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hongjiu99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二戰時的後座機槍手和尾艙機槍手絕對是個苦逼的職位。
最出名的是伊爾-2攻擊機的後座機槍手。
伊爾-2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最成功的,也是產量最大的一型攻擊機,它因皮實耐操,火力迅猛,擁有“飛行坦克”之名。
伊爾-2的飛行員被放在名為“裝甲浴盆”的座艙保護中,連座椅後背都有厚厚的合金板,所以德軍戰機想要擊落它們,還真得費一番力氣。
但早期的伊爾-2都是單座機型,沒有還擊自衛能力,在被德機咬著屁股胖揍以後,依然會傷亡慘重。
為了增加伊爾-2的防禦力,人們對機體進行改裝,挖空了機身後部一塊位置,安放了後座機槍手。
由此,伊爾-2雙座型很顯著的提高了生存率,甚至運氣好還能薅幾架德國戰機的人頭。但後座機槍手可就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他們的傷亡率是前座飛行員的7倍,危機時段甚至能達到8倍,平均存活時間3-至1周,有短命的2天任務換了3人。
飛行員有“裝甲浴盆”保護,後座機槍手卻沒有任何安全配備,他們坐在帆布吊索上,手持一把12.7毫米的別列津UBT機槍,隨時準備迎接德軍的機炮。
更坑爹的是,後座機槍的帶彈數只有100多發,打完乾瞪眼。一直到1944年伊爾-10才解決了後座的防護問題。
實際上,所有的攻擊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機、都存在後座機槍手的高傷亡情況,這些飛機本就飛得相對緩慢,一旦遭遇到戰鬥機,很容易變成被人咬尾狂射的局面,於是可憐的後座便倒黴了。
轟炸機也一樣,當年盟軍管後方的炮手叫“尾端查理”,這絕對不是個好位置。通常他們會孤獨的待在尾艙或尾部炮塔中,一路看著倒退的風景聽天由命。
比如被某些現代遊戲玩家稱為“慧靈大肉”的英國惠靈頓轟炸機,它的尾部有個小小的炮塔,炮手被擠在透明的艙室裡,每晚都要在狹小、寒冷和孤獨的環境中憋屈好幾個小時。
惠靈頓因為航速慢,很容易被德機追逐然後從尾部攻擊,所以後炮手的壽命極短,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一個惠靈頓的後炮手生命週期在2周或5次行動內。按照英國約克郡航空博物館的統計,二戰期間有20000名後炮手喪生。
又比如B-17轟炸機,這種轟炸機也是二戰中生產最多的裝備之一,除了要命的尾炮外,B-17下方的球形炮塔臭名昭著。
這個炮塔與飛機其它位置隔離,炮手會選用小個子擔任,裡面冷熱交替,人員彎曲在裡面,懸空又幽閉,非常難熬。
炮塔幾乎沒有什麼防禦力,很容易在空戰中被打碎或卡住,於是這個倒黴的飛行員便無法回到機艙,只能扒開小窗跳傘或等死。
問題是,儘管通常炮手們會穿上一套30磅重的防彈服和一頂設計用來抵禦防空火力的鋼盔,但狹窄的空間已經沒辦法讓人再帶一套降落傘了。
曾經發生過飛機迫降時,球艙觸地,結果裡面的炮手被活活磨成肉泥的事件。
世界大戰是人類的悲劇,無論在戰場的哪個崗位,乾的都是提頭的買賣,不然為什麼那麼多戰士渴望和平呢?
-
3 # 薩沙
二戰的後座機槍手,是整個戰爭中僅次於潛艇水兵的第二危險工作。
最初,大型的轟炸機、魚雷機、攻擊機都是沒有後座機槍手的,也沒有後座機槍。
實戰中發現,他們很容易被敵人戰機從背後咬尾擊落,而且被擊落率極高,才被迫安裝了機槍。
為什麼呢?
