七衛包括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七衛,其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斷蒙古右臂,與漢唐經營西域沒有什麼不同。
至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於大明國力衰微,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以內,原來的衛所被吐魯番汗國所吞併。
除了明末,明朝的外部威脅一直是蒙古,但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時期能保持攻勢和優勢之外,大明對外其實與宋朝沒有多少不同,一個字就是“守”。
無論是韃靼演變而來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還是瓦剌演變成的漠西蒙古,最終都是被清朝所解決的。
清朝解決蒙古三部,如果從皇太極1635年擊敗林丹汗算起,至乾隆1759年平定準噶爾汗國,用了120餘年。
如果真的要說沒有動力的話,那就是農耕民族對直接佔據遊牧地區並無興趣,因為習慣了農耕定居生活的人,是不願過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
反之則不同,遊牧民族對佔領農耕地區興趣很大,所以,我國農牧兩區的統一最終是由遊牧民族完成的。
-
5 # 鐵男說經濟
明朝作為擊敗曾經強大的大元帝國的王朝,在很多方面都繼承了元朝,那麼作為領土最廣袤的大元帝國,如今的新疆也是在其版圖之內的,這裡也是漢唐控制過的西域地區,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將新疆劃分領土範圍之內呢?
首先要說的是,明朝在新疆置過哈密衛,管理河西走廊,但隨著時間偏移,在嘉靖年間放棄了哈密衛,原因是絲綢之路即改走海上,明朝無力也無意控制新疆,朱元璋在他的《皇明祖訓》中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這些國家都在中國東部地區,比之西域價值更大,朱元璋這些國家都不徵,就更不會去徵價值最小的西域了。
而且西域新疆漢唐開始一直就是中國土地,只是各個時期管轄程度不同而已,各種勢力經常叛亂鬧騰,清朝左宗棠大人徹底平叛開始細緻具體全面管轄。
有能力控制,就屬於自己的領土,沒能力控制,就不屬於自己的領土。就好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元朝,佔領了那麼多國家,開始能控制,那就是屬於是蒙古領土,後來控制不了紛紛獨立了,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大多羈糜統治,雖然不駐軍,雖然也是委任當地部落首領管理,但是並不都是不派官吏,而是視情況而定,很多時候都會由朝廷給這些首領派去輔佐管理的官員,協助羈糜地區首領進行管理,同時也起到一個監視的作用。
例如,唐代對東西突厥故土也是羈糜統治,但是委派了大量的朝廷官員協助管理。明代的烏斯藏,朵甘等地都有朝廷漢管參與管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十四世紀初期,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一分為二,成為東西察合臺汗國,其中東察合臺汗國屬地基本就是現在的新疆地區,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成別失八里或亦力把裡國,那明朝為什麼不把此地收到版圖裡面呢,因為此國是明朝屬國,洪武二十四年開始朝貢,俸明朝為宗主國,1406年,明朝在哈密設衛,冊封此地部落首領為王,作為老大,會去把小弟打死嗎?
而且明初新疆地區已經基本上伊斯蘭化了!佛教徒和漢人後裔基本沒有了,請問如今誰能誰願意去統治邊緣的而且沒有宗教基礎的地區?面對路上絲綢之路已經斷絕,西北的綠洲農業灌溉體系被蒙古人破壞殆盡,西北西域中亞都是如此,開始向沙漠化的道路上不可逆轉的狂奔!
所以這些地方很難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而且也沒有商路帶來動力,大明自然也不願意去幹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
6 # 漁洋山翁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一下現在遺存的邊關和長城,我們能看到的是明朝與漢朝幾乎是重合的;這裡包含兩個資訊:一,明朝與漢朝是相隔1500年的兩個漢人政權,相比隋唐,清朝更漢化;二,漢朝與明朝的實際控制疆域也大致重合,宋只能算是割據政權。
漢有霍去病,明有藍玉;這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最重要的朝代;明朝的遺存要比更近的滿清多得多,而明朝的輝煌也離不開宋朝300年的功課;明之後中國的亂局只有303年,比漢以後1000多年的亂局短得多。
在這裡還要說說隋唐,我不否認她的強大,但不穩定,內部混亂,只能看做五胡亂華後的相對穩定。
-
7 # 痴語呢喃1988
沒有實力和不敢興趣兼有之。
明朝對西域的控制權還不如對外蒙古的控制權。明初的幾個皇帝都是敢打敢拼的主,朱元璋四次派兵北擊蒙古,朱棣五次親征漠北,北元殘存勢力幾乎被消滅殆盡,照理說當時明朝就可以把外蒙古納入明朝版圖,可為什麼沒有呢?
