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朵跳躍的浪花

    看三國演義,你會有很多的謎團在裡面,有了這些謎團,才能夠讓我們對三國演義魂牽夢繞。關羽為什麼自作主張單獨北伐,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為劉備進漢中王獻禮。

    古代但凡有重大有紀念性意義的儀式時,都喜歡搞個彩頭。劉備進漢中王以後,想一想張飛、諸葛亮、黃忠等都取得了功勞,而且都受到了封賞,對於關羽來說,也應該給老大一份驚喜,這時候他就動起了北伐的心思。

    第二,關羽的性格使然。

    古代講究無功不受祿,關羽認為自己被低估了,希望搞一點有意義的事情證明自己被低估了,什麼是大事呢?單獨北伐,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

    第三,當時的時機挺好,失之可惜。

    其實關羽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沒有性格上的缺陷,他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時基本奠定了三國爭霸的局面,而且當時曹操在荊州方面的力量比較薄弱,正好是擴大地盤的絕佳時機,關羽決定了北伐。

    成就一件事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2 # 任水木先生

    關羽自作主張單獨北伐。談談我個人觀點,《三國演義》中沒有明確介紹關於進攻襄樊城的原因;公元219年五月,劉備佔領漢中,七月乘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七月關羽就出兵進攻襄樊。應該是關羽接到劉備稱王的訊息後開始準備進攻襄樊了。下面我談談我的看法。關羽是一員武將,性格上自然是主觀能動性強,又自身武藝高強,具有一定自信心的能力,作為一員武將,肯定會有剛愎自用的成分,這個成分有他的好處,好處就是可以隨機應變,如果凡事都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質,那就會畏首畏尾,不會有什麼建樹和長進,關羽的這種性格,恰恰是忠義肝膽相照,來平抑主觀的強盛和剛愎自用,這樣中和下來,就不會魯莽,也不會盲目的一意孤行;所以凡事都有其兩面性,就看是否有平衡的物件,俗話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實這句話是作為大將,就因該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而不能拘泥於墨守成規,那樣是做不了大將的。關羽自作主張攻打襄樊,有其性格使然的因數。其次,關羽自作主張攻打襄樊,有立功心切的想法,想建功立業;桃園三結義,古人的結義弟兄,不是血緣的兄弟,勝似甚至超過血緣兄的感情,做為劉備的兄弟,自然想給哥哥掃清前路的障礙,至於是否能實現,那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數指標。我個人認為當時的關羽,就是立功迫切,雖然是身為將軍,將才,但是沒拿自己當外人,這就是自家的事情,所以靠自己藝高,人膽大,就自作主張進攻襄樊。再其次,關羽畢竟是一位武將,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的全盤的智謀韜略。性格上的剛愎自用,和當時的立功心切,沒有把有些不利因素考慮進去,畢竟那個時候三國格局已經形成,但是三方都虎視眈眈,找機會都想吃掉對方,此一時彼一時,長江後浪推前浪;導致關於大意失荊州。由於關羽在人們的心目中,俠肝義膽的忠義大英雄,早已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所以我們總是覺得惋惜和內心的不甘於這樣的結果,假如關羽不攻打襄樊,就不會大意失荊州;假如關羽在攻打襄樊時候做好防備,就不會被孫權偷襲;這是人們愛慕英雄共有的情節。所以我們很多人才關注,為啥關羽自作主張攻打襄樊。

  • 3 # 與生活交朋友

    正史中沒有講關羽為什麼要北伐。不知道是關羽自作主張的還是劉備派他去的,關羽北伐這半年,劉備在忙些什麼都搞不清楚。

    但是《三國演義》中將關羽北伐的原因講的很清楚。

    演義中,劉備打敗曹操,奪取漢中,稱漢中王。

    曹操不爽了,約孫權出兵攻打荊州,想讓劉備派兵去支援荊州,他好去奪漢中,西川。孫權雖然很想打荊州,但也知道這是曹操的陰謀。

    孫權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首先派諸葛瑾去找關羽求親,向關羽示好,如果關羽友好的答應,孫權就聯合關羽打曹操。如果關羽不答應,就聯合曹操打荊州。

    結果關羽破口大罵,把諸葛瑾給打出來了。

    於是孫權決定聯合曹操打荊州,並要求曹仁先出兵打荊州,認為關羽聽到訊息肯定會先發制人取樊城,然後趁荊州空虛取荊州。

    孫曹兩家勾結謀劃打荊州的訊息傳入荊州,劉備問諸葛亮咋辦。

    諸葛亮建議,要關羽主動出擊,儘快拿下樊城,曹操孫權就會害怕,聯盟自然瓦解。於是關羽拉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關羽北伐本來確實很順利的,但是在北伐中遇到龐德,不聽關平勸告,非要與他單挑,雖然最後斬了龐德,他自己也中了一箭。也耽誤了打樊城。

    之後關羽一個人騎馬到樊城門口耀武揚威,被曹仁計程車兵放毒箭射中。關平勸關羽退兵,關羽不聽,還輕視陸遜,將荊州兵馬調到前線,想自己在前線把傷養好後,攻取樊城。

    這次關羽不僅僅耽誤了攻打樊城,還把荊州給掏空了。最後結果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 4 # 老不看三國

    如果您的是《三國演義》,那麼就不存在關羽自作主張北伐的問題,因為《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明確說明:這是劉備和諸葛亮命令關羽行動的。

    細作人探聽得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即飛報入蜀。漢中王忙請孔明商議。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謀;然吳中謀士極多,必教操令曹仁先興兵矣。”漢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漢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齎捧誥命投荊州來。

    費詩方出王旨,令雲長領兵取樊城。雲長領命......