以老布什駕駛的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為例,它服役時已經是最先進的魚雷機,仍然很脆弱。
它重達2噸多,最大時速卻僅有330公里。而它的敵人日本零式戰鬥機,時速則有530公里,幾乎是魚雷機的一倍。
而且TBD非常笨重,機動性很差,遇到零式戰鬥機就成為標準的靶子。
著名的中途島戰役,雖然是以美軍大勝結束,但從美軍三艘航母上起飛的四十一架TBD只有六架回到了艦隊,其中還有一架因油盡迫降在“企業”號旁,魚雷機隊乘員的傷亡率達到了令人震驚的90%!
要知道,這還是加裝了尾部機槍的結果。
尾部機槍的存在,絕對不是要求擊落進攻的敵人,因為這種可能性很低。
畢竟敵機不是傻蛋,它是在高速移動的。依靠區區一輛挺射程幾百米的機槍,想要擊落快速靈活的敵機,可能性極低。
尾部機槍存在的意義,僅僅是打亂敵機從尾部發動的咬尾襲擊,保護自己飛機的安全而已。
實戰中,尾部機槍手擊落的敵機很少,只有B17、B29這種超級轟炸機,具有大量的防禦大口徑機槍甚至20毫米機關炮,才能擊落一些火力較弱的敵機。
更可怕的是,尾部機槍手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
敵機在發動攻擊時,一定會優先對準尾部機槍射擊,對機槍進行壓制,隨後才會正經攻擊飛機機身。
而機槍手是固定的,並不能移動,其實就是活靶子。
相反,敵機則可以不斷靈活的機動,躲避機槍手的子彈。
而且,尾部機槍手一般沒有什麼裝甲防禦,因為這會破壞飛機的重量平衡。
而飛行員通常會有很多裝甲保護,甚至還有裝甲座椅,不那麼容易被打死。
而尾部機槍手一旦中彈,基本必死無疑。
尾部機槍手的死亡率,是飛行員的7倍以上。而伊爾2飛行員死亡率就很高,生產的3萬架被擊落了高達1萬多架。
對於經驗豐富的敵機飛行員來說,射殺尾部機槍手並不困難,比訓練時候打靶還要容易。
蘇軍最著名的攻擊機伊爾2為例,它整個飛機都有強悍的裝甲,唯獨尾部沒有。
所以,尾部機槍手死亡率極高。
如果飛機每天都執行任務,尾部機槍手最多堅持1到2周就會出現傷亡,被迫換人。
運氣差的機槍手,執行一二次任務就會送命。
由於這個崗位死亡率過高,甚至被蘇軍當作一種懲罰,強迫犯罪或者嚴重違背紀律計程車兵去做機槍手。
有意思的是,他們也不怕這些士兵會消極怠工,因為他們要盡全力作戰才能保住自己的效能。
戰後統計,伊爾2攻擊機的機槍手,平均每個人只能執行8次任務。
伊爾2的參戰機槍手死亡率高達60%,其餘40%多是中彈受傷沒死的,這個數字極其可怕。
除了死亡率很高以外,他們工作環境通常很差。
飛機設計之初,沒有人會考慮到尾部機槍手的舒適,都是怎麼適合戰鬥怎麼搞。
很多尾部機槍手的空間極其狹小,人根本不能站立,只能一直坐著。
大家應該知道,二戰大型轟炸機通常飛行很久,才可能戰鬥幾分鐘而已。
絕大部分時間,尾部機槍手蜷曲在自己的蝸居中,動彈不得,瑟瑟發抖,想象也夠可怕了。
-
4 # 一武一史
我要說的這個人,是一位擊落過8架德國戰鬥機,被譽為“英國第一空中炮手”的傳奇人物。他叫華萊士·麥金託什。
1920年3月27日,麥金託什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穀倉裡,他的母親是個未婚少女。
出生比較悽慘,童年也不咋地。麥金託什與祖父母他們一起,為了生活四處奔波,他上過14所學校,並最終在13歲那年輟學。
沒有一技之長,麥金託什只好務農,閒暇之餘,靠偷雞摸狗來養家餬口。直到後來成為了一名獵場管理員,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麥金託什覺得孤家寡人的他,當兵或許會讓他的生活更好一些。而且男子漢大丈夫,別人都在前線打敵人,自己雖然有槍,但整天跟動物鬥實在是有點窩囊。於是他就騎著腳踏車,到了50公里外的鄧迪,打算在那裡加入英國皇家空軍。
但是,因為空軍都是軍官編制,必須得有學歷,所以麥金託什的請求被無情地拒絕了。
好在他腦子比較活絡,找了一個當地的牧師,讓他出面說情。考慮到前線實在是缺人,而且麥金託什玩槍確實有點基礎,最終,他們讓步了,讓他成為了一名空軍士兵。不過,他只能在地面服役,上飛機還不行。
1943年3月,在空中人員損失慘重的情況下,麥金託什被提拔為轟炸機的機槍手,加入了207中隊。