當時明朝統治者和漢人被傳統思想禁錮(這是歷史侷限性問題,沒有對錯之論)當時主流思想文化都是以漢族為主,對別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很低。對於剛剛將蒙元趕走的漢族人來說,飽受了百年少數民族統治之苦,對異族的排斥和牴觸心理是十分強盛的。
這種心理和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很像,當時漢人也對滿人抱有仇視態度的。
外蒙古上的草原居住都是遊牧民族,管理起來極其麻煩,耗時耗力,且收益不高。且自古以來的漢人傳統都是以長城為邊界以拒外敵入侵,所以即使打下了外蒙古,也無法根深蒂固地長治下去。(所過之處的基本處理方式都是能帶走俘虜帶到中原為奴,不接受俘虜的就地斬殺)
西域和外蒙其實是一個道理。唐中期開始,中原王朝就丟失了對西域的掌控權。後來宋朝更是羸弱,就連西北党項人建立的西夏都攻不過去,就不必說西域了。所以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棣的有一句臺詞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朱棣率軍到了斡難河畔,對和他一起遠征的兩個兒子說:五百年來,打到此處,就只有我了。
斡難河可是當初鐵木真起家的地方,唐朝衰落之後,五百年時間,只有朱棣重新打回了這裡。朱棣說這話的時候是何等的自信和豪狠啊!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五百年來漢族人經歷怎樣的辛酸和血淚。這幾百年漢人中心區域不斷縮小,而各個少數民族往中原地域遷徙,影響力不斷擴大,故此後來漢人再次當權,軍隊再怎麼強盛,也很難改變西北地區的整體局勢。
明朝實行三司制度,都司統轄各個行省的軍政事務,在邊境地區會單獨設立都司,負責該地區的軍政和民政。明朝早年在西北設立了7個羈縻衛所: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稱為“關西七衛”。(今天新疆東部、青海北部、甘肅西北的部分地區)
“關西七衛”雖屬於明朝設立,但是明朝中央並不能對他們進行全面的控制,有時衛所會為了利益幹一些傷害中原王朝的事。明朝設立這些衛所最初目的也不是指望他們能統治該地區,只是希望這些地方能作為一個緩衝區,外族入侵時候,能留有一定時間整頓軍隊反擊。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撤掉了朱棣在東北邊境地區設立的奴兒干都司,明朝開始進入了戰略收縮期。明朝中後時期,明朝對邊境的統治力越來越弱,“關西七衛”逐漸被其他國家吞併;嘉靖年間,朝廷索性將這些衛所全部撤掉,所有軍隊退守到嘉峪關以內,明朝的西北防線徹底作廢。
以上分析我們能看出,明朝對西域其實還是有那麼一丟丟嚮往之心的,可是想到爭奪西域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內心又會想:還是算了吧!這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明朝軍事不夠強,另一部分則是唐朝之後,外族在西域苦心經營了幾百年,不是說能拿回來就能拿回來的。若想要拿回,還需要一定的歷史機遇。
-
8 # HuiNanHistory
明朝不是對西域不感興趣,而是有心無力。他們根本沒有辦法面對西域的強敵,所以只能閉關自守。
明朝在西域也是閉關鎖國的。這個關指的是嘉峪關。嘉峪關在今天的甘肅省。以今天的角度看,對於明朝疆域的狹小,我們的內心應該是有數的。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我們必須明確地是,明朝只是把佔領中原百年的蒙古人趕走了,並不是將蒙古人消滅了。終明一代,蒙古雖然再無奪取中原的能量,但始終都是明朝的心頭患,而且時不時就能威脅明朝的安全。
蒙古敗走以後,其勢力主要分佈在北部和西北。在西北地區,察合臺汗國仍然是一支強大的力量,牢牢地控制著西域。
在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時期,明朝曾想要儘量向西北擴張。
於是,就在嘉峪關外設立了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蒙古和沙州等七衛所,這七個衛所也被稱為“關西七衛”。
其中,赤斤蒙古和沙洲衛都在今甘肅省內;安定、阿端、曲先和罕東四個衛所在今青海省內。只有哈密衛是屬於今新疆省內。因此,哈密衛的經營對於明朝向西域擴張是至關重要的。但很可惜的是,正如我前面所說,西域是有其他強大勢力的。
察合臺汗國的後裔吐魯番汗國在明朝中期盯上了哈密,並於正德九年(1514)徹底攻佔哈密。此外,其他六個衛所也或是被吞併,或是撤銷。