    可見,關羽北進襄樊的軍事行動是諸葛亮制定,劉備親自下令的,所以不存在關羽自作主張的問題。

    至於單獨北伐,其實這次行動不算是北伐曹魏,因為書中說的很明白,這只是為了牽制曹魏的一次區域性戰爭,不是大規模的“恢復漢室”為目標的大舉北伐,所以關羽“孤軍”進攻襄樊屬於正常。

    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關羽北伐動機的爭議。

    史書沒有記載劉備給關羽明確的下達北伐命令,但劉備給了關羽自主進攻的特權,即人們常說的那個假節鉞,有假節鉞權力的將領可以斬殺節將,可以率領軍隊便宜從事,不必等待君主命令。

    而關羽之所以在建安二十年秋進攻襄樊地區,是因為看到了曹魏襄樊防線的破綻,這個破綻是因為北方侯音孫狼等人叛亂造成的,曹仁為了平定叛亂,將魏軍主力北調,給了關羽可趁之機。

    關羽北進後圍困了襄陽,攻擊樊城,于禁七軍增援,結果被洪水淹沒,全軍覆沒。

    關羽水淹七軍後沒能打下樊城,被徐晃擊敗,退回漢水以南。

    這時候東吳偷襲荊州,荊州守將麋芳等人投降,關羽軍隊不久之後土崩瓦解。

    所有這一切前後時間不過四五個月,請問就算劉備想要策應能來得及嗎?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只怕劉備獲得訊息的時候關羽已經掛了。

  • 5 # Windmoon

    關羽並不是擅作主張北罰,因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就是在入住益州後,接下來就是令一上將統帥荊州之軍北上中原,親率益州之軍北取漢中進攻長安洛陽,我們看到的關羽擅作主張只是電視劇先後順序而已讓你覺得他自己一個人先北上伐魏,然後在三國時期,荊州和益州兩地山路崎嶇,互通書信要數月之久,關羽在得知劉備入主西川后就要開始準備北伐了,很多人可能會問就不能不北伐嗎?北定中原恢復漢室是蜀國的立國之本,不繼續下去就會失民心,所以關羽北伐是必須的,關羽的失敗直接原因是東吳的偷襲和荊州內部的勾心鬥角,從長遠上看如果沒有東吳的偷襲關羽北伐至於能不能成功,那就不得而知了,當然東吳等的就是這一天,否則也沒有更好的機會奪取荊州了

  • 6 # 嘚吧嘚吧法

    縱覽史書,可以確認一點,關羽決定北伐,劉備和諸葛亮沒有事先的命令,二人既沒有表示贊成,更沒有表示反對。

    可以認定,關羽基本是自作主張決定北伐的。而且其北伐符合劉備和諸葛亮的潛在意思。其自作主張的原因,筆者分析為以下幾點:

    劉備軍於三大軍隊裡實力最弱,需要以攻為守

    別看劉備當時漢中之戰最終取勝,士氣正旺,雖說他表面上戰勝了土豪曹老闆。但是要論起家底,劉備根本沒法和曹老闆比,他連孫權的實力都比不上。這樣一來,面對實力比自己強的兩大軍閥,面對著遲早會被兼併的情勢,劉備軍團只能以攻為守,方能求得生存的機會。而關羽乃是將才,他當然深深知曉這一點。

    更何況漢中之戰是劉備軍的勝利,正應該乘此機會一鼓作氣繼續進攻,爭取戰時內的最大利益。否則,等到曹老闆休養生息之後,恐怕又會對劉備軍發動兼併戰爭。到時候恐怕又勝負難料了。

    曹操集團內部叛亂,給了高傲自大的關羽進攻的時機

    正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前的幾個月,曹老闆的腹地宛城發生了侯音叛亂事件,抄掠附近郡縣的百姓數千人,荊州主將曹仁帶軍隊前往平亂,斬了侯音,才回師樊城。

    而這個訊息傳到關羽那裡,關羽就認為守將曹仁剛剛回師,發生較大變故,軍心尚未穩定下來,可以趁亂取之。另外,關羽的性格原本就很自大,他根本沒把曹仁放在眼裡,自認為自己比他強很多。

    於是乎,“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策應劉備和孫權的北進,做好最終的北伐準備

    從戰略上講,關羽北伐襄樊給曹魏造成的壓力,比漢中之戰失敗給曹魏造成的壓力更大,因為漢中對於曹魏來說,只不過是像雞肋一樣,沒有重大戰略地位。但襄樊不一樣,襄樊是曹魏中原地區的南大門,關羽只要攻破了襄樊,中原的門戶就被洞開。於是曹魏大量的軍隊就被用來對付關羽,漢中一帶就成了劉備的天下。