207中隊當時是一個轟炸機中隊,主要裝備的是蘭開斯特4引擎重型轟炸機Avro Lancaster Mk.I(後來也有部分Mk.III,差別不大)。
這款轟炸機有3個炮位,分別在頭部、機身中上和尾部。頭部炮位因為還要負責轟炸瞄準,屬於技術崗,麥金託什顯然不合適。而尾部炮位的壓力最大,敵方攔截火力大多來自後方,麥金託什也還嫩了一點。因此,麥金託什的長官認為他只能做一名中上炮手。
沒想到,麥金託什的首次登場就大放異彩。他在第一次突襲行動中,就擊中了2架德國飛機,並“很可能已被摧毀”。這絕對不是一個新兵蛋子能做到的,擊中1架可能是運氣,但擊中2架那就是實力了,這著實讓領導大吃了一驚。
於是,任務一結束,麥金託什就成為了一名教官,教207中隊的其他新兵蛋子打飛機。
麥金託什不是專職教官,他只是在沒有任務的時候,去上上課。他的主要職責,還是為轟炸機保駕護航。實際上,他的這兩項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不斷得到上司的表揚。
1943年6月5日,麥金託什被提拔為空軍少尉。
1943年10月15日,麥金託什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枚榮譽勳章——傑出飛行勳章。
1943年12月5日,麥金託什晉升為空軍中尉(預備)。
1944年2月,麥金託什開始與207中隊的指揮官約翰·格雷(John Grey)搭檔,格雷是飛行員,而麥金託什則成為了他的後炮手。
對於麥金託什來說,成為一名後炮手,就意味著他的能力得到了認可,但同時,他也很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壓力,一下子增加了幾倍。
Avro Lancaster是當時英國空軍的絕對主力轟炸機,不過設計上有一個不小的缺點,就是屁股太大,相對於別的轟炸機來說,它更容易被揍。
在這個透明的“房子”裡,雖然視線絕對夠好,但幾乎完全沒有什麼防護可言,充其量也就是擋擋風,保保溫。基本上,在遇上德國戰鬥機的時候,炮手腳踝以上的部位,都會暴露在他們機炮之下。
也正是這個原因,英國的轟炸機機組人員損失慘重,僅在207中隊,就有1007人先後喪生。
麥金託什可能更喜歡美國朋友的轟炸機。
比如美國同時代的B-17轟炸機,它的屁股就好很多。首先它實現了人槍分離,其次是機槍手暴露的部位比較少,先不管它實際上的防護能力,單從機槍手的心理上,就會有很大的安全感。
B-17的尾炮
但麥金託什沒得選,他是榮耀的蘇格蘭人。而且實戰證明,它絕對是蘇格蘭人中的佼佼者。
1944年5月3日,在一次突襲中,他擊落了一架德國Bf 110戰鬥機。
1944年6月7日,諾曼底登陸的第二天,麥金託什被派去襲擊一個諾曼底附近的德國坦克基地。整個編隊多達112架轟炸機。
那天晚上,在穿越了德軍的防線之後,麥金託什看到一架德國的Ju 88戰鬥轟炸機來襲,立即向飛行員發出了警告。在飛行員做規避動作的同時,他和另一名中上炮手一起向敵機開火。Ju 88在6挺.30機槍的掃射之下,兩臺發動機著了火,然後很快墜向地面。
幾乎在那同時,麥金託什又看到了遠處另外一架Ju 88。這次他沒有立即開火,而是大膽地讓Ju 88放馬過來。當敵機距離比較近的時候,突然開火,直接把Ju 88給打爆了。
空襲任務完成之後,轟炸機編隊開始返回。沒想到在返回的路上,又遇上了德國的飛機,這次是Me 210重型戰鬥機。麥金託什憑藉其準確的判斷,直接把它給打到海里去了。
可以說,正是麥金託什等人的努力,確保了此次任務的成功。雖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他的功勞,肯定是不可代替的。
1944年7月11日,麥金託什因為其優異的表現,又被授予了一枚“傑出飛行十字勳章”。
1944年7月,在另一次突襲斯圖加特的行動中,麥金託什又擊落了2架德國夜間戰鬥機。
1945年6月5日,麥金託什正式晉升為中尉,直到於1948年6月19日從英國皇家空軍退役。
在二戰期間,能夠打下5架飛機的人,就能算得上是傳奇人物,而麥金託什作為轟炸機槍手,卻打下了8架飛機,實在是讓人佩服!而且,當時轟炸機機組成員,平均執行任務的次數只有10幾次,因為這實在是個高危職業,但麥金託什卻順利完成了55次飛行任務,幾乎毫髮未傷,更是傳奇中的傳奇!