由於明朝國力衰弱,根本沒辦法對嘉峪關以外的土地抱有幻想。等到嘉靖年間以後,徹底變成“關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的局面。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明軍在攻佔大都後,在徐達和常遇春的統帥下繼續向西進攻,先後攻下山西和陝西,並指派馮宗異出擊西域重鎮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兵不血刃取得了進出西域的重要通道。同時,徐達攻取定西州、會州等地。
然而,由於常遇春參加開平之戰後暴卒,而徐達又在京之際,擴廓帖木兒趁機回軍蘭州等地,給明朝造成了重大威脅。
為此,朱元璋決心在甘肅和北面的大漠與北元勢力決戰。此戰明軍取得重大勝利,把北元勢力逐出關隴地區。隨後洪武五年,朱元璋兵分三路出擊河西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最後明軍擊敗河西的北元軍隊,並率軍進入瓜、沙二州,打敗駐防的殘元軍隊。
經過幾次大戰役,明軍基本控制了關隴、河西地區,並開始經營該地區。並把此地區變成進取西域、抵禦蒙古軍隊侵擾和防止蒙古與藏族聯合的一個決定性戰略基地。
明朝雖然掌控了此地區,但不時的叛亂和擾亂貢道的行為卻為明政府所不能容忍、永樂二十二年,明政府派遣中官喬來喜、鄧誠出使西域,然而卻被安定指揮哈三孫散哥及曲先指揮散即思等率眾劫殺。
後明仁宗大怒,敕都指揮李英偕康壽等討伐,這一戰給安定和曲先兩衛毀滅性打競技,使其不敢回老家。
到了宣德五年,因曲先衛散即思率不中邀劫往來貢使,明朝派大將史昭率西寧諸衛及安定、罕東諸部伐曲先。此戰曲先衛因此而衰落,名存實亡。
明朝始終對西域的戰爭用兵雖多,但也並非濫用,而是先給予警告後,如果不聽,再堅決給予軍事打擊,總體上而言,明朝對西域的態度是為了防止蒙古跟西域諸國結盟,並在北擊蒙古與控制西域重佔有主動地位,建立軍事重鎮甘肅鎮來控制。在此鎮的轄區內設立了哈密和被稱為“關西七衛”的安定、阿端等八個羈縻衛所。
據《明史·西域傳》中所記載的明朝經營西域是法漢武帝“斷匈奴之右臂”而防備北方蒙古勢力。但這種方法要運用得好就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即把西域完全置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然而明朝實力和統治界域有限,並不能把西域納入版圖範圍。
明初主要敵人是北元殘餘勢力,北元朝廷雖然墮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蒙古高原上蠢蠢欲動的諸部跟在中原花花世界享受多年的蒙古人可不一樣,他們對中原王朝依然具有相對的優勢。
在明朝武力最為強大的洪武、永樂時期,主要精力也在於打擊蒙古勢力,而非經略西域。明朝並不是不想重塑漢唐雄風,但一個蒙古諸部,幾十年都搞不定,又拿什麼來攻略西域?
從北元朝廷的覆滅,到草原上風起雲湧,瓦剌韃靼的相繼崛起,始終威脅著明朝的北疆,帝國的的兵力以及重心都佈置在了長期受到威脅的大同、宣府一帶。明成祖幾次北征的結果,雖然把興起的蒙古部族按了下去,卻根本無法徹底解決。最好的結果不是拉一派打一派。
混亂的草原始終會迎來野心勃勃之輩,一旦明朝停止了對草原的威懾,那麼就只能自食其果。從仁宣開始強大起來的瓦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瓦剌也先雖然統治天然不穩定,不也在土木堡給了明帝國沉重的一擊麼。
總而言之,明朝沒有實力武力進軍西域,儘管西域都是些零散小國。明朝的統治基本盤跟宋朝差別不大,士大夫為主流的統治結果便是國家在財政上沒有辦法兩線作戰,勉強能夠維持在北面守住蒙古的劫掠而已。
-
10 # 安平144796971
朱明的實力是槓槓的,276年,共鎮壓了三千多起的農民起義,僅輸於李自成,證明其軍隊實力逆天,肯定是對西域不感興趣。
-
11 # 敗登給公知狗糧沒
中國自古以來是沿著商道擴張。蒙古人把絲綢之路毀了個乾乾淨淨,土耳其崛起徹底斷絕了商道復興的可能。明朝只能沿著海上商道擴張。清朝時期向北的商道走外蒙古到恰克圖,打西域更多的考量是為了保護外蒙古的安全,戰略上的需要。
-
12 # 戰國曲士
誰說大明沒有控制西域?大明實控疆域是非常大的,最西端到達了裡海,至今裡海還有很多大明遺蹟。
話不多說,請看十五世紀的亞洲全圖。
-
13 # 內蒙人不知道
沒實力。
明朝兵部文字紀錄,流傳至今。
明軍在新疆與中亞國家作戰,發現中亞民族火槍異常先進,兵部立刻要求引進購入中亞民族火槍,最後明朝丟了伊犁,斷了商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既然不感興趣,為啥還在中亞搶地盤?
