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東方禮讚

    魏延其實一直並沒有真正的反,他要是真反早就投降魏國了,何必為保蜀國拿生命作戰一生。可以說魏延自始至終並無反心,他要反的話蜀國早就完了。

  • 2 # 專業胡想關住

    諸葛亮是蜀國多年的老臣,從劉備創業初期就跟隨劉備奮力拼搏,提出了赫赫有名的“三分天下”。在之後創業的路上,他在防守、逃亡、進攻中均有著出色的表現,頻出奇謀,料敵如神,可以說是相當有智慧了。等到劉備創業成功,諸葛亮輔佐劉備將地盤穩固,狠抓經濟,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太平的日子。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奇人,他生平也看錯過兩個人,一個被高估,一個被低估。而這兩個人間接的影響到了蜀國的氣運,可以說是將後期疲軟的蜀國親手推向深淵。

    我們說到的第一位,就是馬謖,馬幼常。馬謖這個人素有謀略,才氣和抱負異於常人,每次說起軍事和戰術 ,諸葛亮都能和他從白天談到晚上,因此諸葛亮非常看重他。我們都知道,在外打仗,離不開武將;統籌規劃,離不開謀臣。作為一軍統帥,那更是得小心選擇,慎之又慎。而諸葛亮卻在北伐期間擅用馬謖,導致街亭丟失,使第一次北伐戰爭陷入死局,這樣的結局是誰都接受不了的,因此就有了後來的揮淚斬馬謖。那麼大家可能就會說了,馬謖一直只是個參軍,沒有實際意義上的作戰經驗,為什麼諸葛亮會派遣他去街亭這個咽喉之地呢?原因自然是源自諸葛亮對馬謖的認可,因為之前提到過,馬謖有謀略,諸葛亮很欣賞他的戰術和戰法。他認為馬謖即便是守不住,也是可以拖延一段時間的,沒想到潰敗的如此突然,如此快速,如此不可思議,諸葛亮高估了馬謖的能力!

    而接下來這位,則是死的太冤枉了,可以說被低估了他的忠心,他就是魏延。魏延曾是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劉備得長沙,魏延投降於劉備。結果諸葛亮隨劉備進城後怎麼看魏延怎麼不順眼,想著法子的嚇唬他。魏延剛投降,還想著自己能混個功績什麼的,沒想到就被諸葛亮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甚至還說他長有反骨,要斬殺他,從此這二人之間的仇恨一直都沒有解開。直到諸葛亮死後還給楊儀 、馬岱留了命令,要設法斬殺此賊。為何諸葛亮如此的恨魏延呢?按道理不該有這樣的深仇大恨啊。其實魏延這個人比較驕傲自大,而且對比其他武將來說 ,多了一份不該有的野心。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話來解答這個問題:蜀漢不是能成事的國家,只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魏延是堅決的攻魏者,所以諸葛亮不用他,擔心他會給國家帶來毀滅。

  • 3 # 與生活交朋友

    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諸葛亮一直都很信任,並且重用魏延。

    魏延初期作為劉備的私兵跟隨劉備,在劉備爭奪西川和漢中過程中應該是屢立戰功,被劉備給挖掘出來了。劉備漢中到手後,破格提拔魏延位漢中太守,封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后又被升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魏延鎮守漢中很多年,一直到諸葛亮北伐。這個時候,蜀漢已經沒有大將了,趙雲太老了,能用的只有魏延。諸葛亮也很重用魏延,任命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公元230),諸葛亮派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溪,魏延大敗郭淮等,於是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節,封為南鄭侯。魏延一輩子沒受任何人打壓,功勞多,受到的賞賜也一點都不少。這一點他比趙雲幸運多了。

    劉琰與劉備同宗,在蜀漢地位很高。魏延與劉琰不和,諸葛亮也是袒護魏延,責備劉琰。最後諸葛亮要死了,安排撤退事宜,要魏延斷後。諸葛亮也想到魏延可能不會聽令行事,也沒說要弄死他,只是要軍隊照常行動,魏延讓他自己玩去。