2003年,關於他的傳記《向敵人射擊》(Gunning for the Enemy),正式出版。
2007年,麥金託什去世,享年87歲。
這是一個二戰時後座機槍手的真實故事,而沒有活下來的機槍手,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會有人知道。
-
5 # 熱了我就光著膀子
眼看著前面的駕駛員犧牲了自己也不會傷心難過,因為沒人駕駛飛機了自己也得死。那麼自己受傷或死了前座的也不會傷心難過,因為他幫不了你,情緒解決不了問題。他只能儘量把你帶回去,不管是死是活。
回覆列表
二戰中遮雲蓋日的盟國轟炸機編隊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用成千上萬噸炸彈炸垮了軸心國的戰爭潛力,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些轟炸機之所以能完成任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裝備了大量自衛機槍。這些機槍形成的猛烈火網無數次擊退了軸心國的戰鬥機。
轟炸機的機槍火力是隨著戰爭進展而越來越強的。二戰時期的中型/重型轟炸機,基本會在機尾佈置一挺甚至多挺機槍,由單人控制、後向射擊。美國陸軍航空兵的B-17和B-24/B-25,它們還在機腹和機背佈置幾乎可以作全向射擊的炮塔。後向自衛機槍有著一個共同點:無論是瞄準還是射擊都需要人工控制。
後座機槍/自衛機槍手這個崗位絕對的高風險,傷亡率奇高。比地面部隊的傷亡率還高。這個崗位是飛機上最危險的崗位,沒有之一。能夠堅持三年並活下來駕駛這些轟炸機的機長和機群的指揮官們都是空中英雄,很多人都有傳記流傳於世。但是,有誰能記得和他們同機飛行、為他們保駕護航的機槍手是誰?不起眼的戰鬥崗位和較低的軍銜,註定了這些機槍手要成為無名英雄。
二戰中美軍轟炸機最出名,我們就以二戰美國陸航歐洲戰區使用最多的B-17重型轟炸機作為例子。B-17被稱作“空中堡壘”,其專職的機槍手就包括4個。分別是機身腰部兩側的側射機槍手、尾部自衛機槍手、機腹的球形炮塔機槍手,其他機組成員也需要操控包括機背機槍在內的其他自衛機槍。機上攜帶有6-12挺自衛機槍,操縱這些機槍的射手們是最危險的。
不過,和機腹球形炮塔中的自衛機槍手比起來,側射機槍手的日子還算可以。腹部球形炮塔中的自衛機槍手,被叫做“在9000米高空躺著戰鬥的人”。奇特的球形炮塔有兩挺機槍,飛機靜止或者起飛降落時候,這個炮塔離地僅僅有30釐米的距離,當你在幾百公里時速的飛機下,距離地面15——30釐米進行起降,得有多嚇人,要是一旦起落架出現故障,或者降落出現問題,這個炮手基本就廢了。球形炮塔的射擊姿勢也異常的令人難受,這裡面的機槍手以一個非常怪異的方式被固定在其中,除了開火這個動作,不能動彈分毫。在遭受敵人飛機攻擊的時候,眼看著敵人子彈射來卻動彈不得,他們的傷亡率也是非常高的,除了捱打,什麼都做不了。