既然不感興趣,還要買外國先進科技幹嘛?
這問題沒水平。
-
14 # 鄭說豫見
明朝對於領土總體上沒有太大的渴望,不屬於擴張型的,直接掌握的兩京十三省,是以漢人為主體的適合農耕區域,對於不適合農耕的非傳統漢地和邊疆區域,主要以封貢方式管理,對直接佔領和掌控的興趣不大。
皇明祖訓:十五不徵之國朱元璋是個牛人,但驅逐元朝,恢復漢人故地後,但將強歹人都消滅了朱元璋卻對征服蠻夷荒遠之地興趣不大,基本上只要不惹明朝,明朝也不會攻打,更不會派官員。
朱元璋還擔心自己的子孫不理解,不聽話,還把這些原則寫進了《皇明祖訓》中。明確寫了十五個不徵之地,包括琉球、安南等地。
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大概意思是說這些地方隔山限海,偏在一隅,人窮物少,即使得了這些地方,在當地無法徵召足夠的軍隊保衛自己,徵收的賦稅養不住官員。這些地方如果老師聽話,不招惹明朝,明朝就不要興師動眾的去攻打。朱元璋還擔心後世子孫,貪一時戰功,聽信文臣武將的忽悠,頭腦發熱,無故興兵。明朝始終將國防的重點放在西北一帶,時刻防備。
西北:哈密忠順王元朝時期,西域一帶已經屬於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帝國分裂後為察合臺汗國的一部分,蒙古瓦剌、畏兀兒等各種部落在此爭奪不休,蒙古外的其他部落已經伊斯蘭化,與漢唐時期的西域36國已經大不相同。
明朝建立時,察合臺汗國西部崛起一個強大的帖木兒汗國,在西域哈密地區時一個蒙古察合臺汗國後裔的封地。哈密即是西域的伊吾,是漢朝時期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也是西域各國通往中原王朝的中轉站,也是西域商人進入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
西域的部落攝於帖木兒汗國的壓力紛紛遣使到明朝,進行朝貢並要求保護,其中朱元璋封哈密的蒙古降王納失裡為忠順王,鎮守哈密,並設立哈密衛等七衛,封了千戶長、百戶長等職職務,並派有官員協助管理,於是哈密正式納入明朝疆域進行管理。其他地方也向明朝朝貢,但明朝沒有設立衛所管理,嚴格上來講不屬於明朝。
由於西域仍然是蒙古瓦剌、吐魯番汗國(西域36國的西州、高昌等地)等勢力交戰爭奪的戰場,明朝對哈密的控制並不穩定,特別是哈密衛在長城之外,哈密王時叛時服,時而被殺,時而落入吐魯番和瓦剌之手,期間曾經五失五得。在反覆爭奪下,哈密已經荒無人煙,完全失去了明朝西北屏藩的意義。
明朝後期,東北邊患突出,國防重點轉向遼東,明朝官僚士大夫的意見佔據上風,國家逐漸變得保守內斂,不願意也沒有精力關注邊疆藩屬的爛事兒。明朝嘉靖之後,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哈密,連河套地區的寧夏也丟失了,更不要提西域其他地方了。
朝貢貿易體系有明一代,對於兩京十三省之外的地方,主要是朝貢貿易為主。周圍蕃邦只要遣使納貢,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如有國主變更,要嚮明朝申報,得到明朝的確認。明朝認可後就會基於金印封號,一般不派官員進行管理,不追求對藩屬國的直接管理。
由於明朝總體上屬於比較富裕,自稱天朝上國,總體上進貢的少,賞賜的多,相當於拿錢買面子。所以周圍的國家也樂於嚮明朝朝貢,拿著明朝賞賜的名號和東西炫耀,有利於揚明朝國威,一度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出訪國家遍佈亞洲、非洲,大明聲威聲震四海,來華朝貢的國家多大150多個。