    可以說關羽進攻樊城,也是方便劉備日後從漢中北進的大戰略。

    另外,此時孫權剛剛開始進攻合肥,從東側牽制了曹老闆的軍隊,這就又給了關羽北伐的一個大好時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關羽自作主張進攻樊城的可能性更大。

  • 7 # 觀察者文化傳播

    首先我認為絕不是關羽自作主張單獨北伐,這是逆龍鱗之事,親兒子也不行。

    如果非要按三國演義說的解釋的話那先請看當時關羽所管轄部分荊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荊州分為三塊分別被孫權 劉備 曹操三個集團佔據 而劉備集團佔據的以江陵為主的部分地區如果在戰時想要獲得益州本部的支援只有依靠長江水路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長江水路被孫權集團封鎖,那麼江陵等地就等於孤立無援變成一塊飛地。而如果關羽能奪取並且堅守住襄陽 樊城等曹操集團佔據的北部荊州地區就可打通漢中至荊州的漢水水路 並且更牢固的控制漢中至荊州的陸路 這樣關羽部不管是對抗曹操還是抵禦孫權都將更有把握。

  • 8 # 雲上公子

    我覺得關羽北伐失敗,是其性格所致,樂觀估計形勢,過分痴迷自我,總而言之就是太自負了。

    他錯誤的以為“革命高潮”來臨了,可以出兵北伐,實現諸葛亮的隆重對策的第三步。可惜既沒有兩路出兵,又沒有內和孫權。

    面對關羽的北伐,劉備和諸葛亮置若罔聞,不明確表示支援,也沒有下令阻止。因為自從劉備自稱漢中王開始,關羽被封“前將軍,假節”,這個假節是非常關鍵的。

    而劉備集團的軍事統帥,督政荊州,除了關羽,似乎再沒有更適合的人選了。

  • 9 # 一抹煙塵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說關羽是劉備接受諸葛亮的建議命關羽率兵北伐的。然而查遍有關三國的歷史典籍,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顯然是羅貫中個人的觀點。本人認為,關羽北伐,關羽自作主張的可能性更大,分析如下。

    一,關羽的政治理念與劉備產生了分歧

    劉備起兵之初,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攬人才的。劉備打下漢中後就自封漢中王,其自立稱帝之心昭然若揭。而關羽素讀《春秋》深知格守君臣本份和忠君大節,關羽的政治理想是以興復漢室為已任。此時漢室尚存,漢獻帝尚在。你劉備就擅自稱王,有背起兵初衷。關羽是不滿意劉備此時稱王的。當劉備稱王的訊息傳來時,關羽就有了想法。他著手準備北伐,目的是打到許都,憑自己的力量扶持漢獻帝重新掌權,繼續漢朝的統治。

    二,劉備剛結束慘烈的漢中之戰,急需休養生息,也不可能在這個時節下令進行北伐。此時北伐對劉備集團的發展沒有實際意義。作為老辣政治大家的劉備不會輕易作出這樣的決定。

    三,關羽的性格比較孤傲,看不起曹操守將曹仁等人,認為打敗他們不是難事。加之曹軍宛城發生內亂,關羽抓住這個機會發動了旨在扶立漢獻帝的襄樊之戰。

    四,關羽發動北伐,打的旗號是,漢壽亭候關。並沒有打劉備封他的前將軍旗號。在接待劉備的使者時,也表現出極為冷淡。從這些細節中可知關羽心向漢室的志向有多堅決。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關羽北伐主要是與劉備的政治傾向發生了予盾,兩人之間的關糸產生了裂隙,關羽想憑一已之力完成匡扶漢室的志向而決意起兵北伐。

  • 10 # 歷史笑春風

    關羽並沒有自作主張單獨北伐,他對襄樊的作戰,應該是一次奇襲。關羽是在有利的戰機下,對襄樊的一次攻擊,並沒有北伐那麼大的目標。只是在後來水淹七軍後,關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才讓人感覺他的進攻是北伐而已。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對蜀漢的戰略計劃做了規劃。第一步是佔有荊益,接下來就是一段休整的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積蓄力量,搞好內政,對外結好孫權。第二步才是兩路北伐。這兩路北伐,一路由劉備率領攻打秦川,另一路由關羽率領攻打宛洛。

    不過,這第二步計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天下有變。這個有變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曹操之死。劉備和諸葛亮都自認不是曹操的對手,只有曹操死後,劉備才有爭奪天下的機會。曹操年紀已經大了,劉備和諸葛亮應該是能夠等到這個機會的。

    我們看關羽出兵襄樊的時機,就可以看出,關羽的出擊是不符合北伐的條件的。當時劉備剛佔領漢中,進位漢中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開始內部的建設,在蜀中徵發民夫,修建基礎設施。而當時曹操還健在,對孫權的外交工作也沒有開展,這個時候,只是《隆中對》裡兩個計劃之間的緩衝時間,還不具備北伐的條件。