    第二,魏延沒有造反。

    魏延善於帶兵,作戰勇猛,但是性格孤傲,跟關公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平時把滿朝文武得罪光了,沒聽說過有誰跟他關係好的。諸葛亮雖然待魏延不錯,但魏延看不上諸葛亮。諸葛亮否了他的子午谷計劃,魏延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諸葛亮死了,上面終於沒有丞相壓制了,魏延以為自己可以帶兵北伐了。費禕跑去試探魏延,知道他不會聽令斷後,大夥都瞞著魏延撤退。魏延發現後不幹了,直接帶兵趕到前面回撤,把路過的棧道全給燒了。之後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控告對方政變,劉禪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就問董允、蔣琬。魏延人品不行,這兩個都相信楊儀說的。

    另一方面,楊儀的大部隊開山劈路,跟在魏延後面撤退。魏延派兵攻打楊儀,楊儀命王平抵禦。王平戰場上見到魏延,直接罵他:“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的兵知道理虧,全跑了。魏延帶幾個兒子逃往漢中,被馬岱追上殺了。三族被滅。

    魏延只是想爭奪部隊指揮權北伐,發揮他的軍事才能,並沒有造反。但是在爭權的過程中,手段太直接,絲毫不考慮時宜,連剛死的丞相都不放在眼裡,不得人心,導致失敗。成王敗寇,奪權失敗被扣造反的帽子。魏延確實該死,但是說他造反確實有點冤。

  • 4 # 一顆明珠臥滄海

    首先,魏延並沒有真正造反,他只是想取得軍隊指揮權而繼續北伐而已。

    陳壽的《三國志》和後來的《資治通鑑》都說"實無反意"。如果魏延要造反無非兩個渠道:一是北投曹魏,二是自立為王。這兩種結果都未發生。說魏延"造反"實難成立。

    諸葛亮死後,魏延時任隨軍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漢南鄭候。無論從職務和爵位都是當時北伐部隊裡最高的,諸葛亮沒有將死後部隊指揮權交於職位僅次於自己的魏延,而是支交予資歷威望都遠遠不足的楊儀,本身就不正常。引起魏延的反彈,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因為諸葛亮從魏延殺死長沙太守韓玄,初投劉備就武斷的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而一直不予信任,這麼多年魏延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上下級關係一直不好也是事實。

    魏延,字文長,豫州義陽人。是蜀漢後期最具個人能力的將領,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蜀漢後期,的確是不可多得軍事人才。

    由於其為人孤高,性格耿介,恃才傲物。所以他的治國理政方略和作戰策略與諸葛亮常常意見相左。

    由於魏延行事上比較特立獨行,喜歡冒進有些張揚,使諸葛亮感到越來越難以駕馭魏延。

    但對待魏延,劉備與諸葛亮卻截然不同,這與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劉備來說很是難得。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得益州後,魏延便“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劉備得漢中後,欲以一大將鎮守漢中,眾人皆認為非張飛莫屬,豈料劉備提拔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一時舉軍皆驚。

    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能取代張飛鎮守漢中,足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十數年來,魏延鎮守的漢中,一直都是曹魏不可逾越的障礙,足見其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但反觀諸葛亮對魏延一開始就頗有偏見,言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到後面對魏延的使用上也是不公正的。

    要麼是誘敵,要麼是斷後,是"憐其勇而暫用之"。對魏延根據天下大勢提出的,有可能讓蜀漢一戰而勝的"子午谷奇計",不屑一顧。

    當然魏延孤傲不群的性格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與諸葛亮信任與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倒是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楊儀,在權力慾得不到滿足時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可見,諸葛亮在知人善任上也是有缺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上有沒有遇到那種特別喜歡已讀不回的同事?喜歡裝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