“大明統一萬方,天子文武聖神,以仁義禮樂君師億兆,故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自生民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者”
但是來朝貢的太多,沒有秩序,大明也承受不了。北元滅亡後,連蒙古的部落也要加入朝貢體系,明朝為了限制貿易的範圍,給每個藩屬國規定了朝貢時間、人數、路線、進貢的物品和賞賜的物品數量,嚴格限制鐵等戰略物資落入蒙古。
蒙古的漢王成了朝貢貿易的代理人,反而主動約束部落民眾到明朝劫掠,明朝中後期,北方邊患已經大大減輕,國防重點轉向了東北的後金。
明朝受華夷有別思想的影響,也吸取了前朝窮兵黷武、勞師遠征,損兵折將的教訓,沒有多少開疆擴土的意願,特別是沒有徵服不是漢人傳統領地的意願,而是主要透過封貢制度、文化交流來擴大影響,提高國際地位。
同時,明朝由於將主要的精力用於防範北元,在北方修築長城,設定九邊重鎮,客觀上也沒有過多精力開發更遠的西域,最遠也只是管到哈密,再遠就鞭長莫及了。
-
15 # 圖文繪歷史
明朝當然想把西域納入統治,但苦心經營卻屢屢失敗,連個哈密衛都保不住,邊境又不斷侵犯,最後在1539年,嘉靖皇帝下令,放棄河西走廊以西所有衛所,關閉嘉峪關,從此明朝徹底放棄經營西域。
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便和中原建立了聯絡,《明會典》裡稱嘉峪關外,統稱為西域。漢以來,打通和控制西域是中央王朝不變的方針,但唐以後,政治中心內遷,西域顯得越來越遙遠,中國又是個自給自足的經濟,無論是從貿易上還是戰略上,西域的開發價值已遠不如漢唐時期。
明軍把蒙古人趕跑後,順勢收回了河西走廊,當時肯定是想經略西域的,籠絡西北勢力和派駐明軍,並設立了關西七衛,其中最遠最西北的要數哈密衛,永樂帝直接封忠順王,可是西域沒一天是安寧的,瓦剌的侵犯一直沒消停過,又經常劫殺明朝使臣和各貢使,這些邊關衛所幾得幾失,弄得明廷痛苦不堪。
關西七衛。閉關鎖國,這個詞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國策,清朝效仿,最終使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說白了就是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明朝的閉關鎖國有三個方面,一是因倭寇而海禁,二是因北方蒙古人修長城,三就是西北鎖關,鎖的關正是西域大門嘉峪關。
明朝外交家,陳誠,永樂時期數次出使西域,與鄭和一海一陸,著有《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明朝前期對經略西域,一直是兩種聲音,一種是經營,一種是關閉,可不斷的騷擾和被動,在明孝宗時就下令閉關停貢,把國內的西域使者全趕回去,不允許他們來朝貢,關閉貿易口,後來有鬆動,到了嘉靖時期,南方的倭寇,北方的蒙古人,各地內亂的問題,西北再來侵擾,明廷再無力對抗。
圖為關西七衛之一的沙州衛的駐所苦峪城遺址。於是在公元1539年,嘉靖皇帝下令,放棄關西七衛,關閉嘉峪關,從此明朝永遠收縮在嘉峪關以內,這就是明朝閉關鎖國之一的西北閉關絕貢。總的說,西域問題,不是明朝放棄,而是實力不夠。
-
16 # 歷史長河邊的小磨坊
是沒有能力,而不是不感興趣。
記住一件事情,中國的封建王朝是農業文明,與海洋文明與遊牧文明是有本質區別的,農業文明永遠對土地有近乎本能的渴求,我指的土地是指能耕種的平原地區。
這三種類型的文明,屬農業文明“組織度”最高,說難聽點“組織”也可稱為“壓迫”。原因很簡單,農業文明的財富全在土地上,而土地是不能移動的,只要控制住土地,就能“壓榨”人,強迫他們為統治者“無償服務”。
遊牧文明,財富是牲畜,它們是有腳的,統治者沒什麼東西能“綁”住他們。
