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江山依舊2016

    若真正論起關雲長的軍事素養,還真談不上。關雲長充其量就是一個好殺手,武功高強,千軍萬馬叢中可斬上將首級,過五關,斬六將。這只是表現在勇字上。

    而作為一名軍人所具備的素養:

    必須有高度的國家意識。一切有利於國家的事情,一名合格的軍人應該是不講條件去做。一切不利於國家的因素,一名合格的軍人應該去制止。

    關雲長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表現為華容道義釋曹阿瞞。曹操是何等人物,既然為囊中之物,天欲不取,必受其害。所以關羽後來死於孫,曹聯合之手。

    再一個就是守荊州。關雲長仗著自己蓋世的武功,把東吳諸將看作豬羅一樣的東西。不知道統戰工作的重要性。雖然有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令魏國大震這樣行為。卻被司馬懿一個計策,讓呂蒙,陸遜奇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而身首異處。

    這就是缺乏國家意識的下場。國家意識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格局是由自身的文化素養來決定的。而對於一個合格的軍人,必須具備應有軍事知識和軍事理論。

    關羽也有一定的軍人素養,半部春秋。半部春秋多講“義”字。而對於排兵佈陣,你攻我陷的軍事策略和謀劃卻在戰國之中展現。

    慈不掌兵。關羽以義字帶兵,而不知六韜三略,在整體佈局上,必有漏洞。所以,關羽死後,以義為繼,以勇為輔,成為忠勇之象徵。而無殺伐之手段。

    總的來說,關羽的軍事素養真不咋地。

  • 2 # 史海聽雷

    所謂軍事素養,指在軍事方面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對個人而言,軍事素養主要是指軍事理論、軍事學術、軍事技術和戰鬥作風等所具有的水平。就一支軍隊或部隊而言,軍事素養主要是指戰略戰術水平、教育訓練水平、反應和應變能力、戰鬥作風以及軍心士氣等。軍事素養與素質有關,主要取決於平時的訓練學習、養成和實踐。軍事素質的形成,既不能缺少必備的自然稟賦,也不能脫離環境塑造和後天培養程,它是先天條件與後天訓練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有賴於個體基礎、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持續互動。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關羽被稱為武聖絕不是浪得虛名的,他不僅有智勇雙全、忠信仁義的人格魅力,還有臨危不亂、機智勇猛的軍事能力。

    縱觀關羽一生,其軍事素養可謂參差不齊,既有武力超絕、獨擋一面、威震華夏的統帥之資,也有剛愎自用、驕傲自負、兵敗麥城的敗軍之舉。而恰恰是其軍事素養差的一面最終導致了他的被擒殺。

    先說他軍事素養好的一面:個人武力值爆表、技戰術一流、嚴於治軍、能獨擋一面。

    一、關羽早年跟隨劉備時,就以驍勇善戰出名。曹操手下的郭嘉、程昱等人都稱讚關羽和張飛“皆萬人之敵”,曹操對關羽也是喜愛不已。而在江陵之戰後,見識過關張二人能力的周瑜也盛讚兩人是“熊虎之將”,認為如果能把兩人收為己用的話“大事可定”。呂蒙說關羽“實熊虎也”。在關羽死後,魏國討論劉備會否起兵報仇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這也間接誇獎了關羽的能力。

    官渡之戰時,袁紹派大將顏良、淳于瓊、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輕兵掩襲白馬的作戰方略。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顏良大驚,倉促應戰。曹操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擊之。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死顏良於萬軍之中,又拔出佩刀斬得顏良的首級,然後返還。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建安十四年曹操兵敗赤壁,還師許昌。周瑜率軍攻打駐紮在荊州的曹仁。關羽指揮從周瑜處借得兩千兵,直進夏水。一為攔截曹仁後路,二為阻擊北方援軍,使敵不能進。

    曹軍襄陽樂進,樊城徐晃,當陽滿寵,汝南李通,江夏文聘一共五路人馬,俱是曹營上將。五子良將更是上場兩位。關羽以一敵五路,他指揮有度,巧妙的打起了水上游擊戰,成功阻止了曹魏援軍前進,幫周瑜爭取了時間,最終周瑜一舉拿下了江陵。在絕北道一戰中,關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而這跟他出色的戰術指揮能力密不可分,充分的展現了關羽的軍事才能。

