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泊之聲
-
2 # 文心悅史
霍去病,衛皇后、大將軍衛青之外甥,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追諡為景桓侯。
李廣,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後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
霍去病成功光輝太耀眼,李廣是人生失意者,更易引起詩人心靈共鳴霍去病輝煌戰跡絕對擔得起戰神的稱號。後世詩人面對如此絕對成功人士內心肯定是羨慕的。但詩人大都清高,人生充滿各種落泊、失意。而霍去病人生是一路輝煌一路上揚的,他渾身散發出耀眼光芒不但亮瞎詩人的眼睛,更刺擊詩人敏感脆弱的自尊心,詩人的心情是壓抑難受的,如何把霍去病寫進詞詩裡?
但後世詩人面對李廣心情就不同了。李廣手下很多將領封侯了,只有自己終生未封侯,最後一次戰役因迷路未能參戰他本人因此羞愧自殺。李廣是人生失意者,很契合詩人們失意的人生,更容易引起詩人心靈上共鳴,感嘆懷才不遇,時運不佳,因此李廣就容易成為後世詩人作品裡的抒情物件。
霍去病23歲去世,事蹟太少可發揮餘地太少我們對霍去病的瞭解,僅限於那取得輝煌戰績的那幾次戰役,以及一句”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缺乏可供詩人抒情的具體事蹟。霍去病年紀輕輕23歲去世了,甚至還沒成家。霍去病輝煌而短暫的一生,就如同天空中流星劃過夜空馬上墮落地面。霍去病生平事蹟那怕是日常生活事蹟都少。如同唐代天才詩人王勃,25歲早逝。這種天才級偶像還是用來膜拜吧,不合適詩人放進詩詞作品中抒情。
那李廣又完全不同了,他是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將軍。文帝時就升為中郎將了,也參加了霍去病最後一次的漠北戰役,活的時間遠比霍去病久,活得久給人印象深,事件多,更容易進入詩人作品裡。以致邊塞詩詞提到將軍時,普遍以為指飛將軍李廣。
司馬遷有意抑霍揚李霍去病媽媽是衛皇后的妹妹、衛青的姐妹。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姻外甥,純正的外戚。霍去病12歲時,衛子夫被立皇后,16歲時衛青被封為統帥六師的大將軍,漢武帝很喜歡他讓他做了近臣侍中,還曾想親自教授他。
但霍去病也有上游社會子弟的一些通病。
飛將軍李廣之子李敢,一直跟隨霍去病拼殺疆場屢立戰功,被封為關內侯。李敢將其父李廣自刎歸咎於衛青,因而打傷了衛青。衛青為人寬厚仁慈沒有追究李敢的責任。不久霍去病知道李敢打傷舅舅衛青一事,在漢武帝一次狩獵中暗箭將李敢射死。漢武帝此時正寵信霍去病,對外宣稱李敢狩獵時被鹿撞死的。這一事件給霍去病留下了極不光彩的汙點。
霍去病的戰術主要是大迂迴大穿插,經常連續奔襲數百公里深入敵後偷襲成功。為了輕裝殺敵,他的突擊部隊不配備後勤補給,打到那吃到那,戰士吃不飽是常有的事,身為主帥的霍去病吃飽不知士兵飢,他甚至把武帝賞賜給他的幾十車糧食和肉都丟棄了。
司馬遷47歲時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造成司馬遷精神極度痛苦,他內心對漢武帝的殘暴是極有意見的。
司馬遷對漢武帝姻外甥霍去病自然印象不好,覺得他戰功再顯著也是因為他身為皇帝外戚,得到更多機會更容易成功;靠外戚裙帶關係上位也是清高計程車大夫司馬遷所不齒的,內心是鄙視的。他將這種個人感情帶到史記裡,對霍去病戰爭過程描寫都是寥寥數言甚少細節,更沒有褒獎。相反對霍去病那些不足之處著力描寫,給予批評。
司馬遷對李廣又是另一種態度,司馬遷為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說情,遭宮刑。本身就同情李廣孫子李陵遭遇,對李廣失意難封侯也很同情,覺得李廣沒立到大軍功是因為運氣不好,時運不佳,而不是沒能力。
更關鍵的是司馬遷與李廣關係很好,而與皇帝身邊紅人衛青、霍去病不屑接近。同是天涯淪落人,更容易引起心靈共鳴,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裡描寫李廣事蹟時,妙筆生花極盡褒義詞,讚揚了李廣。導致至今我們都知道李廣那的傳說,卻少有知道霍去病如何大敗匈奴,如何揚漢國威。
後世詩人大都博古通今熟讀史記,難免受司馬遷觀點影響,更熟知李廣事蹟。因此詩詞作品中引用典故時,更喜歡引用李廣,而不是戰神霍去病。