    那麼,關羽為什麼要發起對襄樊的攻擊呢?這是因為關羽的戰役形勢很好,關羽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難得的戰機。

    在當時,劉備奪取漢中後,派劉封和孟達攻下了上庸。上庸和襄樊有漢水相通,能夠從側翼威脅襄樊。而曹操的主力還在從關中撤退的途中,由於曹操的身體狀況問題,撤退十分緩慢。曹操的主力和他一起,一直滯留在關中。

    而襄樊的曹仁,剛剛對附近的叛亂進行了鎮壓,兵力受到一定的損耗。並且由於曹仁的輕舉妄動,使得曹軍也很疲勞。當時曹操的手下謀士就對曹操說道,曹仁的舉動過於輕率,可能會對襄樊產生不利的影響。

    關羽出兵襄樊,是有著仔細的考慮的。首先關羽被劉備封為前將軍,假節鉞。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關羽就有了發動戰役的先斬後奏的權力。同時,關羽也擁有了調動指揮附近軍隊的權力。如果關羽能夠得到上庸軍隊的配合,勝利的機率更大。

    而在襄樊地區,雖然曹軍可能會派兵增援,可是直接的曹仁守軍也不過是剛剛平叛,兵力疲憊的七八千人。關羽率領三萬多人對他進行攻擊,再加上上庸軍隊的配合,是有勝利的把握的。

    其次,襄樊對於江陵十分重要。在兵要地誌中說道,襄陽和江陵之間陸路相連,如果江陵沒有襄陽的掩護,就會處於敵人的兵力威脅下,防守極難。從這一方面來說,奪取襄陽對守衛江陵十分重要。

    而且,由於上庸被蜀漢奪取,如果關羽奪取了襄樊,就可以使荊州和蜀中多了一條聯絡的通道。有了戰略縱深和兩條通道的荊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

    第三,關羽的軍隊不僅僅擁有步兵,他還擁有一支精銳的水軍。這支水軍是曹軍無法匹敵的。關羽擁有這支水軍,就可以控制漢水水面,隔斷襄陽和樊城的聯絡。這樣,至少關羽如果作戰不利,也可以集中兵力攻打位於漢水南岸的襄陽。

    如果拿下襄陽,那麼襄陽和江陵聯為一體。和襄陽一江之隔的樊城就難以守住。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攻擊,關羽就有可能攻下樊城。擁有襄樊的關羽,戰略形勢更為良好。這也為下一步北伐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即便是沒有拿下襄樊,由於有水軍的掩護,關羽也能夠全身而退。在現實中,關羽撤兵的時候,也確實是由於水軍在漢水上的封鎖,曹軍對關羽的軍隊只能望洋興嘆。正是有了這些有利條件,關羽決定向襄樊發動了進攻。

    由於關羽的敏銳的洞察力,使得關羽在出擊襄樊的戰役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曹仁被打得困守城中。雖然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來援,可也無法打退關羽的進攻。不僅如此,關羽還抓住戰區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機會,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水淹七軍,全殲了于禁、龐德所部。

    這一仗,完全扭轉了戰場的形勢。關羽以微不足道的代價消滅了曹軍援軍主力,這使得襄樊地區關羽的軍隊佔有了絕對的優勢。但是,戰局在這一時刻也發生了逆轉,戰爭的天平開始向關羽不利的方向傾斜。

    這是因為關羽在突如其來獲得的勝利下被衝昏了頭腦。再加上上庸的劉封、孟達不理會關羽假節鉞的權威,拒不支援關羽。這使得關羽的兵力捉襟見肘,只得抽調荊州留守的兵力。在前攻不下樊城,面對曹操派來的主力援軍,後有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的夾擊之下,關羽最終敗亡,荊州也丟失了。

    結語: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關羽對襄樊的攻擊,只是他抓住有利時機對敵人的一次突襲。並不是《隆中對》中所說的戰略北伐。可是關羽在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後,頭腦膨脹,急於擴張戰果,結果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如果關羽不是急於擴張戰果,保持冷靜,那麼他就會依然按照原有的作戰計劃,奪取襄樊。可是,關羽的胃口太大,他的兵力不足以實現他的計劃,而又沒有友軍配合。最終,關羽由於兵力不足,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 11 # 轉世輪迴追夢人

    主要是有點野心膨脹,劉備攻佔漢中,殺了夏侯淵,又打敗了曹操,魏延還射了他一箭,折去門牙兩顆,立即給關羽發了一份公文,附帶隆中對一文,文中封關羽為五虎上將,勉勵他圖謀大志,進入中原,在這樣的情況下,忘記了兩個最致命的危險,一,曹操失去了兄弟夏侯淵,絕不會善罷甘休,二,東吳聽說劉備佔領漢中打敗曹操,立即感到了潛在的威脅,這樣一來,襄樊戰役一打,坐實了這種威脅,孫曹聯盟正式形成,關羽一人對兩家強兵,自然要付出血的代價。

  • 12 # 糊塗史

    關羽為啥北伐,而且為啥還是自作主張單獨北伐,這其中是由於我們有一定的誤解,因為當前大多數人一談及關二爺,除了豎大拇指,另外就是“自負大意”,這都是因為我們過於臉譜化一個人。

