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雨大發

    一般是由天災引起國內矛盾加劇,主要還是一個朝代存在時間久了,矛盾越來越多難以解決,只好改朝換代了,重新開始,美國不是挺發達的國家嗎,民主社會也不能說不先進,但是時間久了,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解決,怎麼辦,重新洗牌。

  • 2 # 飛揚7512

    不是的,天災年年有。人禍也不是一下就形成的,他是需要時間過程的。一個朝代如盛到衰,可能會經歷幾代人。 每一代人都不可能逃脫其責任。矛盾的爆發,是一時的,矛盾的積累是長久的。為什麼在中國走不出朝代的週期律?這也就印證了我的觀點。

  • 3 # 快樂每一天7294984257877

    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有著間接的關係;人️為患、也算是對,新的時代來臨的種種考驗;和諧穩定的發展、那肯定是熱鬧人間;混亂的生活習慣與人性貪婪、都會讓人類陷入無邊的災難。

  • 4 # 塔吊電路維修

    歷朝歷代,滅亡,是各朝代君王昏庸治國無方,個個朝代官員貪贓枉法,使得各朝代老百姓,民不聊生,無法生存,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 5 # 秋水長天H

    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很複雜,但大體都沿著"創立——發展——鼎盛——衰敗——滅亡"這樣的週期律。王朝末期,總是伴隨各種複雜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人地矛盾是其中之一。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大多是宗族定點群居,由於地理位置、氣候及文化的影響,人口規模一直很大,佔世界人口的比例也不比今天低。

    這樣一來,生產資料(包括牲畜和耕地等)相對有限,而生產力發展又停滯不前;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的鐵犁鏵加耕牛的耕作方式,一直到解放後幾十年才逐漸淘汰。這樣,在整個社會總產出有限的情況下,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延長,中國古代人均佔有的財富水平呈長期下降趨勢,人口增長吞噬了技術進步和耕地增加的成果,當這種人地矛盾威脅到很多人生存時,翻天覆地地改變就不可避免的到來。

    王朝滅亡,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破壞和人口的驟減。新王朝建立,較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生產資料(土地),加之統治者休養生息,經濟發展很快,一般二世、三世都出現了所謂的"治世",這首先是建立在人口減少的基礎上的。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人口規模不及隋末的七成。

    但古代的"盛世"總是曇花一現,長的不過幾十年。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了,人口必然大幅度增長,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資料的增長相對有限,加之土地兼併、天災等影響,王朝又不可避免的走入衰敗的死迴圈之中,直至人口再一次大量減少。

    歷代農民起義都提出了"均田"的口號,朝庭其實也反對大量的土地兼併。在稅收政策上,從收"人頭稅"到"攤丁入畝",抑制土地過分集中,儘量使人口較平均地獲得耕地,這樣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沒有生存之憂的農民,“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情節空前高漲,誕生了大量新生人口,當有限的土地無法滿足一家人生存時,賣地甚至賣兒女的末世景象又一次上演。由此看來,均田對人口有特殊的激勵作用。

    這樣的惡性迴圈一直貫穿於中國古代社會。有限的技術進步和政策調整總是在巨大的人口增長面前消彌於無形。實際上,處理好人口與土地的關係,就有利於王朝國祚的延長,清朝就是在人口達到空前的四億時迅速走向衰落的。

    總之,歷朝歷代的滅亡與人口過快增長有較大關係。用今天的話說叫“高水平均衡陷阱",一方面社會總財富略有增加,一方面人均佔有量逐漸減少。當人地矛盾異常突出,糧食不足以維持生存時,王朝也走到了危險的懸崖邊。

  • 6 # 大虎貓愛吃麵

    人禍。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何不食肉糜?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著江猶唱後庭花。她們在唱給誰聽,國家危亡之際是老百姓在尋歡作樂嗎?