但李廣與其說是時運不佳,不如說技不如人。他軍事能力與霍去病相比,差距是極巨大的。
而霍去病如戰神一般傲立世界二千多年,如天才般輝煌人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永遠激勵後代年輕人熱血沸騰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
3 # 寧靜致遠WQ
西漢武帝時期,發動了一系列軍事大行動,徹底把匈奴打的支離破碎,湧現出許多著名軍事將領,其中就有飛將軍李廣,大將軍衛青,以及後期的霍去病。
李廣軍事才能及個人能力都是很強的,打的匈奴聞風喪膽,飛將軍的美譽名不虛傳。只不過此人運氣太差,導致李廣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成語。直到最後一次配合霍去病行動中,迷路而沒有趕上戰鬥,更是失去了封侯的機會,憤而自殺,不得不說是軍人的最大憾事,可以這樣說李廣一生充滿了坎坷,留下的不全是芳名,而且還有不少臭名,雖然不是臭名遠揚,可也是揚名天下了。
與李廣相比霍去病年紀輕輕就被封侯,與是皇親國戚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霍去病可以說一路順風順水自然是正常的。但霍去病的軍事才能也是出類拔萃,在對匈奴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霍去病對後世影響並沒有比李廣大,畢竟是出道時間太短,也沒有李廣那麼多磨難,加上英年早逝,自然是不如李廣名聲大,是必然的。
-
4 # 長江路292號
先說結論:
霍去病的功績比李廣的功績大,這屬於兵家的範疇。寫李廣的詩詞比寫霍去病的詩詞多,這屬於文學家的範疇。兵家和文學家屬於不同的視角。而普通人,受到文學家的影響更大。後世瞭解前朝,多需要透過經典作品。比如,為什麼大家對三國故事耳熟能詳卻對南北朝所知甚少?因為《三國演義》啊。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確實可以給歷史人物加分不少。所以,胡適才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那麼對於霍去病和李廣兩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後世主要透過哪個作品瞭解呢?——太史公的《史記》。
其實太史公已經把他對這兩位的情感表達得比較清楚了。對於霍去病的事蹟,太史公歸結於《衛將軍驃騎列傳》,這是把兩個人(衛青、霍去病)放在一起的;而對於李廣,太史公則專門單獨一篇《李將軍列傳》。所以,在《史記》這個作品源頭上,已經有了孰輕孰重的比較。那為什麼後世的詩詞裡描述李廣比霍去病多呢?(霍去病的功績比李廣大)
原因:文人和兵家站的立場看人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樣。霍去病和李廣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軍事家,帶病打仗的。在後世兵家的圈子裡,對霍去病的研究必然遠遠高於對李廣的研究,因為霍去病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天才了,霍是帥,李是將。
詩詞是誰寫的,是文人寫的。文人跟兵家看歷史人物的角度必然不一樣。在文人圈有個規律,仕途越順,寫的詩詞質量越差;仕途越坎坷,寫的詩詞質量越高。所以,文人往往在人生艱辛坎坷的時候,才思才會泉湧,這種情況下,必然對歷史悲劇人物更情有獨鍾。而霍去病和李廣相比,李廣更符合文人的口味。因為歷史中的大多數文人是不具備真正實際的治國才能的,但他們總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得到重用就孤憤,正好李廣也是一身本領,終其一生卻難封侯,正好跟文人自己的心境相符合。自然,描寫李廣的詩詞便多起來。後世的普通人,肯定受到文人的影響比受到兵家的影響更大一點。
-
5 # 九卿臣儒
後世詩詞李廣的多,可能也正是因為李廣的難封侯,爭戰一生卻鬱郁不得志有關。李廣的人生更有缺憾美,使詩人結合自己的遭遇更有代入感,反而能寫出情真意切的詩詞來。戰神霍去病
要說戰神,非西漢霍去病莫屬。一生六次出擊匈奴,六戰六捷。第三次出征率領一萬精騎創造了六日破五國的壯舉,打的胡人哭爹喊娘。