    當然臉譜化這沒什麼對錯,因為終極人的一生有太多資訊需要儲存並記憶,這些都有利於便於人類大腦消化和記憶,但我們太過於依靠“臉譜化”資訊看待問題,就會得到一些想當然的結論:基於關羽是個自負的人,從而推匯出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負,當然就包括北伐這件事,而不是從北伐這件事來分析,當然也許會再次推導或認證出他確實是一個自負的人,雖然結論是一樣,但你會看到更多的角度,關羽敗走麥城是由於他自負,是由於他大意,但這並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關羽北伐到底算不算自作主張,正史《三國志》中記述“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219年7月),這段史實沒正面交代,裡頭涉及“先主”、“曹仁”及其後來的“于禁”、“龐德”等人物相關史書都沒有交代為啥關羽攻擊樊城,但幾乎都涉及“侯音叛亂”(2018年10月至219年1月),以及太醫令吉本聯合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叛亂(218年1月),都是趁著曹操不在許昌,此時的曹操在幹嘛呢,正在和劉備在漢中對槓,而且表明這些叛亂或多或少與劉備集團相關,《曹瞞傳》的記載是“侯音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裴松之注三國志》“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說明關羽荊州集團軍在搞小動作,但為什麼沒有直接戰事策應漢中,直到219年7月才攻曹仁於樊,不能說漢中戰事已畢就認為關羽策應時間晚了,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因為“當時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這場圍樊城的戰事曹操本人也沒有料到,劉備更沒料到東吳背後來了這麼一刀,這就是為什麼後面劉備幾乎算是一意孤行的執行為關羽報仇,也是為了收復他《隆中對》中戰略之地荊州,身為軍事強人的劉備不能明白西面北伐的困境;這也是為什麼孫權後來連續兩次先求和,即使在劉備夷陵戰敗的情況下,一是背叛盟約二是殺死關羽,其實這兩招都夠陰損的。

    此外,219年6月劉備還“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先主陰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今湖北竹山)”,這說明蜀國還想擴大下漢中戰的戰果,尤其剛“漢中王”劉備,作為劉備荊州集團軍總司馬關羽此時攻打樊城,說明劉備或者關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關羽的北伐和劉封孟達的東三郡就打通連線襄樊的漢水交通線,引發了連帶效應。只是這盤下輸了,導致後人有人認為關羽擅自主張,一個集團軍大規模軍事行動,怎麼可能不和君主打招呼,就算有“假節鉞”,也要告知劉備;我們從後來蜀國軍將對關羽的評價,都沒有查詢到批評他擅自主張北伐的,就算以直言著稱的廖立也只是說“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說明關羽北伐屬於一次軍事冒進。

    最有可能是,這次“北伐”是因為曹操還在長安防著劉備漢中集團軍,向北進軍除了策應漢中的壓力(實際為了緩解益州壓力),還能呼應曹魏相關人士前期的走動,或許說過希望關二爺前往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只不過關二爺這一仗確實打得漂亮,並出乎了他的意外,加上老天爺給面子,很快曹操救援部隊被水淹,全軍覆沒,另外此時東吳耍起了陰招,呂蒙詐病(主戰派)“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導致了後方空虛,這還不要緊,最關鍵是“會權至江陵,荊州將吏悉皆歸附;獨治中從事武陵潘濬稱疾不見”,居然關羽這荊州坐鎮8年,孫權大軍一到幾乎沒遇到阻力,結果導致關羽這一敗,就敗的很快,而且敗是很慘,前前後後2個月左右,這說明東吳、呂蒙是花了很深功夫死磕關羽,而這之前劉備集團、關羽等都沒發現東吳的微妙變化,尤其在217年奪回荊州三郡時就開始行動,蜀國的重心還在死磕曹操。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看待關羽襄樊之戰,要從整個蜀漢集團的整體戰略來看,因為關羽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是蜀漢政治集團下面的二號人物,主政荊州三郡的軍政領導,身為前將軍,又有假節鉞的權力,總讓人誤以為關羽是自作主張北伐襄樊的,實際上並不是,而且當時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劉備集團按照地理位置分為益州軍和荊州軍兩個部份,公元217年,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從217年一直打到公元219年5月才結束,持續了2年多時間,這應該算得上三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這對當時劉備集團的壓力非常大。

    這種壓力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方面,蜀漢當時的軍事實力不及曹魏的三分之一,曹操留在漢中的軍事力量就抵得上劉備的益州軍了,再加上漢中地勢險要,夏侯淵長期據守陽平關以及其他險要之地,劉備打了一年多了,也沒有任何進展,同時曹操還不斷向漢中增兵,並且曹操本人在公元218年9月就到達了長安,一是坐鎮指揮,二是時刻準備前往漢中。

    劉備打漢中之戰

    所以,劉備的壓力非常大,如果曹操在公元218年就南下漢中,那麼劉備就沒有可能奪取漢中,因為夏侯淵死於219年初,以曹操的智商,是不可能會被劉備所欺騙,就算是法正的奇謀,也未必瞞過得曹操的謀士,所以劉備得想辦法,設法讓曹操不南下漢中,那麼辦法是什麼呢?