海洋文明,早期就是“海盜文化”,文化基因就是想著怎麼搶別人的,現在想著的是怎麼讓別人感覺不到自己在搶他們的。
說回我們農業文明的明朝。
我們國家的平原,主要以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平平原,四川盆地等一大片為主。明朝的地圖如下
明朝除了關內省份為直接管理外,其它的如奴爾幹都司等各司是羈縻統治,就是任命當地土司為明朝官員,他們只要每年上貢,承認明朝是老大就行,並不進行直接統治。
再來說說古人是怎麼擴充套件地盤的,分三步;第一步,軍事佔領;第二步,移民,由於內地人比土地多,要溢位一部分人來,這期間要必然會與土著起衝突,這就需要朝廷用多大的資源去“維穩”,不讓土著翻盤,交趾就翻在這一步。第三步,收支平衡,一個專案不能總流血,流到一個程度就有收益。這個專案有沒有錢賺,就看他是不是平原,能不能種地(不是平原,也能種地,也收,只要能賺)。
這就能解釋為啥漢朝,唐朝佔了西域那麼大片,還是沒守下來。沒平原,沒田種,總是在流血,也只有強與漢唐能擴張到那種程度。
比如說,漢朝霍去病軍事征服佔據河套四郡(大致現在的甘肅省內)的匈奴,這裡地廣人稀,又土草肥沃,將關東貧民遷到此處,專案算完成了。
明朝朱棣派張輔出征交趾也是,第一步沒問題,第二步,由於反叛不斷,一直在虧錢,最後只得放棄。要注意,這地方可是紅河平原。
為什麼沒有消化西域?因為消化不了,東西不好吃,加身體不行。
再說一說高麗為啥也沒?
很簡單在清朝之前,東北平原那塊是羈縻統治。加上由華北平原進入東北,在古代要翻燕山等大山,十分不便。山海關一線進入東北最早是在遼朝與金朝期間。
其實早在唐朝,就進行過第一步,唐滅高句麗,在平壤成立安東都護府,本來藉此可以消化上至松嫩平原,下至半島,再怎麼能撕下一塊肉來。可當時土蕃崛起,唐朝將重心移到西邊,調安東都護薛仁貴等人去西邊,這地方兵力不夠,又有新羅叛亂,扶桑趁機亂入,劉仁軌回來平叛。
可時機已過,唐朝進入武周時期,安東都護府遷往遼陽。再之後,就到明朝了,高麗又對明朝十分恭順。
真實情況是,高麗與明朝實際統治區太遠,統治成本太高,而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也可包括)那會又沒能力消化吸引,沒條件以遼河平原為基點,再進行下一步。
清朝的情況又不一樣。簡單說一下,清朝不單單有皇帝這個頭銜,也人蒙古大汗頭銜,與西藏黃教保護者的頭銜,又在與準葛爾的爭霸中,花百年時間徹底滅掉對手,才走到第一步。走第二步時,清朝滿族因為是遊牧民族的關係,採取較柔和的方式同化(注意保護地方習俗)遷入移民不多,主要以綠營,犯人為主,還有流民,也因為這樣同化很慢,但反抗烈度不強。正因為第二步慢,如馬化龍,阿古柏等人反叛(應該是這二人),近代才有左宗棠入疆,即使這樣西域也被沙俄撕的一大片。
東北這邊,完全是清政府認為這是他們的龍興之地,不許漢人大量入關。
-
17 # Mer86
明朝對西域感興趣,但實力不足以征服。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更新了《皇明祖訓》,將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這十五個國家,大致就是現在的日本、北韓半島、東南亞地區以及印度的東南沿海。
關於為什麼不征討這些國家,朱元璋在祖訓中說的很清楚:北元才是大明的死敵,我們應優先解決北元。那些不徵之國,都僻在一隅,打它們不划算。即便後世子孫要打,也應該在解決北元之後,再尋機攻伐。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所以很顯然,按照朱元璋計劃,北元(後分裂為韃靼、瓦剌)和西域(即當時的亦力把裡汗國),都在明朝的必徵之國範疇內。
既然“必徵”,那為啥明朝卻不打西域呢?