霍去病共六次出擊匈奴,共斬敵十一萬餘。
第一次:霍去病隨大將軍衛青出戰,初露鋒芒,戰功卓著;
第二次:親率八百鐵騎,深入匈奴王庭,斬虜2000餘,封冠軍侯;
第三次:親率1萬鐵騎,轉戰千餘里,六日破五國。皋蘭山血戰,以萬人戰敵數萬人,斬首萬餘並得祭天金人;
第四次:以損兵十分之三的代價,獲降卒2500,斬虜32000餘,擒獲匈奴五王、五王母。此一戰後,迫使匈奴二王求降;
第五次:單騎迫降,殺叛逃者八千而不損一兵一卒;
第六次:斬敵七萬餘,臨瀚海,創造“封狼居胥”的神話,達到中國曆代武功的極致。
當第三次出征立下赫赫戰功之後,漢武帝論功行賞,要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卻堅辭不受,說出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成為激勵無數中華男兒征戰沙場,為國殺敵的座右銘。
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將軍用自己僅僅24年的短暫一生創造了不敗戰神的神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飛將軍李廣:李廣一生也為漢王朝抵禦匈奴而立下汗馬功勞。在任右北平郡太守之時,匈奴軍隊知道李廣的厲害,畏服而數年不敢來犯,稱之為飛將軍。
但是李廣這個人一生卻非常坎坷,請聽我一一道來:
1、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平叛立下大功,卻因梁王劉武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朝廷沒有給予封賞;
2、在雁門關出擊匈奴,兵敗被俘,雖然最後憑一己之力逃脫,但是卻成為其一生的汙點,經此一役,被貶為庶民;
3、李廣在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所以他一直不得封侯;
4、最後,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是李廣最後為自己正名的時候,因與衛青不和被調離繞遠道,又因為沒有嚮導,導致軍隊迷路,最後不堪受辱,羞憤拔刀自刎。
你看看飛將軍李廣的一生,簡直太悲劇了。這是文人們絕佳的創作物件,在其與匈奴作戰的一生中,有戰功、有失敗、有被俘、有起復、殺降、迷路、到最後自刎,一生太過坎坷,太有起伏了,這簡直是文學作品當中最有話題的創作物件了。
總結:對比霍去病和李廣的一生。雖然霍去病達到了武將能夠達到的武功極致,但是飛將軍李廣的坎坷一生才是文人創作的絕佳物件和素材。殘缺的美也是美,再加上很多詩人多有跟李廣相似的經歷,比如懷才不遇、被貶斥、鬱郁不得志等等非常容易誕生佳作的真情實感再加上詩人的親身體會,所以後世關於李廣的詩詞多且濃,於此不無干系。
-
6 # 星空sky2000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主要是覺得李廣有點虧,為他打抱不平而已,跟李廣同期同功的將軍都封了侯,而他沒有,當然這也是老李本人的心病,老將了還請先鋒,而霍出道後很快就位極人臣,冠軍侯,驃騎大將軍,少年得志,雖為外戚而人家的戰功也配的上這個爵位,後人也只能讚美這位少年英雄了,封狼居胥,何以家為,大家也都知道大多文人都喜歡無病呻吟,借物抒情,借物言志,這也是文人的通病,也成了他們抒情的物件,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實看歷史李廣的水準可能還真不夠封侯的,漢武帝也算的上是千古一帝,如果夠格應該不會看不到吧,當時可是整天在跟匈奴真刀真槍的打仗啊
-
7 # 關好走過的門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留有遺憾才令人唏噓。
冠軍侯這一生太過完美,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漢軍統帥,接下來就是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在軍中的地位幾乎和其舅舅衛青平分秋色。短短的幾年之內,用自己超人的才能把匈奴人打的倉皇北顧。上天把所有的偏愛都給了他。英氣逼人,少年英才,貴不可言。用盡所有讚美的詞都不足以表達這位天才將領異於常人的出眾。僅僅幾年的時間,就已經達到了一個職業軍人一輩子都難以達到的高度和成就,展現出來的才華已然是登峰造極。然登峰造極以後,瞬間隕落,就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在最完美的時候謝幕,這更是完美中的完美。正是因為其英年早逝,也就避免了隨後被捲入政治漩渦的風險。
