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夜的粥
-
2 # 庫卡曲
我們先從人口數量上來看,宋朝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億多人,在兩宋統治時期,當時的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空前,和歐洲做橫向對比也是當時國際上的強者。另外宋朝是唯一一個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極為發達。
明朝的經濟,首先明朝的人口數量,大約差不多和宋朝相等。但是明朝的幅員遼闊,所以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那麼商業城鎮數量相對於宋朝就相對較少。不過也有極個別的富裕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
另外,明朝重新啟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而且明朝後期還執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所以明朝的海外貿易整體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表面看起來明朝的經濟比不上宋朝,但是我不是這麼認為的。雖然現在我不能拿出確切的經濟資料來分析兩個朝代的經濟對比,但是我相信一個真理,那就是人類的發展是靠時間來推動的,明朝的社會發展一定會比宋朝的文明,不然就是人類的倒退。另外古代的經濟記錄不像現在這樣的完善,記錄的也不可能很全面,所以我認為明朝的經濟一定比北宋強,有可能沒有南宋強。
-
3 # 博日晟
一直以來大家似乎有一個概念,那就是普遍認為宋朝要比明朝富有的多,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下如此結論的原因也是很簡單,明朝中央政府年收入最高的時候也不過幾百萬兩,宋朝就算是到了偏居一隅的南宋也是有七八千萬貫錢的收入,古代一般一貫(一千文)等於一兩銀子,這樣一對比自然就會讓我們覺得宋朝很有錢。
宋朝文人官員
不過這樣算顯然還是存在問題的,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北京土著和北漂,北京土著在當地有車有房,在事業單位上班,每個月賺5000,北漂是個網際網路高管,每月3萬,但是土著每個月雖然只賺5000,但是賺到的錢都自己花,而北漂雖然賺三萬,但是還要負擔房貸等雜七雜八的支出,實際算起來,兩者真實的財富量也許沒有收入的差距那樣大。
宋代畫作
回到歷史,宋朝雖然每年的財政收入十分的巨大,但是蔡襄說過(曾任北宋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徒等職),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沒錯,宋朝時期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以及失去燕趙地區的馬場,讓宋朝在與北方已經崛起至歷史最巔峰的遊牧民族戰鬥時十分吃力,軍費消耗巨大,所以就有官員提出,與其老這麼勞民傷財,還不如給對方一些財物換取和平,兩者恢復通商後賺取的錢財要十倍於歲幣。而明朝在養兵上則是發明了衛所制,相比宋朝就省下了一大筆錢。
明軍
還有就是明朝在很多制度的設計上,都避免了讓政府直接參與到錢的問題上,這也是導致明朝紙面收入十分難看的重要原因,例如各朝各代的最主要營收,鹽稅,北宋時期,政府就壟斷了從鹽的生產到銷售的所有環節,自然政府收入就十分的高,而明朝則是發明了“開中制”,鹽商進入市場,並讓其運糧到軍隊換取鹽引,憑藉用糧食換取來的鹽引,鹽商們就可以去收購和販賣食鹽了,這樣一來即能夠解決軍需問題,又能夠大幅減少政府僱員的數量,商人自己就能夠完成整個過程,這些分攤到軍隊等的成本也就是明朝的鹽稅了,但是這是不計入紙面的。
再有就是明朝的官員收入要比宋朝低得多,宋朝官員的待遇讓人看了都想穿越回去當官啊,厚待士大夫嘛,要負擔如此巨大的成本,自然就要多收稅了,要是明朝的真窮到這份上,在屢屢與外敵作戰的背景下,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著比宋朝大得多的領土不是!
-
4 # 窮小子770
一直以來大家似乎有一個概念,那就是普遍認為宋朝要比明朝富有的多,但真的是這樣嗎?