    肉食者鄙,這話是真的,可不是說著玩的。

  • 7 # 琴心入道

    歷朝之亡,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

    每個朝代的建立,全國徹底的重新洗牌,地主豪強打倒,以前的大小泥腿子上位。然後又慢慢兼併土地,直到民無活路,只有革命。

    這裡有個問題還要特別說明,中國古代,都實行官紳不納糧,那他們兼併的土地越來越多,國家能收到的稅自然就越來越少,國家無錢養兵賑災治理河道等等等等,那不是稍有個變故就玩完了嗎。

    而國家玩完後,附著在上面計程車紳豪強也全部跟著玩完,徹底的大洗牌中,人民自然也難逃其禍。

    如此迴圈就是歷史的輪迴。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土地全部控制在國家手裡,國家以很低的價格租給民眾,就可以保證長治久安。這還是指在封建社會,象現在免費租給人民種的,只要政策不變,社會的基石就永遠是穩定的。

    所以,就有勢力唱土地私有化!

    由此延伸,企業也一樣,在國家手上,才是人民之福。

  • 8 # 曉萍,6321

    中國歷史。貪官,引起民憤。百姓受壓迫下。引起內亂內亂引起內憂,引來外患。最終內外夾擊。朝廷滅亡。農民推動歷史前進。有些朝代是農民起義推翻的。

  • 9 # 淯水明月映獨山

    官僚勾結集權,地主富豪劫聚土地財富。然後是上下勾結一體欺壓百姓。再遇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改朝換代。

  • 10 # 9082386717027

    是的嗎。建國前和建國後人口增長你看了嗎?建國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華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在這二十年的過程中,我們的國家經歷了抗美援朝,中蘇交惡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三年自然災害,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但是,我們的國防,工業,農業,教育,醫療在這二十年中已是從一窮二白髮展到了改天換地的新面貌。這說明了什麼呢?至今,留給我記憶最深也最鼓舞人的是毛澤東主席兩句話一一一一一"為人民服務”。。。。。“華人民有志氣,有能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趕上或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11 # 文樂415

    不是的,如隋朝的隋煬帝就是典型的由於荒淫無道而亡國的。公元618年隋煬帝被大臣逼迫,一根練帶結束了煬帝的生命。

    煬帝的父親文帝給煬帝留下的是一個統一、安定、富庶、國力強盛的河山。《隋書。食貨志》是這樣記敘隋朝的國富民強的: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無不盈積。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廊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賜,以賜黎元”這富庶的江山,經隋煬帝十四年揮霍,仍府庫豐盈。當起義軍打下洛口倉時,倉中的積秫,隨意拿取。男女老少,成群結隊,道路上擠滿了取糧的人。

    那麼煬帝為何亡國呢?1. 好大喜功,公元612年,煬帝以高麗王不朝拜為由,討伐高麗,大敗而歸。又於613年、614年繼續討伐,結果又是大敗而歸。這三次討伐,徵用的民力無計其數。民工站在齊腰深的海水中,腰以下都腐爛生蛹,人們為躲避戰爭而自毀手足,並稱為“福手”,“福足”。2. 奢侈,大興土木,公元605年,為建東京每月徵調200萬人。公元607年徵調河北十郡人馬開鑿可供數千人飲宴的“大帳”。(不一 一列舉),激起民怨。

    《隋書. 高祖紀》稱讚文帝“躬節儉,平遙賦”。而煬帝因奢侈而亡國。

    唐朝詩人胡曾有詩嘆:

    千里長河一旦開,

    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

    惆悵龍舟更不回。

  • 12 # 高良近

    改朝換代跟糧食呀,人口呀的沒關係。關於中國曆經幾千年的改朝換代基本都是貪腐搞出來的。

    中國每一個封建帝王推翻一個封建帝王的更替大約都在200年至300年之間。開始都是好的,可是一百年或兩百年後,由於世襲制,皇一代二代三代……,官一代二代三代……下來,大量的土地兼併,十羊九牧,人民不堪重負,農民造反,諸侯雄踞,就是另一個王朝的開始。

  • 13 # 中聯水業

    據我所知,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單純因為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糧食短缺導致朝代滅亡的事情。改朝換代往往都是因為天災加人禍雙重因素。例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就是因為天災加人禍導致滅亡的。因為人禍導致滅朝的也有,例如武王伐紂中的商朝就是因為殷商紂王荒淫無道殘害百姓和朝臣,老百姓實在沒法過了官逼民反而滅亡的。在中國古代只有和平年代國家處於鼎盛時期沒有戰爭、沒有旱澇災害和瘟疫的侵害才會出現人口快速增長,但不至於造成糧食短缺導致滅朝。