再來看飛將軍李廣。早年從軍,也是抵禦匈奴的重要將領,很長一段時間內,匈奴人都以為只要擊敗飛將軍的部隊,就等於擊敗了漢軍的主力。這足以說明飛將軍的能力和名聲。然而由於時運不濟,屢屢不得志。以至於終其一生都未能封侯,這和冠軍侯比起來真的是令人唏噓不已。眼看著自己曾經的部下一個一個的封了侯,得了爵,而自己依然還在原地踏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淒涼。
這就好比學習一樣,一個學生起早貪黑,頭懸梁錐刺股無比刻苦的學習,到最後卻名落孫山。而一個平時看著吊兒郎當的學生卻考上了清華,的確是令人不解。時也命也,有些事真的是強求不來,可能你想要的東西扒了兩層皮也不可得,而別人得到卻是易如反掌。因為老天的偏愛不會輕易的給誰,也可能是上天並不太喜歡飛將軍吧,哪怕他再努力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眷顧。
-
8 # 艾小樂9527
那是由於文人大多不得志或者是在失落的時候才有閒暇時間搞創作。這好比古代小說裡都是美女狐狸精愛上窮書生,少有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是由於古代讀書人大多數是男子,酸書生意淫的產物而已。
-
9 # 錦瑟嫣然333
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是李陵後人,同樣也是李廣後人,對於自己的祖先肯定是歌功頌德的多啊,臣民多寫李廣可以討好皇帝啊。
-
10 # 南秋德恨
其實詩詞裡讚美,羨慕霍去病的不少。但為什麼感覺李廣更多呢?因為自古以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失意的人多,得意的人少。得意的人可以羨慕,野望“冠軍候”。失意的人只能從李廣找安慰!!
-
11 # 藍風破曉
歷史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史官的記載,史官是人,不可能沒有一絲一毫的偏見。
西漢之前的歷史,包括西漢初期的,後代人們參照的最重要的資料,就是《史記》,它的作者是司馬遷,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官。
1、司馬遷的筆影響了後世。
司馬遷對霍去病和李廣的描述,完全不同。從司馬遷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不同的英雄人物。
霍去病,年少英雄,軍事天賦極高,是個天才。不過,此人的成功,起初是靠了自己的舅舅衛青,和姨父(漢武帝)的幫助。打仗時,可以挑資源,可以挑軍隊。如此,加上霍去病的軍事才能,才造就了霍去病的輝煌和燦爛。
在行軍途中,霍去病還帶著廚子,給自己提供最美味可口的飯菜。至於底下士兵的情況,霍去病毫不顧及。在霍去病的概念裡,一切靠軍功得來,沒有好成績,就不會得到獎勵,也就沒有好的享受。
而霍去病仗著軍功,對外也是非常豪橫,李廣的兒子李敢,就是被霍去病射殺。而漢武帝卻說,是被鹿撞死。
雖然司馬遷沒有評價霍去病的是非對錯,但從字裡行間反映出了霍去病的形象,那就是有軍事才華,但不體恤下屬,仗著身份,對外殘忍。
而司馬遷筆下的李廣,是英勇無畏的飛將軍,個人能力非常突出,讓匈奴膽寒。因為 殺降,一生命運不佳。李廣和下屬能打成一片,同吃同睡,就像兄弟一樣。最後的自殺,也是因為天氣變化迷了路,導致沒有趕上衛青的大軍。總之,司馬遷對李廣充滿了惋惜,非常認可李廣。
如果讓司馬遷排名,那麼次序應該是:李廣第一,衛青第二,霍去病第三。
大家想一想,司馬遷對人物有了不同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那後世怎麼看?肯定是覺得李廣更值得大書特書。
2、司馬遷對劉家還是很有意見的。
司馬遷是個值得讓人敬佩的人,敢於說真話。
也正是因為司馬遷的勇敢,導致了被漢武帝判了宮刑,沒有了做男人的權利。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司馬遷寫歷史時,喜歡寫實,如此這般,就可能得罪了當權者。誰希望將自己祖先的缺點呈現給大眾呢?