說白了,就是實力不足。
這裡的“實力”,有兩層意思。
一是西域的實力。
當時亦力把裡汗國(其實就是蒙古的察合臺汗國,統治者也是蒙古人)的實力,遠不如北元朝廷。它對明朝的威脅也遠不如北元。
而且,亦力把裡汗國的統治者與北元方面也有矛盾。雙方打了一百多年,形同死敵。明朝確實沒有必要雙線作戰,給自己找麻煩。
二是明朝的實力。
其實我們知道,所謂的“祖訓”。 從來都是廢紙一張。當老輩的影響力不在後,後世子孫根本不會恪守祖訓。
比如朱元璋強調過,安南(越南北部)是不徵之國。可朱棣繼位後,他還是滅了安南。
朱棣為啥要滅安南?說白了,有那個實力。
五十萬明軍浩浩蕩蕩,輕而易舉就滅掉了。
但後來朱棣調頭去打韃靼,五次北伐,空耗大量錢糧,卻滅不了韃靼。這就很尷尬了。
而朱棣滅不了殘元勢力,他自然就抽不出精力再開闢戰場,再去征討西域了。
朱棣死後,仁、宣、英、代、憲,五代朝廷都在吃老本。對外政策愈發保守。
到了後來,明朝連韃靼都懶得打了。所以很自然,對西域的態度就更保守了。
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清朝。
其實清朝自入主中原後的前八十年。清朝上下對西域的態度,也一樣很保守。
比如雅克薩之戰期間,噶爾丹攻入外蒙。
康熙認為這會破壞“滿蒙一體”政策,會動搖清朝的統治根據。便決心反擊。
然而,他的主張卻遭致群臣的集體反對。
當時的滿朝文武,按照慣性思維,覺得西域不在中原王朝固有的領土範圍內(西域自安史之亂後,有近一千年時間不在中原王朝領土範圍內)。攻之無益。就讓噶爾丹和外蒙王公相互攻伐,也沒啥不可以的。便極力勸阻康熙對噶爾丹用兵。
如果不是康熙態度堅決,力排眾議,鐵了心的要出兵反擊。並打退噶爾丹。(九年後徹底擊敗噶爾丹)
不止西域,可能外蒙也保不住。
但後來,受到輿論氛圍的影響。
再加上清朝前期的實力,本身也確實無法遠征準噶爾。所以終康熙一生,他對西域的態度也是相當的保守。即:認為只要能保住青藏和新疆東部。切斷準噶爾對青藏和外蒙的威脅,就可以了。(康熙時的清朝西界與明朝一樣,也在哈密一帶)
遠征西域,滅掉準噶爾汗國,超出了當時清朝的能力範圍。
雍正繼位後,國力有所恢復。他一度燃起滅掉準噶爾汗國的雄心壯志。
為此,他在公元1731年,趁準噶爾軍主力西征哈薩克汗國之際,調集十六萬大軍,兵分兩路,對準噶爾進行滅國級的戰爭。決心一戰定乾坤。
可是,清軍在和通泊慘敗。僅正二品以上將領就戰死18人。其中還有兩人是國公。
這場慘敗,猶如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雍正的雄心壯志。
後來。等到清朝真正消滅準噶爾汗國,收復西域。並在西域駐軍,實際進行控制。那已經是三十多年後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準噶爾汗國頻繁作死,威脅到了清朝的滿蒙一體政策。動搖清朝國本。讓清朝注意到了其對己身之威脅。(明朝就是因為西域對其威脅不夠大,所以一直缺乏攻打的慾望)
如果,不是雍正改革,給兒子乾隆留了份充足家業,讓他有資本去打準噶爾。(明朝中期恰恰就是缺一個雍正式的皇帝)
如果,不是後來準噶爾汗國爆發內戰,給了清朝趁虛而入的機會。
如果,不是乾隆、傅恆等人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滅掉準噶爾汗國。
就以乾隆中後期以及嘉慶、道光二朝,清朝的實力,以及對外的保守政策而言。錯過了那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可能,清朝也收復不了西域。
有些機遇,一旦錯過了,也就永遠錯過了。
很慶幸,乾隆抓住了。令新疆,又重新歸入到了中國的版圖內。
-
18 # 名字太難改隨便寫一個
明朝最西疆域是哈密衛和沙洲(敦煌)衛,這兩個地方明朝都曾經派兵駐守,但是最高指揮官是當地土司,他們是主動投靠明朝獲得賜封的。
再西就沒有人臣服了,吐魯番部落還時常侵擾哈密衛和沙洲衛,曾經有段時間他們投降過,但是不接受明朝駐軍。
究其原因,就是太遠,軍費支撐不足,本來衛所制度就是為了節省軍費,代價就是給予衛所指揮官高度自治權。
而明軍實際控制地區,要去到嘉峪關和肅州(酒泉),去到哈密衛都有大幾百公里,而且對於水源少,食物補給困難的西域地區,對於明朝統治者吸引有限。
-
19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從題目來看,明朝應該不會沒有興趣把西域納入版圖,一個皇帝不可能對擴大領土不感興趣。那麼就是沒實力嗎?也不能這麼武斷就下結論,具體情況我們一起往下看。
第一, 明朝時期經濟重心已由中原秦隴轉到江南,陸地絲綢之路早已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明自鄭和下西洋後,雖然官方停止出洋活動,但開啟了海外朝貢體系,打通海上絲綢之路,西域就成為雞肋,所以大明根本沒必要費錢費力的經營地瘠民貧的西域。