    劉備在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命令關羽北伐襄樊,牽制曹操。從這個角度看,關羽北伐就是劉備命令的,但是這一年是公元218年。

    但是,史書說的是關羽北伐是公元218年7月,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因為關羽的荊州三郡與曹魏的襄樊地區的分界線,本來是在當陽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門市到宜昌市當陽縣一帶,同時史書中記載了很多關羽與魏軍將領在這一帶的戰爭。

    漢中之戰

    比如公元213年的青泥之戰和尋口之戰,首先是樂進與關羽在青泥交戰,這裡是今天湖北省鍾祥市的東部,雙方相持一段時間,樂進擊退了關羽,關羽退到尋口時,文聘也來交戰,尋口也在今湖北省鍾祥市西南,正因為雙方在這一帶經常交戰,所以這裡就是雙方實際控制線的交界處。

    但是,219年7月,關羽就突然出現在襄樊前線,從鍾祥市到襄樊地區還有150公里,關羽除了一步一步向北打過去,別無他法,另外,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還有大量的水軍出現,因此可以肯定關羽北上還帶了水軍,並且很有可能是水陸並進,從荊州北上襄樊,水陸並進只有沿著漢水北上。

    此外,在尋口之戰後,襄樊之戰前,文聘還在漢津攻打關羽的輜重,這個時間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時間看,只有可能是在217年~219年6月前之間,很有可能是在218年,並且文聘還在荊城燒了關羽的船,這個荊城是在鍾祥市西南的石牌鎮,這說明關羽這個時候已經在北上了。

    關羽襄樊之戰

    此外,還有曹仁在公元218年曾經討伐關羽,這在《三國志 武帝紀》中有明確的記載,曹仁是先來討伐關羽,然後再去宛城平定侯音與衛開的叛亂,侯音的叛亂是在公元218年10月,而曹仁平定宛城叛亂是在公元219年正月,所以可以肯定曹仁與關羽交戰,是在218年10月前,這也就證明關羽在公元218年就開始向北推進,本來曹操派出曹仁對付關羽,但是後方宛城叛亂,所以派出其他將領對付關羽,有可能是文聘,有可能是樂進,而曹仁回軍宛城。

    曹操到達長安正是218年9月,與關羽北伐的時間非常吻合,幾乎可以肯定關羽北伐就是為了牽制曹操,也就從側面證明了關羽北伐就是劉備的命令,想想也會明白,如果關羽打到襄樊,那將對曹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襄樊的背後就是曹魏的核心地區中原,許都和洛陽都離襄樊並不遠,同時襄樊也是進入中原的門戶。

    關羽襄樊之戰

    所以曹操就一直留在長安等待局勢的發展,如果襄樊局勢惡化,曹操就能支援襄樊,如果漢中局勢惡化,曹操就能支援漢中,曹操坐鎮長安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是為了全域性考慮,但無意中卻中了劉備的計,只要曹操不進入漢中,劉備在當時就準備採取法正的計謀來對付夏侯淵,看看夏侯淵陣亡的時間,正是219年正月,所以劉備這個時間點掌握得非常好。

    其實除了宛城的叛亂之外,在218年還在河南尹的陸渾縣發生了孫狼的起義,孫狼起義的理由是“南附關羽”,包括後來的侯音和衛開叛亂都是為了迎合關羽,曹魏境內的叛亂從某種意義上印證了前線的戰爭,如果不是曹魏前線正在發生戰爭,後方的境內怎麼會發生叛亂呢?從這一方面看,也是關羽218年北伐的影響,甚至從217年開始 ,關羽就有可能已經開始北伐了。

    事態繼續往後發展,到公元219年初,夏侯淵被殺,於是曹操只能進入漢中,不可能坐視漢中主帥被殺,而不管不顧,曹操3月進入漢中,5月退出漢中,漢中之戰以曹操的退出而失敗,然後劉備就打贏了漢中之戰。

    曹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

    然後關羽這邊北伐已經打了好幾年,到曹操退出漢中,劉備勝利的訊息傳到關羽這邊時,已經是6月了,關羽已經接近了襄樊的外圍,這個時候關羽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好不容易打了一年多打到前線,關羽能撤軍嗎?況且漢中這邊立了功,關羽難道不想立功?現在都已經打到前線了,就算是關羽想退,也沒這麼容易了,於是在219年7月,關羽開始攻打襄陽與樊城,於是史書中的襄樊之戰才正式開始。

    劉備在漢中之戰取勝後不久,就稱漢中王,關羽開始攻打襄陽與樊城後不久,就打敗了于禁的七軍,俘虜了于禁和七軍三萬多人,同時俘虜並斬殺了立義將軍龐德,襄陽與樊城也被關羽團團包圍,一時之間,關羽威震華夏,等關羽在襄樊前線勝利的訊息傳到益州,已經是219年9月了,劉備看到關羽取得如此大的勝利,也就沒有阻止關羽繼續戰爭了,採取預設的態度了