其次,司馬遷替李陵說了話。李陵是誰?是一個將軍,因為力戰匈奴,最後被俘虜,被迫投降。
當漢武大帝將李陵誅三族時,司馬遷替李陵說了話。於是,被漢武大帝派人行了宮刑。如果不是司馬遷還要重要的寫史工作,可能人就死了。
因此,司馬遷對漢武大帝,多少是有看法的,這些看法,會影響到司馬遷的情緒,會讓他感覺和李廣距離更近,也就更欣賞李廣了。
於是,這就影響了司馬遷的筆,影響了後世的詩人們。
3、李廣身上的話題更多,所以,更適合出現在後世的詩作中。
李廣具備成為詩作中的主角的很多因素。
比如,李廣是個悲情人物,這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同情,於是就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傳世名言。
比如,李廣個人能力非常突出,敢於和匈奴直面對戰,又長期鎮守邊關,因此就有了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句。
比如,李廣的射箭能力突出,因此就有了“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霍去病除了早死,一生太順了,太讓人嫉妒了。相關詩作也不少,但出名的確實不多。
其實,在破曉君看來,李廣和霍去病,特點不同,李廣個人能力非常突出,英雄色彩特別濃。但是,相對而言,他的軍事才華不如霍去病。霍去病就是為大場面生的人,對戰機的把握,對形勢的判斷,對戰術的應用,遠遠高於李廣。
一個英雄色彩的李廣,一個悲情的李廣,更容易被人記住。
一個具有軍事天才的霍去病,也許不被萬世傳頌,但更值得後世人學習。
這也就是,霍去病能排到中國歷史十大名將裡的原因,同時也是“關於李廣的詩”膾炙人口的原因。
-
12 # 遊歷往事
李廣、衛青、霍去病均是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為漢朝抵禦匈奴侵擾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昌齡《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燕歌行》中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提到了李廣,後世詩歌中也常常提起李廣,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更是傳神地描述了李廣箭術高超。
史料中記載衛青征戰匈奴七戰七捷,收復失地;霍去病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封狼居胥。其中衛青封為長平侯,霍去病更是封為漢武帝專設的冠軍侯,兩人的戰績都得到封侯拜將的賞賜。反觀李廣,李廣一生征戰無數,身為西漢三朝元老,為漢朝戎馬一生,最終卻落得一個“李廣難封”。
一經對比,不難看出李廣的功績比起衛青、霍去病要遜色不少,可後世的詩人為何對李廣著墨更多呢?
原因有三點:
受司馬遷《史記》的影響李廣出身戍邊武將世家,祖上是戰國名將李信。李家世代都精通箭術,《史記》中記載李廣打獵時將石頭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竟入石三分,可見其箭術了得。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李將軍列傳》中對其評價頗高。
對於衛青、霍去病這兩個出身不是很好的將領,司馬遷則在《史記》的言語之間都流露著不屑,將衛青、霍去病兩人的傳記合併寫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該文中著重強調衛青外戚的身份,對其戰功的描寫也是草草幾筆,不如描寫李廣時詳細。
司馬遷在寫霍去病時,將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由此上益重愛之”放在了“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這句話之前,可見司馬遷認為霍去病的那句話是特意說給漢武帝聽得,帶有邀寵的性質。褒貶之意,一目瞭然。
與詩人們的境遇相同李廣一生長期抗擊匈奴,更是三朝元老,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令匈奴人人膽寒的“飛將軍”,在討伐匈奴時卻因為戰術安排,在大漠中迷路,沒能抓住立下戰功的機會,難以封侯,最終自刎而亡。一生懷才不遇的境遇與不被重用的詩人們產生共鳴,詩人便以其來借古喻今。
衛青、霍去病屬於皇親貴族之列,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已封侯拜將,這其中是否有外戚的因素影響我們無從知曉;李廣的功績則是由自己一步一步打拼得來。鬱郁不得志的詩人們找到了同病相憐的人自然會多寫李廣。
李廣出身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在西漢時就是一個大家族,分支很多,李廣屬於其中一系。
唐朝時李世民稱自己出身隴西李氏,祖上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的建立者李暠,李暠又自稱是李廣的第十六世孫,所以李世民就跟李廣扯上了關係。
唐朝是個詩文發達的朝代,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一直被後世傳頌。作為唐朝開國皇帝的祖先,李廣的評價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
綜上所述,因為三點原因,後世詩人對李廣更為欣賞。