第二, 第二,西域曾是蒙古察合臺汗國領地,**的絕大部分一直在蒙古察合臺後裔諸王控制之下,而且當地伊斯蘭化嚴重,沒有漢人基礎,加上地廣人稀、物產貧瘠,佔領成本太高,就是佔領了也不容易守住。所以明朝不願意背這個包袱,搞不好還要倒貼錢。
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最好不要要用西域這個詞)自從唐朝滅亡後,就一直沒在進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直到清朝滅掉準噶爾汗國,才讓西北地區的歷史和中國歷史融為一體。
不過,西北地區還是在蒙古人的手裡,歸成吉思汗的子孫統治。只是,在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後,西北地區先後歸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統治。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治後期,也開始著力攻滅東察合臺汗國,以奪回屬於盛唐的領土。但是,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在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上既不同於蒙古文化,更與中原文化差異很大,當地人對明朝沒有歸屬感。漢文化和儒家文化要想爭奪這片土地上的人,在當時,除了軍事行動,也沒有更好地辦法。
洪武二十四年,新疆的門戶哈密被明朝軍隊攻下,明朝和東察合臺汗國的對峙局勢一觸即發。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他專設哈密衛,以管理這片土地。當時,明朝的心思是藉助這個渠道,遏制東察合臺汗國的軍事力量,就算不能打敗對方,也能起到防禦的作用。
可惜,在北元覆滅後,草原的主人變成了同樣強大的瓦剌,明朝不得不放棄進取西北的戰略,戰略防守的重點從西北轉向北方,北方邊患始終是明朝不得不面對的心頭大患。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皇帝進取心退縮,再也無力用兵西北了。
在東察合臺汗國之後,這片土地的主人是葉爾羌和準噶爾汗國。等新疆全部領土併入清朝的時候,已是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的時候。
-
20 # 探險家ngc6287
明朝所處的時代,是大航海的時代。
鄭和艦隊打過日本,打過斯里蘭卡。
馬六甲甚至就是明朝的殖民地!
鄭和以後,航海暫停。
皇帝想再次搞下西洋,
一支不亞於鄭和的艦都他媽已經造好了,
傻逼劉大夏把鄭和的海圖給燒了!
從此以後,海洋成為了聖朝200年苦難的根源。
另一邊的歐洲,本來也被遊牧民族各種欺負,
尤其是西班牙,完全淪為殖民地。
可是西班牙搞大航海成功了,
一直爽到今天。
你問為什麼不打西域?
後金國確實打下西域,但是有用嗎?
不照樣被洋人凌辱!
本來明明可以成為大航海時代的重要力量
本來明明可以成為近代的列強
本來明明可以成為強大的西太平洋霸權
就因為傻逼劉大夏把海圖給燒了!
你說西域和西太平洋,
哪個是芝麻?
哪個是瓜?
回覆列表
沒興趣
西域多荒漠,以往中央政權控制西域,其實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是西域往往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據點之一,是對中原的巨大威脅。二是控制絲綢之路,獲取巨大的利益。
然而到了明朝的時期,這兩點都不存在了。
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草原的蒙古,後期來自東北的滿清,西北的西域從來不是明朝的主要威脅方向。
再有一個在明朝的時候,絲綢之路事實上已經被切斷,這也造成了歐洲大航海時代和尋找新航線的運動,而絲綢之路的斷絕,使得這裡貿易大減,只從長安這個絲綢之路的起點重鎮的衰敗就能看出來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動大軍將西域大面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納入版圖,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他們對開拓西域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
哪怕朱棣這樣的雄主,北征草原,七下西洋也沒怎麼把視線投到西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