    劉備攻取漢中時,關羽猛攻樊城作為策應。曹操派于禁率7路大軍緊急馳援。被關羽巧用漢水暴漲,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斬。這兩個是普通將軍嗎?于禁在曹魏官至左將軍,白馬龐德也是一流名將。緊接著,關羽又抓住時機擴大戰果,平推大軍圍困曹仁於樊城,另派軍隊包圍襄陽。曹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相繼投降。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關羽鋒芒。"威震華夏"的名號,絕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戰術水平不應該受到絲毫懷疑。

    二、劉備在荊州期間,關羽一個北方人,開始為劉備訓練水軍,而且關羽練的水軍,成為劉備集團最精銳的水軍。在劉備沒有來到荊州前,關羽一生是沒有到過南方的,更沒有見過水軍,但是關羽硬是為劉備訓練出一支精銳的荊州水軍,成為後來發動襄樊之戰的主力軍,也是防守東吳的主力軍。

    三、早期劉備如果要分兵的話,一定是自已帶領一支軍隊,讓關羽帶領另一支軍隊,而張飛就沒有這個待遇,比如早期,劉備守小沛,就讓關羽守下邳,也就是說關羽是有獨擋一面的領兵能力,深得劉備信任,而恩同兄弟的張飛,劉備從未賦於他這種權力。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川在攻打 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 趙雲、 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督荊州事, 授權掌管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若以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地理配置圖來看,荊州正好位於三國的中央交界地帶,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再說他軍事素養差的一面:貪圖虛名、難於容人、狂傲自負、缺乏戰略觀

    一、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他過去與馬超毫不相識,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於是回信答道:“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關羽蓄著一副漂亮的長鬚,所以諸葛亮稱他美髯公。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可見關公十分虛榮。

    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並派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去關羽駐地授予關羽官印,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說:“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費詩對關羽說:“創立王業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樣。以前蕭何、 曹參和漢高祖年幼時就關係很好,而陳平、韓信是後來的亡命之人;可排列地位,韓信位居最上,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過怨恨。如今漢中王因為一時的功勞,尊崇黃忠,而在他心中的輕重,黃忠怎能和您相比呢!況且漢中王與您猶如一體,休慼相前,禍福與共。我認為您不應計較官號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祿的多少。我僅是一個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這樣回去。只是我為您這樣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後要後悔的。”關羽聽了他的話以後,大為感動,醒悟過來,立即接受了任命。

    前將軍位列五虎上將之首,關雲長尚不滿意,頗有當年韓信與樊噲“羞於為伍”之意。

    三、關羽性格不好、有些囂張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劉備的關係都沒有搞好,劉備對他很不放心(劉備派糜芳和他鎮守荊州,有種說法就是為了監視關羽),更別說與其他人的關係了,這無疑是他慘死下場最主要的內在因素。關羽同劉封也鬧過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和關羽有叔侄關係,但他們的叔侄關係卻很不好。關羽同部下將領上庸太守孟達的關係也很緊張。他幾乎把劉備身邊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難時機,才會沒有人肯救他。

    他的自負與驕傲,也播下了日後敗走麥城、殺身成仁的種子。陳壽在《三國志》裡評他“剛而自矜”,這是對他的性格的準確評價。剛正、剛直、剛強、剛勇,無疑是好的品質,但若不能剛柔相濟,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四、按諸葛亮交付荊州軍團的戰略命令:“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孫權曾經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到關羽那裡,向關羽提親,說孫權有一個兒子,關羽有一個女兒,孫權想要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兩家聯姻以後,可以共同對付曹操。沒有想到,諸葛瑾的提親碰了一鼻頭的灰,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吾虎女豈肯嫁犬子?”致使孫權決心派呂蒙白衣渡江,當關羽在襄樊前線激戰時,在背後捅了關羽致命一刀。