司馬遷編纂《史記》時難免會受到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後世對此三人的看法。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仕途不順,懷才不遇者眾多,而李廣的人生經歷與他們又不盡相同,可以說是悲情英雄的代表人物,詩人們自然多拿其自比,抒發自身情懷。
李世民自稱為隴西李氏是李廣的子孫,對唐代的詩人自然是影響極大。唐詩又被後世所傳誦,李廣的評價也就水漲船高,最後被人們所熟知。
-
13 # 金陵糊塗龍
朝廷的戰報、真實的史料,和文人的關注點不一樣。前者描述儘可能客觀事實,文人要在古人那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寄託,李廣的經歷恰好能夠滿足,比霍去病符合這一條件。
-
14 # 影觀天地
因為霍去病是上天的寵兒,天時地利人和皆有,是成功者的代表,一生功績光輝太過耀眼,普通人難以做到,唯有深深的羨慕。而李廣一生經歷坎坷,能力有,可惜運氣不足,是人生的失意者,一生未能封侯如願,幽憤自殺而亡,歷來引起文人騷客的共鳴,故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說。
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中,戰績輝煌,堪稱戰神。自幼長於武帝身邊,17歲為嫖姚校尉率八百騎突襲大漠,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河西之戰,重創匈奴;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官拜大司馬。一時榮耀到頂。可惜年僅二十四歲因病去世,葬於茂陵,追諡為景桓侯。
李廣,秦朝名將李信之後,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數十年先後做過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匈奴人稱飛將軍,不敢與之敵。武帝時,參與對匈奴作戰,無奈時運不濟。出擊雁門,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漠北之戰,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後憤而自殺。一生終未封侯。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唯一的一次封侯機會卻被李廣私自接受梁王將軍綬印而葬送。
中國文人大多失意,而李廣的悲壯經歷恰恰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更有司馬遷憐惜李廣,為之嘆息,定下基調。文人墨客失意之時,借酒消愁更能寫出詠歎李廣的詩句文章。李廣一生經歷豐富,也有寫作的素材。
霍去病堪稱戰神。但是英年早逝,眾人除了讚歎羨慕其功績之餘,只有對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何況霍去病除了功績,也有一些富家子弟的毛病。尤其是射殺李廣之子李敢,更是為人詬病,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李廣的憐惜!
-
15 # 無憂谷逍遙子
唐太宗李世民把家譜追溯到老子李耳、李牧、李廣,唐代詩人只好追捧飛將軍(俺也姓李,哈哈!)
春秋風雲老李家,
炎黃子孫顓頊後,
代代相承滿天涯,
力壓群雄冠古今。
唐朝建立後,天下安定,百姓樂業,唐太宗敕令擴建今甘肅省天水市隴西堂祖廟,九門開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最大家廟,號令天下李氏供奉隴西李氏為正統,所以才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的理念。
與此同時,唐太宗將其家譜考證到老子李耳、李牧、李廣,一直傳承有序,綿綿不絕,在此影響下,李氏終於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姓,名揚天下。
由此可見,唐代詩人為了攀附皇家,只好吹捧李廣,自然飛將軍無人不知!
-
16 # 大江東去11
衛青,霍去病功高,也得到相應的獎賞,李廣賞不抵功,且屢受排擠,打擊,汙陷。文人多數都不得志,或受排擠,有同樣的遭遇,這樣文人就對李廣有精神寄託,為他鳴不平,也就是為自己吶喊。
回覆列表
1、斷臂維納斯的美。
沒有得到的才令人遺憾,霍去病封狼居胥,李廣難封。
2、同病相憐的感嘆。
自古文人不得志就會抒發感慨,要麼寫文章,要麼作詩詞,歌頌霍去病的功德怎麼比得上感嘆李廣不得志能夠引起上層的重視?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滄海遺珠”啊!
3、細節的重要性。
關於霍去病的事蹟,記載較少,都是簡單描述一下結果的:“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首虜八千餘級”、“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首虜八千餘級”、“出代、右北平千餘裡,直左方兵,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
李廣:“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好吧,連我都覺得很偏心。
也許是因為霍去病這種天才太過耀眼,一般人學不來,還是李廣這樣的可以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