大家下如此結論的原因也是很簡單,明朝中央政府年收入最高的時候也不過幾百萬兩,宋朝就算是到了偏居一隅的南宋也是有七八千萬貫錢的收入,古代一般一貫(一千文)等於一兩銀子,這樣一對比自然就會讓我們覺得宋朝很有錢。宋朝文人官員不過這樣算顯然還是存在問題的,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北京土著和北漂,北京土著在當地有車有房,在事業單位上班,每個月賺5000,北漂是個網際網路高管,每月3萬,但是土著每個月雖然只賺5000,但是賺到的錢都自己花,而北漂雖然賺三萬,但是還要負擔房貸等雜七雜八的支出,實際算起來,兩者真實的財富量也許沒有收入的差距那樣大。
回到歷史,宋朝雖然每年的財政收入十分的巨大,但是蔡襄說過(曾任北宋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徒等職),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沒錯,宋朝時期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以及失去燕趙地區的馬場,讓宋朝在與北方已經崛起至歷史最巔峰的遊牧民族戰鬥時十分吃力,軍費消耗巨大,所以就有官員提出,與其老這麼勞民傷財,還不如給對方一些財物換取和平,兩者恢復通商後賺取的錢財要十倍於歲幣。而明朝在養兵上則是發明了衛所制,相比宋朝就省下了一大筆錢。
明軍還有就是明朝在很多制度的設計上,都避免了讓政府直接參與到錢的問題上,這也是導致明朝紙面收入十分難看的重要原因,例如各朝各代的最主要營收,鹽稅,北宋時期,政府就壟斷了從鹽的生產到銷售的所有環節,自然政府收入就十分的高,而明朝則是發明了“開中制”,鹽商進入市場,並讓其運糧到軍隊換取鹽引,憑藉用糧食換取來的鹽引,鹽商們就可以去收購和販賣食鹽了,這樣一來即能夠解決軍需問題,又能夠大幅減少政府僱員的數量,商人自己就能夠完成整個過程,這些分攤到軍隊等的成本也就是明朝的鹽稅了,但是這是不計入紙面的。
再有就是明朝的官員收入要比宋朝低得多,宋朝官員的待遇讓人看了都想穿越回去當官啊,厚待士大夫嘛,要負擔如此巨大的成本,自然就要多收稅了,要是明朝的真窮到這份上,在屢屢與外敵作戰的背景下,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著比宋朝大得多的領土不是!
-
5 # 徐大聊史
明朝跟宋朝比起來,的確是窮多了。
明朝的窮,窮的是朝廷,特別是崇禎年間,朝廷為了對付以李自成為主的農民起義軍花光了國庫中所有的錢,連崇禎皇帝自己私庫裡的錢也都花光了。
為了解決軍費問題,崇禎皇帝曾經厚著臉皮要求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和士紳們捐款,可這幫傢伙找各種理由推脫就是不肯掏錢。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李自成的屬下劉宗敏卻從這幫傢伙手裡搜出白銀八千多萬兩。
有這些蛀蟲的存在,大明朝怎能不亡?
相比之下,宋朝可是真的富有,不僅朝廷有錢,民間更是富的流油。
這是因為當時包括航海貿易在內的工商業非常發達,這使GDP生產總值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以至於後來的元、明、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沒能超越宋朝。
因此,宋朝的財政收入是歷史上最高的,官員們的俸祿也是歷史上最高的,而民間資本也是歷史上最雄厚的。
如果能生活在宋朝,在沒有戰亂的情況下,幸福指數也一定是歷史上最高的。
-
6 # 臥枕梅聞花
關於宋、明的窮富問題,在明朝當時就已經有了答案。當然,這隻能是明朝人的結論。宋朝人是沒機會比較的。
明名臣王鏊在《震澤長語摘抄》中說: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觀宋人《夢華錄》、《武林舊事》,民間如此之奢雖南渡猶此然。”然而,明朝的情況用王鏊的話來說卻是“民間無隔宿之儲,官府無經年之積”
關於王鏊的結論,實際上是可以印證的。在現今出土的一些宋墓裡面,經常可以發現精美的陪葬品。也許,你會認為,出土陪葬品不是很常見嗎?重點在於,這些精美陪葬品的墓主很多就是普通百姓(和上文中“民間如此之奢”對應)。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有的。
宋朝的一些筆記也反應了這樣的事實。《宋會要稿》記錄:士庶之間,侈靡之風,曾未少革。另一本宋朝筆記(忘了是哪本)記錄: 雖蓬門貧女,亦有一兩件錦衣羅裙,幾樣頭飾。這麼多史料反應了民間的奢侈之風,加上出土文物,形成了完美印證。
