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叨叨文史

    這根本的背後就是一貫延續的趙氏背後爭權奪勢,王位相爭的結果。

    自從三家分晉以來。趙氏的王位一直都是內部相爭,殺伐不斷。前有趙氏孤兒的例子(真實的趙氏孤兒不是什麼程嬰,屠岸賈,而是內部王權相爭導致)。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趙國最優秀的王。但是他在王位繼承上面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就為後面的沙丘政變埋下了伏筆。最終被活活餓死。所以客觀上也算是弒君。

  • 2 # 藍色博物館

    沒有。不僅沒有,還解釋了趙惠文王為什麼餓死趙武靈王不是弒君的前因後果。

    這樣的結果也可以說,是趙武靈王自己一手造成的,趙武靈王因為寵幸妃子就將嫡長子趙章的太子之位廢了,還提前禪位給了次子趙何。

    這就為他後來被餓死埋下了伏筆。

    如果只是立了太子沒有提前禪位,或許這個事情還不會發生。畢竟他要是不禪位太子章還能抱有些許幻想,他禪位了那太子章就不會再有機會了,憑什麼都是兒子自己還是長子,就活該被廢,當不成皇上?野心起謀反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可是廢太子章的謀反計劃失敗了!本以為趙惠文王年紀輕輕不是對手,沒成想被兩大權臣趙成和李兌給鎮壓了。

    最後不得已跑去沙丘宮找爹爹趙武靈王求救,趙武靈王也是該死,自作自受,當需要他父愛的時候,他廢太子斬釘截鐵毫無父子之情。當讓他斬釘截鐵理智公斷的時候,他又父愛如山,要保全廢太子章,最後被以包庇反賊之名與廢太子一同被趙成李兌圍困沙丘宮,廢太子章被殺後,趙成李兌怕趙武靈王不死事後算賬,就將趙武靈王一人困在沙丘宮內,不給衣食讓其自滅。

    站在趙惠文王的角度來說,廢太子章被殺了,他應該是不想他父王被餓死的,畢竟他已經得到皇位了。但是他也沒有能力去改變軍隊在趙成和李兌手上,而趙成和李兌又無法確保放了趙武靈王后,趙武靈王不殺他們,所以為了活命就只能一不做二不休。相信即使這時趙惠文王能去救也會被殺。

  • 3 # 一步之遙1990

    “沙丘之亂”時,趙武靈王已經退位。趙惠文王雖已執政,但因為年幼,很多權利下放給了手下大臣,大臣也相對比較忠心。他的哥哥趙章是叛亂之臣,率先刺殺了相國肥義。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趙章叛亂失敗後逃到趙武靈王的寢宮,當時信期、李兌、公子成在包圍沙丘宮時並沒有告知趙惠文王,使得趙惠文王免去了弒父的責任。

     

    由於在趙惠文王執政時期,任用了一批優秀的文武大臣,比如廉頗、藺相如、趙奢、平原君等人。從而使得政治清明,經濟穩定發展,對外戰爭也能夠取勝。趙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僅次於秦國。所以他死後才能得到一個“惠”的諡號,在戰國時期趙惠文王也被認為是一代明君。

    因此後世並沒有對趙惠文王有“弒父”的評價。

  • 4 # 依花依茶

    此事件的背景是在趙國的一代英主趙武靈王晚年,在王位繼承上犯下的嚴重錯誤,而導致自己慘死的結果。

    武靈王長子名章,起先被立為太子,後來武靈王的一個妃子吳娃生的十分美麗,武靈王自然十分寵愛,吳娃又為武靈王生下一子名何,因對吳娃的寵愛,武靈王便廢掉太子章,立何為太子,把章封於代,號安陽君,派田不禮輔佐為相。章顯示不服。周赧王十六年武靈王傳位給太子何,就是趙慧文王,自己則稱主父

    當時的大臣李兌察覺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將來必定作亂。

    周赧王二十年,武靈王召見群臣,安陽君也來朝見。武靈王讓慧文王坐在朝堂上接受朝拜,自己從旁邊暗察群臣和宗室所行禮節,他看長子章神情抑鬱,作為臣而朝拜自己的弟弟,心中有點憐憫章,就想把趙國分為兩半,讓章為代王。但是最後武靈王沒有拿定主意,也沒有實施。朝見完畢以後,武靈王就去沙丘遊玩去了。

    他走後,章就率領自己的黨徒和田不禮作亂了,公子成和李兌調國隊殺掉了章和田不禮,平定了叛亂,公子成為趙國的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

    章兵敗以後逃往主父武靈王的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便包圍了宮殿,命令宮中之人撤出,後出者斬,這樣,宮中之人都逃跑了,武靈王想出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堅持了三個月,被餓死在宮中。

    當時的慧文王十幾歲,年齡還小,真正掌權的是公子成和李兌,所以從事實上來講,並非是趙慧文王餓死了主父武靈王,幕後黑手其實是公子成和李兌。

  • 5 # 蝴蝶涯泉

    史書上是沒有說趙惠文王有弒父的行為的。

    這個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有莫大的關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致使趙國軍事實力大增,使趙成為能與秦抗衡的強國。

    但是趙武靈王也不知道哪來的奇思妙想。趙武靈王27年,冒了一個念頭,不幹了,傳位給他的兒子-公子何(公子何就是趙惠文王趙何,是惠後吳娃的兒子),自稱主父。主父想把中原一帶權力交給兒子,自己專心經營西北,想從雲中、九原一帶向南襲擊秦國。