    劉備關羽諸葛亮張飛

    另外,劉備這個時候頭腦也有些發熱,漢中之戰,劉備贏了,上庸之戰,劉封贏了,襄樊之戰,關羽贏了,至少在這個時候是贏了,於是劉備對關羽的軍事行動採取了支援的態度,等到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在襄樊失敗的訊息傳到益州時,時間已經很晚了,劉備根本來不及救援,當時的資訊傳遞是需要時間的,從荊州到益州有一千多公里,傳遞訊息再加上確實訊息,做出決定,至少也要一個月時間。

    所以,襄樊之戰是劉備首先命令關羽發動的,然後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繼續戰爭,之後劉備看到關羽取得一系列勝利就採取了預設的態度,最終,關羽被殺,荊州被奪

  • 14 # 格物微觀

    劉備入川時,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但隨著徵張魯時龐統被亂箭射死,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與劉備匯合,單獨留關羽鎮守荊州。

    後來張飛和趙雲一路攻城拔寨,連投降劉備的馬超在攻打成都時也立下汗馬功勞 ,可能這些使一身傲氣的關羽內心憤憤不平 ,才決定開始北伐攻打樊城的吧。

  • 1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建安二十四年,在漢中之戰結束不久,關羽率軍北上,進攻樊城,拉開襄樊之戰的序幕,此戰關羽先勝後敗,先是水淹七軍,擒拿于禁,殺死龐德,但旋即關羽後方被孫權偷襲,不僅丟失荊州,本人也被擒殺。按照諸葛亮《隆中對》安排,劉備奪取益州,關羽安定荊州,但是因為這次北伐,丟失了荊州。“跨有荊益”本來是“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但因為荊州的丟失,使得這一步還沒有買出去,就破滅了。那麼,為什麼關羽要發動這次戰爭,單獨北伐?

    首先,關羽抓住時機因勢利導。

    由於曹魏勞役繁重,使得民眾多有不滿,各地叛亂頻繁。比如,南陽郡侯音發動叛亂,陸渾百姓孫狼叛亂,響應關羽,關羽還授予他們印信。在關羽水淹七軍,取得重大勝利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這些都表明一個問題,就是此時曹操對南陽郡的統治並不牢固,關羽正是把握這一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這股反曹勢頭,擴大戰果。從襄陽以北各地紛紛響應的情況來看,應該說關羽此時把握的時機是正確的。

    其次,配合劉備漢中作戰。

    劉備取得漢中之戰並不輕鬆,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在戰爭壓力下,益州已經瀕臨崩潰。關羽此時出兵襄樊,也是圍魏救趙,減輕曹魏對益州方向的壓力。同時,劉備在漢中趕走曹操以後,乘勢繼續向東進兵,他派劉封、孟達攻佔了上庸。這樣從上庸自漢水可以直接到達荊州北部。此時,駐守江陵的關羽率軍北上,其用意正是於此呼應,擴大戰果,奪取襄樊,使得荊州北部與上庸貫通一氣。

    第三,挽回之前丟地之失。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南四郡,分別是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又向孫權借了南郡,形成了荊州一家獨大。在劉備入川后,孫權討要荊州被拒,派兵強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聽聞訊息,急忙從成都趕到公安,並命令關羽進駐益陽,想要武力奪回三郡。大戰一觸即發,就在這時曹操發兵漢中,劉備害怕益州有失,只好於孫權講和,雙方最終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南郡歸劉備。雖然這次劃分,仍然對劉備有利,但是長沙、桂陽兩郡畢竟是從關羽手中丟失的。而另一方面,隨著漢中之戰節節勝利,連老將黃忠都取得了斬殺夏侯淵這樣的戰績。高傲的關羽自然不甘心落後,想要透過給予透過對曹魏的勝利,奪取襄樊,彌補之前的失地之失。

    可以說,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期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使得曹操也曾想要遷都來躲避關羽。但是,關羽卻忽略了背後對荊州覬覦良久的孫權,同時,曹操與孫權聯合的實力,也遠非關羽半個荊州所能抵抗的,最終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的人生悲劇。

  • 16 # 逆天戰帝1

    孔明入川時,留關羽守荊州,贈八字金言: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一個“拒”字,表明了,荊州北面取“守”勢。

    關羽一直遵守著孔明的戰略方針。雖然執行得不是怎麼恰當。

    事態的變化,先不在關羽,而在蜀漢劉備的中央政府。劉備自封漢中王,表到許都,要皇帝蓋印。惹惱了曹操。

    曹操要興兵征討劉備。司馬歖獻計說,可利用孫劉爭荊州的矛盾,瓦解孫劉聯盟。――只須令曹仁虛張聲勢進攻荊州,引孫權爭奪,我們坐山觀虎鬥,待一死一傷後,再將傷者滅了。

    蜀漢劉備中央政府獲悉訊息,考慮到新政權尚未鞏固,無力全面應戰,想出一招,改戰略守勢為以攻為守。目的仍在守。

    這一招勝算是有的。以關羽的武力一戰擊潰曹仁,迫使曹操改攻勢作守勢是有把握的。

    於是,王命下達,令關羽攻擊曹仁。

    如果後來孫權不偷襲,如果關羽擊敗曹仁立即回防,事情當不致一敗不可收拾。

    說關羽自作主張北伐,是亂說的。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怎麼可能自作主張呢?