明學者郎瑛在《七修類稿》中也感慨:“今讀《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則宋之富盛,過今遠矣。”而這些書籍、筆記記錄的並非政府機構、朝堂之事。所以,宋朝之富絕不僅僅是紙面上的富貴,不僅僅是國家財政收入高,也不僅僅是高官的盛宴,而是普通百姓實實在在的富足。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藉著農民起義最終走向政治舞臺。他對國家的治理就有點類似對一個村莊的治理。“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 ;人們也不得擅自離開戶籍所在地,“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者,即驗文引。凡軍民無文引,……必須擒拿送官” ;鄉里最好不要有誘人作樂的酒店,“鄉社村保中無酒肆”,“夜無群飲,村無宵行,凡飲會口語細故,輒流戍” ;首都南京雖然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興建了十五間酒樓,以點綴太平盛世,但朝廷對於是否能盈利毫無關心。只要“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使遊惰皆盡力田畝,……自然家給人足。”這種傳統保守的經濟觀念,也由實際的政策使之具體化。
於是乎,商賈之家不得穿絲綢。全國居民不許下海。有限度的商業,一般藉著外夷進貢的名目進行。政府所用器皿弓箭、文具紙張也系無代價地從裡甲徵來。一方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一方面不去鑄錢,只好濫發紙幣。(在明末,即使有大量白銀流入,明廷也絲毫沒有鑄銀為幣的意識)明朝二百多年的過程中,鑄造的所有銅錢的數量,居然沒有宋朝元豐年一年的鑄幣量多。
不要以為宋朝鑄幣多就是通貨膨脹。事實上,宋錢當時在境外的購買力非常強。《敝帚稿略》中記載了宋朝銅錢在海外的購買力“凡值一百貫文者,止可十貫文得之”。哪怕是半壁江山的南宋,經濟影響依然頑強地施加於周邊地區和國家。紹興三十年,右正言王淮就說“對境例用短錢,南客以一緡過淮(到金國),則為數緡之用。”可見,宋錢在當時的堅挺不比今天的美元差。
對比宋、明兩朝經濟政策,黃仁宇先生在《黃河青山》中遺憾地說,“第三帝國(指明清時期)和前一時期相比,有非常顯著的退縮。許多經濟活動在宋朝達到高峰,此時全都縮回。整個國家因此不具競爭力,……社會希望他們能有大膽的創意,他們卻想永遠都原地踏步。”
由於朱元璋在政治上的強勢,他所創立的“洪武型經濟”體系幾乎影響了整個明朝時期。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梁方仲先生研究一條鞭法,其結論則是行一條鞭法後明代的財政稅收仍是“洪武型”。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洪武型經濟”一直持續到清朝攤丁入畝時期。
在這個經濟體系下,整個中國(明朝)看起來好像一個大村莊而不是一個國家。整個社會處在一個低收入、低消費、低效率的階段。國家財政缺錢,普通百姓也沒有受益。黃仁宇毫不吝惜地批評道:“洪武型財政”應該對明清五百年中國社會的停滯負責。
最後,還是以討論文章開頭的引文作為結尾,明王鏊在《震澤長語摘抄》中盛讚過宋朝之富庶後發問“近歲民間無隔宿之儲,官府無經年之積,此其何故也?古稱天下之財不在官則在民。今民之膏血已竭,官之府庫皆空。……為國者曷以是思之。”(古人說,天下財不在官府,就在民間,現在國、民皆窮,國家當局者該想想這是為什麼啊)
-
7 # 三品君劇場
明朝窮的要死,宋朝富的太過分了!但兩者都是亡國之因
明朝到底有多窮,又是怎麼窮死的?稅收是國家執行的根本,財政不足辦什麼事都艱難。根據歷史記載,明朝在最鼎盛時期,一年的稅收也才兩千萬兩白銀。普通人看著這數字覺得挺多的,但要站在戶部的立場上看,真是微末收入。而宋朝僅為明朝國土的一半,收入卻達一億六千多萬貫。雖然兩個朝代幣值不同,但咱們從兩個朝代的官員俸祿就可以看出來了,明朝曾有官員因工資低揭不開鍋而選擇自盡。明朝還經常拖欠官員工資,甚至用胡椒蘇木代替工資發放,竟窮到如此地步。在明朝末年,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四百萬兩,這是一種什麼概念。祟禎皇帝的龍袍都打上補丁,皇帝尚且如此,底層百姓更是一貧如洗,不然明末的農民起義怎麼會如此激烈。袁崇煥抗金是經常向朝廷要糧響,賑災也向朝廷要錢,這四百萬兩的收入能幹什麼,皇帝都窮到向大臣們借錢,可貪官守著錢就是不予,祟禎沒錢發軍響,士兵自然不賣力,所以李自成是一路打到北京,皇帝是無力迴天,只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了。倘若上天給崇禎一次機會,有充足的銀兩,大明也不會如此悲劇了。宋朝到底有多富,又是怎麼富死的?眾所周知,宋朝的經濟繁榮是空前的,無論是農業還是商業都是極為發達的。在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經達到六百餘萬貫。在神宗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七千零七十萬兩白銀,鼎盛時期的宋朝,一年的收入約現在2100億元人民幣。這個收入相當於明朝的十倍,清朝的四倍。 