    趙武靈王也是神奇,他想經營九原,自己還當王不就好了,偏偏要傳給兒子。為什麼要傳給公子何呢?因為趙武靈王很喜歡公子何的母親吳娃。其實趙武靈王是有正妃,也是有太子公子章的。因為自己的心裡偏私,傳位給了公子何。主父這樣做了,公子章就不滿了。

    趙惠文王四年,文王大朝群臣。公子章也來了,主父看著公子章一臉委屈的樣子,心裡也難受愧疚。主父婦人之仁的性格出來了,腦中有了一個更糊塗的念頭: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平方給兒子。

    公子章有個臣子叫田不禮,是主父派給他的。公子章在田不禮的教唆下蓄謀造反,於是就有沙丘餓死主父的事件。

    主父和文王在大朝會後一起去沙丘別宮。這個時候公子章和田不禮圍了宮殿意圖謀反。文王的大臣李兌和平原君公子成帶兵來救駕了。殺死了田不禮,消滅了公子章的黨徒,公子章逃到了主父那裡,主父收留了他,因此公子成和李兌包圍了主父的宮室。李兌和公子成知道由於公子章的緣故他們包圍了主父的宮室,就算現在撤兵,也逃不過滅族之禍,於是就繼續包圍主父的宮室,圍了三個月。三個多月後主父被餓死在沙丘宮殿裡。

    這個時候趙惠文王還小也沒辦法,奈何不了公子成和李兌。

    所以說趙武靈王的死直接是公子成和李兌造成的,間接原因是原太子趙章謀反造成的和自己婦人之仁的性格導致的。如果沒有趙武靈王亂傳位,公子章就不會造反,可能也就不會有沙丘之事了。

  • 6 # 生物學家講歷史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最後餓死在自己營建的行宮裡,著實可悲可嘆。雖然整件事情緣起父子兄弟之間的矛盾,但餓死趙武靈王的兇手並不是當時只有14歲的趙惠文王,而是趙國權臣李兌。這一點在各種史料上都有佐證。

    在《史記·趙世家》中,將此事描述的很詳細。趙武靈王退位後,傳位給次子趙惠文王,後來又後悔了,想分出代地給長子趙章,由此兄弟二人不和。後來趙武靈王攜二子出遊,夜宿沙丘行宮,趙章意圖刺殺趙惠文王,結果事敗逃到父親那裡。趙惠文王的支持者李兌和公室成員趙成不依不饒,追到趙武靈王那裡,不顧反對徑直誅殺了趙章。李兌怕趙武靈王秋後算賬,乾脆將他囚禁在行宮裡,並且不給吃食,最後餓死了這位一代雄主。

    《史記》直接認定李兌、趙成是兇手,還替趙惠文王辯解了幾句,“是時王少,成、兌專政”。

    史記·另一章節《範睢蔡澤列傳》中也說“李兌管趙,囚主父於沙丘,百日而餓死”。

    另一經典史籍《資治通鑑》幾乎照搬了《史記》上的說法。

    再來看下同時期其他的典籍,《韓非子·備內》中稱“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有“李兌之用趙也,餓殺主父”。

    上面這是可信度比較高的官方史料,都是認定李兌等人是主謀,年幼的趙惠文王無法干涉,甚至並不知情。即使在《東周列國志》這種搜刮了很多野史傳說的演義小說裡,也是認定李兌和趙成是弒君兇手,並描寫了李兌和趙成商議過程,“王年幼,不足與計,吾等當自決也”。沙丘宮事後,趙惠文王先後以趙成和李兌為相,再往後令王弟趙勝為相國,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這些都是史實,對趙勝拜相《東周列國志》還有意發揮了一下,說是趙惠文王感念趙勝曾阻止趙武靈王分國企圖,這才拜他為相。這當然是瞎說,當時趙惠文王才十來歲,而趙勝更年輕,能做出什麼實質性舉動呢?

    不過這裡面有一點說的很是微妙,趙惠文王對父親趙武靈王是心懷不滿的。趙成和李兌先後為相可以說是權臣脅迫,但是後來李兌把持趙國朝政十餘年,也不見趙惠文王有什麼反制舉動,似乎對李兌很是信任。那個時代的權臣還威脅不了王權,遠沒有後世廢立國君的威風,成年後的趙惠文王沒必要怕他。所以趙惠文王很有可能是真的信任李兌,或者是感念他的功勞,並不認為李兌“餓殺主父”有錯。

    李兌最後的結局是個謎,只能透過《戰國策》等側面資料瞭解他的最後生涯。他因收受他國賄賂,加上合縱不利,因而失寵,被趙惠文王踢出了趙國的朝局,始終沒有追究他弒君之罪的記錄或側面描寫。

    所以,結合趙惠文王事後對待李兌的態度,“餓殺主父”一事恐怕他也沒那麼無辜,甚至有可能在事前就有過默契。畢竟趙惠文王已經十幾歲了,有獨立思考能力了,他肯定想過如何處置父兄的問題。不管李兌是如何彙報的,趙惠文王也必然會猜到一些,但仍然默許了一切。

    趙惠文王究竟該在弒君事件中承擔多大比例的責任,真的是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職籃最成功的籃球名宿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