    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最高領導者,他的所作所為關係到整個戰役的勝敗與得失。從戰略角度看,關羽出兵攻打襄樊,無論在時機、條件等各方面,都違反了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天下不變,我亦不動,天下一變,我隨機而動,這是劉集團在荊州最好的方式。尤其是關羽在襄樊前線形勢已不利時不聽馬良所勸,剛愎自用,致使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關羽喜歡讀左氏春秋,呂蒙說:“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由呂蒙對關羽的評論,可以猜測,關羽以為自己忠義絕倫,又負神勇,很是瞧不起他人。這都是為將的忌諱,只知道死忠,對部下要求苛刻。《三國志》有段話:“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說的是,張飛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愛護士兵;關羽正好相反,他對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關係很緊張。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將相之才,彼此關係鬧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而荊州一失不僅僅是導致關羽自己兵敗被殺這樣的損失,而且直接影響了以後的三國走勢,蜀漢格局。這麼蜀漢後主劉禪封關羽為壯繆侯可見一斑。按照諡法,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壯繆”合起來就是“雖有武勇卻無甚建樹、名實不符”的意思,屬於惡諡,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關羽的評價並不高,是後來的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才把關羽請上神壇的。

    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而且因此兵敗身死,就是因為他的死,劉備一怒之下是發兵要為他報仇。結果劉備也死了,捎帶著張飛也死了。後來劉禪登基為帝,在執政的四十多年裡,孔明發動過多次北伐六出祁山,但是都沒能成功。這裡面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所以從當時國家的國策和國運上來看,關羽犯的這個錯誤實在是有點太大了,有點功不抵過。因此劉禪覺得這是個人素質和職務不成正比,所以才給他封為壯繆侯。

  • 3 # 筠軒微文史

    我給一個不一樣的回答吧。

    關公的軍事素養在整個漢末三國時代的軍事將領中是獨領風騷,超逸絕倫的,並非許多人說的那麼不堪。

    何謂“軍事素養”?現代《軍事大辭海》中說是在軍事方面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對個人而言,軍事素養主要是指軍事理論、軍事學術、軍事技術和戰鬥作風等所具有的水平。

    這個定義概括的是現代意義上的“軍事素養”,卻並不完全適宜於古代軍事將領。古代軍事將領的“軍事素養”集中體現在熟知兵法,有一定韜略,治軍嚴謹,威信素著,慣於戰陣,披堅執銳,身先士卒。這一切,試問關公哪一件不具備?相較於漢末三國時代群雄,誰的軍事素養比他更全面?

    莫非我們真的以為關公只是因為“義薄雲天”才會被魏蜀吳三方所看重?劉備、曹操就不用多說了,一個將他看作親兄弟,一個想倚仗他如夏侯、曹氏宗親將領;便是孫權,在擒獲關羽後也捨不得殺他。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

    漢末三國時代,講義氣的人多了去了,像臧洪、高順等人,那一個不是“義蓋雲天”,可是曹操為何獨獨看重關雲長?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前,一直將關羽當作軍師使用,遇事第一時間便與他商量;每次要分兵,也是兩人各領一軍。若關羽沒能力,軍事素養不高,劉備能這樣幹?

    關羽在治軍方面能力是很出眾的,比如他“善待卒伍”,不隨意打罵士兵;又比如他平日積極備戰,多備攻城器械,為日後北伐作足充分準備等等。他善於團結敵人內部不穩定因素,比如他在北伐前後,曾給曹魏方面反叛分子暗授印綬;至於個人武勇,那就毋需我贅言了。

    當然,關羽在“軍事素養”這一塊也有缺陷,比如性格高傲“驕於士大夫”,更嚴重的是他不善“陰謀”,也不善洞悉陰謀。這是最致命的,他最後也殞命在吳魏暗中勾連的陰謀之中。