宋朝宰相的收入是明朝首輔的五倍,每個月可以拿到的俸祿是四百貫錢,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每個月可以拿到32萬人民幣。如此而看宋朝官員的日子過得挺舒坦的,然而皇帝的日子就更舒服了,就拿亡國之君宋徽宗來講,到處採購花綱石,擺弄藝術品,如果國庫沒錢,他也沒條件這麼折騰吧。同樣是亡國之君的祟禎皇帝,卻是衣服還打補丁。也正是如此,宋朝太富有容易讓人盯上,每打一次又收一次保護費。也是因為宋朝官員及百姓日子都舒坦,沒人喜歡打戰,交點錢就免除戰亂誰不樂意。徽宗當然也這麼想了,都是花錢打發了周邊強盜,但強盜終歸是強盜,對於錢怎麼可能會滿足。而宋朝卻以為錢能辦事,都是花錢買平安,可能就是太有錢了,日子舒坦了,就居安不思危了,終致靖康之恥,皇帝都讓人俘虜了,這是這麼大的恥辱。祟禎是窮死的,而徽宗卻是富死的。如此可見,人太窮會活不下去,太富了又守不住家業,所以咱們要努力不能讓自己窮死,又防止自己發達之後貪圖享受,家業斷送。你有更好的見解嗎,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以史為境,品味人生。
回覆列表
“一億五和幾百萬的差距”真的是很逗比的問題好嘛,根本沒有準確理解差距到底在哪,真的很無語。所以現在小編在下面為大家展示幾個例子捯飭捯飭:首先兩朝的貨幣單位是不相同的,宋朝是用銅錢作為主要貨幣用貫文計算,明朝是用白銀作為貨幣用兩計算。兌換率是多少呢?不同時期匯率不同,基本穩定在1兩兌換1.7-2.3貫(折中按2算)……所以就這種計算方式,您請往下看。
主要是宋和遼的商貿比較發達,海上貿易當然也不賴,從而造成朝代差距。明朝主攻農業,收入全都是靠天吃飯的,在加上世家大族兼併土地導致免稅土地越來越多。大航海時代後廉價白銀湧入,這就使得“隆慶開關”後明朝想轉型商業的計劃也失敗了,不得不閉關鎖國。
第一,宋朝的統計口徑是“貫石匹兩束”,也就是說一貫錢、一石米、一匹布、一兩銀、一束草都是歸納在一個統計口徑下。依照這樣的統計方式,你告訴我怎麼換算成銀兩?(當然宋代有的年份有官方的折錢統計,但在整個宋代財政史中這樣的例子很少,所以還是沒法統計)所以像說的那些兌換率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不單單是宋朝,明朝的稅收也都是以實物稅為主,要不然你以為為什麼要搞一條鞭法?更何況國稅與地稅、勞役稅與隱性稅等等的因素還沒有考慮進去。舉個栗子,兵役上宋代免除了兵役和部分勞役,而明代搞出了軍戶這樣的世襲農奴制度,誰能比較一下:從社會總負擔的角度,哪種方式折算的稅負更高?或者一個衛所軍戶家族,該折算成多少補貼平攤到全民稅收中?
第三,宋代農業稅以外稅種所佔的比例較高,並不是某些人想象的所謂“商貿發達”——在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下,社會經濟對流通領域有多少需求?這個問題讀點政治經濟學就會當然產生疑問。宋代的方式是透過國家壟斷收取專營稅,除了歷代壟斷經營的鹽、茶等,酒、醋、香、礬等生活必需品無一不在專營之列。
第四,宋代表面上的高稅收並不是說其財政規劃能力有多高,而是被高支出逼迫的無奈之舉。回到上面的兵役問題,看上去宋代百姓免了兵役之苦——可是對國家來說,拉壯丁要不了多少錢、圈幾百萬軍戶也要不了多少錢,但是這個軍費支出那是相當的高,最後其他稅收相應就水漲船高了。
從正面角度上來說,因為軍役制度天然帶來的巨大耗費,宋代政府在如何開源上還是動了不少腦筋,除了政府專營、政府採購、還有轉運承包等看上去比較“現代化”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歐美的漢學家一接觸宋史往往就立馬拜倒的原因。
說到這裡,稍微展開一下,明末的軍事和財政為什麼一團糟?——因為實際上明初的軍戶制度早已破產,轉為耗費大量錢財僱傭職業兵征戰。
然而財政收入模式不能適應支出的巨大變化(軍費又向來是財政支出的大頭),一味地透過加徵各種臨時的軍餉稅收,那自然是隻能go die了。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中國財政史總體來說是發展向上的(哪怕不同時代有這樣或那樣的開倒車),但是人身依附的逐漸鬆綁、稅種的逐漸簡化、稅收方式的逐漸統一這幾根歷史主線仍然是不斷向前的。可以到中學歷史教科書上仔細看一下“初稅畝-租庸調-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這條歷史脈絡。
近年來,財政史一直是中國古代各斷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稍微有摸過一點門檻的就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難回答——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參照條件,一句兩句根本說不清楚。所以呀真的是不太清楚窮富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