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召喚詩
-
2 # 桃李溪
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現實主義三者都是哲學範籌。三者對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那麼它產生的意義和前景也不盡相同。首先對悲觀主義而講,在處理事物方面,由於文化水平的高低所持的態度和理解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偏見。其表現為做事不認真,消極、等待、牴觸等心理。如領導分配一項任務和宣佈一些條例法規,在悲觀主義者看來,存在厚親非友,對自身利意有損害等不滿情緒,久而久之這種情緒就上升到悲觀心理,個人與領導產生摩擦而且產生火花。這樣的話,工資、先進、提升也會受到影響。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某科院網路專家其業務水平一流,可每次漲薪,提升都沒有他的份,在他看來領導不在呼他,領導做事太不公平了,可他本身沒有找自己本身的不足產生了悲觀心理。於是在一次考察中在某市的通訊網路上做了手腳。然後就去了美國度假。至使幾個縣的網路無資訊,經調查才發現了密秘,原來是由於情緒和悲觀產生的後果。相反樂觀主義則是極積向上,對事物的處理前景充滿希望。那麼現實主義則是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理念去追求,與時俱進。那麼悲觀主義則應理智深思,克服悲觀心理,前景會更加美好。
叔本華就是一位悲觀主義者,藉助哲學觀點,你可以窺探一個悲觀主義者的方方面面。
比如,叔本華對婚姻的看法就頗為悲觀:
“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
並且,叔本華一再強調因愛情而結婚的人必定生活在悲哀之中,由家長安排的功利婚姻常常比愛情婚姻幸福些,因為後者看清了婚姻的本質,本著契約精神做交易。
還有他對世界普遍通行的教育的見解:
人為的教育就是在我們還沒有對這一直觀世界獲得某種泛泛的、普遍的認識之前,就透過閱讀、授課等手段,強行把概念塞進我們的腦袋。經驗隨後會為這些概念提供直觀認識,但是,在此之前,我們會在運用這些概念時出現失誤。這樣,我們對人、事的看法、判斷和處理都會出現錯誤。教育也就以這樣的方式製造出偏差、扭曲的頭腦。因此原因,我們在青少年時代努力學習、大量地閱讀,但隨後在踏入社會時,我們卻表現得有時像個怪人,有時又跟一個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緊張拘謹,但在另一刻卻又相當冒失莽撞。我們的頭腦充滿著概念,並躍躍欲試地運用這些概念,但在套用這些概念時似乎總是顛三倒四。這是搞亂了從根據到結果的順序所引致的後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先獲得概念,最後才是直觀認識——這完全違背了我們思想智力的自然發展過程。
什麼?你覺得我跑題了?如果你讀完這些看似悲觀的思考,你就可以發現答案了,如果你生性樂觀那麼你很容易快樂,如果你生性悲觀那麼你很容易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