    現在很多人以關羽“丟荊州”而非議他,嘲笑他。好像若是這些人自己去鎮守荊州,他們就能守住荊州一樣。莫非關羽坐鎮荊州他就真守不住?他都守了十幾年了。關鍵他的理想乃是興復漢室,興復漢室就必須打敗曹操,迎回漢獻帝。關羽以六十歲的高齡,毅然發動北伐,困曹仁於襄樊,“水淹七軍”而擒于禁斬龐德,逼得曹操商議遷都,這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他最後丟荊州,不是因為守不住荊州,而是因為“北伐”。若他不“北伐”,試問誰能陰謀奪得了荊州?可是他又不得不北伐,因為再過幾年,他就垂垂老矣,有心無力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也是關羽的悲劇。

    結語:

    評價一位對我國曆史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應站在客觀的立場,結合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仔細而全面地分析,這樣才不會有失偏頗。關羽軍事素養並非有些人說的那麼不堪,攻城守地,決戰於戰陣之間,關羽從不輸歷史上任何一位名將。但是由於他耿直高傲的個性,導致他不善陰謀,也不善洞悉陰謀。最後才落得個慘淡結局,三分底定。關公若不北伐,失荊州絕無可能,然而我國曆史上應該就沒有這樣一位“義薄雲天”的武聖人了。

  • 4 # 星下靜思

    蜀國大將關雲長的軍事素養雖然還沒有達到“帥”的高度,但在三國時期的一流戰將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從作為主公的劉備和軍師的諸葛亮,能夠讓關羽獨守荊州這個當時世間的焦點城池,就可以看出對關羽軍事能力的信任。

    古代將領軍事素養的基本要素

    《孫子兵法》是我國的一部軍事寶典,兵法中提出了作為治軍將領的標準:“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五條標準是便是將軍們應具備的基本軍事素質,在古代也稱為必須具備的“武德”。

    將領率軍治軍,必須具備優秀的品質和過硬的軍事素養,才能服人、治人、勝人,才能使軍隊令行禁止、萬眾一心戰勝敵人。

    關羽的軍事素養具有一定水平

    智謀能力上,關羽雖然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但在具體的戰鬥中,也能審時度勢,體現出了過人的謀略水平。孫權為取回荊州,可謂是費心勞神,一計不成又一計,直至對關羽動了殺心。關羽為保荊州,單刀赴會,與魯肅在宴席上唇槍舌劍,並在宴後“劫持”魯肅安全脫身,讓孫權的刀斧手只能望洋興嘆。雖然此計使用上不甚光彩,卻在保荊州的總體目標上沒有讓孫權拿住把柄,也證明了關羽有過人的膽略。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為防止東吳的背後偷襲,沿江建設烽火臺,發生敵情及時舉火報信,一個計策居然讓東吳大將呂蒙無計可施而稱病不出。曹操派于禁率七路大軍解樊城之圍時,關羽居然識天文地理,在看到于禁屯軍於低處時,果斷先造戰船後挖開襄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鎮華夏。這些計謀的實施,都體現出關羽具有較高的謀略水平。

    在信用仁義上,關羽是一名義薄雲天的人,尤其是在桃園三結義後,對劉備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在曹操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誘惑下,不為所動,最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關羽在華容道上,寧願違背自己立下的軍令狀,也堅決的釋放了曹操,真可謂“義絕”。

    在勇猛和武功上,關羽被後人稱為“武聖”。關羽之勇,初出江湖即溫酒斬華雄,萬軍叢中斬顏良,縱馬揮刀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曾帶五進刀手戰黃忠、取長沙,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神勇威武盡在關雲長!

    在治軍管軍上,關羽存有“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的不均衡。紀律嚴明是軍隊作戰行動的必備要素,上下一致、上下同心是戰勝敵人的基礎。關羽出身於平民、反抗於邪惡,因而對士卒非常體恤,但是,對於同為將領計程車大夫階層卻不夠重視。最明顯的就是在傅士仁、糜芳的任用上沒有體現出恩威並重、寬嚴相濟的治軍策略,導致了二人棄城投敵,關鍵時刻讓關羽陷入絕境。

    結語

    關羽在長期的征戰中,形成的是具有自己特色的軍事素養,尤其是在武勇和仁義上,不凡的事蹟讓後人景仰。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關羽軍事素養中存有不足,但不影響他仍然是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能讓你刻骨銘心的電影是哪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