  • 14 # 摸著樂

    所有皇帝都是希望國泰民安的,但關鍵是對各級權利的約束能力有限。絕對的權利必然走向枉法貪腐為所欲為。這是王權失控被後人推翻的主要原因。

  • 15 # wfg1226

    不是的,一個王朝的滅亡,和人口增長沒有關係。況且從公元2年到1578年,華人口幾乎沒有增長,都是徘徊在5000萬左右。王朝的終結,與開國皇帝好大喜功有關,不顧民生,短時間內做了大量的工程,如秦朝和隋朝,是最短命的王朝。還有和時代出現昏君有關。昏君經常不上朝,任用小人治理天下,整個朝廷死水一潭。滅亡是指日可待的事。

  • 16 # 南朝居士

    是這樣的,人口跟王朝的興衰關係很大。

    古代農業王朝,生產力低下,生產力的增長很小,人口的增長卻很快,而土地承載的人口是有極限的,當人口超過土地承載的極限,多餘的人口就會造反。

    如果仔細研究歷朝歷代前期和中後期的人口資料,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了。

    有個歷史理論叫做“馬爾薩斯陷阱”,馬爾薩斯在他的《人口原理》一書中指出,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剛寫了一篇文章,就是寫這個的,有興趣的可以一看

  • 17 # 開心世武

    這個問題問的實在有些不妥,歷朝歷代的滅亡皆是有它自身的原因(內因與外因)造成的。至於說的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供應不了人口需求這一條來講,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因素,但它實在不是最根本的。(你提的這一點也許只是個皮毛。因為人口增長與糧食供應只是次要矛盾,主要因素還是取決於統治者的良心與態度,看他是否能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了心上)

    咱們遠的不再說,就從唐朝開始吧!安史之亂,硬是把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開始拖進了內亂之中。後來藩鎮割據,加之農民起義,才使大唐四分五裂,走向了滅亡。

    宋朝雖然是個經濟十分發達的朝代,但它從建立一開始,興起的重文輕武的風氣,就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建國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夾縫中苟且生存,最後不得不被元軍所滅。

    元朝滅亡的原因除了朝廷的腐敗以外,它的等級制度非常嚴重,從來就沒有把漢人當人看,結果逼的百姓起來造反,推翻了它。

    明朝的滅亡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後面的幾個皇帝不理政,宦官專權。農民起義不斷。加上與東北清軍的連年征戰,使國庫空虛,百姓生靈塗炭。

    因此,從以上幾個王朝的滅亡來看,一般都是內因與外因綜合作用,才造成了一個朝代的滅亡,若是單從一方面來講,這個觀點實在是不能成立的。

    你說呢?

  • 18 # 先讓一部分00後先叼起

    古代小農經濟,根本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均,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原因是資本家過多剝削。在階級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導致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兩級分化的社會,王朝終將滅亡。

  • 19 # 少校說事

    從秦漢時期到明清時期,每個朝代建立時都經歷了一番苦難和挫折,因此帝國的開創者都很重視國家的制度,還有民眾的生存問題,當然了總是先滅亡一個腐敗的舊王朝,然後興起一個強大興盛的新王朝!中國從隋唐到明清,正統的政權有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等三十個正統政權!

    其實中國王朝滅亡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被外戚、權臣、宗室、大將奪權!

    被奪權的王朝有西漢、東漢、曹魏、東晉、宋、齊、梁、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唐、後漢、後周、清等十五個!

    第二種,被外族消滅的王朝!

    西晉、後唐、後晉、北宋、南宋等五個!

    第三種,被農民起義消滅的王朝!

    秦、隋、新、元、明等五個!

    第四種,被其他政權統一成正統王朝的一部分!

    蜀、吳、北齊、陳、後梁等五個!

  • 20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不是,主要原因還是特權階層以及依附特權階層的食利者太多,民間生產的財富不足以供養它們的慾望。如果拿自然界比喻,就是虎狼與牛羊的比例失衡,一開始牛羊們還能忍受,當虎狼們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發展,數量大增,牛羊們賣兒賣女也應付不了苛捐雜稅時,就只能揭竿而起,大部分虎狼和牛羊們同歸於盡,然後重建生態系統。

    至於人多地少的矛盾,古代的民間社會有溺嬰的習俗,雖然慘酷,但也是一種應對辦法。這不是老百姓造反的主因,官逼民反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被侵犯了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