  • 17 # 馨悅經典

    為何有此一問?你是根據電視劇分析的?你所謂的關羽北伐我想應該是說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吧?但這是蜀漢集團授權發動的!

    《三國演義》記載:漢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我們再來看一看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怎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你把諸葛亮《隆中對》這段話與當時天下局勢聯絡起來看!當時天下局勢是什麼樣?劉備佔據荊州、益州,與東吳聯盟,南蠻依附……劉備晉位漢中王大封文武百官,封魏延為漢中太守,之後令魏延總督軍馬,守禦東川。蜀漢集團與曹魏在漢中決戰,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劉備和諸葛亮乃至整個蜀漢集團認為匡扶漢室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個東風就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而且演義中也記載: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這說明劉備進行漢中爭奪戰時已經聽從孔明建議命人告知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以策應漢中戰役!

    所以無論正史還是演義中關羽不可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因為關羽根本沒有對外擅自發動戰爭的權力!關羽雖有“假節鉞”的權力,你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但是像發動襄樊戰役這種在當時來看屬於侵略性質的戰爭個人認為沒有劉備集團領導層的許可個人是沒有權力發動的!

    綜上,說關羽自作主張北向發動襄樊戰役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得到了劉備集團的授權許可才發動的戰爭!這也與演義中的記載相互印證!

  • 18 # 青鑑

    在《三國演義》關羽北伐可不是單獨做主的,而是奉了劉備的命令。

    在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劉備在成都做了漢中王后,得到了曹操勾結孫權欲取荊州的訊息,劉備和諸葛亮商議怎麼辦?諸葛亮建議派遣關羽先發制人攻打樊城。原文是這樣寫的:

    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於是劉備派遣費詩到荊州宣旨。關羽得到劉備的命令後才出兵攻打樊城,後來才出現了關羽水淹七軍、敗走麥城等事情。

    在這部小說裡,擅自攻打樊城的鍋不應該甩給關羽。關羽失敗與諸葛亮、劉備的不聞不問有很大的關係。他們二人只是釋出了命令,既不關心戰事的進展,也沒有派遣援軍幫助關羽,關羽孤軍奮戰。關羽的悲劇劉備和諸葛亮要負上一部分責任的。

    與此相反,在正史上卻見不到劉備命令關羽進攻樊城的記載,關羽應該是擅自北伐。

    從諸葛亮來看,不會也沒有機會向劉備提這個建議。劉備在219年秋天在漢中稱王,此時諸葛亮在成都只是一個軍師將軍,他的角色就是為前線提供糧草和補充兵員,典型的一個後勤部長。此時劉備信任的謀主是法正,劉備法正君臣此時忙於進位漢中王的事宜,根本無暇理會關羽。另外諸葛亮的戰略是天下有變時時,分兩路北伐。讓關羽單獨進攻樊城明顯和諸葛亮的策略相悖,他即使有機會也不會向劉備提這個建議的。

    從關羽的性格特點來看,擅自出兵的可能性比較大。關羽出兵攻樊城在劉備稱漢中王不久,也就是說同一個月,大概在費詩到荊州宣佈關羽為前將軍之後。關羽看到魏延和黃忠等在劉備奪西川、漢中等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快滴從下級軍官晉升為和他平起平坐的大將,有些嫉妒了,在立功心切的心理驅使下,擅自出兵攻打樊城,沒想到剛愎自用的他翻了車,喪了命。一個人的悲劇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走向。

  • 19 # 產季青說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並沒有自作主張北伐,而是劉備自稱漢中王之後,曹操不爽,派滿寵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曹軍從北,吳軍從東攻擊荊州。劉備得到了曹魏東吳聯盟後,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說:令關羽取樊城,使曹操喪膽,魏吳聯盟自然瓦解。於是劉備下達了進攻樊城的命令,關羽接到劉備的命令後,發動了北伐襄樊的戰爭。

    關羽雖然在北伐戰爭中,攻佔了襄陽,水淹于禁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殺,攻取樊城指日可待,關羽威震華夏。由於荊州兵力有限,大部分兵力都參與了北伐,荊州空虛,東吳偷襲成功。當攻打樊城的軍土得到荊州被東吳戰領後,心中恐慌,已無戰心,關羽帶領殘部在逃回成都的路上,被東吳擒住後遇害,亡年五十八歲。

    荊州的丟失,是蜀漢的重大損失,失敗的責任主要由最高決策者劉備和諸葛亮負責,分兵北伐是錯誤的戰略決策,不但沒有打破魏吳聯盟,反而使雙方的聯盟更加緊密,作為荊州的守將關羽,也要承擔荊州丟失的重要責任。

  • 20 # 午夜奢華

    所以你應該好好看,仔細看,動腦子看。關羽沒有自作主張,如果不是呂蒙不講武德,偷襲一個60來歲的老同志,還要內奸糜芳裡應外合,關羽不可能會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腿肚子和腳底發涼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