一般敵人的戰鬥機往往會優先攻擊這個炮塔,這樣能夠解決大部分轟炸機的機槍威脅。同時這個炮塔結構沒有防護,炮手被擊中幾無生還的可能。有可能出一次任務就回不來了。飛機機腹的球形炮塔機槍操作手,也被稱作二戰裡最危險的崗位。無論什麼轟炸機,一旦遭遇敵機,死的最快的基本上是球形炮塔射手。轟炸機機尾是戰鬥機的最佳攻擊位置,一般達成攻擊突然性肯定從尾部攻擊,後座和機腹這兩個位置戰死率最高,尤其是被擊中後,機腹球形炮塔射手是無法逃生的。儘管機槍手地位不高,晉升的機會也更少,一般只是由新來的、低級別計程車兵充任,但正是他們的犧牲才提高了轟炸機存活率。
美國陸航的傷亡率比地面部隊都高,整個二戰美軍陣亡40多萬,一個美國陸航就獨佔五分之一,損失八萬多空勤人員,英國空軍也損失五萬多人,絕大多數都是轟炸機成員。早期美軍還沒戰鬥機可以做到全程護航。護航機從英國起飛,頂多飛到法國中部就得返航。剩下的轟炸機就得靠著自己去德國轟炸了。上面有德國戰鬥機攔截,下面有德國高炮攻擊。當時的最高紀錄,單次任務戰損率平均能夠到13%,也就是說出去100架飛機,十幾架就回不來了。一架飛機十人人啊!還有57%的人活不過13次任務。例如 1943年10月,美軍轟炸機機群發動一次空襲,在轟炸期間,在291架轟炸機組成的空襲中,有60架B-17被摧毀,138架受損。戰損相當驚人,戰損率快達到70%了。空中沒有戰鬥機護航,B-17每次作戰的損失率都很大。第100轟炸機大隊第418中隊的B-17機背機槍手頓·阿金森回憶說:“我剛到第100轟炸機大隊報道時,他們已經出發去轟炸施維因福特。我記得他們當天出動了13架轟炸機,最後只回來了1架。在新的飛機補充之後,新的飛行員還要再花時間練習密集編隊飛行以後才能再次恢復戰鬥力”。美英有個規定,執行25次轟炸任務就可以回國。電影《孟菲斯美女號》裡就有這個情節。
當然轟炸機也不只是被動挨打。美軍轟炸機群採用密集箱式隊形,各機相距很近,其側射和後射火力能夠相互支援。在實戰中德國截擊機會設法將美軍機群打散,使其不能互相支援。在回想同一次戰鬥時,德軍戰鬥機飛行員斯坡登回憶說:“美軍的‘飛行堡壘’非常厲害,我參加過5~6次進攻,美軍機槍手在我們還是一個小點的時候就會開火。我們從敵機後方接近,當我到2千米剛準備射擊時,突然發現我的飛機翅膀像被人拿手指戳了一樣,滿是洞洞。美軍機槍手率先開火了,‘乓’的一聲,我的座艙蓋被擊碎了。我這才意識到美軍的火力網有多麼恐怖”。參加當天戰鬥的美軍第100轟炸機大隊第351中隊B-17機腰機槍手威廉·J·霍華德回憶說:“我沒有申請擊落戰果,但我肯定打中了不少敵機。戰鬥中轟炸機編隊非常密集,當你在朝一架敵機射擊時,肯定也有一大幫人瞄準同一個目標”。根據戰後的研究來看,機槍手們擊落了21架德機。
鑑於轟炸機機槍手的高度危險性,有人說了一句玩笑話:“如果穿越到了二戰美軍,千萬別去美國陸航”。你想想成為一名後座機槍/自衛機槍手的體驗,是多麼恐怖 的一件事情。但是他們“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令人敬佩。